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教育,他们如何借“留学”为孩子铺就未来之路?
2025-01-20李嘉祺
在2024年的尾声,留学圈的新闻接二连三。
先是2024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正式发布,数据显示印度反超中国成为了赴美留学的第一生源国。
紧接着,多所美国大学发出“警告邮件”,一时间关于“特朗普上台前,请留学生速速返美”的新闻甚嚣尘上。
再后来,美本早申放榜,所谓“哈佛大学中国大陆学生0录取”的标签瞬间席卷全网,引起留学生家庭的一阵恐慌。
2024年11月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0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给无数想回国发展的留学生们打了一剂强心针。
适逢告别2024、迎接2025的关键时刻,笔者便带着对这些现象的思考与疑问,再次与SpecialA特优生创始人黄中阳展开了一场对话。
在交流中,黄中阳不仅分享了他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以一个国际教育前沿学者的视角,讲述了对中国孩子未来的留学趋势的独到见解。
AI浪潮之下,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在2024年的诺贝尔奖颁奖礼上,AI成为了全球瞩目的“最大赢家”。
人工智能模型所带来的深刻变化意义重大,足以让其开发者和有关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获得科学界的至高荣誉。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表彰以AlphaFold为代表的AI技术在蛋白质研究领域的革命性影响;与此同时,两名科学家因机器学习方面的贡献分享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聚焦美国大学,同样热闹非凡。计算机“神校”之一的卡内基梅隆大学(CMU)拟于2025年秋季学期增设人工智能系统管理硕士专业,为广大学子提供新的学习与发展机遇。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凯瑞(Carey)商学院,则是于2024年把商业分析与风险管理硕士与信息系统硕士两大热门项目融入AI元素,并完成改名。
可以说,AI的火热之风,已经迅速在一年间席卷全球,同时对教育、科技与就业带来了“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影响。
美国加州最近就诞生了一条“有趣新闻”:加州州长此前表示,2025年1月1日起,加州州级最低工资将统一提高至每小时16.50美元,不论雇主规模大小。
乍看上去,这个提议对加州人民来说绝对是个利好,毕竟谁会不喜欢“加薪”二字呢?
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加州选民竟然以微弱差距否决了这一提案,这也是近30年来,美国首次出现州级最低工资提高的提案被选民否决。
反对者的理由很直接—政府干预市场并强制提高工资,很可能会带来增加雇主成本从而导致大量裁员的不良后果。例如他们所最担心的:雇主会更倾向于使用AI来替代员工。
这就引发了一个很热门的讨论—AI到底能不能替代人的工作?
在一些教育专家与知名学者的最新言论中,答案似乎已经不言自明—斯坦福大学李飞飞教授建议斯坦福大学的招生办在招生的时候,尽量多考虑能够深度使用AI的学生;美国奥数国家队前任总教练、卡内基梅隆大学数学系教授罗博深亦认为AI将全面超过人类,培养“高级工具人”没有出路。
这也与黄中阳的看法非常吻合:在现阶段,他认为中国的孩子们要打开自己的思路,尝试去理解和拥抱AI。一个会用AI的学生可以稳定自己的下限,一个善用AI的学生则可以提高自己的上限。
只有不仅仅把AI当作工具,而是深度理解、挖掘和探索,加以对应领域的深刻洞察,才可以实现真正的1+1>2,也才能做到不被AI所替代。
AIforEducation,特优生的学生正在快速起跑
在黄中阳所提倡的教育理念中,“让学生早点起跑”始终是核心要义。
针对“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国际教育中的应用价值,黄中阳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如果一个学生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不走弯路,他可以从8、9年级就开始奋斗,等到24岁他就已经奋斗了10年了,那么这奋斗的10年,如果能够聚焦在某个领域的话,那他毫无疑问就已经成为了一个专家。这时,你再给他6年时间的发展,等到30岁时,他当然可以无限接近所谓“成功人士”的这个title了。
也就是说,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如果等到了大学再去了解和学习最新兴、时代最需要的技术,那么实际上无论多么努力都只能是慢人一步。
在特优生,黄中阳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因此,早在AI成长为“网络热词”之前,特优生教研院STRI(SpecialTeachingamp;ResearchInstitute)就已经早早开始了建议—所有学生不管专业方向如何,都应该学习一些计算机知识,这是未来社会中必备的基础技能。
当AI之风开始隐隐发力,黄中阳着手为学生们打造了一个个全新的AI相关项目—
请字节跳动和布朗大学科学家教学生用自然语言多次深度交互做App,帮助学生与AI实现深度交互实践;开展对ChatGPT商用价值、多样性工具体验等研究,让学生探索GPT与自身专业关系,如历史专业学生用GPT研究二战历史;让不会写代码的学生,使用AI工具创造自己的网页和App,帮助学生创作AI相关作品,培养学生理解GPT及AI角色、将其作为工具并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学习项目,对初高中学子来说无一例外都显得非常超前。
以“创造自己的App”为例,学生先是要通过使用sider等AI工具,体验利用人工智能来提取需求和生成代码,可以怎样提高开发效率;紧接着还将直接参与Android应用的设计与开发工作,通过实操来积累开发经验;最终在完成稳定性与兼容性测试,并最终实现打包的同时,领悟UI设计、AI技术编程语言等多维度技能……特优生学子也因此能够在登陆美本学习之前,抢先一步完成对自我技术能力的革新。
这让我想起了斯坦福新任校长乔纳森·莱文(JonathanLevin)在该校2024级开学典礼演讲中所强调的内容:
“大学生活的核心在于提出问题,在于接受你们未知的事物—总会发现新的方法来解决一项课题、重构思维模式,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如果一名学生对某项新兴事物的理解,可以早于其他竞争者的话,那么他就能提出更深度更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思考,而这种思维的提升和突破又可以以裂变的方式实现指数级增长。
我想这大概就是从特优生走出的学生们可以更快速也更轻松地适应美国大学生活的原因之一。
当名校申请发生“剧变”,回归本质的重要性正在提升
曾经在就业市场风光无限的金融工程(MFE)等专业受到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金融市场巨变的冲击后,被誉为“彩票校”的哥大项目就业率暴跌为37%;盲目追逐藤校的风气渐弱,导致许多全美TOP30名校的早申申请量暴增(如纽约大学、埃默里大学等),中国赴美留学生竞争压力大幅增加;海外院校在AI专业设置上诞生了许多新变化(除新项目外,还出现了众多人文社科与信息科学交叉融合的专业)。面对海外名校申请趋势的巨大变化,我们理应用一种更加动态的眼光来重新审视。
对此黄中阳认为,在科技革命风暴下,OpenAI、谷歌、Meta和微软等大型AI平台挑战着人们固有的技术经验和认知,“人”的价值和边界正在被重新评估。在未来的留学申请中,我们应该重视让学子“回归本质”,或者说“把人当成人”。
什么叫“把人当成人”?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学校触摸到学生的温度。所谓“温度”,切入点自然主要集中在人文层面。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工作的新未来》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时代,人需要更像人,人更需要展现人际同理心和领导能力。不管在什么岗位上,社交能力和情感技能都显得尤为关键。
罗博深亦在最新的采访中强调:“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摆脱过去狭隘的竞争观,走向合作共赢。那些愿意帮助别人,有合作意识的孩子,才会拥有更多的机会。”
特优生在这一方面同样下足了功夫。
在美国,有一所被誉为拥有最纯粹博雅教育体验的学校—深泉学院。这里就像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乌托邦社区,彻底贯彻“劳动、问学、自治”的立校原则。深泉的学生除了学习,每周至少要花20个小时做农活,所有学生都是社区中的一分子,学生不仅要完成高强度的学业,而且要承担自己在社区中的职责。
黄中阳便把深泉学院的这种做法融入到了特优生的项目之中。L同学在前些日子,就刚刚完成了他16天的农场务农生活,同时还将他在农活中收集到的动物自然肥料分享给了其他特优生学子,用于一个农作物项目。整个活动周期几乎完全摒弃了功利性,而是立足于学生的自我感受,学生们在锻炼独立生活能力与发散性思维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接资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心灵的奇旅”与“落地的实践”的完美结合。
同理,在巴米扬大佛文化主题项目中,特优生教师带领学生创建了公益性质的公众号,并为之设计了一次线上展览。学生们从历史、艺术、宗教、社会等不同维度完整介绍了巴米扬大佛的有关情况,在提醒人们记住历史的同时,也产出了高质量的项目成果。
而在云南傣族织锦项目中,特优生学子在西双版纳亲身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织锦文化,不仅开阔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视野,还协助非遗传承人利用互联网做好织锦产品的宣传推广。
在公益且充满人文关怀的项目历练中,特优生学子行走天下,用脚步丈量世界,以实践提升能力,在收获中感悟成长,在对现实问题的深层次思辨和参与中,构建了全方位的基本素养和必要技能,也在潜移默化地完成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从特优生走出的学子,不仅可以更加顺利地实现海外留学的目标,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埋下了一笔“隐形的宝藏”。
“我希望从特优生走出的学生里,能诞生一位‘中国的埃隆·马斯克’。”这是黄中阳对学生们殷切的期望。如今,一批又一批当年的特优生学子纷纷成长为不同领域的专家,正在脚踏实地地影响世界;正在努力拼搏的特优生学子,一个个眼中充满了希望,行动充满了干劲。
我们应该对这些中国孩子的未来满怀期待,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下一个郑钦文与周冠宇”正在脱颖而出,即将在属于他们的世界里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