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针对性防治全面探讨

2025-02-05谭文明

农民致富之友 2025年2期
关键词:病叶霜霉病纹枯病

玉米在东北地区广泛种植,因其具有生产周期短、产量高与经济价值高而深受种植户的青睐。生产中对危害玉米的病虫害加以及时有效的防治,是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基础措施之一。危害玉米的主要病虫害有猝倒病、大斑病、锈病、纹枯病、叶斑病、霜霉病、青枯病、苗枯病、蚜虫、玉米螟等,本文主要介绍猝倒病、大斑病、锈病、纹枯病、叶斑病、霜霉病、玉米螟及害虫地老虎的防治。

一、玉米猝倒病

1、猝倒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病病因

猝倒病是幼苗期高发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是在3叶期前更容易发生该病害。发病初期,病苗基部出现水渍状褐色软腐。病叶也呈现出褐色水渍状病斑。发展后茎部呈暗绿色,犹如被滚烫的开水烫过一样。后期病部逐渐腐烂、干缩、病苗萎蔫猝倒、枯死。猝倒病的发生多是由土壤、种子带有真菌所导致。

2、猝倒病的防治方法

首选抗性强的良种,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整地、晒田,一是可以提高土壤性能,二是减少土壤中的真菌及害虫。适时播种、控制播种密度、加强苗期管理、合理浇水施肥、增施有机肥。猝倒病高发的地区,在播种前可用适乐时水剂浸种子10分钟,捞出,播种。在玉米6~10叶期时,可用30%乙烯·芸水剂25ml/亩,兑水喷雾。发病初期,可用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浇灌苗床,7~9天浇1次,连浇2~3次。或亩用1000-1500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进行灌根处理,4天灌1次,连灌2次。另外,苗期还要及时防治虫草害。

二、玉米大斑病

1、大斑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病病因

大斑病是危害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叶片,叶鞘和苞叶也可受害。发病后多在植株下部叶片出现症状,进而逐渐向上部发展。发病初期,病叶上出现褐色长梭形病斑,病斑一般长5~10cm,宽1~1.5cm。发展后迅速沿叶脉扩展,呈中央灰褐色的长梭形大病斑。气候干燥时病部焦枯;多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生出灰黑霉层。后期病株衰弱,严重时枯亡,导致产量下降。大斑病的高发多是因为品种抗性差、病源病菌多、环境条件较差(如土壤肥力不足、多年连作、气温低多雨等),东北多雨水的7~8月份是大斑病的高发期。

2、大斑病的防治方法

积极推广抗病品种的交替播种,与大豆、水稻等作物实行科学轮作。播种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以改善植株间的通风、通气、采光条件。播种前用种衣剂(含有戊唑醇、嘧菌酯等成分)进行包衣处理。基肥要足,后期合理施肥追肥,适量增施磷、钾肥,避免氮肥过量。要跟进各期的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减少病菌病源。连日多雨要注意及时排水降低湿度。发病后,可用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施特灵水剂2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等喷雾防治,9~10天喷1次,连喷2~3次。

三、玉米锈病

1、锈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病病因

锈病是危害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以危害叶片为主,叶鞘、茎秆和苞叶也可受害。发病初期,病叶上生有淡黄色小斑点。发展后病叶上迅速出现橘黄色至红褐色的疱斑,严重时覆盖全叶。锈病高发严重时,田间大片叶片干枯死亡,植株衰弱,导致籽粒小,瘪粒多,产量下降。一般可造成10%~20%的减产,严重时减产在30%以上。锈病的发生与品种抗性、温度(20~30℃易发病)、湿度(相对湿度90%以上易发病)、播种密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2、锈病的防治方法

首选抗病良种为基础,合理轮作为原则。深翻土壤,精细整地,减少越冬菌源。施足底肥,深沟高畦栽培。各期的田间管理要到位,为植株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注意保持雨后排水畅通,降低田间相对湿度,利于减少发病因素。发病初期,可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用50%超微硫磺悬浮剂300倍液,或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或用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乳油1500-2000倍液,或用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等喷施防治,7~9天喷1次,连喷2~3次。另外,大喇叭口期到吐丝期,可喷施25%吡唑醚菌酯,能降低后期发生锈病的几率。

四、玉米纹枯病

1、纹枯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病病因

纹枯病是一种危害玉米产量的重要病害,多发生在湿度和温度较高的6、7月份,病害高发时可造成30%~40%的减产。主要危害叶鞘,叶片、果穗及包叶也可受害。发病初期,在叶鞘基部及叶片上生出水渍状褐色小病斑或灰白色的云纹状的斑块。后期叶鞘腐败、病叶干枯、死亡。严重时茎秆也会受害,出现黑褐色下陷斑块,但受害茎秆一般不会倒伏。干燥环境下,会抑制病害的蔓延;在高湿且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就会引起病害的迅速蔓延流行。适宜发病的温度在25~30℃气温、90%湿度,尤其是在夏季的多雨天气。玉米纹枯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温度、湿度及品种,另外,连作、土壤养分不足、植株长势差、地势低洼、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排水不畅、田间湿度大、氮肥过量、钾肥不足、管理不到位等也是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

2、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防治纹枯病要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法。选种抗病优良品种,应与大豆、红豆、花生等非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的合理轮作。施足底肥,播后加强各期的田间管理,控制好植株密度,利于提高植株间的透光、通风能力。地势低洼的大田,切记要保持排水畅通,才能有效降低田间湿度,杜绝田间长时间积水,减少发病因素的存在。及时除草,减少草害。适量控制氮肥,增施钾肥、有机肥,磷、锌不足的大田要及时补施磷肥和锌肥,以免出现缺素现象,从而影响最终的产量和品质。植株基部的老叶和病叶,要适时摘除,不要随意丢在田间,应带出田外集中深埋处理,可以一定程度的减少菌源。

②化学防治。播种前对种子要进行药剂拌种或包衣处理,能有效防止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发病初期(病株率在3%-5%时),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40%菌核净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也可用19%丙环·嘧菌酯悬乳剂50~60mL,或用45% 代森铵水剂80~100ml,兑水60kg喷雾防治;也可用20%纹枯净可湿性粉剂25g,或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g,或用12.5%禾果利或志信星可湿性粉剂30g,兑水50~60kg,喷雾防治,7~9天防1次,连防2次。

五、玉米叶斑病

1、叶斑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病病因

叶斑病是危害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河南等北方地区。玉米叶片和苞叶是主要受害部位。发病初期,病部生出褪绿半透明的水浸状小病斑点。发展后病斑扩大,为不规则状,中央呈灰白色的边缘为黄褐色的透光病斑。湿度大时,在病斑正反两面出现灰黑色图纸状物。严重时多个病斑连片,导致病叶枯死。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环境条件适宜时萌发,进行初侵染。叶斑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气候、品种以及管理。适宜发病的温度在20-30℃,相对湿度在85%以上,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情况下,病菌会迅速活跃,导致发病率的快速攀升。播种抗性较差的品种,也是引起叶斑病高发的诱因之一。另外,连作地块、地势低、排水差、土壤养分不足、施肥补肥不及时、粘质土壤、播种密度大等因素也易引起病害的发生。

2、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科学选用优良的抗病品种,选种的前提是必须要结合本地气候特点、降水情况、播种时间等。收获后及时清理农田里的病残体,深耕深翻,实行轮茬轮作。播种不宜过密,利于后期增强植株间的通风、透气、采光性,给植株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播种后要加强各期的管理,不可播完就放任不管。做好雨季的排水除涝工作,减少田间出现长时间积水现象。肥力较差的农田,要及时补肥追肥,促使植株长势健壮,从而提高抗病能力。及时拔出弱株病株,并用生石灰或草木灰消杀病穴,可以有效减少菌源。将病株带离农田,远离农田集中深埋。

②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用25%异菌脲可湿性粉剂300~500,或用50%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用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用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洒防治,8~9天喷1次,连喷1~2次。

六、玉米霜霉病

1、霜霉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病病因

霜霉病属真菌性病害,是危害玉米的重要病害,幼苗期和成株期都会发生。一旦发病,防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大幅度的减产。因此提前防控是关键。玉米霜霉病俗称疯顶病,苗期、成株期均可受害。苗期发病,病苗呈淡绿色,在6~8片叶时病苗过度分蘖,有的病苗不分蘖,病叶窄且质地坚韧。不分蘖的病苗叶片宽大发黄,叶脉黄绿相间,叶片皱缩,有的叶片畸形。玉米霜霉病的高发与湿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雨水多(连续性大雨)、露水多的天气。适宜发病的湿度在90%以上,温度在20~28℃范围之内。另外,品种差、低洼地块、土壤粘重、排水能力差、植株间距小、通风不良、养分不足、植株长势弱、粗放管理、连作农田等情况都是引起霜霉病高发的重要因素。

2、霜霉病的防治方法

防治霜霉病以农业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法为宜。

①农业防治。农业防治霜霉病是防控病害的基础。收获前茬作物后清洁农田里的残枝残株,深耕深翻。到正规经销商处购买种子、科学选种育苗、播前备垄、施足底肥,尤其是土壤肥力较差的农田,施足底肥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适时播种,尽量避开感病高发期。播种密度合理。各期的田间管理要跟进,农家肥要腐熟。提前做好排水排涝工作,保持田间排水畅通,从而改善土壤和田间的相对湿度,减少发病因素。定植时要保强去弱,植株密度要合理。中耕除草也要及时,尤其是土壤粘重的农田及时的中耕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通风透气性,为植株根系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

②化学防治。播种前要进行拌种处理,可有效降低苗期的发病率。可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4%,或用35%甲霜灵拌种剂按种子重量的0.3%,或用35%瑞毒霉拌种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发病初期,可用1:150的波尔多液,或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烯酰吗啉锰锌1:800倍液,或用72%甲酸灵锰锌1:800倍液等喷雾防治,7~8天喷1次,连喷2~3次。也可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72%克露或克霜氰600倍液,或用9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等喷洒防治,7~8天喷1次,连喷2~3次。

七、玉米螟

1、玉米螟的危害及特性

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植株各个部位均可受害,导致产量下降。幼虫属钻蛀性害虫,成虫昼伏夜出,飞行力强,具有趋光性。

2、防治方法

消灭越冬虫源,减少害虫的基数。利用成虫趋光性的特点,在田间放置频振灯、黑光灯等进行诱杀。在玉米螟产卵阶段释放害虫天敌赤眼蜂(1-2万只)。苗期和穗期是药剂防治玉米螟的两个重要时期。苗期可用2.5%的溴氰菊酯与40%的氧化乐果混合液喷叶防治,或用40%辛硫磷乳油配成0.3%颗粒剂,撒在喇叭筒里,也可用18%杀虫双400ml+8%敌敌畏200ml兑水100~120kg喷雾防治。穗期可用50%敌敌畏乳剂800倍液喷在雌穗顶端的花丝基部,对熏杀幼虫效果显著。

八、地老虎

1、地老虎的危害及特性

地老虎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对百余种植物具有危害性。虫害发生后,叶片出现孔洞、缺刻、缺苗断垄、果实腐烂等现象。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死亡,从而使产量和品质均受到大幅影响。白天害虫在杂草、土缝等隐秘处潜伏隐藏,夜晚活跃进行觅食、活动。幼虫具有假死性,成虫具有很强的趋光性特点。

2、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消灭虫源,是降低虫害高发的基础措施之一。整地时深耕晒田,清洁农田,铲除农田及周围的杂草,清除农田附近的草垛,减少虫卵及幼虫。合理轮作倒茬。在害虫最活跃时间段(夜晚7~10点钟)集中捕捉。温暖潮湿、地势低洼、杂草丛生、土壤排水性差的农田是引起害虫高发的重要条件。适宜幼虫活动的温度在15~26℃。冬季幼虫和蛹在土壤中越冬,成虫在草丛、草堆、石块下等场所越冬。虫害高发的地块,可提前灌水加以防治。

②生物防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害虫天敌,如蜘蛛、赤眼蜂、小蜂、螟蛉绒茧蜂、螳螂、隐翅虫等。另外,真菌、细菌、病毒等消灭害虫病也具有显著的效果。充分利用害虫趋光性特点,在田间设置黑光灯,对诱杀成虫作用明显。

③化学防治。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用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3000倍液,或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用50%辛硫磷乳油喷洒地面,7~9天喷1次,连喷2~3次。

九、 蛴螬

1、蛴螬的危害及特性

蛴螬也称为金龟子,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的地下害虫,可危害多种植物,包括多种农作物和苗木花卉,以食刚播种的种子,以及根、幼苗、块茎为生。蛴螬在土中越冬,当10cm土壤层温度达到5℃时开始活跃并逐渐上升土表,当土壤层温度达到13~18℃时最为活跃。蛴螬对未腐熟的粪肥有趋性,还具有负趋光性和假死性的特点。

2、 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科学轮作,有机肥要腐熟,及时除草等农业防治措施。

②生物防治。保护青蛙、蜥蜴、土蜂、叩甲、鸟类等害虫天敌。在田间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③化学防治。播前可用种子重量2%的35%克百威种衣剂包衣,也可用25%对硫磷胶囊剂或25%辛硫磷胶囊剂等有机磷药剂包衣,对其它地下虫害也有防治效果。虫害高发农田,可用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和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各800倍液进行灌根,株灌150~250g。

十、注意事项

在防治玉米病虫害时,要及时到位的加以防治,只有提前防治,即早防、早控、早治,才能将病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药物防治病虫害时,要几种药剂交替使用,以防单一用药造成抗药性。药物喷雾防治时,应对准发病部位均匀喷药,避免出现漏喷、少喷现象,从而影响防治效果。另外,每年选择品种时,最好也是几个优良品种更换种植,避免长期种植某一品种。

综上所述,生产中加强各期的田间管理,减少引起发病因素的发生,及时有效的防治玉米主要病害及虫害,降低病虫害造成的危害,为保证玉米后期的产量和品质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130321 吉林省德惠市大房身镇综合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病叶霜霉病纹枯病
不用药 两招搞定黄瓜霜霉病
多种杀菌剂对蚕豆霜霉病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大兴安岭被松栎柱锈菌侵染的蒙古栎叶上真菌种群的分布与多样性
黄瓜霜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柳树病叶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
四川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的评价
小麦纹枯病大田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田间防效
腊叶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