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5-01-24张革华周雨柔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年1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摘" " 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两个结合”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融入过程中,应坚持以挖掘文化厚度增强思想性、以提高理论深度增强理论性、以提升情感温度增强亲和力、以彰显创新力度增强针对性为方法遵循。基于此,文章从育人队伍、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着手探索实践路径,确保“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积极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两个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引用格式】张革华,周雨柔.“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79(1):20-22.

【中图分类号】G642.0"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5)01-0020-03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14。这一论断展现了党百年来持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拓展认识和规律总结。高校思政课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转化的主渠道。“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要求,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选择,更是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使命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价值

(一)丰富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想资源

从理论维度看,“两个结合”赋予高校思政课教学全新的阐释视角。马克思主义强大的阐释力能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应当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洞察和解析当代社会,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从历史维度看,“两个结合”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视野。历史是一个持续演进、充满矛盾冲突和辩证发展的过程。充分理解“两个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社会矛盾,把握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增强其参与自身所处时代的社会变革的积极性。同时,这也表明,思政课教师应把握对待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正确态度,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形成演变,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作为中华文明传承者的责任感。

(二)指明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育人方向

1.培养具有理论修养和实践素养的时代新人

“两个结合”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一是有利于提升理论成果的转化成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反之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原理知识。二是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涵养精神气质,从而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中华民族长盛不衰,中国共产党历百年仍青春,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个伟大成就,充分说明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意在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意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中华文化底蕴的时代新人,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紧紧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引领学生在传承中创新,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创造性的实践思考和解决方案。

3.培养具有大历史观和全球视野的时代新人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2]。为此,思政课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贯通党的百年历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培养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即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规律,认识到中国发展之于世界格局的意义,认识到百年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价值,引导学生关注国际事务和全人类共同利益。

(三)引导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

1.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因事而化”

“因事而化”要注重选择“事”的科学性和启发性,以达到有效“化人”的目的。“事”的科学性是实现有效“化人”的前提和基础,科学选择“事”要保证所选事实或素材的准确、客观和全面,并根据教学目标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事”的启发性是实现有效“化人”的重点,以“事”的启发性推动学生真思考、真触动和真实践十分重要,因此,思政课教师应不断增强学生对改善自身行为模式的满足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获得感。

2.加快高校思政课教学“因时而进”

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案例和实践进行整合,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展开“对话交流”;在教学目标上,要在整体目标上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设定符合时代要求的、彰显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要将“两个结合”贯彻到实际教学中,结合时代背景和新时代青年特征,探索创新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3.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因势而新”

从宏观层面来看,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应政策,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最新要求和标准。高校可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创新“两个结合”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从微观层面来看,要发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教学主线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遵循

(一)以挖掘文化厚度增强思想性

思想性是思政课的本质特征。高校思政课是筑牢信仰之基、凝聚思想共识的重要课程。“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15做好思政课教学工作,离不开中华文明的浸润滋养,这也是思政课担当文化使命、增强思想性的题中之义。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应注重挖掘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厚度,特别是发掘“第二个结合”的内在契合点,以促进二者有机结合,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中的发展历程,讲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中赋予的丰厚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以提高理论深度增强理论性

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高校思政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两个结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增强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为此,思政课教师要坚持3点:一是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研究水平;二是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真谛和实践理路;三是积极推动“两个结合”融入教学实践。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师“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通过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增强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本领。

(三)以提升情感温度增强亲和力

亲和力是思政课的重要特质。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做到情理兼修,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两个结合”内含中国人民共同的情感共鸣和文化基因,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情感温度,增强思政课的理论亲和力和话语亲和力。一方面,理论亲和力要求思政课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引入生动的历史人物和革命故事,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心理需要,使学生与思政课教学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话语亲和力要求思政课教师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力量和人文关怀,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使学生深入参与课堂,建立师生情感联系,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与归属感。

(四)以彰显创新力度增强针对性

针对性是思政课的鲜明特征。高校思政课需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时代需求和学生特点。“两个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理论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根据时代特点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充分彰显其创新力度。思政课教学要回归现实生活,聆听时代声音,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实际需求,选择新颖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思政课还要与各种新兴科学技术相结合,为实施思政课精准教学、提升思政课针对性、促进思政课现代化提供动力,且要注重“内容为王”,避免出现为追求课堂新颖而内容匮乏的现象,使“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加行之有效。

四、“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为了充分发挥“两个结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围绕育人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3方面探讨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建强高校思政课高素质育人队伍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4]。建设一支高校思政课高素质育人队伍是深入推进“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

1.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

“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深入的理解,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照现实问题的能力,将新理论、新研究成果和时事热点融入教学中,保持思政课与时俱进。思政课教师还应“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理论知识的契合点,增强思政课育人的延展性”[5]。此外,思政课教师还需提升综合能力,包括教学设计、互动教学、案例分析等教学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引导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确保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自觉和创新能力

“两个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思政课教师既要关注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势”,又要注意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小势”,坚持问题导向,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注重素材选择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如在教学中通过选择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事件、作品或观点,引导学生进行对照,启发学生对当代社会变革和价值观念的思考。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

(二)整合高校思政课多元课程体系

整合高校思政课多元课程体系是深入推进“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线。如何实现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转化是高校思政课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

1.完善以“两个结合”为主题的一体化课程

依据思政课的共性和特性,不同学历层次(本、硕、博)的课程目标要求一体化设计,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两个结合”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思政课教师应从实践层面讲清“两个结合”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实意义;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应从方法论层面讲透“两个结合”蕴含的思维方法和逻辑规律;融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应从时代层面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于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地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刻意义。

2.优化以“两个结合”为主题的实践教学

一是要强化主管领导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高校党委领导班子可以牵头、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构建由专家学者指导、实践资源供给和政企支持保障“三位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格局,孵化和筹建一批实践教育基地。二是要强化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思政课教师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育人效果,因此,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和发展需求,坚持全面性和重点性相统一,开展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实地调研等活动,增强实践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创新高校思政课创新教学方式

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是深入推进“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点。新时代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速度不断加快,为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不断赋能。

1.创新教学话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1]15。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通过话语创新提升理论亲和力和话语亲和力,活化“两个结合”的话语表达。“两个结合”蕴含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承载着悠久中华文明的文化标识,跨越时空融于同一理论,这本身就为创新思政课教学话语提供了方向和角度。因此,创新思政课教学话语必须注重权威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既要用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又要不失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品格,创造具有中国气质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推进党的理论成果浸润心灵。

2.丰富教学载体

当前,思政课堂在融合现代科学技术打造智慧思政课堂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创设虚拟仿真情景,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课堂教学创设虚拟实践场景,包括重演历史事件、重回红色革命圣地、对话历史人物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理论内容,让学生沉浸式感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伟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意识。

五、结束语

“两个结合”的提出,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体现,为新时代接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理论支撑。同时,“两个结合”的提出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广大思政课教师作为传播知识、塑造灵魂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将“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使命,必须不断深化对“两个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育人实效,培育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国际视野,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30.

[5]" 王晓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育人的融合创新[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78(1):20.

编辑∕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4-04-1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4-04-22

【作者简介】张革华,男,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周雨柔,女,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2022GJ038);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果;深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2023SZ25);2022年深圳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G2022141)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