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太极拳文化蕴含的国际法哲理

2025-02-07江国青

关键词:武德技击国际法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中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等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太极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06年,太极拳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中国申报的“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太极拳被誉为“哲拳”,其动作要领蕴含深刻的哲学道理。

太极这个概念,据说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出自其诠释《易经》的著作《周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后,周敦颐和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太极理论。“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朱熹认为:“事事物物皆有个极,是道理极致,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一大拳系,因其拳法变幻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解释其拳理,故而得名。

太极拳作为一种拳术运动,其基本拳理具有技击性和攻防含义,但这种拳术又不同于一些“硬打硬进”的技击项目,而是重视“以柔克刚”,乃是一种“禅武合一”的“文拳”。太极拳受中国传统哲学渗透影响,具有哲理性,充满辩证思想,如太极拳的动作要领贯穿着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讲求阴阳、虚实平衡及整劲和谐的行为效果等。如太极拳的一些基本招式,包括“掤、捋、挤、按、採、挒、肘、靠”,都要求体现出一种“对拉劲”或“争力”,否则就达不到太极拳应有的韵味和功效。这种所谓“对拉劲”或“争力”,属于一种对拉互争的拳理,实际上是指太极拳运动中对身体各个部位的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不同方位的对向用力,使肢体放长身体支撑八面,从而产生出太极拳中阴阳虚实平衡、和谐稳定的整劲,体现的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太极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中也讲求“不顶、不抗、不丢、不扁”“粘黏连随,舍己从人”的行拳要领,尽量产生一种高层次“斗而不破”的动作形态和技击效果。

作为中国武术的一个拳种,太极拳文化要求讲武德。武德一词最早出自战国尉缭《尉缭子·兵教上》:“此之谓兵教,所以开封疆,守社稷,除患害,成武德也。”后来,主要是指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上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或称为武术道德(martialartsmorality)。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武术”的含义并不同于一般国际法上“武力”(force)的含义。传统武德的精华主要包含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戒骄奢淫逸等武德信条。新的武德观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联系起来,提倡修武之人应有宽广的心胸,对人以礼相待、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见义勇为,疾恶如仇,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

中国优秀太极拳文化蕴含着诸多国际法哲理。太极拳拳理上的“对拉劲”或“争力”,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上的“势力均衡”(balanceofpower)和“张力”(tension)理论。国际法中的张力无处不在。英国的马尔科姆·肖就提出一种“持续张力”(continuingtension)的概念,他认为在国际法体系内,已确立的规则与不断演变寻求变化的力量之间存在一种持续的张力。法国的国际法学者则认为,国际法就是“国际社会张力的产物”(produitdestensionsdelasociétéinternationale)。他们认为,整个国际体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每个国家和国家集团都有自身的利益考量。强国之间、强国和弱国之间,及他们各自所形成的集团之间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是会有分裂的,这样就产生了他们相互关系中的张力。而张力的基本属性就是一种寻求平衡的状态,因此,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中也具有积极作用的一面。由于这些各种各样的张力,实力大国也就不能随意将其意志强加于其他弱小国家。否则,国际法就只会沦为一种霸权的产物。太极推手中“不顶、不抗、不丢、不扁”“粘黏连随、舍己从人”的行拳要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在国际法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相互尊重、斗而不破、和平共处的竞争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亦构成中国提出及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渊源。

太极拳文化中倡导的武德,在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上尤其具有反对各种强权政治及单边霸权、霸凌主义的现实哲理意义。这在中国当代对外关系理论中也有一定的反映。中国外交学院院长王帆教授在2024年9月25日就当前的台海、南海局势接受香港凤凰卫视的采访,在谈及中美外交关系问题时,他提出:我们不希望两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下去了,甚至设想能否像股市那样有一个熔断机制,以免其落到不可控制的局面。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太极拳文化的深刻哲理:我们打的是“文拳”,讲的是武德与和平共处,而反对各种零和博弈、极限施压和强权政治。这或许就是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二者的优劣一目了然。以往的问题是我们并没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传播出去,出现了一种片面的“西法东渐”现象。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现在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包括中国特色国际法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一种“东(中)理西渐”的效果,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

猜你喜欢

武德技击国际法
论陈顾远之先秦国际法研究及启示——基于《中国国际法溯源》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武德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研究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武术课堂核心素养之武德教学探讨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国际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