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域一体化发展中共创“和爱教育”
2025-01-20官伟丽荆凯
平度市同和街道中心幼儿园辖区内共有幼儿园8所、教学点2所,其中山东省示范幼儿园4所,山东省一类幼儿园4所,优质率100%。本着“共商、共建、共研、共享”的原则,我园积极实施镇域一体化管理机制,沉淀“和爱教育”“和爱一起长大”教育理念,实现全街道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镇域管理一体化,一园一品创特色
我园根据平度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镇(街道、园区)区域内幼儿园一体化发展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实施“六统一管理”,即辖区内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经费管理、统一教师调配、统一工资发放、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考核评估。
镇域六统一,注重“和爱”一体化管理。“六统一管理”实施十余年来,镇域内幼儿园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同和街道幼儿园以“和爱清风”党建品牌为统领,采取“中心园+分园+村办园”“示范园+新园”等办园模式,构建“镇域共生一研究、镇域共建一课程、园所各创一特色”的一体化管理机制。以机制为框架,出台《同和街道中心幼儿园章程》《同和幼儿园管理制度汇编》等规范性文件。中心幼儿园对街道内所有幼儿园进行捆绑式评价,坚持教师量化考核和评价激励相统一,实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同时,我园在青岛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农村幼儿园镇域一体化实践研究”引领下,通过创新教研进一步拓展镇域一体化发展新路径。
品牌建设一体化,助推“和爱”特色多元发展。同和中心幼儿园实施“互动式一体化”运作机制,落实一体化管理。在品牌建设方面,不只着眼于同和的“和”,还向自我、家国、大自然的“和”延伸,合力打造“和爱”教育特色品牌。在此基础上,镇域内各园优势互补,在和爱教育背景下建设“一园一品”。紫竹苑幼儿园的“自然田园”农耕教育、彩虹苑幼儿园的“社区人文”资源、荆戈庄幼儿园的“民俗乡土文化”研究已形成品牌特色;侯家站幼儿园以其古香古色的建筑风格和独具个性的园所文化,形成了“童蒙养正,立德树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先后承办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等各级各类现场教学教研活动多场。
教研培训一体化,提质增效聚合力
创新教研模式,促进园所互融共进。同和中心幼儿园在镇域内实施“三体协同”教研策略,即教研实践共同体、教研管理共同体、教学研究共同体,采取“一送二迎三出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镇域内各幼儿园教研质量和保教质量。“一送”,指中心幼儿园坚持开展“送教入园”“名师流动”的研训活动,为教师提供全方位支持,推动教学资源共研共享;“二迎”,指中心幼儿园定期全方位开放,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实现中心、分园、村办园共同发展;“三出新”,指通过周三教研日和各园区轮岗教研,提高辖区内各幼儿园教研水平。在这种业务管理模式下,各园区间定期交流互访,形成上下联动、资源统筹的教研改革新路径。
精准教研策略,助推课程游戏化。实施“三体协同研究”策略,所谓“三体”主要包括课程实践共同体(所有一线教师)、课程管理共同体(园长、教学业务园长、后勤负责人、课题组长、级部组长、教研组长)、课程研究共同体(园长、科研团队、骨干教师及教师代表)。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推动,形成“实践—反思—实践”不断循环的研究过程。实施“订单式教研”策略,依托各层次教研活动,定期邀请高校专家及市教研员深入幼儿园跟踪指导,提高教师教学组织和驾驭新材料的能力,提升教师在课程实施和区域游戏活动中的观察和指导水平。实施“问题式教研”策略,通过“四问”(每月一问、每研一问、交流互问、留有余问)梳理一线教师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切实开展各类主题的教研活动。积极采用一课多研、同课异构等方式,开展叙事、课例、案例研究等多种形式的园本教研活动,解决教师课程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惑,探索精准有效的教研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分层教师培训,引领教师梯队成长。镇域内幼儿园实施教师培训一体化管理。一是建立“135”新教师培养目标,即一年站稳讲台、三年形成自身教学风格、五年成为特色骨干教师,不断锤炼提升新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二是推进青年教师培优工程,实施“骨干先行、集体跟进”的教师发展策略,挖掘青年教师教育专长,打造“音体美联盟”“项目领域工作坊”;三是实施蓝青工程,新老教师结对,一对一传帮带,促进教师共同成长;四是推进精准高端培训,近五年,我园组织骨干教师赴粤港澳大湾区、北上广等地考察学习达500人次。近几年,我园教师10余人次荣获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荣获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各类奖项140余项,一大批业务骨干迅速成长。
课程建设一体化,内涵品质促提升
同和街道内幼儿园统一实施“和爱”教育园本课程。同和中心幼儿园地处城乡接合部,乡土自然资源丰富,各园区优势互补,协同构建“和爱”教育园本课程,不只着眼于同和的“和”,还向国家的“和”、大自然的“和”实施同主题广域延伸。“和爱”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通过五大领域融合课程维度,从和美、和健、和探、和艺、和然等五个方面,构建形成“和爱”课程体系,完整呈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课程建设发展新样态。
基于儿童视角审视,构建“和爱”游戏场地。街道内各幼儿园以“趣、乐、探、煦”四个关键词为核心,打造风格迥异、功能完备的游戏场所。“趣”,是指“沙、水、泥、绘”四合一体的游戏区域;“乐”,是指集攀爬、平衡、悬垂等一体的多功能组合;“探”,是指草丛、沟壑、土坡等探索冒险区域;“煦”,是指种植收获、管理、饲养等具体劳作行为,努力让幼儿园里的每一处空间都能有生发游戏的可能。一系列有挑战、有思考的游戏案例《沙堡乐园诞生记》《滚“洞”的秘密》《趣玩小山坡》诞生了,其中《“跳台”上的故事》《滚“洞”的秘密》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学活动案例。
云盘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和爱”资源信息库。中心园建立教育资源云盘大数据中心,在街道内各园区实现管理、课程、教研培训等模块资源的共建共享。例如在课程方面,通过专业化网盘平台建设,实现精品课程、优秀课例、优秀成果以及专家资源、社区资源、名师资源等各项海量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为街道幼儿园共同发展提供丰富的个性化资源支撑。
完善课程审议机制,保持“和爱”课程常态化。中心园充分发挥教学研究、业务指导功能,实现镇域内幼儿园“抱团”研究、“抱团”发展。实施课程审议“四共”模式:主题前共操作、每周后共补充、每主题共完善、每学期共修订,有效推进镇域内园本课程的创生与完善。在有关主题课程的集备过程中,我园围绕教学材料的主题目标和地域特点,组织研发《美丽的同和我的家》《我和小鸟交朋友》《嗨,一起成长鸭》等主题案例,“和爱”课程日趋完善。其中,《我和小鸟交朋友》被评为青岛市精品课程并获平度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嗨,一起成长鸭》获山东省课程故事一等奖。
实施课程资源开发,助推“和爱”主题项目化。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实施,同和街道镇域内各幼儿园在“和爱教育”课程理念指引下,结合园所各自特点和周边资源,不断生成新的特色教育主题。其中,紫竹苑园在“和然—‘和爱’田园、顺应其自然生长”课程理念框架下,通过平度二十四节气小精灵,引导幼儿了解种植时令,开展有趣的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幼儿在种、收、制、售、品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中,生成《“和爱”同幼里的农耕园》主题课程。各园在这个主题课程实施过程中,各自生发出“耕玩劳作”“种植体验官”“美食制作家”“一起来‘摊’玩”等活动项目,进一步丰富完善了相关主题的教学内容并在镇域内各园交流分享。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同和街道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