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种植中提升玉米产量的主要环节及科学管理
2025-02-05杨丽英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传统耕作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科学选种、精准播种、合理施肥、有效的病虫害防治以及现代化的机械化作业,农民能够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玉米产量的最大化。同时,生态农业理念的推广,也促使更多种植者采用可持续的方式来提高玉米产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玉米品种选择
1、优质高产玉米品种介绍
优质高产玉米品种的选择是实现玉米高产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市场上有许多经过优化培育的高产玉米品种,这些品种在产量、抗病性、抗倒伏性、适应性等方面表现优异。比如常见的优质高产品种包括郑单958、先玉335、京科968、登海605等,它们因其不同的优良性状而被广泛种植。郑单958以其高产、抗倒伏、抗旱、耐密植的特点深受种植者喜爱,适合在黄淮海地区种植。先玉335则因其稳产性强、抗病能力突出,尤其在病虫害多发地区表现良好,适合种植于东北、华北等地。京科968具有较强的抗倒伏性和耐高温特性,特别适合高温干旱的环境,对水肥反应敏感,增产潜力大;而登海605则凭借其强劲的产量优势和较好的抗逆性成为北方地区的常见高产品种。
2、区域适应性品种选择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区域适应性品种的选择是实现高产的基础,因为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条件存在较大差异,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玉米品种能最大程度提高种植效率和产量。一般而言,北方玉米主产区如东北、华北等地,气候寒冷、日照充足,生长季相对较短,适合种植抗寒性强、早熟的品种,如先玉335、德美亚1号等品种,它们具有较好的抗旱、耐寒性,能够充分利用短暂的生长期进行快速生长和高效结实。而在黄淮海平原地区,由于该区域气候多变,降水集中,易发生涝渍,因此适合选择抗病、耐涝、耐密植的品种,如郑单958、京科968,这些品种能够在密植条件下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减少病害的发生,并且对水分条件变化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对于西南山区,由于地形复杂、气候湿润,种植玉米的挑战较大,在品种选择上,应该侧重于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玉米品种,如云瑞系列和滇玉系列,这些品种在多雨、多湿的环境下表现稳定,抗病虫害能力突出,特别是在防治青枯病、锈病等方面效果显著。对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匮乏且降水不均,选择耐旱、耐高温的品种至关重要,如陕单系列、宁玉系列,这些品种的根系发达,抗逆性强,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水分,保持稳定的产量。
二、种植时间与方式
1、合适的播种时间选择
玉米的播种时间选择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最终产量,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温度和降水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一般来说,玉米播种的关键在于确保土壤温度达到适合种子发芽的水平,通常要求地温稳定在10℃至12℃以上,这样种子才能够快速吸水萌发,促进幼苗的健康生长。如果播种过早,土壤温度偏低,种子萌发缓慢,甚至会导致种子腐烂或幼苗生长不良;而如果播种过晚,则生长季缩短,玉米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会受到压缩,特别是在一些生长期较长的高产玉米品种中,很容易出现后期生长不足、籽粒未充分灌浆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产量。春播玉米通常应在春季气温回升至稳定的10℃至12℃时开始播种,这一时间段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东北地区通常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华北地区则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黄淮海地区可以提前到3月下旬至4月上旬。对于夏播玉米来说,播种时间则要考虑到前茬作物的收获时间,一般夏玉米会在小麦收割后立即进行播种,通常在6月中下旬进行,以保证玉米在秋季到来前有充足的生长时间。
2、合理的种植密度与行距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密度和行距的确定不仅要根据玉米品种的特性,还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肥力和水资源情况来进行优化调整。一般来说,玉米的种植密度应与品种的生长习性相匹配。耐密植品种,如郑单958、京科968等,由于其株型紧凑,叶片角度较小,光合作用效率高,可以采用较高的种植密度,通常每亩的种植株数在4500株到5500株之间。而对于一些生长强健、株型较大的品种,如先玉335,适宜的种植密度相对较低,一般每亩种植3500株到4500株为宜,以保证足够的光照和空间,避免过度竞争引发的植株徒长、通风不良以及病害发生。
行距方面,传统的种植方法通常采用60厘米至70厘米的行距,这样的宽行距可以方便机械化作业,尤其是中耕、施肥、除草和收割等机械操作,但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的利用率和植株的合理分布。近年来,随着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窄行距或等行距种植逐渐得到应用,比如采用40厘米到50厘米的行距结合30厘米到40厘米的株距,这种种植方式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空间,同时提升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合理的密植还可以提高玉米对水肥的利用效率,使植株根系更加发达,增加抗倒伏能力,尤其在多风、多雨的地区。
3、地膜覆盖与免耕技术
地膜覆盖与免耕技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环境,提升作物产量,减少水土流失,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地膜覆盖技术是通过在作物行间或全覆盖土壤表面铺设塑料薄膜,以提高土壤温度、减少水分蒸发和抑制杂草生长。该技术在寒冷和干旱地区尤为有效,可以显著改善玉米的生长环境。地膜覆盖能使土壤温度提高3℃至5℃,为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尤其在早春低温地区,能够提前播种并促进早期生长。
免耕技术是一种减少耕作操作、维持土壤结构和肥力的耕作方式。免耕通过保留前茬作物的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土壤扰动,保护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群落,从而提高土壤的自然肥力。免耕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坡地或降水较多的地区,减少了表层土壤的流失和侵蚀。免耕能够减少机械操作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对于玉米种植而言,免耕技术特别适合于大规模农田作业,它通过保留秸秆覆盖地表,改善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并且降低了土壤硬化的风险,提高了作物的抗逆性。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技术
中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机械耕作或人工的操作松动土壤,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发育,特别是在土壤板结的情况下,中耕能够有效打破板结层,促进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渗透,同时还能起到控湿保墒的作用,有助于保持田间适宜的湿度,减少玉米根系因积水或干旱造成的损伤。
除草方面,中耕是防除杂草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玉米行间中耕时,能够直接将杂草翻埋入土壤中,切断其根系,抑制其生长。除草的时间要根据杂草的发生情况灵活确定,通常在玉米播种后3至4周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这时玉米的根系已初步发育,但杂草尚未对玉米构成强大威胁。后续在拔节期前再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以防止杂草在玉米旺盛生长期与玉米争夺资源。中耕除草的频率和强度要结合土壤条件和气候状况进行调整,如果土壤较为松软,杂草不多,可适当减少中耕次数,避免对玉米根系造成损伤。
2、植株调整与掰棒管理
植株调整与掰棒管理是玉米种植过程中确保作物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改善通风透光的重要管理措施。植株调整主要是指在玉米生长过程中,通过人工或机械手段对玉米的植株密度、分蘖(多余侧枝)和植株高度进行适当的干预,以优化植株的生长环境。掰棒管理则是指在玉米灌浆期,对部分植株的多余果穗进行去除,保证主要果穗的营养供应,确保最终籽粒的饱满度和品质。
在植株调整中,需要针对玉米的生长密度进行适时的管理。如果种植密度过高,植株之间会出现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等问题,特别是在中后期,容易造成植株徒长、倒伏及病害高发。在玉米的生长初期,种植者可以通过合理间苗或人工疏苗的方式,确保每株玉米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保证田间通风透光性。
掰棒管理则是针对玉米的果穗进行的优化措施,尤其是在双穗或多穗玉米植株中,去除多余果穗的做法可以有效提高主穗的产量和品质。玉米通常每株仅能正常供给1个果穗的营养需求,如果出现多穗现象,尤其是在土壤肥力或水分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植株可能无法同时养育多个果穗,导致所有果穗发育不良、籽粒不饱满。适时进行掰棒,即去除第2个或第3个果穗,可以集中养分供给到主穗,确保果穗籽粒的充分灌浆,提高产量和商品性。掰棒管理的时间一般选在玉米灌浆期初期,此时果穗大小基本确定,可以清晰识别主穗和次穗,去除不必要的果穗。
3、避免倒伏的管理措施
避免玉米倒伏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尤其在高密度种植或恶劣天气条件下,玉米倒伏会导致严重的减产甚至绝收。采取综合管理措施以防止倒伏至关重要。选择抗倒伏品种是减少倒伏风险的基础,不同玉米品种在抗倒伏性能上存在较大差异,选择抗倒伏性强、根系发达、茎秆粗壮的玉米品种,如郑单958和先玉335等,能够有效提高抗风倒伏能力。合理密植是避免倒伏的重要措施,过度密植会导致植株间争夺阳光、养分和水分,使得株高增加、茎秆变细,抗倒伏能力下降。应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合理控制每亩的植株数量,适当降低种植密度,保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从而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科学施肥管理也至关重要,施肥过多,特别是氮肥过量,会导致植株徒长,使茎秆细长、组织柔软,降低抗倒伏能力,在施肥过程中应注重氮、磷、钾的平衡供应,避免单一大量施用氮肥,依据土壤肥力状况进行适量施肥,可以增强茎秆的坚韧性和根系的发达程度。
四、水肥管理
1、合理的水分管理
水分的合理管理应根据玉米的生长阶段和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科学调控。玉米的生长周期分为苗期、拔节期、灌浆期等不同阶段,各个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不同。苗期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高,土壤需保持适度湿润,以促进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健康生长,而在拔节期和灌浆期,玉米根系生长发达,对水分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此时需特别关注田间的水分状况,避免土壤过于干燥,确保玉米在关键生长阶段获得充足的水分,促进穗的形成和籽粒的灌浆。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也是水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干旱季节,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以确保土壤水分能够满足玉米的生长需求,避免因缺水导致的减产。而在降水较多的地区,则需要通过排水措施防止土壤积水,从而避免根系缺氧和病害的发生。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也对水分管理至关重要,良好的土壤结构能有效保持水分,减少水分蒸发,合理的耕作和施肥方式可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能力,增强玉米根系的生长。
2、肥料施用要点及方式
肥料施用是确保玉米高产的重要环节,其要点和方式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在施肥前应进行土壤检测,以了解土壤的肥力水平和养分状况,根据土壤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施肥方案。通常,玉米对氮、磷、钾三种主要营养元素的需求较高,其中氮肥的施用量应根据玉米的生长阶段灵活调整。一般来说,在播种前施用基肥,常用的基肥包括腐熟的有机肥和复合肥,以保证玉米在生长初期获得充足的营养。在玉米的拔节期和灌浆期进行追肥是提升产量的关键,此时应重点施用氮肥,以促进植株的生长和穗的发育。追肥的方式可以采用撒施、条施或喷施等,具体选择应根据土壤状况、天气情况和作物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安排。
在施肥时,需注意施用的时间、数量和方法,以确保肥料的有效利用。施肥时间应选择在土壤湿润时,避免在干旱或高温条件下施肥,减少肥料损失。施肥的数量应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土壤的肥力水平进行调整,避免因过量施肥导致的营养浪费或对作物造成伤害。施肥方法方面,条施和点施通常能够更好地将肥料与土壤结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而撒施则适合大面积的田块,操作较为简便。叶面喷肥是一种灵活的补充施肥方式,特别是在植株生长后期,可以及时补充微量元素,促进籽粒的发育和品质提升。
3、滴灌与水肥一体化技术
滴灌与水肥一体化技术是一种高效、节水的灌溉与施肥方式,尤其适用于玉米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能够有效提高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在实施滴灌的过程中,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引入使得灌溉和施肥过程得以有效结合。通过在滴灌系统中配备施肥装置,可以将液体肥料直接与灌溉水混合,随水输送到作物根部。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因施肥不均匀造成的养分浪费,还能避免传统施肥方法中因施肥过量或不足导致的作物生长不良问题。滴灌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水效益。通过滴灌,水分可以根据作物的实际需水量进行精确控制,减少了水分蒸发和渗漏损失,从而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高产玉米种植技术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优质品种的选择、科学的播种时间、合理的种植密度、有效的水分和肥料管理,以及先进的灌溉技术等。这些技术和管理措施不仅能够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还能有效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抗倒伏品种,合理控制种植密度,精确施肥和灌溉,种植者可以优化玉米的生长环境,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提升经济效益。滴灌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为玉米的水分和养分供应提供了精准的解决方案,有效应对了水资源紧缺的挑战。未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探索和优化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将有助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作者单位:274709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玉皇庙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