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价值
2025-01-18李溢前刘江峡
[摘 要] 在现今数字化时代背景下,ChatGPT是最具热度的话题之一。自问世以来,其功能作用、运用方式、优秀成果都备受国内外学术界重视,引起了非同一般的反响。文章在对国内外学者关于音乐审美教育的文献与成果的研究基础上,从数字时代背景的角度探寻其人学价值,先后就数字时代人之生存意义、人之社会需求、人之自我实现三大方面对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数字时代;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ChatGPT
[中图分类号] J60-05"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5)01-0202-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教育是我国人民当务之急的必修课,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当下程式化的音乐教育模式过分追求功利性,音乐在这样的课堂中被简化为一种缺乏人文关怀的技术,导致音乐审美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本体价值。如今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音乐审美教育运用良好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近期热点之OpenAI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工具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通过海量文本数据的预训练,具备了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在音乐课堂上可以促进互动教学,无可厚非,其具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功能,但也难以规避一定风险。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致力基于ChatGPT的思考努力寻求和实践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价值,给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及其全面发展搭建桥梁。
一、数字时代人之生存意义:
音乐审美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数字时代背景下人之异化
何而为人?人的本质是哲学中最普遍的话题之一,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数字时代下,采用历史唯物主义深入探寻人工智能带来的危机以及人之异化现象,反观发现“异化不是某种属性的异化,而是本质性的异化,异化就是对本质的背离”[3],即人的主体性会受到影响。在普遍意义之中,异化的哲学辨思可以看作是人所创造的事物,反过来作用于乃至替代、吞噬着人的主体。马克思对异化的解读指出:“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具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4]马克思面对机器替代人类劳动,认作是取代了人的生存方式和创造创新能力,这并非现代化社会需要的科技创新带动人类世界文明的发展,而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变迁,即人类失去世界主体性、主宰能力的预示。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人之异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ChatGPT虽然可以不断完善其培训语料库,具有人性化的聊天系统,但终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而是其从智能化的语料库中重组人类满意的答案。但这种异化并非都是悲观的立场,人是有意识的,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ChatGPT给予的答案也不一定是人们最终想要的结果,反之人们可以从它生成的答案中提取参考建议。
(二)数字时代背景下音乐审美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科学是我们,艺术是我。”这是出自著名文学家雨果的名言。科学是极富真理和普适性的,是人类通过多次实验或大自然告知我们的客观规律,即科学是人类所达成的共识;而艺术为何为“我”?顾名思义艺术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审美活动,具备“人”的主观意识和独特性,每个人对艺术的感知、理解都大不相同。
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迅猛发展,音乐审美教育的存在变得更加重要。从人学的角度,“音乐审美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人的价值提升的教育”[5]。音乐是一种可以引导人们审视内心世界、体验情感丰富性的媒介,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内在价值。通过音乐审美教育,人们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形成优良的内在品质,提升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能力,增强人际交往的共情能力,从而更进一步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里的“人”是指完整自由的个体,具有人的思维、人的自我意识的鲜活的生命,而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并非“人”,“人”以及“人之审美”是无可替代的。这也是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所缺失的。ChatGPT或许会对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影响,但对教育界是好是坏取决于人类如何运用它来发展教育,例如,是否能合理有效地运用ChatGPT挖掘新型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解决科研活动的基础性问题,创造人类社会与科技、与自然互利共存的生存生态系统,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的解放与独有。
(三)音乐审美活动挖掘人的生命价值
人的生命价值是人类所独有的,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触及人的内心深处,引发情感共鸣,从而感知生命中人的内在价值和精神追求。
1.生命的统一性
生命的统一性体现在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ChatGPT可以设计并创造音乐审美活动,但不能形成完整生动的人格。音乐审美活动通过音乐表达和情感传递,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自己与他人的共通之处,意识到生命的连贯性和联系性。这种共鸣和联系帮助人们意识到生命的珍贵和对存在的敬畏。
2.生命的时间性
音乐审美活动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引导人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是具有时间性、周期性的,但人类文明是不断更迭、发展的。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今有ChatGPT,今后还会有更多智能化的科学技术,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创作音乐,让人们从中感知生命的变幻莫测。
3.生命的成长性
音乐审美活动贯穿在人类成长过程中方方面面,在每个生命诞生瞬间的啼哭声就伴随着音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的拓宽,音乐基本素养得到提升,慢慢地能体会其中的情绪情感。人们在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时,发现自身潜在的才华和热情,促使个体不断超越自我,得到自我实现和价值观的提升。
二、数字时代人之社会需求:
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浸润人的心灵
在数字时代,人们的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对个体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音乐审美教育有助于发展理想人格
首先人格是什么?人格亦称“个性”。人格的发展依据人多元化的心理品质,例如认知、思绪、意志、理想等,而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必须通过多元化的教育,也就是蔡元培说的“完全人格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地对音乐艺术进行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比通过纯粹地依靠人工智能促进这四个维度的完善要更有作用,因为ChatGPT无法直接改变人的理想人格,但是教师可以通过转变教育方式,合理地将生成式的智能化语言系统运用到教育中,将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转化为问题,从而来发展理想人格。具体方式如下:
1.音乐审美感知层面
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数字时代背景下,执教者可以运用ChatGPT生成不同风格体裁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拓展自己的审美范围,提升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培养对美的敏感性,并最终达成内化。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直观地欣赏音乐作品,还可以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敏锐地感知美的存在,从而培养对世界的独特视角和热爱。
2.音乐审美想象层面
音乐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想象空间,其创造性是审美想象层面最本质的特性。学生在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过程中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富有个性的音乐作品,为塑造理想人格奠定基础。特别是低年级阶段,作为执教者,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带领学生畅游音乐、感知音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ChatGPT塑造优质的情境来促进音乐审美想象发展理想人格,例如,生成音响、视频等。
3.音乐审美情感层面
音乐本身就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每个个体对每首音乐作品的情绪情感的感知都是不同的,随着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的变化都会发生改变,因而审美情感是相对广泛、自由的。新课改下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应做简要的评述,而用语言文字表达自身感受是音乐情感具象化的一种有效方式,但这又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是引导并尊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让音乐具有特殊性、审美情感性。
4.音乐审美理解层面
通过学习音乐史拓宽文化认知,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和内涵,促进共情能力,加深情感的理解和体验。同时,又可以以此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化修养,提升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ChatGPT在此理解层面能够协助学生深入剖析音乐作品,并解答其中复杂的问题。
(二)音乐审美教育促进人的数字素养和技能建立
数字时代的发展使得科学技术与音乐之间产生了深度融合,而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发展数字素养和技能的平台。在音乐课堂,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如何使用数字音乐创作软件和数字音乐制作工具,例如,西贝柳斯、Midi音乐制作。那么如何利用数字化平台和资源获取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一方面,学生通过掌握音频处理、编曲、混音等技能,激发音乐创作的动力,培养音乐创作的自由性,提升探索数字化音乐灵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音乐审美教育还可以借助数字化平台促进互动教学和分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在线音乐社区和平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音乐作品、交流创作经验,从而拓展除了课堂以外的其他音乐类型交流的范围,促进学生间的合作、问答与自主学习。例如,运用ChatGPT可以通过类人化的知识语境组合提供更多互动性和个性化的音乐学习体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实现个性化教育,促进学习的效果和兴趣度。
(三)音乐审美教育是加快人类文明发展的有效途径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音乐审美教育是现代化社会对于立德树人,提高人类文化素养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实施途径。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音乐具有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的力量。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普遍应用,成为改善人们生活、工作、教育等的重要方式,这一变化给音乐审美教育带来了诸多不容忽视的挑战。但同时也有希望能够让音乐审美教育通过智能化的互动教学方式,成为一种媒介来联结各地区优秀音乐传统文化,让更多民族民间音乐、乡村音乐等传播到我国乃至世界各地,形成跨区域、跨国际的新型交流方式。通过音乐审美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艺术,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进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推动人类文明的多元化发展和繁荣。
三、数字时代人之自我实现:
音乐审美教育有益于人作为生命存在的自我意识觉醒
(一)音乐审美教育完善人的音乐审美心理结构
“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活动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结构。审美心理结构的培育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第二,培养丰富的想象力;第三,培养透彻的(透明的或直觉的)理解力。”[6]一方面,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帮助个体理解音乐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从而提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水平。这不仅包括对音乐的声音、旋律、节奏等元素的感知,还包括对音乐背后的文化、历史和情感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音乐审美教育也有助于拓宽个体的审美视野。通过接触不同风格的音乐,个体可以领略到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建立起更加开放包容的音乐审美观念,使音乐审美心理结构更加立体和多元。此外,音乐审美教育还能激发个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思维。通过学习音乐创作的技巧和原理,个体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理解能力;通过参与音乐活动,个体能够丰富想象力,更好地感知和体验音乐的美感,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音乐审美感知的敏锐度,丰富和深化音乐审美意识,从而完善音乐审美心理结构。
(二)音乐审美教育提高人的感性和理性思维
从音乐审美教育来看,人既需要感性思维的扩散,又需要理性思维的加持,这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首先,音乐审美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感性思维。通过音乐活动、音乐欣赏,个体可以学会用心灵与肢体语言感知音乐传达的情感,培养对音乐的敏感度和情感体验能力。ChatGPT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模式,从复杂的语库中提取信息来内化为个体需要理解的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引导个体从感性的角度去体验和欣赏音乐。其次,音乐审美教育也有助于培养个体的理性思维。在探讨音乐作品的结构、风格和表现形式时,个体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是理性的。当个体不断地思考如何向ChatGPT提问来解决问题时,个体能够充分激发自身好奇心,乐于提问,而ChatGPT可以提供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支持,帮助个体深入理解音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促进个体理性思维的发展。最后,音乐审美教育还能促进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融合与协调。音乐作品既包含丰富的情感表达,又具有结构严谨的音乐形式,要完整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个体需要将感性和理性思维相结合。ChatGPT可以提供多角度的信息和分析,帮助个体更好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感性和理性要素,促进个体感性和理性思维的协调与平衡,从而享受到音乐带来的情感愉悦和认知启迪。
(三)音乐审美教育促进个体潜力的浮现
马修认为:“教育如果能帮助个人发挥潜力,自我实现,那就是最好的。”[7]人是以独立的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个性都具有差异,个体潜力具有特殊性。而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目标就是在激发人的表现力、理解力、创造力、感受力、欣赏力和想象力等多维度的个人潜力,音乐审美教育又是促进人之自然潜力发展最快速、最特殊、最有效的一种方式。音乐审美教育中创造力是个体潜力浮现的最明显的特征。在以往的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更全面地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和共鸣,并且教师授课模式单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这是造成学生缺乏个性,脱离感知美的事物的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音乐作为审美教育中最有力的课程,应当注重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结合运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和柯达伊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去探索音乐的可能性,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情感,从而促进个体在音乐领域中的潜力,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成长,在音乐审美的世界中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与才华。
结" "语
“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价值是人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所追求的人作为人的最高目的物。不仅包括自我价值(本体价值),也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外部价值)的展示。”[8]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面对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加速度,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价值,让其回归本质。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情感体验,深入挖掘每首音乐作品的内涵与价值,增强互动性,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锻炼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美的力量,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力,以充满“人性”的教育不断向教育强国迈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22378.htm.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3] 谢俊,刘睿林.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人的异化危机及其反思[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05):111—124.
[4] 詹姆斯·戴利,李晶,王琦琪.马克思、正义与辩证法(下)[J].学术交流,2018(10):39—48.
[5] 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6]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67—368.
[7] 同[5].
[8] 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解读与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4(06):23—29.
(责任编辑:庄"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