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融合的时代新声

2025-01-18李亚晶楚悦

当代音乐 2025年1期
关键词:美育教育

[摘 要] 大连大学《原创作品音乐会》演绎了由大连大学教师创作的12首原创音乐作品。音乐会曲目包含器乐作品、声乐作品、舞蹈作品,其中既有偏向于前卫风格的作品,也有具有流行元素的通俗作品。这些作品丰富了校园文化,其创新精神也鼓励人们在情感、道德、精神等方面更加充实,也更加有能力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关键词] 时代的声音;原创作品;原创的意义;美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 J605"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5)01-0192-03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2]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指引下,艺术作品创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人民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每个时代都需要有属于自己这一时代的经典音乐作品,其既能反映特定时代生活和精神的真实面貌,同时具有时代的烙印与特征。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连大学作为一所以城市命名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秉持“地方大学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为更好地表达新时代的声音,大连大学音乐学院首次推出属于这个时代,属于青春校园的《原创作品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是校园内涵文化建设的体现,彰显了大学情怀。此次音乐会以“原创”为核心,由大连大学教师创作了12首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原创作品,其不仅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

一、声乐作品

音乐会演绎了不同题材、不同形式、风格各异的四首声乐作品。其中周杨的“艺术歌曲《山中》——为女高音与钢琴而作”主题选取徐志摩在生命最后一年写给林徽因的新诗《山中》,作品用音乐描述了诗人当时的情感状态。曲作者用西方艺术歌曲的形式为诗谱曲,创作出钢琴伴奏,使这种艺术形式的诗词歌曲在艺术性上具备审美和文化意蕴。作品中钢琴的音色逐渐铺陈与人声相交汇,用“主导动机”层层推进,表现主人公从含蓄、内敛、隐忍到直白、热烈的丰富情感变化。

杨清波的《丝路情》是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小型资助作品。曲作者有感于“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和蓬勃发展的伟大时代。在创作过程中,他结合自身擅长的民族声乐演唱方向,创作出符合自己音域内可把握的音区,使得整首作品既有艺术内涵又有音乐魅力。歌曲以叙述的方式呈现作品主题,长音咏叹出丝路的苍凉,勾勒出丝绸之路的古老和神秘,带领听众感受丝路的沧桑与繁荣。最后通过反复咏叹将情感推向顶点,点出主题“一带一路”这条文化交流之路,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郭红喜的《我》是一首强调个性化的作品,歌曲采用通俗唱法的形式,歌词和旋律共同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内在力量感。作品强调观众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表达自我,从而激发出内在的驱动力。

崔晓东的《有名湖畔》以歌曲和舞蹈伴奏的形式呈现。词曲作者是大连大学博物馆的馆长,他以独特的视角与身份捕捉了校园生活的美好瞬间,用音乐记录下时代的变迁与青春的印记。歌曲以大连大学校园中的一处标志性景观“有名湖”为创作背景,其承载着所有在大连大学学习、生活的学生们共同的回忆与情感,当主旋律响起时,引发了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二、器乐作品

五首器乐作品中,既有中西融合乐器的表演形式,又有西洋乐器独奏的表演形式。另外在题材上,这五首作品共同聚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音乐的语言表达时代的声音。

张晓东的《关东情》是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小型资助项目。作品运用民族笙与民族管弦乐队组合的形式演绎,使得整部作品既展现了笙乐器的魅力,又体现了与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的和谐之美。在创作视角上,演奏家不同于职业作曲家,他们对乐器与演奏技术的把握能够展现出个人风采。在这部作品中,创作者身为笙演奏家,多次运用笙的历音技巧模仿打击乐的音响效果。同时作为东北人,他对家乡的文化怀有深厚的情感与别具一格的理解。这种情感和理解贯穿作品的创作过程,使得这部作品独树一帜。正如贾国平曾说:“作曲家应该更多地寻找独特意识——个体性,其中包含自我意识(文化身份、文化认同)、个人化的音乐语言风格、自成一体的作曲技术手段与独特的音乐结构思维。”[3]作品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东北二人转基调,如胡胡腔、武嗨嗨、卖线谣等主题,这些传统音调为作品注入了浓厚的地域色彩。此外还在作品中增添号子的元素,使其演绎效果更加蓬勃大气,将东北汉子团结一心、齐心协力的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关东情》的表演触动了在场家乡在东北的听众,也为在东北求学的学子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欣赏东北音乐的窗口。东北这片黑土地,通过曲作者的创作与乐队的演绎,使听众对这片土地文化和人民产生了更深的情感认同。

周杨的两首器乐作品,分别是《行头》——为马林巴与木鱼而作和弦乐四重奏《风合合缠》。其中《行头》——为马林巴与木鱼而作,将西方打击乐器马林巴与中国古代仪式中用的木鱼相结合。这种乐器的融合方式展现出其独特的创意,打击乐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能够充分诠释作品主题中国传统戏曲行头的多样。作品采用托卡塔与三部性结构相结合的方式,木鱼清脆的音色与马林巴多变的速度共同推动音乐的发展,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衣、盔、杂、把四箱行头的琳琅满目以及想象中的应接不暇。

第二首弦乐四重奏《风合合缠》,将源自西方古典音乐的形式与中国传统戏曲作品《西厢记》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作品通过声音的空间感来体现《西厢记》中“独自守着灯儿坐,心情似疯癫……”的意境。运用有控制的偶然和基于音程级原则的逻辑对位的对比手法,将理性的“控制”与随意的“偶然”相结合,使音乐在保持严谨结构和逻辑的同时,又不失灵活性和自由度。

李思音的《和合盛世》以笙、大提琴和钢琴为组合形式,在音色的碰撞中感受到曲作者想要传达出对世界万物和谐共生美好的愿景。这种创新性的乐器组合形式令人耳目一新,使笔者联想到笙演奏家吴彤与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合作的作品《檐头雨》中就运用了笙与大提琴这两件乐器。其创作缘起于禅僧通过雨落屋檐而开悟的故事,表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联性。这两首作品虽然在主题上有所不同,但都运用了中西乐器的融合形式,诠释音乐观念与音乐主题。在《和合盛世》中,三件乐器的音色相互补充,旋律交织,共同营造出和谐统一的音乐空间。此外,乐曲中还借鉴了多种民间音乐元素,如《梅花三弄》的主题音调,使传统曲调元素在现代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运用与呈现。

黄豆豆的《又是十月》是为竹笛、二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钢琴而作,是一部融合中西乐器的室内乐作品,以音乐描绘金秋丰收的喜悦,传递时光流转的感慨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作品融合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乐器声音,在展示音乐融合所带来的效果时,也传递了文化间的融合与包容的精神,使得整部作品在听觉上具有多重色彩。作品通过精心设计的音乐发展,将音乐的主题和情感逐步深化,听众在聆听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情感的浓度。这是一首充满感染力的音乐作品,能够在旋律中感受到秋天的美好,也在心灵深处得到了触动,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三、流行音乐

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有关“流行音乐”词条中,认为流行音乐具有很多特点,如能与大众沟通、易听易学易唱、乐曲本身结构简洁而不冗长、通常具有明显的旋律线、伴奏和声简单直接等。 音乐会中演绎了三首流行音乐和舞蹈作品,以轻松愉快的旋律和氛围,为听众带来了独特的视听感受。

郑轶临的《惊蛰》是一部运用电子音乐元素的舞蹈音乐作品,作品以独特的创意和深刻的主题,成功地捕捉了惊蛰节气的精髓,表达了对生命力和自然规律的深刻领悟。作品以“惊蛰”这一节气为名,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时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动植物。曲作者将“惊醒”的状态表现在音乐创作中,乐队录制与人声录制的结合营造了一种神秘又充满活力的氛围。再通过舞蹈演员肢体动作和表情的演绎,将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具象化,使作品既表现了春天的轻盈和柔美,又充满了力量和动感。

黄豆豆带来两首爵士作品,第一首《爵士趣梦》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氛围的同时又带有一丝异想天开的奇妙感。小提琴的悠扬旋律如泉水般流淌,与钢琴的灵动音符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音乐画面。摇摆乐的轻松愉快,让人感受到源源不断的活力,身体不由自主地想要随着音乐节奏摇摆起来,释放内心的喜悦与热情。曲作者将爵士与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相互交织、融为一体,并将多变的节拍运用其中,让听众在听觉上极具层次感,并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共鸣。

第二首《Melody Mosaic》中的音效如同一块色彩斑斓的马赛克拼图,将无数细腻的旋律片段巧妙地拼接,它们在独立中又紧密相连,共同绘制出了一幅幅生动的音乐图景。萨克斯作为主旋律声部,引领着整曲的走向。弦乐声部以丰富的和声色彩,为萨克斯声部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作品第一乐章以较快节奏的旋律为主轴,轻快的节奏与旋律色彩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第二乐章,则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貌,整体速度放缓,旋律悠扬而富有故事性。弦乐声部以多变的和声色彩为萨克斯声部提供了一个充满情感的音乐背景;第三乐章开始整曲速度再次加快,强有力的三连音节奏型为这一乐章注入了紧张而激动人心的氛围,快速有力的节奏与节拍的变换相互交织,呈现出令人紧张的听觉体验。最后《Melody Mosaic》在持续变快的速度和情绪的推动下以强而有力的开放性结局收尾。这样的处理方式让人意犹未尽,给听众留下了无限的回味空间。

四、时代的声音,原创的意义

中国有着深厚的音乐文化传统,在本土化的实践创作中逐渐形成“中国经验”,并在现代社会中不断与新事物进行碰撞与融合。20世纪“全国当代民乐创作理论研讨会”指出,创作的繁荣是推动民族器乐艺术发展的关键之后。 自此之后,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将原创精神贯穿于创作实践中。时至今日,在新时代背景下原创性发展在文艺领域已迈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4]原创性是音乐艺术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只有具备原创性的音乐作品才能够真正打动人心、引起共鸣。原创意味着创作将根植于时代背景,表达当下的文化思想,运用受到社会思潮影响下的音乐语言,采用因文化交流而形成的创作技巧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专属于这个时代的特殊印记。在新时代背景下,扎根于中国的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并秉持着原创精神进行创作,作品中所承载着的文化和情感信息将会是独一无二的时代体现。

新事物的冲击与融合,总能激发作曲家们无尽的创造力与前进的动力,推动一个体系、行业乃至整个时代不断向前迈进。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回顾音乐历史,西方十二音体系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新的音乐理念对传统的音乐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并随着后现代社会思潮的涌动,现代音乐的发展方向也随之进行变革。如现代音乐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Cage)突破传统对“音乐”和“声音”的定义,为音乐创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领域。新思潮的崛起与融合,推动了音乐艺术的进步,更对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次大连大学《原创作品音乐会》的成功举办是在深刻理解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音乐文化元素相融合,追求音乐创新发展的实践之行。著名音乐学家郭乃安先生曾说:“人是音乐的出发点和归宿。”[5]归根结底,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通过音乐作品的表达,才得以展现。音乐学院师生在音乐创作、表演和研究中尝试新的音乐表达方式和音乐形式,他们不拘一格,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中心进行创作,均展现了个人的原创精神。这样的创新精神将激励、促进学生们创造、创新能力的提升,这对于肩负着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大学而言,提供这样的实践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五、高校美育教育的体现

2023年12月,国家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了指导思想:“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治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并系统全面地提出了美育教育的任务目标和具体措施。在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下,美育教育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在高校美育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次《原创作品音乐会》,曲风包含爵士、艺术歌曲以及电子音乐等,表演以舞蹈、歌曲、弦乐四重奏以及中西乐器相融合的形式呈现。在一个空间下密集地接收到多元化、多样性的音乐作品,这正是美育教育的浸润与延伸。音乐会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会聚一堂,共同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将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具有宏大叙事的旋律音调响起时,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能够迅速触动学生的心灵,并从中感受音乐所带来的多元体验。人类的记忆与学习,是一个持续深化、逐步递进的过程。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蕴含的故事,新兴元素的运用与跨界交流的融合等内容将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强化他们对于多元文化的认同与尊重,引领他们感受到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通过音乐这一媒介接触到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创新理念,从而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进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与风格。

结" "语

原创作品音乐会这一艺术形式,具有表达情感、观念的能力,更能深入人心,触动灵魂。因此高校应当营造鼓励创新、尊重原创的良好氛围。原创精神将助力高校美育教育,推动原创音乐作品,促进学科的发展建设,为推动原创音乐作品的繁荣和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2]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5/1015/c64094-27699249-2.html.

[3] 王中余,胡宝帅.开创有中华意蕴与时代气息创作和研究——中国音协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2021年会综述[J].人民音乐,2022(02):16-20.

[4]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201/c64094-28915769.html.

[5] 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J].中国音乐学,1991(02):16-21.

[6]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R/OL].(2023-12-20)[2024-01-0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1/content_6924205.htm.

(责任编辑:庄" 唯)

猜你喜欢

美育教育
深入挖掘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美育因素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潜化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探讨
开展创意、释放能量、汇聚智慧
“舞动”的音乐课堂
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美的教育
试论我国音乐教学的和谐审美
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