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育人,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彰显魅力
2025-01-20陈瑞德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表演形式多样,说唱兼修,文武兼备,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中小学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小学全面落实“双减”工作要求,积极探索戏曲本土化教学实践,以“内外兼修,戏曲育人”为办学理念,针对儿童特点,开设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课程,持续推动舞狮、舞龙、钦州采茶、海歌等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拓展学生艺术学习空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化育人的优质本土化素材
我国戏曲文化历史悠久,不同的环境形成了差异化的曲种,不同的曲种直观地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钦州丰富的地方曲艺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集中反映。其中,钦州采茶戏的“茶腔”“南音”“盘茶”“四平腔”“英台”“哭腔”“忧腔”“杂货腔”等,丰富多彩,内蕴悠远,呈现了戏曲技巧与戏曲文化的南北融合,构成了钦州地方文化的壮观面貌和独特精神气质。戏曲进校园,有助于让学生在近距离的体验中,在优秀剧目的耳濡目染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增强文化自信。
戏曲艺术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每一个优秀节目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通过优美的扮相、精致的行头、矫健的武功、铿锵的锣鼓、婉转的吟唱等,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情趣。学生在观赏和学习戏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美的享受,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此外,戏曲作品常常通过历史人物的塑造,传递忠义、仁爱等传统美德,学生在观赏和学习戏曲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忠与奸,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在钦州本地特色戏曲的熏染下,学生可以领略钦州采茶戏的诙谐风趣和活泼开朗、钦州舞狮的威猛灵动和舞青龙的形技法情、钦州特色坭兴陶的细腻结实与铿锵润泽。凡此种种,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提高学生认知真善美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在戏曲艺术教学中,“唱、做、念、打”等综合性表演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在实践中,传统戏曲教学及相关艺术社团专题活动,不仅教授学生基本的戏曲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戏曲文化,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中华戏曲的独特魅力和审美特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直面戏曲进校园的几个问题
中华戏曲进校园已经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多年,在各地形成了一批特色课程,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成果,在戏曲传承和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新时期深入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真正把戏曲教育和学科教育结合好,把课程育人和活动育人结合好,还需直面戏曲进校园的若干问题。
一是对戏曲进校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戏曲进校园停留在概念层面,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对其在传统文化建设工作上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戏曲如何参与“五育”并举,如何借助戏曲开展高质量的美育,有关工作任重而道远。二是戏曲进校园配套资源和设施设备不足。戏曲进校园是涉及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教材编写、场地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当前中小学戏曲课程及活动普遍缺乏体系化资源支持,存在以活动代课程、以观摩代教学、以展示代研习、以体验代演训的现象,其根源是课程建设能力不足,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机制尚未成型,在资源组织和课程实施上无法形成合力,戏曲教学缺乏长远目标和有效落地路径,不足以支撑戏曲普及向纵深发展。三是戏曲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传统戏曲形式固然有其审美功能和叙事能力,但其传统表现形式与演艺手段与现代社会的生活面貌和青少年群体的欣赏趣味存在差距,传统戏曲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趣相融相适,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四是戏曲文化的普及推广方式相对单一。传统戏曲诞生于舞台,其程式化的舞台艺术形式并不容易为青少年群体接受,生搬硬套不可,急功近利不通,传统戏曲文化缺少高质量的落地方式。
戏曲进校园的创新实践
为切实做好戏曲本土化的传承创新,本着“能开尽开,应开必开”的原则,我校合理利用校本资源,结合钦州本地戏曲、海歌等传统曲艺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阅读兴趣小组与社团活动,以播种、育种方式培育艺术森林,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积极探索传承戏曲文化精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搭建活动平台,健全推广机制。一是建设演出场地。打造包含戏曲艺术教室、文化场馆等在内的艺美空间,组织实施多样化的艺术展演活动,让师生将所学戏曲知识付诸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可感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建立道具、服饰等制作平台。戏曲艺术形式本身涉及多项“服化道光影美”配套工艺,学生参与相关物料和配套资源平台建设,能够完成“功夫在诗外”的修行,全面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三是制定戏曲进校园推广实施方案。将戏曲进校园列入学校团建或校园文化建设考核项目,专人负责,畅通社会戏曲专家与学校对接渠道。近年来,我校积极构建学生全员推广戏曲进校园研学模式,要求每个年级必修一门本土戏曲文化课程,每个班级策划实施一个特色文化项目,每个学生参与一个文化社团,取得较好成效。
融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戏曲艺术教育的普及,可以从培养兴趣入手,利用戏曲艺术中的典型元素吸引学生参与。在戏曲文化教学中,着重选择承载民族文化精神血脉、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经典剧目,引发师生情感共鸣;展示艺术名家的戏曲表演片段、演员风采以及背后的故事等内容,吸引学生关注。此外,开好开足戏曲鉴赏课程,让学生从小接触并了解戏曲文化,在熏陶中形成对中国戏曲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同时,要不拘一格开展与传统戏曲相关的课堂活动,降低学生亲近戏曲的门槛。比如组织学生学着唱竹马、打钱鞭、舞狮、舞龙,穿上可爱的戏装“跳舞”,学习绘制脸谱,动员和鼓励美术教师、舞蹈教师参与戏曲教学等等。凡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都应该大胆尝试,真正形成人人爱戏剧、人人学戏剧的良好氛围。
建立多样社团,提升艺术涵养。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实施课堂戏曲教学之余,我校定期邀请戏曲艺术团队和戏曲名家走进学校演出、开设专题讲座,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戏曲社团,联系专业剧团提供艺术指导,以专业化的力量助力学校戏曲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成果。近年来,我校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同时,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大力开设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课程。除采茶戏曲社团外,还成立舞龙社团、舞狮社团、海歌社团等40多个社团,开展了内容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为学生发展多方面能力提供广阔的舞台。坭兴陶社团荣获钦州市“薪火相传”青少年坭兴陶比赛一等奖,海歌社团原创戏曲《自贸区真是威》广受好评,欢乐活泼的舞狮、舞龙、竹竿舞等成为学校礼敬来宾的文化展演保留项目。通过脚踏实地的长期建设与发展,学校焕发勃勃生机,校园活动的文化含量显著提升,学生快乐成长、全面发展,校园面貌为之一新。
(作者单位: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