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及强化路径研究
2025-01-28徐德斌张贺
[摘" 要]政治认同,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对国家政权或者政权的集中意志表示积极认可的精神一致与行动统一。这种认可,表现为主体的主观意志和客观存在相统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政治认同也需要随着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并表现出集价值认同、文化认同与实践认同三位一体的传播效能,进一步服务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与党对思想领域的集中统一领导。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不仅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主要实践者与传递者。因此,从价值、文化、实践3个层面梳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要素构成、结构张力和主要构建依据,对于新时代有理有据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5)01-0098-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5.01.016
[收稿日期]2024-11-17
[基金项目]2024年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4S11)。
[作者简介]徐德斌(1970-),男,吉林辽源人,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张贺(1997-),男,吉林通化人,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
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是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安全问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及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点。培育并强化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不仅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也是维护我国政治长期稳定的关键举措。
一、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构成要素
政治认同是以人为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对于国家政治生活的认可与信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包含对执政党的信任与主动趋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工作及其政策路线的认可与服从、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同与主动遵循、对政治生活的主动参与等。这种政治上的高度认同的形成过程,是一种由外向内、循序渐进的过程,起于天然的政治认同,即主观情感上对政治组织、群体产生的归属感,源自外界信息的灌输、地缘、种族等因素。随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断完善和对自然关系及社会关系的把握,政治认同从感性上升为理性,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对国家政权或政权意志的集中体现表示出的理性认同[1]。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由实践、文化、价值3个要素构成的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并非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而是伴随着政治社会的运动和实践主体的不断发展进行的动态考察。
(一)价值要素
价值认同是指人们对某种价值观念的赞同和认可,并形成与之相应的行为的过程。对政治活动中蕴含的价值观念的认可与坚守,是政治认同的核心要素。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对政治价值的感受受教育水平、时政了解度、政治生活参与等因素影响较大。高校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认同情况,反映出其对党领导下的政治生活的整体憧憬。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比较中外政治体制与制度优势、深入了解政治生活乃至主动接受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价值观念,自然生发在人的意识深处,并随着政治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强化,最终在省思、比较与完善中形成价值认同。
因此,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首要前提。价值的定义所体现出的“积极”和“有用性”,无不阐述了价值是政治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的最优解释和集中代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对于政治认同的基础是源于价值认同,这个价值在高校大学生的主体视域下是多元的,有基于现行政治体制形成的新价值、新主张;有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政治文化而累积的价值观点;有受血缘宗族、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而生成的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主张……这些理性和非理性的观点都体现了价值要素在政治认同结构中的核心位置[2]。
从高校大学生产生政治认同的原因和行为影响来看,价值要素居于主导地位。人类社会及其政治生活始终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因此也必须用与时俱进、尊重规律的眼光看待新时代政治生活的新变化。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中价值要素在新时代也是与时俱进、纵深发展的,这种改变也会导致原本由实践、制度、价值3种要素构成的政治认同结构不稳定,价值要素会成为主体首要考虑对象,主体对价值要素的动态考察会使结构趋于稳定,形成新的认同。
(二)文化要素
文化要素是政治认同的关键要素之一,这一概念包含了主客体之间与文化环境的统一,也是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和政治实践活动的动态统一。对文化要素的认同体现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新时代文化思想等文化的权威性的认同,文化要素在政治认同发生过程中起促进作用,有利于将价值理解转换为内生动力,致力于实践并强化政治认同。
文化要素具备无可比拟的重要性:第一,稳定的政治生活需要获得民众的政治认同,从而取得正当性,而让政治认同保持稳定的基础之一,就是全体中华儿女在历史发展中形成普遍信赖的政治文化,换言之,就是以政治文化凝结政治生活共同体,使政治文化成为促进并夯实政治认同的精神土壤;第二,高校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有生力量,必须以文化底蕴作为出发点,以政治认同作为落脚点,实现政治文化认知与政治认同培育的有机统一,从而能进一步塑造政治认同;第三,高校大学生对文化的认同可演变成共同体意识,这种共同体意识更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维系政治上的连续与稳定[3]。
(三)实践要素
实践要素是政治认同这一过程中的最后一环,也是最直观的因素。高校大学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产生的对实践要素的认同,包含制度、路径、方法等方面的认同,对政治认同的生成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实践是价值观念的具象化,行为受价值指导并接受来自文化的影响,最终由时间与空间的连续行为构成人的实践,这一客观规律在政治生活领域同样适用。个体对政治实践的认同程度会影响其对政治制度、政治价值观念乃至政治文化的态度。对于政治实践的认同程度越高,越有助于主体自觉维护政治秩序、主动学习政治理论、客观比较政体差异、深刻信赖制度优势,这就是政治实践认同与政治认同互动的因果律。因此,必须在治国理政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断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实践要求与精神需求,以更加丰富的参与形式、实践方式吸引高校大学生参与到实践之中,激发高校大学生对于党、国家、社会主义乃至优秀传统文化在情感上的积极反馈,巩固他们的政治认同。
二、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生成场景
经济、社会领域囊括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比如生产与消费、交换与分配等环节和场景。而根据经典的政治学理论,政治生活领域的核心是权力,这种权力主导着社会资源的几次分配。高校大学生作为政治认同的主体,其关注点不同于以往的“权力”本身,而更强调“权利”的复合属性,更关注于对自身权利的获取和保持。探明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生成场景,主要是讨论政治认同是如何在权威性“权力”与个体性“权利”的有机互动中生成的。出于实现发展目标、维系社会生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民族振兴的要求,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既以其权威性保持了强大的“公权力”,也不断致力于落实、维护、保障个体的“私权利”。在这种良性互动的场景中,大学生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的生发场景就不断具象化、情景化,呈现出宽严相济、轻松愉快、奖惩分明、相互促进的氛围。进一步研究政治认同的具象化、情景化的生成场景,致力于复制、还原、重现场景以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就具有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重要意义。
(一)在目标与追求的共振中培育政治认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致力于以高度权威性的权力来维护政治体制、政治内外部环境、政治风气的稳定,这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与要求,因此“权力”就具有“公”属性与权威性,并以保障全民有序参与、保护全民合法权益、保持大局稳定统一为目标。在这一目标下,不同的个体、群体、组织掌握的权力并不相同,强有力的集中权力是庞大的国家机器得以运行的基础。这种结构性安排是由全体人民共同意志决定的,既有别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中央集权,也与西方社会的“形式上分权,实质上集权”体制泾渭分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集中制,是政治认同的客体掌握权力,但不是以权力手段逼迫、强制个体和群体进行认同。目标的集中代表性与广泛认同性,使个体的“权利”追求具备了正向性、正当性。比如:政治生活的广泛参与要求个体明晰自身政治权利与义务,个体便有了追求权利与承担义务的热忱;政治生活的有效参与要求个体有效行使权利与负担责任,个体便有了维护权利与界定责任的激情;等等。这种表述是一种抽象化的提炼,将不同场景予以一般化,即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生活的共同目标,指引、约束、引导着个体的政治追求,在二者同向发展、同频共振的场景下达成统一[4]。在实际生活中,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垃圾分类文明培育工作,上海市作为最初的试点城市,大学生积极响应“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的号召,深入社区开展活动。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努力下,其活动社区垃圾分类参与度提升显著,垃圾分类正确率也有所提高,由此体现出大学生在自愿履行个人义务的同时,也行使着个人的劳动权利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追求权利与履行义务的过程中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政治认同的主体与客体虽然出发点不同,但落脚点都在于政治认同。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不断推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对于自身公民身份也日益重视,比过去更加关注自身权利,从高校大学生的角度来看,政治认同需要客体以权力为基础保障,保护大学生群体的权利不遭到破坏,在此基础上达成良性的政治认同。
(二)在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中形成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的生成场景,也可以从主体态度与客观制度的互动情况上进行考察。这具体是指客观的政策或路线、制度或方针能否得到高校大学生主观上的积极响应或支持。从开启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于政治的客观制度方面呈现出不同态度,政治认同也已经从“器物”认同上升到了治理认同。“器物”指的是标志性成果、绩效数字这些发展显著的物质、经济社会指标等,“器物”认同给高校大学生带来的感受是直观的,且反馈也是积极的,实现了政治认同在客观维度上的满足,进而激发了精神层面的期待[5]。在2024年的“青年大学习”——五四特辑“青春接力跑·青年印象”中可以发现,大学生对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的成绩表示“非常满意”,当了解到国家载人航天科研组有不少“青椒”青年科研人员,哈工大学生表示要“努力学习成为其中一分子”。如果说物质层面所代表的问题是“是什么”,那么精神层面就代表了“为什么”,高校大学生便会寻求国家发展迅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其主体的政治认同也就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了主动加强。通过上述案例所体现的规律可以发现,大学生在形成政治认同的过程中,坚持了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既深入了解国家发展情况、关注时事政治并加以理性分析评价,又树立了积极的人生目标,将个人目标融入国家集体的发展之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情感与理性并重的方式,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培育着爱国情怀,在主客观的统一中催发着对新时代中国的政治认同。
(三)在支持与反馈的互动中激发政治认同
一方面,激发高校大学生对政治的认同就要满足他们的整体政治需求,这可以通过实施不同策略加以证明。但亦应尊重个体的特殊需求,即承认因个体差异性而产生的具体诉求和利益表达。因此,在政治实践过程中,我们既要尊重和满足整体的诉求、维护和发展作为整体的权利,又要尊重和满足个体的特殊要求,保障和维护作为个体的权利的特殊表达。政治认同就是在这种“整体支持—个体维护”的动态统一中不断激发与强化的,可以说,从“整体支持”到“个体维护”是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它反映了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人民群众整体利益的保护与尊重个体差异的统一。
另一方面,反馈是在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得到双向满足后进行的,积极的反馈将增进高校大学生对于参与政治生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的认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认同、对于治理效果与治理过程的认同、对于规则与法治的认同等,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这既是对高校大学生政治素养与政治参与的认可,也是对国家政治的整体信赖与忠诚。消极的反馈则在理性表达中转化为对政治生活改进的建议,对完善自身的省思与行为调整。就是在这样一种“得到支持”与“提供反馈”的场景中,政治认同得到健全和强化。
三、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强化路径
通过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构成要素及其生成场景的剖析,可发现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实践认同是构成政治认同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在目标与追求共振、客观与主观统一、支持与反馈互动的场景中蕴育、形成与强化政治认同,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内嵌的重要环节。因此,要以政治认同为目标导向,不断促进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与高校大学生身心的逐步融合,实现政治认同培育与强化的总目标。
(一)以文化认同塑造政治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从生产生活中凝结出的文化积淀与智慧结晶。我国文化传承的连续性特点使中国人民内蕴着相同的文化基因,所以文化认同在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推动文化认同塑性培养,需要采用实践教育与理论灌输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在阅读经典、著作的理论学习互动中感受文化的塑造力量。通过建设优质专门的理论学习氛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影响高校大学生。其次,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考察、非文化遗产复刻等活动,在知与行的统一中尤其是切实的行动中筑牢文化认同基底。再次,鼓励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相关的学科人才开展理论成果选拔性活动,鼓励学生结合地方实际进行学术成果转化。最后,高校应当继续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文化精华,结合办学特色与专业特点,将其融入专业课程中。
文化认同培养尤其需要在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层面发力,思政课应当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学习,吸收创新理论成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强化政治认同。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具多样性、包容性、持久性等特点,在尊重、开放和包容的基础上,也应当高度警惕文化渗透与文化认同的外部风险与挑战。为了削减文化认同培养的阻力,应当结合当前舆论形势加强网络安全督导,对糟粕文化与劣质舶来文化的渗透加以筛选、剔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引领,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阵地,充分发挥新媒体阵地在舆论引导上的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作品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推送,加强与大学生主体的互动,搜集对推送内容的实时反馈,确保内容精准化[6]。
(二)以制度认同引领政治认同
强化制度认同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政治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部署。加强实践认同的引领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首先,引导学生在案例教育、专题化教育中,充分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7]。制度与文化不同,制度是一种显性载体,能对大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只有认同制度,高校大学生才能遵守制度、践行制度,并在其基础上践行政治认同。其次,引导学生参与地方立法、听证会、社情民意沟通会等民主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制度设计中的人民立场、价值追求与政策取向,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价值基底。导入制度设计的同时,也要为认同主体参与政治生活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以期达到制度认同的理想效果。再次,以高校为主阵地,加强和创新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实际,彰显我国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和内在要求,既要有宏大叙事也要有细节挖掘,让大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进来,真正使认同主体感受到切实具体的规范与引领。最后,要着力培育高校大学生的精神上的独立品格与公共理性涵养。这是保障大学生得以独立地、客观地、理性地表达对制度的认知和期待,使制度落实结果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的利益获取。
(三)以价值认同强化政治认同
价值认同是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开端,对政治认同主体有着导入和保障功能。要把国家发展成果的优势转化为价值认同的效能,保证高校大学生群体切实享受到国家发展所带来的红利。要根据高校大学生需求层次、种类的变化,赋予高校大学生参与感和获得感。首先,要在感性共鸣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进而夯实政治认同。高校大学生在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各种成就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时,心中不免会产生荣誉感、亲近感和安全感,这种直观感受往往比其他策略手段更有说服力[8]。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对国家现阶段取得的成就进行系统化、标准化、客观化的普及,让学生在新时代发展中感受中国力量,培育共同价值观,其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不仅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也是个人层面的道德准则,在感性基础上建立起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进对国家的价值认同,从而强化政治认同。其次,在实践感悟中,加大发展与改革的红利普及,以切身感受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比如,不但要通过提升高校智库建设质量、提供就业支持、加强人才引进等方式切实提升高校大学生待遇,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满足高校大学生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也要考察执行结果与价值期待是否存在差距、存在多少差距,并将其作为价值认同保障的重要依据,以确保大学生产生可持续性的政治认同。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呈现出多维要素结构,具体涵盖了高校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要素、政治文化要素、政治实践要素等三方面的认同。其中,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首要前提,价值要素主导着政治认同的内生意蕴和行为路径;文化要素是政治认同的关键要素,对于政治认同的生成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实践要素是政治认同的直观因素,是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外在显化。从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生成场景上看,其落脚于“目标与追求共振、客观与主观统一、支持与反馈互动”的全息场景中,这些场景是政治认同培育、形成与激发的必然情形。因此,结合政治认同的要素与场景来看,必须从文化塑性、制度引领、价值保障等方面不断培育并强化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以期以政治认同凝心聚魂,更好地落实新时代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胡元梓.民主转型与政治冲突:以政治认同为视角[J].学术界,2007(05):112-130.
[2]刘保中,陈鞠之翼,刘一锐.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的主要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05):66-77.
[3]高琼,周远,惠彦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论及其对大学生人格修养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24(03):76-81.
[4]卞桂平.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冷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24(04):121-126.
[5]李萌.器物文明视角下国宝的影像叙事与文化认同建构——以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9(01):29-33.
[6]黄莹莹,杨弘.算法分发模式下的主流文化认同建构——逻辑进路、实践困境与突围策略[J].社会科学研究,2024(03):60-68.
[7]关淼,任云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文化根基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3(02):11-14.
[8]许三珍,夏海鹰,吴南中.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制度逻辑[J].现代教育科学,2023(06):1-8,29.
(责任编辑:王岚)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and Strengthening Path of Political Ident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XU Debin,ZHANG He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Jilin 130117, China
)
Abstract: Political identity is the spiritual unity and unity of action with all social members as the main body and positive recognition of the concentrated will of the political power. This recognition, in the current performance as the subjects subjective will and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the unity. In xi new era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olitical identity also need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novation theory and moving forward, and show a set of value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and practice the spread of the trinity, further serve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the party centralized and unified leadership in the field of thought. As the main forc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not only carry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are the main practitioners and transmitters of" Xijinping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Thought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ort out the elements," structure tension and main construction basis of 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value, culture and practice, to strengthen 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and create a new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political ident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identity; institutional identity;value id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