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过程的心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5-01-27赵蓝希 王越 郑爱明

公关世界 2025年2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

摘要:西部计划自2003年实施以来,累计派遣46万余名志愿者赶赴西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随着西部计划志愿者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的心理状态也成为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在对江苏赴西部计划志愿者心理进行问卷调查后,分析了西部计划志愿者负面心理现状,并从社会支持和个人提升层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志愿者心理;西部计划;志愿服务

引言

志愿服务活动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等自愿参与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公益性服务的活动。目前我国的志愿者队伍相较于部分发达国家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其中青年大学生是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该计划是以全日制专科、本科应届毕业生为主要参与者的志愿服务项目。

一、大学生参与“西部计划”志愿服务的现状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我国立足于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经济等方面落后于东部地区的基本国情,结合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高校扩招带来大学生就业困难等因素,提出独有的志愿服务活动和灵活就业政策。截至2022年8月,西部计划已累计选派46.5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深入基层开展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1]。2020年,湖北、山东、山西、河南、北京、江苏6省市向西部地区输送志愿者达5189人。西部计划已成为向西部地区输送人才的有效载体,一大批政治过硬、素质良好、身体健康、学业优秀的青年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自愿选择留在当地就业。近5年在新疆(含兵团)、西藏共有7765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扎根当地,约占两地服务期满志愿者数量的35%[2]。

二、西部计划志愿者心理现状调研

(一)西部计划志愿者心理现状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江苏地区派遣至西部不同地区的志愿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涵盖了重庆、宁夏、新疆、西藏、四川等地区志愿者,具有普遍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41份,回收率为80.3%,其中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为95.4%。有效调查对象中,男生87人,占比37.83%,女生143人,占比62.17%;新疆地区志愿者113人,占比49.13%,重庆地区志愿者14人,占比6.09%,宁夏地区志愿者41人,占比17.83%,四川地区志愿者19人,占比8.26%,西藏地区志愿者35人,占比15.22%。

(二)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心理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面向全日制专科、本科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招募,这类青年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具有较高的素质水平,有良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发现,志愿者在西部计划志愿服务过程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心理。

1.招募阶段

根据对落选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访谈发现,部分有意愿参与西部计划最终未能参与的大学生,首先是由于获得不了家人的支持产生了退缩情绪,最终未能成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此次问卷调查中,问及西部计划志愿者家人是否支持时,有62位选择家人并不支持,占比26.96%。若是志愿者本身的社会支持网络并不给予志愿者相应的支持与帮助,甚至强烈反对,使志愿者产生失望、自卑等负面心理[3];其次是志愿者本身对自身的定位存在困惑。作为刚刚踏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大部分人的选择是就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西部计划通常为期1—3年,很多志愿者考虑是否牺牲在家乡的就业机会而选择支援西部,同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西部计划原因为其优惠政策,借助西部计划经历为考核加分,此类带着功利性目标的大学生,往往并不能正确认识志愿服务本身,混淆志愿服务意义。在此情况下,志愿者往往会纠结、迷茫,无法抉择,从而产生负面心理。

2.培训阶段

在培训阶段,志愿者的岗位基本已经确定,培训一般由地方项目办统一安排进行。此阶段,志愿者的负面心理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1)岗位与预期不符产生负面心理。据统计,2020—2021年度兵团西部计划志愿者岗位适配度不足30%[4];(2)培训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心理。地方项目办统一安排的培训,由于考虑到大部分志愿者的接受程度,安排一些基础课程,包括青马培训、公文写作、保密工作要求等,部分志愿者可能接受过相同的培训或者本身基础较好,这部分志愿者可能会产生质疑培训效果等情况。

3.服务初期

这一阶段,西部计划志愿者们正式走向服务岗位,会经历一个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化,在新的地区和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社会联系,与此同时,原有学生时期的所建立的联系逐渐弱化。在此阶段,志愿者的负面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新工作胜任情况的担忧、焦虑。工作能力与学习能力大相径庭,部分志愿者在学校表现优秀,但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往往会出现对工作力不从心的情况。本次调研中,在岗位初期,60位志愿者感到轻度工作难以胜任,占比26.09%,73位志愿者感到中度工作难以胜任,占比31.74%,8位志愿者感觉重度工作难以胜任,占比3.48%,7位志愿者感觉严重程度工作难以胜任,占比3.04%。超过一半的志愿者感到了一定程度的难以胜任工作,感到对工作的焦虑和担忧,严重者导致对个人能力和自我发展产生怀疑;(2)对陌生环境感到孤单和恐惧。志愿者们大部分都是高校毕业生,来自各个省市,在本次调研过程中,从江苏赴西部的志愿者,有71位志愿者更在意交通和安全问题,占比30.87%。大部分志愿者远离家乡,奔赴西部工作生活,暂时脱离原有社会关系,到陌生的环境开始工作、生活,建立自我的新的社会联系。在异乡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们不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诸多不便,也在交流、习惯及文化等方面不适应,这使志愿者融入当地生活较为困难,并可能形成心理上的孤独、焦虑等负面心理。志愿者的工作环境决定了他们所获得的客观社会支持较少。据统计,112位受试志愿者觉得在服务初期明显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占比48.7%。

4.服务中期

服务中期,各项工作运转基本正常,该阶段志愿者各项社会支持网络已经基本建立完毕,随着时间的流逝,刚刚踏入岗位的新鲜感和使命感会逐渐消磨,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有所下降。在与志愿者的访谈中发现,服务一段时间以后,部分志愿者发现自己的工作更多地局限在办公室中,由于自身的能力或者现实条件的限制,在服务过程中,达不到志愿者自身的心理预期,使其产生了心理落差,志愿者可能会怀疑自我价值,与志愿服务本身的意义。同时,大部分志愿者工作内容枯燥单调,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也容易产生无聊和失落感[5]。

5.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后期

总结评比是西部计划后期的收尾工作,该阶段,部分志愿者在评比过程中质疑方法的公平性,或是部分志愿者在服务期结束后都不清楚考核的要求,此类因素极易让志愿者产生负面心理。临近服务结尾,除了一些工作交接、总结评优外,志愿者们最主要的需求就业或求学。由于部分志愿者在西部计划服务过程中从事了并非本专业的工作,长时间未接触本专业的工作,极有可能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同时部分志愿者可能会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在此过程中,也极易产生迷茫、焦虑等负面心理状态。

三、西部计划志愿者负面心理对策思考

根据对西部计划在岗志愿者的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的负面心理出现的主要原因为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存在误区和陌生的情感体验。对于刚毕业走入社会的高校学生而言,在提升自我素质的同时,一定的社会支持也对改善志愿者的心理状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将从社会支持、个人素质两方面提出对于改善志愿者存在的负面心理的对策。

(一)社会支持层面

强化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社会支持水平是改善志愿者负面心理的关键。社会支持是建立在社会联系网络上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主观和客观的影响,主要以动态的、多维度的人际关系形式出现[6]。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个体身心健康水平也就会越高。社会支持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于强化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社会支持,将从社会大环境、家庭、学校与地方项目组织几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1.强化社会舆论引导,进行正向反馈

(1)运用正面的宣传与积极的舆论,使西部计划志愿者能够从各渠道获取正面信息,产生角色认同感,坚信自己的付出有意义,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态度;(2)在服务过程中通过新闻媒体等媒介对志愿者工作的肯定、鼓励与支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志愿者负面心理[7]。

2.发挥家庭与学校的优势,直接引导志愿者心理

(1)发挥志愿者家庭的“后备”优势。大部分志愿者放弃西部计划的直接原因来自家庭的不支持,因此,加强家庭的正面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志愿者家庭对西部计划的正面认知,尊重志愿者自身的未来规划,支持、鼓励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2)加强学校辅导工作。提供必要保障措施的同时,对西部计划志愿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动机。当他们对西部计划树立了正确的认知,即可构建自身良好的心理基础,避免出现由于认知错误导致的负面心理。通过心理辅导总体上强化志愿者的心理素质,增强信念感、使命感,强化承受力及意志力。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倾听他们的体会与感受,帮助他们解决因志愿服务产生的心理困惑,减轻心理压力,增强对各种环境条件变化的心理应变能力,预防和改善负面心理的产生[8]。

3.加强项目组织专业化,成立志愿者朋辈小组

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管理部门一般为当地西部计划项目办公室,可以由项目办牵头设立朋辈心理互助小组[9],每组按人数设立心理联络员,关注队友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情绪低落的队友,及时向项目办反馈异常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心理危机。定期召开朋辈互助小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并开展一定的心理辅导活动。

(二)个人层面

积极进行自我超越是改善西部计划志愿者负面心理的基础。大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且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较差。西部计划志愿者要根据自身的问题,结合社会引导及学校的心理辅导,自发地进行针对性地调节,培养自己积极的心理态度。

(1)努力增强当代青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志愿者要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有意识地构建良好的志愿者形象;(2)增强意志力与承受力。志愿者要自觉而坚定地履行责任,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同时有意识地培养自身抗压能力,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外界的压力与干扰;(3)妥善处置人际关系,增强心理包容度。志愿者与新环境的同事、伙伴相互了解,友好协作,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减少孤独感带来的心理困惑,使志愿服务工作更有效率[10]。

结语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在实施进程中,日益成熟和完善,现已成为共青团中央的一项重大特色项目和建设工程。通过对西部计划志愿者心理现状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社会支持与个人素质提升两个方面提出对策路径,克服服务过程中志愿者出现的负面心理,保证西部计划在开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增强西部计划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求将西部计划志愿者管理好、服务好。

本文系南京医科大学校级重点课题《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NY117202302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累计选派46.5万余人[N].人民日报,2022-08-13(1).

[2]杨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累计派遣41万余人[N].人民日报,2022-01-08(1).

[3]叶明.大学生志愿者心理素质提升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7(04):46-47.

[4]杨露雅.西部计划志愿者心理需要挫折与志愿服务倦怠的关系:社会支持的纵向中介效应研究[D].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21.

[5]徐坤英.西部志愿者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5):522-524.

[6]宫煜.西部计划志愿者社区治理参与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3.

[7]韩君峰,张育广,朱效传.志愿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对策[J].湘潮(下半月),2011,6(10):62-63.

[8]张文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9]余文娟.基于“西部计划”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

[10]李得山.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9.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
大学生金融知识进社区志愿活动实践思考
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建设 构建志愿服务新常态
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城市社区常态化机制实证研究
对当代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