我国新媒体纪录片的研究热点及趋势
2025-02-08覃方鹏赖黎捷
【摘" "要】数字技术发展重塑了新媒体纪录片的生存格局,如何抓住时代机遇成为新媒体纪录片创作最重要且复杂的命题。本文选择2007-2022年中国知网(CNKI)中的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以“新媒体纪录片”为主题词进行期刊检索,排除活动纪实、媒体扫描、媒体年谱等与本研究相关度弱的文献,最终获得的467篇文献为样本,从论文关键词角度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该领域研究热点为纪录片类型研究、创作研究、运营研究、平台研究四大方向,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关键词】新媒体;纪录片;CiteSpace图谱分析;趋势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抗战时期重庆新闻漫画整理与研究(1938-1946)”(项目编号:2022NDYB103);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2022-2023年度立项科研课题“成渝职业院校非遗传承协同创新的培养路径构建”(项目编号:2022ZJXH431084)。
2007年,胡智锋等在《当代电影》杂志中首次提及不少学者和众多业内人士较为关注的纪录片本体分析,涉及数字高清的使用。[1]这是在中国知网能查到的国内学者最早发表的新媒体纪录片文献。新世纪纪录片的创作、传播、运营等一起经历数字化的洗礼与转型,而以数字化为底层逻辑的新媒体纪录片正呈现全新的风貌。[2]新媒体纪录片见证了百姓生活与时代变迁,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媒体纪录片拥有怎样独特的视听魅力?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本文探析新媒体纪录片研究的热点脉络,捕捉研究中的学科失焦问题 ,构建更加扎实的理论体系,从而助力新媒体纪录片的高质量发展。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Citespace6.0为研究工具,通过知识图谱进行文献分析,对新媒体纪录片研究中的热点主题和研究前沿展开可视化分析。为保证数据的全面与权威性,本文所选择的期刊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中的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以“新媒体纪录片”为主题词进行期刊检索,排除活动纪实、媒体扫描、媒体年谱等与本研究相关度弱的文献,最终获得467篇文献(200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
需要说明的是,首先,由于在2007-2022年间,年度发表文献最多为79篇,为了使Citespace6.0在进行可视化运行时能够覆盖每年度所有文献,故参数“TopN”(频率选择)设置为80,其他基本参数保持不变。其次,为了保证文中相关图谱的科学性和美观性,将对部分参数进行优化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关键词的共现图谱分析
关键词是从论文题目、摘要和正文中选出的最能表达论文主题特色的专业名词术语。对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与热点,厘清研究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图1给出了新媒体纪录片主题的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为更清晰地展示,图中展示统计词频在3及以上的关键词,共计60个)。[3]根据图中左上角的参数可知,N=699个节点,E=1378条连线,网络密度Density=0.0056,表明研究者研究涉及多个领域,研究主题广泛。图谱年轮的大小、关键词的大小表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频次越大,年轮与关键词也越大。年轮的不同颜色表示了不同的出现时间。如排在第2位的新媒体关键词年轮,中心的颜色为浅灰色,根据顶端的颜色条,可以得知新媒体首次出现年限较早,为2008年。由内向外分别表现出蓝色、绿色、黄色、红色等,表明新媒体从2008年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这与它63次的第二高频次有关。排在第1位的是纪录片(达80次,首次出现时间为2011年),排在第3位的是微纪录片(达 49次,首次出现时间为2013年),根据其最外层年轮颜色可知,二者从出现年份至今一直是新媒体纪录片领域的热点和重点。值得注意的是排在第4位的纪录频道(达39次,首次出现时间为2010年),然而它的热度并没有像前三者一样持续到现在,而媒体融合(2015年,12次)、融媒体(2018年,7次)、国家形象(2018年,7次)等出现时间较晚,仍是当下的研究热点。
将图1中关键词共现的“Summary Table”中的数据导入Excel中,整理后可得如表1所示的高频及高中心性关键词。中介中心性代表着该关键词在整个共现网络关系中媒介者的能力强度,当其大于0.1时,被认为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比较重要。结合图1和表1,可以看出,2007-2022年中,新媒体纪录片研究领域主要围绕着纪录片(80,0.43)、新媒体(63,0.30)、微纪录片(49,0.27)、纪录频道(39,0.19)、纪录电影(16,0.1)、纪实频道(14,0.05)、产业化(13,0.05)、传播(12,0.06)、媒介融合(12,0.05)等议题进行多方位的讨论。这表明学术研究主要包含创作的类型、产业的转型和运营的形式。
利用Citespace的关键词聚类功能,可挖掘出该领域在时间跨域中的热门领域,如图2所示的2007—2022年新媒体纪录片研究的热点领域。聚类分析涉及到两个关键指标,分别为Modularity和Silhouette,其中Modularity是图谱网络模块评价的重要指标,其取值分布在0-1之间,当Modularity值大于0.3时(经验值),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结构是显著的。Silhouette为聚类平均轮廓值,当其大于0.5时,认为聚类分析是合理的。[4]在图2所示的聚类中,Modularity=0.73,Silhouette=0.91,二者的数值均较大,表明聚类效果好。
聚类标识词按照节点数降序排名依次为:纪录频道、纪录片、新媒体、微纪录片、创作发展、价值取向、故事化和媒介融合共8个聚类模块(0#-7#,一般而言Citespace聚类越大数字越小,且为显示清晰,本图只显示前8类)。由于聚类标识词中有很多相关度高的词,为了对研究热点进行精准分析,我们将含义相近或相同的词进行合并:“纪录片”与“微纪录片”合并;“创作发展”、“价值取向”与“故事化”合并;“新媒体”与“媒介融合”合并。[5]最终归纳总结得到2007-2022年新媒体纪录片研究中的四个知识群(见表2)。
(二)热点知识群的讨论
1.纪录片类型研究
从图1中“纪录片”“微纪录片”的节点大小可以看出,纪录片是新媒体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节点较大的“纪录片”“微纪录片”合并成“纪录片类型”知识群,同时该知识群与“媒体融合”“受众”“ 网生时代”等节点联系紧密。列出“Listing Citing Papers to the Cluster”中的核心文献并研读,可以总结该知识群主要表现以下特点:
首先是关于纪录片发展脉络的研究。(1)对改革开放40年纪录片的发展脉络和社会影响力进行研究。何苏六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谱系,主要研究了纪录片观念、话语、美学变迁和与时代的互文、互动关系等,并将中国纪录片历史分为“人文化”、“平民化”、“社会化”、“政治产业化”四个时期。[5]张同道则认为中国纪录片具有影像记忆功能,以此为镜可以照见历史进程。[6](2)新媒体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李宁等提出新媒体纪录片生存现状表现为各大视频平台纷纷进行差异化竞争、且创作题材呈现一专多元风格和表现形态突破创新。[7]总结起来,纪录片发展脉络与时代变迁同频共振,顺应时代潮流且锐意创新是新媒体纪录片的未来。
其次是融媒体背景下的纪录片研究。(1)纪录片类型的跨屏传播研究。韩鸿发现纪录片观看中多屏联动行为明显,社交媒体是影响观众观看意愿的最主要信息源。[8]史岩则认为融媒时代纪录片跨屏传播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受众结构、内容创作、产业格局等视角展开研究,并提出纪录频道可以通过全方位注入融媒观念,以跨屏为路径,以受众为核心来创新纪录片创作和传播。[9]李磊提出媒介融合背景下城市影像的传播主体表现为坚守人文内涵的传统媒体、注重市场效应的机构媒体和分享信息便捷的自媒体,三者有机结合才能让微纪录片的渠道变宽。[10]李群则从IP重构和多屏互动角度分析微纪录片的台网融合模式,这为主流电视机构与新媒体合作播出纪录片提供新范式。[11]焦道利认为随着台网联动机制的成熟,微纪录片的品牌构建和多元化运营会使微纪录片的发展更加成熟。[12](2)对融媒背景下纪录片发展趋势的思考。何苏六认为纪录片类型化趋势逐步明晰,“泛纪实”的跨界作品大量涌现,优质纪录片IP项目持续发酵,纪录片跨界与融合将会带来更大想象空间。[13]江之龙提出要打造并开发以纪录片IP为主体的系列化内容矩阵。[14]
2.纪录片创作研究
将图谱中与纪录片创作紧密联系的“创作发展”“价值取向”“故事化”“叙事”等节点进行合并,并研读核心文献,发现关于纪录片创作的主要讨论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融媒背景下纪录片生产模式的探索。张成军将新时期中国纪录片大致分为传统的主流文化纪录片、精英文化纪录片和大众文化纪录片,三者呈现出互融共通的文化特征,如文化价值观上的同向追求,叙述语态上的同时共振和视听语言上的同质表达。[15]李艳峰认为强IP、强情节、深内涵成为纪录片内容制作趋势。[16]杨光宗等提出掌握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完善“制播分离”产业链、推广“项目管理”的纪录片生产模式是应对媒体融合的必然选择。[17]牛光夏等认为受新媒体技术的影响,纪录片生产模式逐步迈向以跨领域创作、全媒体传播为格局的立体式融合阶段。[18]魏伟则提出在当前的新媒体语境下,交互和拟真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人们介入影片环境的方式——互动的行为使得传统纪录片所依赖的电影语言系统被交互式语言系统所替代。观众成为见证人,主动构建影片叙事由此成为可能。[19]陈婷表示融媒体时代电视台纪录片的生产要充分发挥政策与制作优势,成立纪录片工作室、实现生产环节的跨媒介融合、偏重现实题材和强化互动体验等。[20]
其次是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李政认为“互联网+”视域下纪录片的叙事策略要充分结合新技术,且坚持多元化的叙事视角、创作观念和价值取向,加之创新本土化的叙事模式,是中国纪录片的未来趋势。[21]高一然认为微纪录片的叙事内容最重要的是将观点和理念传递给观众,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探寻的重点是会讲述丰满的、真实感强的故事。[22]张青妹分别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语态、话语主体的角度分析了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多元叙事的趋势。[23]孙振虎则从完善叙事、建构逻辑,解释说明、塑造人物,渲染情感、传递思考以及转场过渡等角度叙述了解说词起到的作用。[24]实际上,纪录片是视听语言的创造性产物,除以上研究视角外,还可以从拍摄、画面、声音、剪辑等角度拓展微纪录片的叙事空间。
最后是纪录片的对外传播路径研究。许建华等认为我国主流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创作路径表现为三方面:弘扬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主题、以第三者叙述视角的国际表达和加强国际合作的传播路径。[25]刘汉文等认为可以通过外籍导演的“他者”视角讲述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的纪录片故事,并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实现国内外的多元传播,实现跨文化深度交流互动。[26]陈积银认为国际传播过程中要汲取他者的叙事技巧,并获得他者叙事策略的经验,以此塑造中西方社会共同认同的中国国家形象。[27]
3.纪录片运营研究
当前,我国纪录片产业运营之路更加垂直化和复杂化。李智指出当前我国纪录片产业化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以传统电视产业为土壤,从电视延伸至电影和新媒体领域的产业格局;二是政府主导与民间资本相互结合的产业结构。[28]将图谱中有关纪录片运营研究密切联系节点“新媒体”“产业化”“产业链”等进行合并,精读文献后有如下发现:
首先是对纪录片形态的研究。倪祥保认为受到网络新媒体的影响,大型主流纪录片结构形态及审美的创新发展,愈加趋向于“微系列”短片、“微组合”长片以及在拍摄视角、分集命名方面的创意出新。[29]
其次是强调互动是新媒体纪录片的本质特征。董浩珉提出只有透彻理解新媒体的互动本质,才能实现纪录片的模式创新。[30]于智慧认为交互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在于打破了原本单一的线性叙事模式,呈现为作者、观众与平台三者之间的多维互动。[31]此外,李智也指出在国际传播中交互纪录片的优势表现为其运用语言层面引导受众认知,在技术层面更接近受众,还能增加受众的参与感。[32]遗憾的是目前新媒体技术尚未大规模地运用于我国纪录片领域,正如王家东提出尽管3D、4K、高帧率、VR和AR等提高了观众对影像的真实体验,然而这些技术门槛较高,耗费较大,且对作品观影条件有较高要求。[33]韩飞等认为,新媒体平台以商业模式和内容形态创新成为支撑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仍须谨记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仍是影响纪录片产业发展和内容变革的核心驱动力。[34]
4.纪录片播出平台研究
纪录片播出平台深受新媒体技术的影响。合并图谱中与纪录片播出平台较为紧密的节点,包括“纪实频道”“纪录频道”“电视媒体”等,对于这一议题的讨论始于2011年。
首先是对纪录片播出平台的方向研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于2011年11月1日向全球正式播出,张同道认为专业纪录频道是中国纪录片的主力军,如央视纪录频道则是纪录片传播的主力阵营,央视综合频道、一线卫视是纪录片的传播高地。然而遭遇新媒体崛起,不少新媒体纪录片表明网络比电视更易于找到准确受众。[35]
其次是对提升纪录片播出平台竞争力的思考。张维刚认为纪实频道的成功源于外促和内强。外促体现在加快纪录片市场的培育、获得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拓宽电视纪录片的流通渠道和加快媒体间的相互融合;内强则表现为建设高素质的纪录片创作队伍、丰富纪录片的类型和提升纪录片的质量。[36]兰孝兵则认为面对新媒介环境带给电视纪实频道的冲击,可以从电视纪实频道的选题管理、受众维护和播后评估三方面进行思考。[37]
三、讨论与总结
从2007-2022年的研究文献看,新媒体纪录片议题引发了学术界很高的探索激情。一方面随着“制播分离”的政策红利将纪录片产业从官方推向民间,另一方面深处技术革新下的微时代语境,使得纪录片的创作形式从“宏大”迈向“精微”。政策、市场和技术的三重赋权给予政府、商业机构和个体交互博弈的机会。由此,新媒体纪录片的贴近性、互动性和泛纪实性等比以往更加明显,这对新媒体纪录片的类型、创作形式、播出平台和运营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一定程度上给政府政治传播、商业机构盈利、个体话语权表达等带来机遇,然而随着技术发展“浪潮”不断侵袭新媒体纪录片的“海岸”,过多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介入,纪录片的“真实”是否可能会成为某些个体和团队索取利益的“镣铐”、强化宣传的“魔弹”和固化思维的“茧房”。显然,新媒体纪录片领域尚有诸多空白待探索和挖掘。对未来研究提供以下三点拙见:打破固化视野,拓展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优化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量化分析相结合;集聚科研力量,对前沿问题进行持续关注和集中攻关。逐步创造出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纪录片,从而形成新媒体纪录片领域的研发重镇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响亮名片。
注释:
[1]胡智锋,李昆,陈鹏 等.2006年中国电视热点研究分析[J].当代电影,2007(02):117-123.
[2]梁君健,杨茹珺.破壁与融合:当代纪录片创新发展的技术动因研究[J].中国电视,2021(12):83-90.
[3]廖友国,林木明,何伟.近二十年中国大学生心理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 V的可视化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94-103+192-193.
[4]顾理平,范海潮.网络隐私问题十年研究的学术场域——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分析(2008-2017)[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12):57-73+127.
[5]何苏六,韩飞.时代性互文互动: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谱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12):111-115.
[6]张同道.纪录40年:当代中国的社会镜像[J].电影艺术,2018(06):21-25.
[7]李宁,杨博雅,王宗辉.同质竞争下的倒逼创新——中国新媒体纪录片发展现状[J].传媒,2020(22):40-43.
[8]韩鸿.媒体融合时代纪录片的跨屏受众转向与内容创新[J].电视研究,2022(08):16-19.
[9]史岩,段莹莹.融媒语境下的纪录片跨屏传播[J].电视研究,2022(08):24-26.
[10]李磊.媒介融合时代济南城市影像传播[J].青年记者,2019(23):21-22.
[11]李群.IP重构与多屏互动——海峡卫视《早餐中国》台网融合模式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7):50-52.
[12]焦道利.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07):107-111.
[13]何苏六,徐锦.媒体融合背景下纪录片的新图景[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3):27-29.
[14]江之龙.融屏时代纪录片IP营销思考——以《风味人间》为例[J].青年记者,2021(10):97-98.
[15]张成军.新时期中国纪录片互融共通的文化特征[J].电视研究,2018(06):56-57+85.
[16]李艳峰.2015年国产纪录片网络传播效果及趋势解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07):83-85.
[17]杨光宗,魏俊芳.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纪录片生产模式创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145-149.
[18]牛光夏,成亚生.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融合范式与转型路径[J].电影艺术,2020(03):120-125.
[19]魏伟.“我”、见证人、叙事——从所谓的“VR纪录片”谈当下纪录片真实观的变革[J].当代电影,2019(05):38-43.
[20]陈婷.回顾与反思——从栏目化到融媒体时代的纪录片生产[J].中国电视,2018(09):83-87.
[21]李政.“互联网+”视域下纪录片的叙事策略[J].青年记者,2017(20):76-77.
[22]高一然.微纪录片《故宫100》的叙事话语与传播渠道[J].当代电视,2016(12):32-35.
[23]张青妹.微纪录片《手机里的武汉新年》叙事特征[J].电影文学,2020(22):40-42.
[24]孙振虎,卞亚茜.新媒体语境下解说词的创作要点[J].新闻与写作,2021(01):108-110.
[25]许建华,欧阳宏生.主流文化面向世界的多元表达——近十年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发展[J].民族艺术研究,2020(06):51-59.
[26]刘汉文,刘玉喆.《走近大凉山》:“他者”视角下的脱贫攻坚影像[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11):52-55.
[27]陈积银,陈靖怡.以西方视角驳斥西方观点:约翰·皮尔格作品的叙事策略及其国际传播启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11):72-76.
[28]李智.产业化视角下中国纪录片的历史进程与发展前瞻(1978—2018)[J].当代电影,2018(09):57-61.
[29]倪祥保.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形态的创新发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08):103-106.
[30]董浩珉.从控制到交互——关于纪录片新媒体化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07):89-91.
[31]于智慧.技术与美学:探讨交互纪录片的几个问题[J].电视研究,2017(10):76-78.
[32]李智,竺慧捷.新媒体时代国家形象传播的策略创新——以多语种网页交互纪录片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9(06):33-38.
[33]王家东.技术驱动与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发展样态[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3):62-65.
[34]韩飞,何苏六.2018年中国纪录片创作发展透视[J].电视研究,2019(03):17-20.
[35]张同道.2016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04):106-110.
[36]张维刚.外促与内强:中国纪录片生存的战略途径——由SMG纪实频道的成功想到的[J].当代电视,2013(07):74-75.
[37]兰孝兵.当前媒介环境中电视纪实频道发展的若干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06):119-120.
(作者:覃方鹏,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文化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赖黎捷,博士,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传媒与文化、网络与新媒体)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