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理论下影视剪辑技法与应用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2025-01-31龙虎王凌云

传播与版权 2025年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摘要]当前,影视剪辑技法与应用课程思政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评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教师建设多元化案例库,开发系统性实践内容,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基于多模态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特性,融合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法、互动教学与小组合作、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旨在通过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评估体系上,教师建立多模态评估体系,综合评价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确保评估结果更加全面客观。未来,相关主体应进一步探索利用新兴技术优化课程思政,推动影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多模态理论;课程思政;影视剪辑;教学改革

在媒介融合与信息爆炸的当下,影视剪辑技法与应用课程不仅承载着传授技术和推动艺术创新的重任,还肩负着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目前,影视剪辑技法与应用课程基于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到以项目为驱动的互动式教学,再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尽管教师在课程中尝试融入思政元素,但整体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主要问题包括:思政内容与剪辑技能教学脱节,且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未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评价体系侧重技术层面,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评估,这限制了课程思政的深入实施。多模态理论为影视剪辑技法与应用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新的视角,教师应用多模态理论开展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力,还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影视剪辑技法与应用课程思政现状

(一)当前课程思政实施情况

高校在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各类专业课程中,教师将具有鲜明导向性的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教学,旨在实现对学生独立人格、高尚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全链条、全方位培养,以达成立德树人的深远目标。尽管众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但课程思政实践仍处于初级阶段[1]。金伟[2]等人认为,教师要精准掌握课程思政教学的“时度效”,关键在于聚焦于与学生心理认知相匹配的教学内容,重视并丰富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构建完善的高校学生心理认知机制。刘儒德[3]等人基于心理学中的态度形成与转变理论,主张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综合运用认知引导、情感共鸣及行为示范等策略。为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高一波[4]和程晓丹[5]等人构建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教学实践提供了量化评估的框架。林进桃[6]则强调,在影视专业教学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摒弃传统单一、陈旧的教学方式,基于专业特色,将思政理念自然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之中,使之成为学生乐于接受、易于内化的“情感纽带”。

(二)主要问题和局限性

1.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问题

在影视剪辑技法与应用课程中,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对教师来说,意味着必须在教学内容和策略上进行革新。当前,影视剪辑技法与应用课程内容强调技术知识和操作指导,因此思政教育的融入显得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该课程教学方法单一,教师过分依赖传统的单向讲授方式,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缺少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影响了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深入理解。

2.教师素养的局限性

影视剪辑技法与应用课程教师普遍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但在对思政教育的深刻领悟及系统性研究方面,尚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这种局限可能导致他们在课程教学中难以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教学有效融合。同时,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可能将其视为非核心教学内容,这种观念上的偏差会影响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从而难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3.学生接受度的挑战

不同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具有显著差异。思政内容具有抽象性,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这些内容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在像影视剪辑技法与应用课程这类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中,学生们更倾向于集中精力掌握具体的剪辑技能,而不是深入探讨思政议题,这导致他们对后者的兴趣和探究动力不足。

二、影视剪辑技法与应用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多模态课程内容的设计

1.建设多元化案例库,剖析思政案例

教师应精选国内外优秀影视作品案例,如主旋律影片《建国大业》、探究社会伦理的影片《第二十条》,将这些作品作为教学案例,不仅能向学生传授影视剪辑理论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探讨作品蕴含的社会价值观、道德内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视觉构成、镜头运用、叙事结构等多维度对这些案例进行细致分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影视表达技巧的理解,而且促进了他们对案例中蕴含的深层思政信息的分析,进而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开发系统性实践内容,培育个性化人才

在策划实践课程内容时,教师应充分考量学生的认知特性和个性化学习需求,确保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个性特点,以思政元素为主题,设计侧重点不同的实践项目,并要求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思政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双重提升。教师构建系统完整的实践课程知识体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要持续更新与优化实践内容,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确保内容始终具有前沿性和实用性。教师通过设置思政实践测验环节,能够检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沟通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确保思政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二)多模态教学方法的融合

1.融合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法

教师应用融合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法的教学策略,能够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深度学习课堂体验。教师应用情境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应用增强现实技术能够为学生构建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促进了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活力。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影视剪辑理论和技能的同时,探索案例中的问题,积极寻找创新解决方案。

2.融合互动教学与小组合作

教师应用融合互动教学与小组合作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通过共同探索、协同工作和责任分担,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掌握了沟通技巧、提升了责任感。教师应倡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对话,鼓励学生在课上或团队中表达个人见解,以提升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构建有助于思想碰撞和灵感迸发的学习环境。教师融合互动教学与小组合作,不仅强化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自我反思能力,还能激励他们主动认识自身不足,探索改进之道。这种自我驱动的学习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

3.融合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

教师应用融合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启发式教学侧重于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影视作品的细节,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并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探究式学习则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他们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实践来深化理解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二者的融合能够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在启发式教学的引领下,学生开始关注并思考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尝试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在探究式学习环境下,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情境紧密结合,通过实验和探索来检验解决方案是否有效。

(三)多模态评估体系的构建

1.确定多维度评估目标

教师基于多维度的评估目标(知识理解、技能应用、情感态度、媒介表达能力等)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全面的评估不仅提供了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宝贵信息,而且通过分析评估结果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知识理解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石,反映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技能应用是衡量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情感态度涉及学生的兴趣倾向、参与积极性、合作精神以及道德价值观念等多个层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对学生媒介表达能力的评价,主要考察其在面对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时处理信息和有效表达的能力,这些能力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2.确定多样化评估方式

为确保评估的严谨性、全面性和客观性,教师应制订多维度的评估指标。教师可以通过实操测试,量化评估学生的影视剪辑技能,提升其技能应用的熟练度。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应用教师评价、生生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等方式,评估学生在剪辑项目中展现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团队汇报的形式,评估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以及资源调配能力,以全面衡量其实践能力。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教师还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政素养培养,增加思政素养评估环节,深入分析学生的作品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并评估学生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诠释。

3.设计多维度评估工具

教师评估学生的能力不能只依靠单一维度的评估工具。教师通过设计量表、问卷调查、测试题库等量化工具,能够精确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能运用熟练度。质性评估工具在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意表达和团队协作等难以量化的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通过观察记录、案例分析、作品评价、课堂展示答辩、小组研讨等方法,能够质性评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情感态度。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辅助工具已成为评估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如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在线学习平台,不仅能够自动追踪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其学习模式,而且能够为教师提供全面的学习分析报告,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表现。技术辅助工具能够为每位学生定制专属的学习路径,极大地提升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结论与展望

文章探讨了在多模态理论框架下影视剪辑技法与应用课程思政路径,教师应通过构建具有多模态特征的课程内容、教学策略和评估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定制方面进行探索。多模态理论结合前沿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增强现实,可以为个性化和智能化学习提供支持,为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创新思维、文化素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先魁.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内涵、困境与出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14):28-32.

[2]金伟,白舒娅.课程思政中的高校学生心理认知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7):52-56.

[3]刘儒德,洪伟,杨一.课程思政实践中的学习规律与教学应对[J].中国大学教学,2022(12):28-32.

[4]高一波.地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11):242-248.

[5]程晓丹,齐鹏.高校课程思政质量评价的现状思考与体系重构[J].江苏高教,2023(07):91-95.

[6]林进桃.影视叙事类课程思政路径探赜:基于“影视叙事研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电影新作,2023(02):155-160.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