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大学德育工作的启示
2025-01-27薛莹 张馨文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因此本文从中国古代书院与现代大学的联系出发,深度挖掘中国古代书院院训、环境、课程内容、仪式活动等蕴含的德育思想。在基于中国古代书院与现代大学联系的基础上,得出了高校校训融德育,发挥育人功能、高校校园环境融德育,隐形与显性双合力、高校课程教学融德育,制定德育考核机制、高校仪式活动融德育,理论实践齐步走的启示。
关键词:德育;古代书院;高校
引言
高校德育工作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使命[1]。从中可以看到高校德育工作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也是高校教育者的使命。我国对思想品德规范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本文对中国古代书院所蕴含的德育思想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古代书院德育思想对现代大学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中国古代书院与现代大学的联系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作为当时社会的高等教育机构,它在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等领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2]。现代大学在汉语词典中的意思为“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通过内涵可以看出二者具有一定的联系。高校教师要明确,其培养的是德才兼备,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而中国古代书院秉承儒家“以仁德为本为先”的道德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修养,重立志、重力行、尊师益友,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教育史上历时千余载,至今仍被世人发扬传承。从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从二者内涵去看,还是从当今发展趋势去看,中国古代书院的道德教育理念与现代大学对德的要求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古代书院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中国古代书院蕴含的德育思想
中国古代书院的德育思想对于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从中国古代书院出发,分析中国古代书院所蕴含的德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古代书院院训中的德育思想
中国古代书院的院训一般来自书院的负责人或者是一些教育家的名言警句,从院训中可以看到书院的办学理念以及育人方向,书院的院训是师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准则。例如,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的院训的核心内容为“忠孝廉节”“整齐严肃”“实事求是”。通过分析其院训内容可以看出,“忠孝廉节”体现了让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社会生活中要保持忠于国家,忠于社会、忠于朋友、忠于自己,孝顺父母,清正廉洁。“整齐严肃”体现了在学习生活中行为举止都要整齐严肃。“实事求是”体现了书院的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追求真理,秉持实事求是的学风。书院院训中包括了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家风等多方面的德育内容,书院的院训所蕴含的思想在无形中对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白鹿洞书院的院训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白鹿洞书院的院训所倡导的是要让学生博览群书,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丰富的学识,拓宽自己的眼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反思,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最后做到身体力行,言行一致。研学要秉持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踏踏实实的作风。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书院的院训蕴含丰富的德育思想,并产生着深远影响。
(二)中国古代书院环境中的德育思想
古代书院在环境的营造方面也是独具匠心,中国古代书院一般会建在山水之间或者历史古迹旁。在营造德育环境时,体现在了对名人遗迹的选择上。书院的创造者设计书院时,通常以文化名人遗迹作为首要选择,继而通过文化背景对圣徒的思想产生相应的影响及熏陶。例如,位于湖北武汉的问津书院,为湖北最大的孔庙和书院,因为一代圣贤与一条河流的际遇,使“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源远流长。还有一些书院则是在名人祠堂基础上构建而成[3]。书院中的建筑以及楹联、碑石也能体现出以德育人的功能,例如,岳麓书院门的石鼓,双面雕刻着梅、兰、竹象征着高尚品德的图案,而莲花、白鹭图案与其相组合,这蕴含着为人、为官要“一路清廉”。书院还运用很多的雕刻对联、匾额等把一些哲理思想、传统美德等与建筑结合起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在无形中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三)中国古代书院课程内容及考核中的德育思想
儒家经典是“入学之门”,更是“积德之本”。儒家经典和历史典籍是古代书院最基本的德育课程。德育内容一般融入经典典籍之中。以宋代书院为例,宋代书院以“明人伦”为德育宗旨,其主要学习内容是四书、五经、史书和其他有关先贤著作。主要有:先秦儒家经典;还包括历史典籍,如《左传》《史记》《汉书》等;还有诗词歌赋,学生通过阅读领悟其中的道理,使德行充盈、事通理达[4]。书院秉承“以仁德为本为先”的德育思想,其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明“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书院的课程内容无不巧妙地融入德育思想。而其考核一般过程分为学业和德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变化,总体而言,德育部分的考核分为两种:他评法与自评法。他评法是指他人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与学生交谈,以学生的谈吐为依据进行评价,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的老师或者同学对学生评价。自评法,指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和道德品质评价,通过反思和评判,发现自身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德育水平提高。从其考核方式可以看到古代书院十分重视德育部分的考核,考核形式也丰富多样。
(四)中国古代书院仪式活动中的德育思想
古代书院在办学过程中会举办各种仪式教育活动,主要有三大类:祭祀、讲会及尊师仪式。古代书院,特别强调仪式教育。最有名的当数晨昏礼。它需要学生在每日课前和放学时,一名学生到讲堂内敲击木板三声,之后全部学生在教师桌前向教师问安,然后依次就坐;每天放学,如同早晨一样向教师行礼[5]。古代书院非常重视祭祀活动,并且其是书院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是祭祀先贤和乡贤。书院通过举办祭祀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先贤乡贤的优秀品格以及其修身处世之道。
三、中国古代书院蕴含的德育思想对现代大学德育工作的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其德育思想对于现代大学德育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影响,为现代大学德育工作的展开带来以下重要启示。
(一)高校校训融德育,发挥育人功能
通过前面分析可以知道,一所学校的校训体现着这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办学方向。现代高校要充分发挥好校训、院训的作用,在拟写校训和院训时,既要结合自己学校的特色,同时也要融入德育,将二者统一起来共同发挥育人作用。众所周知,身为某所高校的学生就要深知自己学校的校训。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无形之中就先受到校训的影响,明确自己在大学期间及以后的人生当中成为一名什么样的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引领作用。学校的校训至关重要,有时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校训与院训蕴含着高校和各个学院的育人宗旨,传递出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所以在新时代思想的引领下,要深度挖掘校训中的德育思想,发挥其引领作用。高校要宣传自己的校训,在每一届开学典礼上,都要向学生介绍自己的校训,并且阐释校训的含义。作为高校教师,也应该向学生传递校训所蕴含的思想,告诉学生们要时刻秉持着校训中传递的育人思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以此约束自己的言行。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精神,使德育在无形中感染并影响每一位师生。不仅要发挥校训中德育的育人功能,还可以充分将德育融入校徽、校歌、校史等校园文化中,做好当代高校的德育工作。
(二)高校校园环境融德育,隐形与显性双合力
环境育人即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起到教育作用,也就是将校园的环境视作一种隐性课程。在实际的融入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借鉴中国古代书院的环境的创设方法,校址一般建在山清水秀、安静且具有丰富历史文化气息的地方;其次在校园的布局要具有条理性,教学楼等建筑物的风格要具有一定的历史气息以及文化气息,校园中的墙面可以进行专门的设计,书写具有历史意义的故事以及名人名言。在校园中的路标指示牌中也可以融入德育思想,将每一条道路一一进行命名,名字或体现做人的道理,或体现学校的育人理念。每个班级内的墙面也不能忽视,由相应班级的学生负责布置体现自己班级文化的设计,班级中的桌椅尽量选用圆桌,方便学生沟通、交流与合作探讨,从而提升学生的团结一致以及合作共享的良好品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榜样作用,在无声中影响学生的品质,促进其德育素质发展。同时学校相关部门要建立保障德育顺利实施的措施,设立监督机制以及针对德育的考核机制,从而实现隐性与显性的双合力作用。
(三)高校课程教学融德育,制定德育考核机制
借鉴古代书院“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贯彻落实“立德为本”的根本任务,将德育摆在一个优先地位。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德育融入课程的相关知识中,做到润物细无声。例如,在讲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任课教师首先在教学大纲的目标以及教学目标中就要明确本节课的德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德育知识和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从而联系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观点,在无形中让学生明确一些德育知识。高校教师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融德育,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学会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高校教师要明确,德育工作绝非个别承担思政课老师的任务,而是需要学校的所有教师共同努力。各个学院还可以专门设置德育这门课,让学生通过选修或者必修的形式进行学习。在最后的课程教学评价时,可以参照“课考”制度,制定德育考核。现代大学可以参考“课考”的考核方法,设置他评和自评相结合的德育评价考核。评选出等级,根据等级实施一定的奖惩,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德行的养成。
(四)高校仪式活动融德育,理论实践齐步走
在高校入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重要的仪式活动中,注重礼仪教育。无论是入学还是毕业,做到有仪式感,让学生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充分体现大学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还有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要注重仪式活动。例如,在上课和下课时,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到互相问好,在开始或者结束本节的课程,在校园或者教学楼学生要做到主动向老师问好。而教师在遇到学生问好时不应不予理睬,一定要进行回复,从而让学生养成愿意主动问好的习惯。在日常的沟通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将“你好”变成“您好”,坚持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基于以上措施,培养大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尊敬以及对自我的认同,形成良好的学风、学貌,促进大学生知、情、意、行全方位的协调发展。
结语
高校德育工作一直是重中之重,而如何将高校的德育工作做好,一直是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探索中国古代书院中的德育思想,并通过分析中国古代书院与现代高校的联系,探索中国古代书院所蕴含的德育思想,以期望对高校德育工作有所启示,希望为今后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因此,工作过程中还需不断学习,争取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方式方法,促进德育更好地融入高校的各个方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完成高校德育工作。
本文系1.通化师范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中国古代书院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大学德育工作的启示》(项目编号:2022011ND);2.吉林省高等教育协会项目《中国古代书院文化对现代大学书院制启示》(项目编号:JGJX2022C9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振斌.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时代新人培育——在第二十届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上的讲话[J].思想教育研究,2023,(12):3-4.
[2]季啸风.中国书院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3]王修文.解读中国古代书院德育环境及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2(03):32-34.
[4]王容.试论中国古代书院的德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19,(09):79.
[5]湛晓白.近代中国时间制度与观念变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