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权能分析的乡村旅游与社区参与协调发展探索

2025-01-24欧贤杰

中国市场 2025年3期
关键词:乡村旅游

摘"要: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助推乡村经济、生态、文化、生产与生活的全方位振兴。然而,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阻碍,尤其体现在社区居民缺少参与决策的机会以及旅游收益分配不均等方面。基于增权理论,以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周边社区为案例,揭示社区旅游增权与社区旅游去权影响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支持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心理权能最为显著影响居民支持,经济权能十分显著影响居民支持,社会权能较为显著影响居民支持,政治权能不显著影响居民支持。研究结果对深化理解居民的旅游参与行为提供了有益的理论视角,为以乡村振兴为引导的乡村旅游路径和模式优化提供一定的指引。

关键词:乡村旅游;社区旅游增权;社区旅游去权;居民支持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5)03-0065-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5.03.016

1"引言

乡村旅游被认为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在提升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生产和生活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常遭遇受益不均、缺乏参与机会和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导致其对旅游持负面观感,影响了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为有效实现社区参与,社区旅游增权成为关键手段。基于增权理论,可以构建新的权力平衡格局,确保各方平等发声,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权能感,共享旅游成果。

当前社区旅游增权研究侧重于概念、内涵、影响因素及路径,对去权关注相对不足。现有研究往往将去权简单视为增权的反面,忽略了社区居民对社区旅游增权与去权感知并非相对立。文章以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为案例,深入探讨社区旅游增权与去权对社区居民支持乡村旅游的内在机制,旨在为促进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和实现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

2"理论回顾

增权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的西方社会学研究,1976年Solomon的著作《黑人增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标志着该理论正式进入社会学领域[1]。随后,增权理论扩展至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领域。20世纪90年代,Akama首次将增权理论引入旅游领域[2]。Scheyvens的研究为旅游增权理论提供了深入解释和基础框架[3]。Sofield在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和斐济旅游的研究中深化了增权理论,指出单向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往往是被动的,需要进行权力的转移,即社区增权,以法律手段保障传统增权[4]。国内学者左冰、保继刚等从西方社区增权理论出发,深入研究增权原理与价值,在理论层面对西方旅游增权理论进行梳理[5]。大多数学者从增权权能的角度出发[6-8],少部分学者从去除权能角度展开研究[9-10]。此外,社区增权受体包括个人、组织和社区三个层次[11],文章将研究对象限定在个人层面。

社区居民对旅游的支持是社区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2]。居民的经济收入、社区凝聚力、归属感、文化交流等因素影响了他们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13]。居民是否参与旅游规划、管理与决策,以及是否能够从中获得更多利益,也决定了他们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14]。故提出以下假设:H1:经济增权显著影响居民支持;H2:政治增权显著影响居民支持;H3:社会增权显著影响居民支持;H4:心理增权显著影响居民支持;H5:经济去权显著影响居民支持;H6:政治去权显著影响居民支持;H7:社会去权显著影响居民支持;H8:心理去权显著影响居民支持。

3"研究设计

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位于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六祖镇,建于1984年,多年发展后成为中国乡村旅游典范。2020年,六祖镇成为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上半年接待109.1万游客,旅游总收入6.457亿元。六祖镇积极探索第三产业驱动经济模式,禾泰农场作为典型代表,从80余亩发展到1500余亩,通过农耕体验实现了升级,创造可观经济效益。此外,引入投资促进了民宿业蓬勃发展,助推高质量发展。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作为中国乡村旅游的典范,为社区旅游增权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实证基础。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从具体的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挖掘出在不同背景下普遍存在的特点和规律,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旅游增权提供借鉴。

2023年5月进行的调研工作中,针对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周边社区居民发放了38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剔除不合格的32份问卷后,最终得到了348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1.6%。问卷包含两部分内容:首先是量表部分,共35个题项,参考了多位学者的研究[15-25],采用Likert"5级量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进行测量;其次是被调研者的人口学特征信息。调查显示,女性占64.9%,男性占35.1%;18~40岁年龄段的居民占88%;居住年限在11年以上的居民占79.9%;与旅游业关系中,家人与自己都不从事以及家人从事与自己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工作的居民占比相对均衡;与旅游中心距离方面,小于2千米的占14.4%,2~5千米、5~10千米和10千米的居民占比相对均衡。

4"结果分析

4.1"探索性因子分析

为了发现旅游地社区旅游增权体系的结构维度,对初始量表的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基于348份问卷,应用SPSS"2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选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保留特征根近似于1的因子,进行因子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删除Q8、Q17、Q32共3个不符合要求的题项,保留32个题项。32个题项调查数据的KMO值为0.876,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为7679.483,自由度为496,P值为0.000,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旋转萃取特征根近似于1的因子,萃取了9个公因子,经过最大方差法旋转和7次迭代之后显示,9个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8.481%%,说明9个公因子能够较好地代表题项的大部分信息,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

运用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分析发现,根据相应题项测度内容,对公因子进行命名。公因子分别为“经济增权”“经济去权”“政治增权”“政治去权”“社会增权”“社会去权”“心理增权”“心理去权”以及“居民支持”。

4.2"信度与效度检验、适配度检验、假设检验

量表整体信度为0.791,问卷整体信度良好。各潜变量指标项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均大于0.6,指标信度良好。潜变量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846~0.912,组合信度在0.862~0.913,均大于0.7,表明题项内部一致性和可靠性良好。AVE值在0.643~0.760,结合标准化因子载荷和组合信度,说明收敛效度好。各潜变量的AVE平方根均大于潜变量与其他相关系数,说明区别效度良好。

模型整体拟合指数:绝对拟合度指标,CMIN/DF为1.902,RMSEA为0.051,GFI为0.871,RMR为0.043,AGFI为0.841。增值拟合度指标,NFI为0.898,TLI为0.940,CFI为0.948,RFI为0.881,IFI为949。表明模型基本符合测量标准,模型和数据的拟合度较好。

文章提出的假设中:H1(β=0.180,Plt;0.000)、H3(β=0.240,Plt;0.000)、H4(β=0.298,Plt;0.000)、H5(β=-0.111,Plt;0.05)和H8(β=-0.200,Plt;0.05)成立,H2(β=0.043,Pgt;0.05)、H6(β=-0.027,Pgt;0.05)和H7(β=-0.053,Pgt;0.05)不成立。

心理权能最为显著影响居民支持。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乃其根植于生成该传统的共同体土壤之中,同时也受制于当下共同体成员对其实用性的理解[26]。旅游业不仅提升了当地经济水平,也促进了镇域升级和县域经济繁荣。社区居民通过文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充分认识到其价值,并将其视为心灵象征。外部的高度评价加强了社区居民对六祖文化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情感。在禅宗文化的影响下,社区居民养成了定期祈福的习惯,既在度假区进行参拜,也在家中进行简单的祈福仪式。通过经济效益、外部评价和自我认同的作用,社区居民形成了“文化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抵制强势客流文化的异化。

经济权能十分显著影响居民支持。当地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态度和影响感知主要受经济利益影响[27]。首先,乡村旅游为社区家庭提供多元增收途径,包括旅游接待、特产销售、农家乐经营等。调查显示,由于游客主要在周末和假日到访,家庭普遍采用让居民外出打工的方式,利用周末和假日返回家乡协助经营。其次,乡村旅游推动产业升级。六祖镇利用文旅资源促使第一产业升级,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禾泰农场通过农耕体验等方式推动农场升级,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最后,六祖镇吸引了众多民宿投资者,使民宿业成为乡村旅游的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举措共同促进了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积极态度和对其经济影响的正面感知。

社会权能较为显著影响居民支持。一方面,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积极影响了家庭关系的培养与和谐。社区参与模式以家庭为基本单元,青壮年工作日外出打工,周末返乡协助家庭经营,激发了家庭内在的积极性,促进了家庭生活的和谐与幸福。另一方面,旅游业的繁荣也为社区凝聚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力支撑。受禅宗文化熏陶,社区居民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经济活动嵌入社会网络,社区居民间形成复杂的裙带关系。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秉持与人为善的和谐理念,促使社区旅游协调有序进行。社区旅游兴起为社区注入更多活力,居民交往密切,提升了社区凝聚力。这些因素共同促使社区在旅游业繁荣中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和谐的双重成果。

政治权能不显著影响居民支持。一方面,在与外部力量博弈中,社区利益易受损。社区参与往往仅是象征性的,旅游开发常受开发商和政府控制[28],而非社区利益控制。当失利一方感知不到互惠,交换将终止,引发旅游发展不可持续性。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征用补偿导致社区居民失去社会资本,乡村土地归集体所有,社区居民仅有土地使用权。在乡村旅游项目中,征地补偿使社区居民失去讨价还价的能力。社区居民缺乏旅游决策参与途径,处于失权无语状态[29],只能“象征式参与”。政治参与的缺失可能使社区居民经济利益受损,心理状态受到影响。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文章以旅游增权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周边社区在发展乡村旅游后所呈现的旅游增权效应。研究方法上,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周边社区居民的增权状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测度。研究结果揭示了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心理权能在居民支持中展现出最为显著的影响。心理权能,作为旅游增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认知和态度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其次,经济权能对居民支持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这意味着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社区居民在经济权能的提升中获得了实质性的经济利益,从而形成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支持态势。再次,社会权能对居民支持同样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影响。社会权能的提升不仅体现在社区居民在社会交往中的地位提升,还表现在社区内部凝聚力的增强,这有助于形成更为稳固的乡村旅游支持体系。最后,政治权能对居民支持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反映了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治权能在居民心理中的相对较弱地位,以及政治权能对经济和社会权能的相对次要影响。

总体而言,文章通过对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周边社区的深入研究,为理解乡村旅游在社区居民增权方面的效应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同时,研究结果也为今后更系统地理解和推动乡村振兴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5.2"建议

社区居民既是乡村旅游的受益者,又是乡村旅游的参与者。他们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将决定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方向,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5.2.1"建立健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制度,实现社区“经济增权”

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利益冲突。因此,在增加社区旅游收益以及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还需要对可能产生的矛盾与冲突有充分了解与掌控以及建立健全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重视对整个社区旅游利益的公平分配,以提高村民的参与热情。与此同时,还需要密切关注弱势群体,提供精准的援助。

5.2.2"建立健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民主决策机制,实现社区“政治增权”

社区旅游增权的内核是权力分享的逻辑,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建立一套正式的制度,从而将利益相关者规制在同一个宪制框架内,为社区居民建立和健全稳定的民主决策机制,形成“自下而上”的旅游发展模式,让社区居民直接或间接参与当地的旅游决策、规划和管理,切实维护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合法权利。

5.2.3"进行全方位的社区建设,实现社区“社会增权”

乡村振兴是涵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全方面振兴。而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种模式,必然也不能只顾追求旅游景区的经济收益而忽视社区的建设。具体表现为:从旅游收入中收取一定的基金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道路设施的建设,通过引进社区工作者以及成立由村民组成的旅游管理委员会等方式,缓解内部摩擦与矛盾,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和社区归属感。

5.2.4"加强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的教育培训,实现社区“心理增权”

一方面,对居民开展教育和宣传,提升社区居民对自身在旅游发展中的权利认知与对六祖禅宗文化的价值认知,使社区居民能够明确自身在旅游发展中的主人公地位,增强居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从而使得居民切实维护自身利益以及积极承担主人公角色,主动保护当地的资源和文化。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还需要一定的知识与技术。当前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文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缺乏乡村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阻碍着他们参与的意愿和行为实践。因此,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居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和参与能力。政府可以定期委托旅游相关部门对村民进行培训,让当地村民能有一技之长,真正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去。

参考文献:

[1]SOLOMON"B"B.Blcak"empowerment"social"work"in"oppressed"communities[M]."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6.

[2]AKAMA"J"S.Western"environmental"values"and"nature-based"tourism"in"Kenya[J].Tourism"management,1996(8):567-574.

[3]SCHEYVENS"R.Ecotourism"and"the"empowerment"of"local"communities[J].Tourism"management,1999(2):"245-249.

[4]SOFIELD"T.Empowerment"for"sustainable"tourism"development[M].West"Yorkshire:Emerald"Group"Publishing,2003.

[5]左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8(4):58-63.

[6]陈志永,杨桂华,陈继军,等.少数民族村寨社区居民对旅游增权感知的空间分异研究——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热带地理,2011(2):216-222.

[7]王纯阳,黄福才.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J].人文地理,2013(1):141-149.

[8]王会战,李树民,刘洋,等.中国情境下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增权的结构与测量——基于个体感知的视角[J].预测,2015(4):34-40.

[9]翁时秀,彭华.旅游发展初级阶段弱权利意识型古村落社区增权研究——以浙江省楠溪江芙蓉村为例[J].旅游学刊,2011(7):53-59.

[10]郭凌,周荣华,耿宝江.社区增权:实现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路径思考[J].农业经济,2012(8):45-46.

[11]RAPPAPORT"J.Studies"in"empowerment:"introduction"to"the"issue[J].Prevention"in"human"services,"1984,3(2-3):1-7.

[12]GURSOY"D,RUTHERFORD"D"G.Host"attitudes"toward"tourism:"an"improved"structural"model[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4(3):495-516.

[13]DYER"P,"GURSOY"D,"SHARMA"B,et"al.Structural"modeling"of"resident"perceptions"of"tourism"and"associated"development"on"the"sunshine"coast,Australia[J].Tourism"management,2007(2):409-422.

[14]贾衍菊,李昂,刘瑞,等.乡村旅游地居民政府信任对旅游发展支持度的影响——地方依恋的调节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71-183.

[15]王会战.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5.

[16]李瑞,吴孟珊,殷红梅,等.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社区权能感知测度与优化对策——以贵州省西江苗寨和天龙屯堡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107-115.

[17]张俊英,马耀峰.宗教旅游地居民对旅游效应的感知态度实证研究——以塔尔寺景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10):190-194.

[18]欧阳润平,覃雪.目的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量表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7-52.

[19]张河清,廖碧芯,陈韵,等.滨海旅游社区增权测评的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以广东阳江江海陵岛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94-99.

[20]李小民,郭英之,张秦.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居民旅游增权参与模型机理实证研究——基于贵州肇兴侗寨的调研[J].贵州民族研究,2017(11):40-46.

[21]杨主泉,张志明.西江流域社区居民的旅游感知实证研究——以昭平县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4-31.

[22]王忠福.城市居民旅游环境影响与社会文化影响感知问卷量表的开发[J].管理评论,2011(8):36-45.

[23]郭伟,柳玉清,张素梅,等.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认知态度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5):57-61.

[24]范莉娜,董强,吴茂英.精准扶贫战略下民族传统村落居民旅游支持中的特性剖析——基于黔东南三个侗寨的实证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8):109-117.

[25]蔡溢,杨洋,殷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旅游村寨居民地方依恋的影响关系及机理分析——基于贵州肇兴侗寨和西江苗寨的对比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20(5):156-162.

[26]郭文."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轮流制模式及社区增权效能研究——云南香格里拉雨崩社区个案"[J].旅游学刊,"2010(3):"76-83.

[27]WANG"Y.Residents’"attitudes"toward"tourism"and"perceived"personal"benefits"in"a"rural"community[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8(1):84-93.

[28]MACBETH"J.Dissonance"and"paradox"in"tourism"planning-people"first?[J].Anzals"leisure"research"series,1996(3):2-19.

[29]王会战.基于个体感知的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效果评价——来自兵马俑景区周边社区的追踪研究[J].理论月刊,2018(8):145-151.

[作者简介]欧贤杰(1997—),男,广东云浮人,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与政务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振兴、乡村旅游。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新业态“亲子农场”发展研究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实践困境及对策
民族民间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理念研究
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农家乐景观设计探析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仙居湫山乡方宅村乡村旅游规划构想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拉萨市城关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