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思政课建设研究
2025-01-27逯慧
摘要:思政课是践行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要阵地。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课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思政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理想信念主题教育对于学生素质、教学实效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红色旗帜、信念领航、信仰力量增强干部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定理想信念,勇立时代潮头,通过思政课红色文化导入来实现科学、正确价值观入脑入心,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地方红色文化资源;高职院校;路径探究
引言
红色资源是先辈们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1]”。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目标,更是推动学生未来成长的关键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探寻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原则和路径是完善育人格局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新时代所需人才的现实要求。
一、天津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意义
(一)传承地方红色文化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
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是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筑牢理想信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沃土,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从而不断增强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应使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出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影响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也要随之发生改变跟上时代的脚步。面对新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高技术高技能人才”而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将价值观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课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元素。目前,红色资源丰富,整合程度不高,同时思政教师对红色文化资源认识了解以及利用程度并不高,更多是依靠教材、短视频等固定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课堂内容缺乏新意。将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体系的路径,提升教师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水平,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才能为城市的发展留住更多的人才,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
(二)融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加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
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其是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过程中,所凝聚而成的独特精神标识。回望漫漫革命史,人民用不懈和汗水书写了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红色是中国革命精神最鲜明的底色[2]。天津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天津人民不断探索、不懈奋斗的历史是百年奋斗史的一个缩影。在漫漫的革命征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志士,也留下了数以千百计的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以及众多的革命遗址。这些革命遗产留给后辈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将其整合利用起来,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中,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因此要积极探索这些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中的新路径和新方法。理论层面,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在指导思想、价值导向和核心内容上有着深度的内在契合性。实践层面,结合新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和大学生在接受知识具备的特征,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
(三)融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
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入和有效融合,创新红色文化资源传播方式,探寻实现育人效能最大化的实践路径,既是回应思政课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也是把红色基因种子深埋学生心中的时代诉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3]”。因此,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就要积极探索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有效融合的实践路径。2022年4月21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提到“互联网深刻塑造了青年,青年也深刻影响了互联网。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年便捷地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交友互动、购物消费,青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深刻改变[4]”。进入新时代,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探索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带领学生更好地了解天津的历史,增强对天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认同,引领先进文化的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进教材”的困境
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涵盖了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深厚爱国情感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为高职思政课立德树人提供了重要的教学素材。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世界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也书写了许多传奇故事。当前在世界上关于中国革命故事的著作主要有: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英国记者林迈可《抗战中的红色根据地》、美国学者白修德《中国的惊雷》等等。当前,天津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种类全,影响大,但由于部分史料缺失、系统研究不足等问题,红色文化资源存在不充分和不均衡的现象。另外,尽管高校已以各种方式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但有些历史事件发生的久远,相关资料难以收集齐全,这也制约着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因此,对精选更为适宜且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案例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另外,天津红色文化作品相对较少,可利用的“教材”并不多,思政教师可参考的官方出版书籍更是寥寥无几。
(二)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进“进课堂”的困境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5]”。目前思政课堂整体枯燥乏味,感染力不强的现状特点和供需矛盾问题突出。首先,教师角度分析,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知识面不足。但目前来讲,思政教师在“补足精神之钙”方面尚存在以下问题;(1)思政教师队伍专业背景并不完全一致,对红色资源了解程度不一;(2)思政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压力较大,经费受限等原因难以做到时时走出去参加地方红色文化相关的学术交流、实践活动等,对地方红色文化了解非常有限;(3)思政教师在对红色文化资源二次整合和归纳时候,从未真正研究过在教学中如何高效地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这个问题,未能掌握讲好讲活地方红色故事的正确方式方法。
(三)推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进头脑”存在的困境
红色文化教育主要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天津红色文化资源涵盖了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方面的教学内容,为天津高职思政课立德树人提供了重要的教学素材;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运用天津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增强思政课堂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高高职思政课的实效性。首先,从教学整体情况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红色文化的融入和课堂的衔接性存在矛盾,教学方式和知识表述方式单一,学生无法对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精神力量等进行深入透彻地认识和理解;其次,从学生角度分析,根据问卷显示,96.54%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非常感兴趣的,平时也会关注红色文化的相关短视频和新闻报道,愿意主动了解红色文化知识。特别对于本地的红色革命故事,95.6%的学生表示会给予更多的关注,74.63%的学生表示非常想在思政课堂上了解到天津红色文化资源。但学生同样认为,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存在以下问题。如,课堂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贴合不密切,案例不够生动活泼,不具有吸引力。另外,同样也有45.97%学生认为对于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不够等等。因此导致学生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处理不好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探究
(一)立足天津红色文化资源,归纳整合教学资源数据库,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进教材”
首先,明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逻辑。(1)指导思想具有一致性,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价值导向具有相通性,引导高校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方面在思政课建设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其次,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更好助力思政课培育理想信念坚定的新时代好青年,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得到更大力度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弘扬,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因此,要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进“教材”,第一步是整合天津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搭建红色文化教学资源数据库。2023年3月10日,天津市首批红色资源名录共包含151处红色资源。名录分为两大类:(1)重要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者场所类红色资源,共151处,包括吉鸿昌旧居、觉悟社旧址等58处旧址,平津战役天津前线指挥部遗址、盘山抗日根据地遗址等64处遗址,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塘沽烈士陵园等29处纪念设施或者场所;(2)重要档案、文献和实物类红色资源,共92件(套)[6]。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天津红色资源整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开展思政理论和实践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立足思政课堂主渠道,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
教师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所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思政课的育人实效[7]。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红色文化资源能够更恰当、更有效地与思政课相契合。首先,加深理论内容融合。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价值取向上具有契合之处。要灵活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这本“活教材”,将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恰当地引入思政教学的各门课程中。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备好课,站稳讲台,在授课前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并选取合适的红色文化与教学内容契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更好在课堂中讲授授课内容。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要注意避免在课堂上将知识一股脑地硬塞给学生;其次,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方式方法要积极创新,既要讲准、讲深,也要讲透、讲活,触动大学生的心灵,让红色文化资源发挥重要作用,也要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让红色故事形象化、生动化,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和生活。
(三)立足社会实践大课堂,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进头脑”路径
在育人工作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8]”。高校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全方位、多渠道、多样化协同创新,让红色文化在思政课堂中高唱主旋律。在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进头脑这个重大根本问题上必须大张旗鼓、理直气壮、旗帜鲜明。要强化红色文化正面宣传教育功能,用科学的观点、详实的资料、准确的史实、丰富的内涵、严密的逻辑、生动的故事、跌宕起伏的内容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真正了解历史,以确凿的、富有说服力的历史内容武装人们的头脑,牢牢掌握红色文化阵地的话语权和主动权。首先,可以通过优化社会实践,组织开展各类思政课寻根筑梦塑魂主题红色文化研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政现场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新媒体、自媒体迅猛发展,弘扬红色文化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取得实效,既要继承传统方式方法,又要不断创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方式方法。要学习、研究、掌握、运用各种新媒体、新手段,不断提出新思路、新举措,有力增强弘扬红色文化的创新能力,不断扩大红色文化的覆盖面、受众面和影响面。弘扬红色文化,既要做到通俗易懂,又要反对胡编乱造;既要做到形式多样,又要反对牵强附会;既要推陈出新,又要坚持根本;既要做到丰富多彩,又要反对脱离实际。一方面要充分运用著作、论文、报纸、刊物等形式传播红色文化;另一方面又要组织知识竞赛、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制作影视和动漫等传播红色文化,通过占领各种舆论阵地普及红色文化,真正实现对学生理想信念的锻造。
结语
总之,通过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提升文化涵养,加强学生理论素养,培养有底气、有志气、理想信念坚定的时代新人。同时也就要求思政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更加深入地探究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可行路径。
本文系2023年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课题《基于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思政课建设研究——天津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课题编号:YQSZ20232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许琪梅.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青少年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05):34-36.
[2]周素萍,吴艳平.国家认同视域下江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探索[J].大学,2024,(15):55-58.
[3]周蓓蓓.新时代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究[J].成才,2024,(08):41-43.
[4]张健华,鲍金崧.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若干问题探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4,(02):96-101.
[5]陈理.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J].中小学德育,2024,(04):65-68.
[6]沈蓓绯,孙悦,蒋建平.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以“常州三杰”红色文化资源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4,(13):5-8.
[7]王夏冀,吴禹默.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策略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11):72-74.
[8]李红,巴合加玛力·萨尔山拜,高翠珍.塔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思政课策略研究[J].华章,2024,(02):36-38.
(作者单位: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