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踏板的使用

2025-01-18段学欣

当代音乐 2025年1期
关键词:使用踏板

[摘 要] 在钢琴艺术中,踏板不仅是连接音符和情感的桥梁,更是评判演奏者技艺深浅与音乐感悟能力高低的关键。在演奏钢琴曲的过程中,踏板的使用可促使演奏者深入挖掘曲谱背后的深层含义,将乐曲中蕴含的复杂情感细腻地传递给每一位听众,使整首乐章的情感表达更加饱满且层次分明。因此,本文在介绍钢琴踏板的发展历史、分类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十三号第一乐章为例,系统性探究踏板的使用。

[关键词]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踏板;使用

[中图分类号] J624.1"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5)01-0098-03

贝多芬是一位古典主义音乐巨匠,其钢琴奏鸣曲十三号《悲怆》创作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贝多芬早期创作的巅峰之作,更是古典主义风格与个性化情感完美融合的典范。《悲怆》第一乐章以其严谨的奏鸣曲式结构,将作曲家深邃的音乐构思和精湛的作曲技艺充分展现出来。其中踏板的使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类型踏板方式的巧妙结合,共同创造出情感丰富、色彩斑斓的音乐盛宴。[1]

踏板在钢琴演奏中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为钢琴演奏的必备部分。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踏板则成为每一位钢琴演奏者必须深入探究与实验的课题,需要熟练掌握踏板技术,并能对音乐作品产生深刻而独到的理解,进而在每一次触键与踏板配合中,精准传达出作曲家蕴含于音符之间的细腻情感与宏大构思。

一、钢琴踏板的简介

(一)踏板的发展历史

追溯钢琴艺术的源头,我们可以发现意大利是最早出现钢琴的地方。1709年,在意大利皇室的支持下,克里斯多弗创造出世界上具备轻重自如特性的48键钢琴,手控式踏板也应运而生,可为钢琴演奏者提供丰富的音色调控手段。[2]到19世纪下半叶,钢琴制造技艺和演奏艺术迎来发展高潮,这一时期,斯坦威公司于1874年对持续音踏板进行改良,有效提升了钢琴踏板的性能与稳定性,使钢琴踏板装置与运用规则逐渐趋于完善与统一,为作曲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二)踏板的分类

踏板作为钢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根据其位置与功能的不同,可细分为左、中、右三种类型的踏板,每一种踏板都有其不同的存在价值,可产生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

左踏板也被称为柔音踏板,可驱动整套琴槌微妙地向左偏移,使得每个琴槌在触弦时仅与一根琴弦亲密接触,实现音量的自然衰减与音色的温柔蜕变,适用于需要营造静谧氛围或展现快速灵动乐思的钢琴作品片段,可让演奏的声音在保持细腻柔和的同时,不失其应有的力度与张力。[3]

中踏板以其独特的选择性延音功能而著称,在使用这一踏板时,先前弹奏的音符可延长,使其音色变得清晰、层次分明,适用于复杂多变、情感丰富的奏鸣曲。中踏板有利于捕捉每个音乐瞬间的微妙变化,使旋律起伏与情感流转更加自然。

右踏板也就是钢琴演奏中常用的延音踏板,可延长琴弦的振动时间,使得琴声更加悠长而深邃,并使乐曲音色更加丰满圆润,旋律线条更加流畅连贯,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将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有效传达出来。

(三)踏板的使用方法

直踏板也被称为节奏踏板、同步踏板,适用于节奏鲜明、动力十足的音乐作品,其核心在于音与脚的同步,可在整个乐段中使用用于增强整体节奏感,也可在某一音或和弦中使用用于增强表现力。[4]在使用过程中,演奏者要确保每两次同步动作间脚要充分抬起,避免踏板效果混杂。

音后踏板也被称为切分踏板,适用于旋律优美且连贯的音乐作品,其核心在于音符发声后演奏者迅速踩下踏板,打破手脚同步的传统束缚,作为和弦衔接或低音声部延长声线的一种方法,可达到延长音响的效果,使整个旋律更加流畅、自然。演奏者需要体会换踏板时手脚间的反向呈现效果,手指轻触琴键呈现音乐旋律,随后脚向上抬过渡声音,起到互补的效果。

抖动踏板也被称为碎踏板或颤音踏板,适用于层次分明的音乐作品,其核心在于演奏者前脚掌对踏板的轻浅踩换,既不需要深踩至底,又不需要全然离板,只需高频次的轻微动作。在钢琴作品音阶或半音阶的跑动部分,抖动踏板的使用可维系音色的统一,保持声音的颗粒感,均衡声音的清透性,避免厚重踏板产生的浑浊感,也可避免无踏板时的声音音色表现。[5]

预备踏板也被称为音前踏板,是在钢琴演奏之前预先踩下右踏板,使钢琴内部制音器完全打开,让即将出现的旋律可自由呈现,使得音色更加圆润饱满。一般这种踏板使用方法适用于乐曲开端,也可在新乐段出现时或悠长休止符后使用。[6]此外,左踏板也可在预备踏板中使用,特别是首个音符便沉静如水的音乐作品,可创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使每一个音符都在无声的“期待”中“娓娓道来”。

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十三号第一乐章中

踏板的使用

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十三号《悲怆》第一乐章中右踏板应用较为频繁,以其独特的强音和延音功能,使旋律与和声顺利连接,将音乐的深邃表现能力巧妙地凸显出来。右踏板作为钢琴演奏中应用最广泛、最灵活的踏板之一,要求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并能深入理解音乐的情感内涵。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右脚前脚掌要完全贴合踏板,以脚后跟为稳固支点,利用脚腕的灵活性,带动整个右脚完成精准的踏板操作,从而实现动机乐句的流畅衔接与律动织体的清晰呈现,使音乐在每一次踏板的轻触下都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声音。[7]因此,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十三号第一乐章中踏板的使用进行深入探讨,可从踏板踩下深度与节奏变化两个维度明确踏板的使用效果。

(一)按踏板踩下深度维度的使用分析

在钢琴演奏中,踏板踩下深度深入可分为1/4、3/4踏板、一半和完全四种,不同深度踏板的使用效果也不同。

1/4踏板在使用时,演奏者仅需前脚掌轻轻触及踏板即可,可营造出微妙的连音效果,增强音乐的细腻性,并在无形中增强乐句内部的连贯性,使旋律流转自然流畅、动力十足。在《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中,如第5小节以降E大调为起点的旋律转换,1/4踏板的应用更有效,之后的第6小节是对第5小节的模进发展。在手部弹奏中,第5、6、7、8小节采用均匀的踏进式踏板方法,在第7、8小节达到高潮。在此情境下,第5小节首个“降e”音的弹奏与踏板同步踩下。在力度从p(弱)渐强至ff(极强)的过程中,演奏者需保持脚跟紧贴地面的动作,保证有足够的力量支撑前脚掌的1/4踏板动作,并避免不必要的踏板摩擦声或脚掌轻触踏板的杂音,确保音乐的纯净与和谐。需要注意的是,在ff强度处,左右手音域横跨大字组和小字组,琴弦共鸣较为强烈,1/4踏板的使用可使乐句更加连贯,也可有效避免左手弹奏低沉和弦时产生的浑浊感,使得音乐在保持丰富层次性的同时,音色更加清澈与透明。

3/4踏板在使用时演奏者需要合理控制力度,要精准控制在一半踏板和1/4踏板之间,有效连接音符和乐段,增强音乐的连贯性。在《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中,3/4踏板在第8、9小节以降E大调为主的旋律中,可随着旋律的平稳进行明确每小节的最高低音点。当乐曲转至255小节后的c小调部分,尽管力度标记为p,但演奏者需注重这一小节踏板的使用。每两小节更换一次踏板,特别是在第90、91小节之间,演奏者需快速而精准地完成踏板的释放与再踩踏工作,确保小节与小节间的无缝衔接,使音乐如流水般连绵不绝。

一半踏板在使用时演奏者需要将踏板踩至一半位置,并在需要时以同样的幅度释放,实现对音响效果的微妙调控。在《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中,一半踏板的使用主要是在弹奏F-降A-C-D减小五六和弦响起时介入,可增加音乐的柔和性。随着旋律的推进,和弦解决至G-D-降E属四六和弦时,踏板可适时释放与再次踩下,既保留音乐的连贯性,又赋予其清新脱俗的质感,进而在一连串下行半音阶的演绎中,一半踏板力度由强转弱,确保半音阶下行的流畅性与连贯性,保持音响的干净与整洁,特别是左手和弦在一半踏板的作用下,音色变得更加饱满有力。此外,在倒数第二个降A音上方的延长记号位置,一半踏板可迅速释放,为接下来VII级音“B”的迅速弹下与主音C的沉稳登场奠定基础。

完全踏板在使用时演奏者需要将踏板完全踩下,在《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中起到关键作用,关系到整个音乐情感的呈现,尤其是在引子部分,完全踏板的使用可完全释放制音器,并贯穿于音乐的开始、中间与结尾。但是,完全踏板的使用并非简单的“一踩到底”,不可用力过猛或伴随“咣咣”之声,而是需要演奏者精准控制,即便是在需要全力踩踏的情境下也要保持身体的稳定与力量的均衡,实现制音器的平稳开启与闭合。在《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第10小节的引子部分是整首曲子的灵魂所在,通过模进动机,巧妙地融合c小调与降E大调的微妙关系,通过F-降A-C的共同和弦,实现调性间的流畅转换,展现出贝多芬对和声色彩的精妙把控。需要注意的是,贝多芬在此处大量运用减七和弦并非偶然,而是利用其不稳定的特性增加音乐的不安与紧张感,使其调性变得模棱两可、不可捉摸,呈现出一种渐近无调性的音乐探索模式。在演奏这一关键段落时,一些演奏者倾向于将第一小节的首个和弦处理作为预备踏板,以期通过先踩踏板再弹奏和声的方式,营造出更加丰满的音响效果。然而,从作曲家的角度出发,应注重的是如何准确地传达出贝多芬在创作时的情感状态,使这里强后突弱的力度变化(fp)成为表达贝多芬愤怒与反抗精神的关键手段,进而通过模进的不断推进,使得这种情感被层层叠加,直至在引子部分达到高潮,展现出一种傲然于世、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在这一段中,我们可发现其与引子部分在节奏、音型上存在共同之处,尽管其节奏被缩短,但是情感张力却一脉相承。从G和声大调开始,在296小节处采用四度模进至c小调,并稳稳地停驻于c小调的D和弦之上,展现出贝多芬对和声色彩的精妙布局。在297至298小节间,高声部与低声部的旋律和谐统一,半音化的和声缓缓推进至c小调,紧接着进行D7和弦,然后等待音乐的终章。在297小节中,渐强的标注引领音乐情感逐步攀升,直至sf处达到和声与情感的双重高潮。然而,在这一关键环节,贝多芬却仅用双手弹奏达到震撼的音响效果,之后高低对称的旋律在渐弱(decresc)与极弱(pp)的标注下缓缓流淌,再次使用完全踏板方式更换音质,并大量运用减七和弦,为这段音乐增添了浓厚的紧张感。

(二)按弹奏节奏变化维度的使用分析

通过对《悲怆》第一乐章的演奏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弹奏节奏变化也可影响踏板的使用,将其分为切分踏板和节奏踏板。

切分踏板以其独特的音后处理方式,有效连接音符与乐句,因此也被称为音后踏板,其核心在于演奏者利用手指击键与踏板踩下的微妙时间差,以及随后快速而精准的踏板更换动作。在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切分踏板在第15、16小节处的应用较为广泛,当c小调的主音“C”在11小节初次响起时,踏板适时介入,随后随着右手旋律线的急进上行,踏板更换的频率与音乐的节奏紧密相连,每一次更换都如同一次精妙的呼吸,让和声音响在清晰与连贯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在切分点处,高八度的重复音不仅可加强主题的戏剧性描写,更在切分踏板的辅助下使得和声音响更加层次分明,避免出现浑浊与模糊。

节奏踏板是增强音乐节奏感与表现力的有力工具,虽与完全踏板在功能与应用上各有千秋,但都有助于提升钢琴演奏的丰富性与层次性。在《悲怆》第一乐章中,节奏踏板被运用于结尾处,将其作为c小调属准备部分的关键节点,不仅是音乐情感的高潮所在,更是演奏者技艺与情感的集中展现。面对此环节极弱(pp)的演奏要求,演奏者一方面可用左踏板以柔和的音质为音乐披上柔美的外衣,让音色在细腻中更显柔情,另一方面可凭借精湛的手指控制技巧,独立完成这一弱音效果的呈现,展现演奏者深厚的内功与对音乐的深刻理解。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都需要演奏者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将自己对音乐的情感完全投入到演绎中,才能弹奏出动人的旋律,真正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感受其创作时的激情与挣扎。

结" "语

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十三号第一乐章的分析中可看出,踏板的使用是钢琴演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连接音符与乐句的重要作用,它还是演奏者表达音乐情感、塑造音乐形象的有效方式。在《悲怆》第一乐章中,踏板的使用可使旋律线条更加流畅、音响更加均衡与饱满,演奏者在精准控制踏板,合理使用完全、一半、1/4、3/4踏板以及切分和节奏踏板中,将《悲怆》这首音乐完美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张忻忻.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美学内蕴与演奏技巧阐析[J].音乐生活,2024(06):47-50.

[2] 王琦.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延音踏板的运用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3(03):122-128.

[3] 杨婧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巧分析——以《悲怆奏鸣曲》为例[J].黄河之声,2023(12):164-167.

[4] 张蕴泽.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的演奏技法[J].琴童,2023(01):84-86.

[5] 马吉彤.钢琴踏板在贝多芬钢琴作品中的运用[J].艺术评鉴,2021(08):46-48.

[6] 刘晓赞.踏板的运用——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为例[J].黄河之声,2020(14):50-51.

[7] 陈予慧.浅析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第7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3中的踏板使用[J].北方音乐,2020(11):246-248.

(责任编辑:刘露心)

猜你喜欢

使用踏板
单踏板不可取
浅谈延音踏板在钢琴演奏中的用法
浅谈汽车制动踏板的型面设计
浅谈钢琴踏板的运用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新教材的使用
试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误区与反思
论钢琴踏板的正确使用
浅谈普通高校竹笛专业教材的使用
浅谈工位器具的合理性设计与使用
论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