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理念下数智赋能大学英语深度学习教学改革研究
2025-01-24李文方
【摘" " 要】针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轻思辨训练”和“少中华文化”2大突出问题,文章以“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为例,在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详细解读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探索了数智赋能大学英语深度学习的具体课程改革实践。实践表明,将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思辨训练和中华文化传播训练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获得感。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数智化;OBE理念;深度学习
【引用格式】李文方.OBE理念下数智赋能大学英语深度学习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79(1):49-53.
【中图分类号】G642.0"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5)01-0049-05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推进教育数字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新征程,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学应与时俱进,深入研究教育数字化的方法路径,助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提供有力支撑。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2023年3月25日开幕的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指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要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和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然而,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尚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虽然许多高校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相融合,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混合式教学,但教学质量有实质性提升的成功案例非常少。由于教师对数字化的认知与理解不同,混合式教学也在实践中呈现出不同的实施方式,大体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用于教学比赛展示的应付型、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貌合神离型、有选择性使用的探索型、常态化使用与改进的进取型。这些实施方式有的背离了混合式教学的初衷,有的尚未达到混合式教学的预期,有的存在线上和线下教学“两张皮”问题。这就使得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仍停留在语言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层面,普遍存在“轻思辨训练”和“少中华文化”2大问题,甚至出现低阶性教学的危机。
“轻思辨训练”是许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1],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针对此问题,孙有中提出思辨英语教学8项原则——对标、评价、操练、反思、探究、实现、融合、内容,为思辨型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策略[3];文秋芳等人提出了构建我国外语类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层级理论模型,包括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2个层次[4]。这些研究成果为后续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与此同时,大学英语教学中“少中华文化”的问题也日渐凸显[5]。肖龙福等人提出,在全国高校英语教育大纲中最大限度地明确、细化中华文化教学的相关细则[6];孟美杰从强化师生文化自信塑造、培育英语教师文化素养、重构英语课程教材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中华文化失语”的应对策略[7]。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角度的理论探讨,缺乏具体的实践性探索。
文章在OBE理念的指导下,以期解决2个重点研究问题。①如何将思辨训练有效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②如何将中华文化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并有助于学生传播好中华文化。同时,基于滇池学院“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改革探索,简述课程团队利用数智赋能大学英语深度学习教学改革实践。
二、课程背景
“大学英语听说”是滇池学院面向非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共64学时,分2个学期完成。2017年之前,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为主,偏重语言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没有充分涉及思辨能力培养和有效的中华文化融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思辨能力弱、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无法有效传播中华文化。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所在的课程团队于2018年底提出“一体两翼三阶递进”的教学目标分类框架,对如何将思辨能力训练和中华文化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尝试。2019年,课程团队主攻深度学习,以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为主体,以能力建设和价值塑造为两翼,从培养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低阶),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并实现知识迁移(中阶)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中华文化传播能力(高阶)的三阶递进,重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21—2022年,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课程团队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中华文化融入课程教学,重点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中华文化传播能力。2023—2024年,课程团队利用数智技术深度赋能教与学的各个环节。文章从理论基础、对策与方案及改革效果3方面对课程改革进行详细阐述。
三、理论基础
(一)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最早由美国学者F.马顿(F. Marton)和R.萨尔乔(R. Saljo)于1976年在《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 in Learning:" Outcome and Process)一文中提出。F.马顿和R.萨尔乔根据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明确提出了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概念。浅层学习是一种孤立的学习,一般以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为主,不会与周围的事物进行关联,停留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的识记和理解2个低层次目标上。深度学习则对应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后面的4个高层次目标——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指学习者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实现问题解决和知识迁移,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8]。从基本内涵可以看出,深度学习直面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复杂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方案,其“促进主动参与、培养高阶能力(思辨能力)、为迁移而学”的典型特征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高度契合。
(二)OBE理念
OBE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在学习结束之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作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9]。其具有以下特点:在学习导向上,强调以成果为导向,按照毕业要求指标反向设计教学目标、设置课程体系、选用教学资料、重构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等;在教学策略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协同学习、同伴合作,教师需结合具体情境,根据学生差异来协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并形成学习共同体;在教学模式上,强调能力导向和知识整合,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能做什么,同时重视学生的复合型能力培养;在教学评价上,强调个性化评价,教师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包含过程与成果、标准与效度范围的评价考核标准,做好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以便准确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基于此对教学进行调整优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经多年的发展和完善,OBE理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实践体系,代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10]。在OBE理念的指导下,利用数智技术赋能大学英语教学促进深度学习,是实现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可行路径之一。
四、对策与方案
大学英语深度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而是旨在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思辨能力)和中华文化传播能力。课程团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数智技术及资源,对课程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包括重设课程目标、重构教学内容与资源、重组教学流程、更新考核评价方式等,以促进大学英语深度学习。一方面在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中华文化思想的培育,提升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知、理解与表达;另一方面通过设计思辨性课堂活动,将具有挑战性的思辨训练渗透到语言学习中,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获取知识,分析问题,批判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恪守“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原则的基础上,课程团队确立了“明晰学习成果→获得学习成果→评价学习成果”的改革思路,确保最终达成预期学习成果。
(一)重设课程目标
课程团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顶层学习成果,即学校毕业要求的能力指标进行切分、细化,从中提炼出8大核心能力指标,即外语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价值观、高阶思维和人文素养。课程团队秉承学校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为指导,针对学生英语基础好、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积极性高等特点,将上述8大核心能力指标有机融合,将学生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的提升作为新的课程目标。
1.知识探究
系统掌握英语听力技能和英语日常交际中常用的语言结构与表达方式,正确理解发音清楚、语速适中的英语听力材料,并分析、归纳听力材料内容的发展逻辑和组织结构,运用与主题相关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完成口语任务。作为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大学英语听说”以进一步深化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提高听说技能为基础,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和高效记忆语言知识,训练学生的听说技能,引导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能力培养
具备深度学习的能力,包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应用。具备独立的思辨能力,即能够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对输入信息(听力或口头)进行有意识的辩证性思考,以及具备阐释、分析和评价间接或直接获取的信息的能力,并最终做出有理有据的判断;能够在口语活动中清晰、准确、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对比和辨识不同文化蕴含的思维和价值取向,提高文明互鉴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通过短视频或其他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当下,许多学生早已具备了相对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有效地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因此,有必要帮助学生增强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这不仅包括对西方文化的深入认知,探讨其与中华文化的契合点和“最大公约数”,也需要从西方文化反观中华文化,探讨中华文化的特质是什么及中华文化有哪些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思想[11]。课程实践表明,教师可以在大学英语基础教学中开展以单元主题为依托的思辨训练,通过设计思辨性听说活动,使语言训练与思辨训练融为一体,从认知和情感2个维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价值塑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厚植人文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在理解优秀视听文本、掌握听说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知识、能力和价值三者融通进而共同提升。
(二)重构教学内容与资源
1.“一体两翼三阶次”教学内容
课程团队打破了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重构了“一体两翼三阶次”教学内容。“一体”指教学内容以强育人、重应用、增文化为主体。“两翼”一方面是指涵盖了沟通与交流、旅游与文化、梦想与职业、人文与自然、科技与人类5大时代性强又具有跨学科视野的知识模块,其按照学生学习需求及认知规律难度逐步进阶,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是指与单元主题结合的中华文化学习模块,即“走进中国”系列,目前建设了饮食、节日、城市、旅游、民俗、传统、教育、历史8项内容,内容既注重呈现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成就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如航空航天、清洁能源、乡村振兴等,也大力弘扬包括五四精神、京剧等在内的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引导学生领悟中国智慧,坚定文化自信。“三阶次”是指课程团队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将课程知识拆解为低阶、中阶和高阶3大模块,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低阶模块以记忆和理解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为主,主要包括词汇语料库、听力技能、发音技巧等内容。中阶模块以技能训练和知识迁移为主,主要包括口语表达、跨文化交际等内容。高阶模块以评价和创新为主,包括英语辩论、演讲等内容。针对难度较大的思辨活动,课程团队以微信平台为媒介建立师生移动学习共同体,以协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多维度、批判性地看待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
重构的教学内容一方面遵循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提高常用词汇和语块的覆盖率与复现率,确保语言技能讲解与训练环环相扣,通过综合语言运用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注重思辨能力和中华文化传播能力训练,依托英语学习素材和本土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
2.多维度建设数智化教学资源库
首先,为了充分利用数智时代的学习资源,课程团队为每个教学单元录制了涵盖单元导学、词汇学习、主题分析、思辨指导、中国故事等内容的微课,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课上与课下学习的有效衔接。数智时代,教材的书面内容和传统的纸质材料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而“数智技术+数智资源”可以多渠道实施有效教学并全方位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如微课就促进了学生的有效自主学习,深化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拓宽了教学内容。同时,课程团队为每个教学单元提供电子教材和课件,建设练习题库和试题库等。微课和扩展练习不仅可以在课下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进行学习,还可以在课上通过雨课堂配合课堂教学使用。
其次,师生合作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建立思政案例库和中华文化关键词库等主题拓展库,全方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利用相关慕课资源、国内大型演讲比赛、跨文化交际比赛获奖选手作品及视频等建立思辨素材库,让学生通过观摩、模仿、反思和再创作等方式提升分析、综合、评价、解决问题等深度学习能力。
3.建立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
为了进一步打开书本边界,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迁移,课程团队一方面用心打造了以“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开展英语演讲比赛、戏剧节、跨文化交际比赛等一系列校内教学实践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同云南省博物馆、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开展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实地调研、开设讲座和组织研讨,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三)重组课堂实施方案
课程团队将课程总目标进一步分解为课堂子目标,并基于课堂子目标设计教学各环节,通过高阶性的任务、创新性的课程内容和具有挑战度的活动逐步实现各子目标;基于超星学习通数智化课堂建设平台,以教学资源库为依托,将产出导向模式和协作学习模式相结合,构建“课前探索准备→课中汇报研讨→课后巩固提升”的设计模式,打造协作研讨型课堂,以语言活动“穿针”,以思辨训练“引线”。
1.课前探索准备
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自主学习任务清单与相关要求。学生观看微课,自学词汇和听力材料,强化听力技能,掌握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后台查看学生学习数据,掌握学生自学情况,并根据学生的“缺口”进行答疑指导,制定课堂内容和组织方式。
2.课中汇报研讨
课中遵循“学生可以讲的学生讲、学生讲错的教师引导、学生讲不到位的教师补充、学生讲全面的教师拓展”原则开展课堂活动。教师以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从质疑开始,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完成重点解析、难点突破、听力训练等知识巩固活动。在转化和应用环节,教师通过项目汇报、思辨研讨、头脑风暴、口语展示、思政拓展等活动促成深度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与教师、与学习内容、与同伴、与小组的互动中,重在口语实践和思辨能力培养。课堂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完成对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分析、评价和创造,实现从单一的知识课堂转变为语言训练和思辨训练相融合的高阶课堂,助力学生达成预期学习成果。
3.课后巩固提升
课后任务包括线上学习任务、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线上学习任务包括主题讨论、文化背景研究、提问和答疑。校内实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单元主题开展项目式的中华文化学习,以口头汇报、短视频或其他形式宣传中华文化。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跨文化交际语境,选择对比类题目,在对比中慎思明辨,取长补短,提升学生的文明互鉴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社会实践要求学生走进实践基地,承担英语讲解员、语言服务类志愿者等工作,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形式多样的项目式学习是教学模式的一大特色。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持续努力的意愿,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独立完成一个项目活动,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所学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并以过程为导向提供大量学习机会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项目内容以单元主题为基础,包括口头汇报、写作、短剧等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语言任务。但需注意的是,应加大中国国情下的交际任务比重。基于真实的情境设计、清晰的步骤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调研、信息搜索、讨论等方式完成项目任务,在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了解自我、适应学习环境转变为理解文化、适应社会、探究世界,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提高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进而实现公共课促进专业学习能力的提升、专业学习能力反哺公共课学习的目的,提升学生深度学习的信心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四)更新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OBE理念下的评价方式要求建立一种完善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合循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中测试占20%、期末考试占50%,侧重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多维度评价,进而达到以评促学习、以评促发展的目的。
具体来说,平时成绩是对课程知识、能力和价值目标达成情况的综合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思辨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人文情怀等方面。作业形式既有口头汇报,也有短视频制作,合理“增负”,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任务挑战。教师采取标准化和非标准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和表现进行评分,尽可能对学生进行多元全面评价。期中测试是教师采取非标准化的方式对各小组中华文化项目式学习研究过程、研究结果和项目展示进行综合性评价,重点考核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期末考试涵盖对学生语言及思辨能力的综合考查,包括听力、口语、跨文化交际等内容,侧重对学生用思辨的眼光看待事物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
同时,课程团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评价体系现代化,通过将超星学习通平台和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纳入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记录学生学习数据,包括课前的线上微课自主学习、云教材学习反馈等数据和问题归纳,课中的线上互动练习、参与讨论、实时投稿、投票、互评等数据,课后的任务打卡、作业完成情况、成果展示评价次数、发帖数等数据,以把控学习全过程。此外,为了全面掌握学生课后学习状态及质量,课程团队采用课前学习反馈、课中互动反馈和课后任务反馈等方式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平台比重进行调整,持续改进教学手段和策略,确保预期学习成果达成。
五、改革效果
在OBE理念的指导下,课程团队针对原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轻思辨训练”和“少中华文化”2大问题,利用数智技术,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明显。课程团队以文秋芳等人提出的我国外语类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层级理论模型为框架[4],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分析法和同一组研究对象前后测统计方法,从认知技能与标准、典型的情感特质2个维度对滇池学院2021、2022、2023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为期2年的数据追踪。认知维度的实验数据主要是基于5条标准(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和灵活性)对学生学习表现中分析、推理等技能的评价;情感维度的实验数据主要是对学生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和坚毅5个情感特质的问卷调查。实验表明,学生认知维度的3个关键变量——清晰性、相关性和逻辑性明显提升,应用认知技能的频率增加显著;同时,课程改革对学生的情感特质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次,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明显提升,推进了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坚定了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融入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作品,如学生拍摄的“中国城市文化大观”及“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短视频极具实用价值;学生还牵头组织了“WeMeet英语角”活动,每期围绕一个中华文化主题开展话剧表演、歌曲演唱、英语演讲等活动,正向激励、相互进步。此外,学生与美国籍“老外”王吉祥合作的中国美食短视频在国外主流社交平台YouTube上走红,获得了大量的支持和点赞。
六、结束语
因侧重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对学生在课程中实现全面发展的思考较少,大学英语教学常被冠以工具类课程的标签。大学英语教学必然会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西方文化和思想观念,而善用教学资料,适时融入中华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中华文化传播能力,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鉴于此,课程团队将促进深度学习的协作研讨型学习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一方面,探索如何将英语学习与思辨训练融为一体,通过思辨性的听说活动,实现英语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同频共振。另一方面,增加中华文化的比重,引导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中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的特质,慎思明辨,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实践表明,将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思辨训练和中华文化传播训练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更广更深的学习要求增强了学生学习获得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浅层低效”上,应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作重要目标,在OBE理念指导下,通过数智技术赋能大学英语深度学习,践行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
【参" "考" "文" "献】
[1]" 孙有中.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5,12(2):1.
[2]" 鞠玉梅.应对读写危机和思辨缺席:加强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43(6):108.
[3]" 孙有中.思辨英语教学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51(6):825.
[4]" 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9.
[5]" 杨金才.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20,41(6):12.
[6]" 肖龙福,肖笛,李岚,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39-45.
[7]" 孟美杰.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及其应对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21):165.
[8]" 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29.
[9]" 李志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5"(3):33.
[10]" 舒婧娟,向姝巍.OBE理念视域下师范类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78(4):30.
[11]" 查明建.以课程思政引领翻译专业内涵建设与创新发展[J].中国翻译,2021,42(5):78.
编辑∕陈晶
【收稿日期】2024-02-2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4-04-09
【作者简介】李文方,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西方文化。
【基金项目】2024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内主流英文媒体中的云南形象研究”(2024J1142);2023年云南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G202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