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政课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

2025-01-31陈清清

传播与版权 2025年1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政课高校

[摘要]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复杂多变,成为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变量因素。文章深入阐述高校网络舆情特点,认为高校担负着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使命,思政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与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具有思想价值引领、正确舆论引导、辩证思维培养、道德法治教育等方面的现实价值,并提出基于思政课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要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树立“大思政”理念以凝聚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合力,立足教学内容以“三阶段”分时应对高校网络舆情演化,夯实思政队伍基础以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从而切实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成效。

[关键词]思政课;高校;网络舆情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1]近年来,随着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网络舆情高发频发,呈现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引导及治理的难度,使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一)大学生群体作用凸显

从高校网络舆情主体来看,“清博智能”数据显示,在2023年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中,大学生群体既是主要的源头,占比41%,也是涉及的对象,占比22%。这表明大学生群体在高校网络舆情产生和传播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原住民,熟悉社交媒体的使用方式,熟知网民心理和传播语言,热衷并善于话语创新,通过“造梗”“玩梗”等构建网络群体的自我认同,尤其在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占据着对信息传播和事件发展的主动权,凸显鲜明的群体特征、作用和影响力。与此相对应,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则较滞后,尤其在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扩散等关键阶段存在不够贴近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群体理解偏差、无法引发大学生群体情感共鸣等问题,难以形成有效的话语交流沟通机制,从而大大削弱正确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效果。

(二)高校网络舆情内容复杂多变

从高校网络舆情客体来看,高校网络舆情高发频发,并与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相叠加,造成较大的影响,使高校成为舆论争夺的重要风口。具体来说,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内容复杂,涉及学术不端、校园安全、学生管理、师德师风等方面以及教育公平、就业压力等多个社会焦点、热点,且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加剧高校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基于大学生思维活跃、主体意识强烈等群体特点,他们高度关注食品安全、校园安全、师德师风等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热忱参与和讨论国内外时事新闻、社会事件等各类焦点、热点,成为重要的参与群体。这使高校网络舆情内容经社交媒体的传播,呈现多变性,隐匿渗透至人际关系、休闲娱乐等方面,容易形成社会舆论风波,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成为舆论风险重灾区,提高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多变性和繁杂度,不利于规避风险及有效治理,对高校管理及形象建设等产生负面影响。

(三)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即时性和圈层化

从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来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呈现即时性、圈层化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正确舆论引导的难度。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和扩散提供了助推器,使高校网络舆情加快传播速度和扩大传播范围。具体来说,大学生群体通过微信、QQ、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发布、交互和传播,使信息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之间互通、发酵,快速地在群体间形成强大的传播舆论场。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偏向于使用群体语言进行信息交互,通过分组的朋友圈、活跃的社群等,聚集同样生活在校园中具有经历类似、观点趋同的其他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圈层信息过滤机制,使网络舆论圈层化,这不利于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管理和治理。具体来说,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直接、有效地获取和掌握引发高校网络舆情的未经过滤的真实信息,容易陷入舆论制造的“信息茧房”,难以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有效风险研判和正确舆论引导。

(四)群体极化倾向明显

从高校网络舆情情感因素来看,群体极化倾向明显,网络行为失范问题凸显。基于舆情内在蕴含情感属性和情感因素,高校网络舆情演变成重大舆论事件,不仅是启动了信息爆料模式,还因为启动了情绪模式,加剧了民众情绪的感染和传播[2],也就是在网络情绪的传递和感染中,群体极化现象被催发。具体到大学生群体,在非理性思维和情感的裹挟下,他们的主动思考能力被弱化,容易滋生从网络娱乐、网络交流、网络监管演变成道德绑架甚至网络暴力等的主体行为,呈现情绪化、非理性化等倾向,导致网络行为失范问题。可以说,这不仅容易导致个体道德理性的弱化,而且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冲击公序良俗底线和网络文明秩序[3],既给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带来严峻挑战,也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造成较大冲击。

二、思政课对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现实价值

思政课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担负着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职责,涉及社会现象及社会活动等课程内容,包括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文化之间的舆论。换言之,思政课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思想价值引领,筑牢思想政治防线

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能够以鲜明的政治导向、深厚的学理支撑帮助大学生廓清价值迷惘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一方面,思政课具有强大的理论阐释力,能够通过系统阐释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目前,思政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为主体课程,通过系统化讲授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呈现理论蕴含的思想性,启发大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以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达成以思想认同实现政治认同的知行合一实践转化。值得注意的是,思政课的政治属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标志,也是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所在,其蕴含的正确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具有鲜明的现实价值,能够有效抵御外部异质性舆论传播的潜在冲击和渗透,构筑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安全屏障,有助于高校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实现思想价值引领,筑牢思想政治防线。

(二)正确舆论引导,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固本强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4]。目前,大学生的困惑不仅局限于教材上的知识点,更多地涉及对社会和生活中各类信息和事件的看法和态度。高校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高校亟须及时、有效地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情况,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疑释惑、正确引导。这既是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一方面,思政课作为政治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渠道,由思政课教师依托自身专业化的政治素养,通过讲授专业知识和方法,对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以及经典案例进行重新“解码”“编码”“输出”,帮助大学生鉴别、筛除舆论传播过程中的不良信息,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洞察力,从而有效研判风险和正确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另一方面,思政课具有鲜明的建设性和批判性,反映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时政,是对社会焦点、热点的回应。具体来说,思政课教师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中选取社会焦点、热点进行案例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密切结合并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有助于大学生通过课堂互动解惑释疑,助力高校加强正确舆论引导,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固本强基。

(三)辩证思维培养,提高思想辨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4]。目前,思政课不仅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也是其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一方面,思政课教学即是唯物辩证法的深刻实践。具体来说,思政课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尤其是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时,始终坚持运用辩证思维和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从全面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辩证思维培养是思政课的重要教学目标。通过思政课教学,大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问题,也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形成科学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提高思想辨识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网络舆论场中主动分辨信息,做出正确价值判断,从而助力高校正确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推动矛盾的有效化解和事件的向前发展。

(四)道德法治教育,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当前,思政课兼具知识性、价值性、思想性和德育性,肩负着培养德法兼修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一方面,思政课能够帮助大学生崇德修身。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可以帮助大学生系统、深入地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道德、法治精神等核心理论知识,为后续实践构建起坚实的道德和法治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实施道德法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思政课的重要目标。思政课教师在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尤其鼓励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辩证认识、剖析当前网络舆论场中存在的道德问题,有效辨别高校网络舆情中的道德绑架、网络暴力、群体极化等复杂情况,并做出正确选择,从而助力高校正确引导高校网络舆情,营造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风清气正的良好网络舆论环境。

三、基于思政课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5]。高校网络舆情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面对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带来的风险和挑战,高校应实施基于思政课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一)树立“大思政”理念,凝聚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合力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复杂多变,“大思政”理念对高校提升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成效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拓展教学空间,汇聚大合力。2021年3月6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要求善用大资源、汇聚大合力,注重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的有效衔接。“大思政课”教学空间则覆盖至社会和网络,可以有效弥补线下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更好地巩固和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效果。具体来说,高校要始终坚持“大思政”理念,要求思政课教师将“大思政课”课堂从第一课堂向第二、第三课堂延伸,通过网络媒介,传播主流价值观,构建正能量空间,帮助大学生走出认知误区和思维误区,并通过校内外联动,将家庭、社会等共同纳入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发挥学生党员和干部的同辈效应,引导大学生理性参与网络发声,实现高校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和有效治理。第二,善用新媒体,创新教学新形式。“大思政”理念强调大格局,高校要善用新媒体,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尤其是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思政课教学中,注重教学方式和方法。具体来说,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设置课前时事述评,采用以大学生为主体讲述故事和观点的形式,鼓励大学生针对社会焦点、热点进行观点阐述,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思政课教师也要在课堂上借助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平台,主动引入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结合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紧抓舆论矛盾点和焦点,设置教学议程,鼓励大学生在讨论交流、辨析分享、总结引导的过程中运用辩证思维来全面认识和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辨识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二)立足教学内容,“三阶段”分时应对高校网络舆情演化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迅速,呈现动态阶段性的发展规律。第一,高校网络舆情潜伏孕育阶段是最适宜高校介入风险研判和有效引导的阶段。具体来说,基于思政课,高校要秉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原则,结合突发事件、敏感时间节点,分析和研判可能产生的高校网络舆情,并要求思政课教师将相关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第二,高校网络舆情爆发扩散阶段是高校发挥思政课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作用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各方观点汇聚,社会情绪聚集释放,真假信息充斥扩散,高校要树立“把控舆论话语权”的理念,秉持紧抓价值引导的原则,收集和分析社会焦点、热点引发的舆论信息,尤其是涉及大学生观点、意识形态建设等的信息,要求思政课教师将其以案例的形式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主动作为,遵循“先说事实、后说原因”的原则,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重点聚焦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引导大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思考高校网络舆情中的真假信息、背后动机、事件发展规律等,切实提升正确舆论引导效果,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正能量。第三,高校网络舆情消退阶段并不意味着高校网络舆情防控、引导和治理的结束。高校要持续关注高校网络舆情,防止发展升级、反转二次传播以及转向形成新的舆论,要求思政课教师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善后情况补充说明,通过展示和分析依法严惩捏造谣言、营销操作等行为的事例,强化警示效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传递主流价值观。

(三)夯实思政队伍基础,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

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高校要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必须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夯实思政队伍基础,也就是筑牢政治意识,强化理论学习,提升网络素养,从而掌握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主动权。第一,筑牢政治意识,坚定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立场。具体来说,高校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的要求,要求思政课教师引导大学生从讲政治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使大学生不断增强科学把握和精准识别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规律、本质的能力,从而有效抵御高校网络舆情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第二,强化理论学习,夯实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理论基础。高校要遵循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一方面要求思政课教师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培养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客观、辩证地看待高校网络舆情的本质、原因和结果;另一方面,要求思政课教师结合现实需要学习传播学、社会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从而引导大学生运用传播规律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第三,提升网络素养,抢占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舆论阵地。高校要将高校网络舆情这个“较大变量”变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较大增量”,强化思政课教师的互联网思维,使思政课教师积极适应信息化要求,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相关知识、发展规律的学习,主动了解抖音、小红书、B站等大学生活跃的社交媒体平台,并深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地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与思政课教学能力相统一,从而有效研判和正确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切实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刘楠.网络舆情治理的情感社会学取向[EB/OL].(2021-03-20)[2024-11-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4641191376056581amp;wfr=spideramp;for=pc.

[3]聂智,肖皓文.“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学习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J].思想教育研究,2021(08):27-32.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2020-08-31)[2024-11-10].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Q1NjY4MQ==amp;mid=2663532856amp;idx=1amp;sn=645fd956e7f1a520f4882157a991e2ebamp;chksm=bdde18be8aa991a841e3fbf4032ee0968e3dae386a34690b115ca6f6e6f18575bb66fd5bb86famp;token=1212308873amp;lang=zh_CN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5]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丁薛祥出席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并讲话[N].人民日报,2024-05-12(01).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思政课高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