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欧班列开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2025-01-17曾强云闫博超吴俊峰田歆

中国商论 2025年1期
关键词:中欧班列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摘要:本文选取2010—2022年中国企业发明专利数据以及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DID)模型,系统实证分析了中欧班列开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具体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中欧班列的开通对企业的TFP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具体而言,中欧班列的开通主要通过以下两大途径促进企业TFP的提升:第一,通过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中欧班列所带来的国际市场便利接触使企业得以通过学习和模仿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进而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推动TFP的增长;第二,通过强化企业的竞争能力,中欧班列所连接的高标准国际市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励企业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而进一步促进TFP的提升。此外,本文进行了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中欧班列的开通对西部和东部地区企业的TFP提升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且对西部地区的提升效果尤为突出。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优化中欧班列的站点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参考,旨在为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中欧班列;多期双重差分法;全要素生产率;制造业企业;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1(a)--05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持续负增长,我国经济转型的压力日益增大,从传统的高投入和高能耗的增长模式向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效率型增长模式转变已成为必然。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战略目标,旨在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推动我国经济在发展中实现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推进,为我国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局势变化、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平台,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科技创新合作,更是成为我国连接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共谋发展繁荣的关键一环[1]。作为共建“一带一路”设施联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欧班列以其独特的地理连接优势和物流效率,成为中国与欧洲及沿线各国国际贸易的重要纽带,不仅为双方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贸易通道,还为沿线国家间的技术交流与创新合作搭建了桥梁,为技术创新传递提供了关键通道。

当前,中欧班列的研究多聚焦于其对国际贸易、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宏观影响。研究普遍认为,中欧班列的开通为国内城市及沿线国家提供了便捷的贸易通道和基础设施,显著降低了远离海运的内陆城市的国际贸易物流成本[2],提升了其国际贸易的便捷性,加速了对外开放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合作[3]。同时,中欧班列还为沿线国家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与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3]。中欧班列连接国家多为欧洲发达国家,其贸易通道的拓展不仅便利了产品知识的传播,还提高了沿线城市的创新效率与能力,推动了产业升级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然而,现有关于中欧班列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5]及其微观层面的影响,但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仍缺乏深入探讨。在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实体经济和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对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现有文献鲜有从微观企业层面探讨中欧班列开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本文从中欧班列的视角出发,通过收集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从微观层面深入探究中欧班列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从国际贸易通道和交通基础设施的角度,分析中欧班列开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丰富了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领域的文献研究;其次,从微观制造业企业层面揭示中欧班列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其基于创新与产品竞争力的传导机制,拓展了对中欧班列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理解;最后,通过对企业分布区域异质性的分析,为中欧班列设置部门优化站点布局、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以及促进制造业企业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2理论假设

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指标,深刻反映了资源配置效率与技术进步的综合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尺。企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石和核心驱动力,通过不断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比例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经济地理学理论进一步强调,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有效缩短地理时空距离,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广泛的区域内自由流动,依据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集聚,进而推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为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国际贸易便利化的不断深化,不仅极大拓宽了开放区域的国际市场边界,还引入了更为激烈和多元的国际竞争机制。这一显著变化促使企业深入挖掘资源优化潜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而有力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稳步提高[6]。与此同时,与国际竞争对手的紧密接触和交流合作,还催生了显著的知识传播与技术溢出效应,国内企业通过模仿、学习、吸收和创新等手段,能够迅速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进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7]。

中欧班列作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其开通为沿线国家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国际贸易通道,极大促进了国际商贸的繁荣与发展[8]。这一重大变化不仅加速了区域内企业的科技创新步伐,强化了学习效应,还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产品竞争力的显著提升,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具体而言,中欧班列的开通通过以下两个关键方面,为企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方面,中欧班列的终点多位于欧洲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部分企业在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便捷的交通连接使得国内企业能够更轻松地接触国际市场及国际领先企业,降低了向国外优秀企业学习与交流的成本,有助于企业获取宝贵的创新资源与能力提升机会,进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另一方面,中欧班列的开通使欧洲发达国家的产品能够更便捷地进入中国市场,对国内企业构成了严峻挑战。这种竞争压力迫使国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与竞争力,以适应更高标准的国际市场要求,从而间接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中欧班列的开通作为交通基础设施,为沿线国家提供有效的国际贸易通道,能够促进区域内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和学习效应,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中欧班列的开通使企业更便捷地接触欧洲发达国家市场与竞争对手,产生显著的学习效应,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

假设2:中欧班列的开通使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更高的国际标准要求,迫使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3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3.1样本来源与变量选取

本文数据样本分别来自专利数据库和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专利数据库提供了1987—2022年由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493万条企业发明专利,并将这些专利数据与对应的公司进行匹配。国泰安数据库则收集沪深A股市场2010—2022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对样本数据进行以下清洗步骤:首先,删除总资产小于总负债的样本;其次,仅保留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再次,删除ST企业的数据样本;最后,剔除成立时间少于1年的企业样本以及注册地发生变动的公司样本。为避免极端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文章对样本进行了1%的双边缩尾处理,最终获得2010—2022年企业-年份层面的8508个观测值。

中欧班列开通数据来自“一带一路”官网,并参考了王雄元和卜落凡(2019)的做法,选择常态化运营的中欧班列城市作为开通城市,其他城市则被视为未开通城市[11]。此外,借鉴黄先海和高亚兴(2023)关于数字技术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方法,并选取相关的控制变量[10]。

为了控制个体和年份层面相对不变因素对实证结果的影响,在回归分析中引入了双重固定效应。这种方法有助于减少外部因素对结果可能产生的偏差,从而提高分析的准确性。此外,使用的所有变量均分布在合理区间内,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2模型构建

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用以检验“中欧班列”开通是否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TFPLPi,t=β0+β1AFTER×RADi,t-1+βk∑Controlski,t-1+εi,t(1)

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采用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使用OP法以及LP法测算。此外,企业技术升级决策及其实施可能存在的滞后性,为了消除技术升级与班列开通之间可能存在的逆向因果关系,本文对相关变量进行了滞后一期处理,从而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4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DID)模型,有效缓解了内生性问题,并通过平行趋势检验样本的适用性。为确保回归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计算企业TFP,回归结果见表3第(1)与(2)列。结果显示,交乘项AFTER_RAD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中欧班列的开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为了进一步验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进行检验,以更准确地识别中欧班列开通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倾向得分法使用0.1标准卡尺的最邻近匹配方法,按照1∶1无放回原则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匹配。然后,依据模型(1)进行多期DID回归估计,结果见表3第(3)与(4)列。交乘项系数显著为正,进一步确认了中欧班列开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正向影响。

4.1企业创新机制检验

文章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探讨中欧班列开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所选取的中介变量(创新能力与产品竞争力)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直观。因此,重点关注中欧班列开通是否对这些中介变量产生影响[12]。在回归模型(1)的基础上,进一步设定模型(2)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以验证中欧班列开通在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机制:

Mediatori,t=β0+β1AFTER×RADi,t-1+βk∑Controlski,t-1+εi,t(2)

在回归分析中,通过中介效应检验中欧班列开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提升的作用是否通过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这两个中介变量实现。

本文使用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定义与测度方法与基准回归一致。中介变量包括创新能力(PATENT)和产品竞争力(PRODUCT)。中介效应分析:中欧班列的开通可能通过以下两个主要途径助推企业提高TFP:

(1)创新能力提高:中欧班列的终点主要是欧洲发达国家市场,这些市场的企业在生产技术水平或管理能力上相对于国内部分企业具有较高的效率优势。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使得国内企业更容易接触到国际市场及其相关的优秀企业,从而降低了学习和交流的成本,帮助企业获取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进而提高TFP[13]。将企业专利数量作为企业创新能力的代理变量(PATENT),该变量越大代表企业的创新能力越强。中介效应回归结果见表4第(1)列,PATENT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中欧班列的开通对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升企业的TFP。

(2)产品竞争力提升:中欧班列的开通使国内企业更直接地面对国际市场和国际标准,促使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中欧班列返程线路的常态化运行链接市场双方,使国际企业的产品更容易进入国内市场,增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这进一步倒逼国内企业加强产品竞争力,从而提升TFP。

本文采用勒纳指数(LernerIndex)衡量企业产品竞争力,具体计算公式如下[14]:

勒纳指数=(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营业收入

为避免各行业产品竞争程度不同对数据估计产生偏差,本文按照行业分类,在同行业内进行产品竞争力估计,并按照十分位数进行分组,对不同企业赋值1-10作为产品竞争力的代理变量(PRODUCT)数值。该数值越大表示企业在市场上产品竞争力越强[15]。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4第(4)列,PRODUCT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中欧班列的开通对企业产品竞争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而提升企业的TFP。

综上所述,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中欧班列的开通通过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促进了企业TFP的提升,即验证了提出的假设,中欧班列的开通对企业TFP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作用,且这一作用通过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实现。

4.2区域异质性分析

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中欧班列开通对我国不同区域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依据国家统计局的地理区域划分标准,将中欧班列开通城市范围内的企业划分为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并进行异质性分析。

表5展示了不同区域划分下的差异性检验结果。其中,第(1)至第(4)列分别对应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部地区的回归结果。检验结果显示,核心解释变量在西部、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系数显著为正,而在东北部地区则不显著。观察回归系数结果,西部地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幅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这表明,中欧班列的开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西部地区企业提高TFP,验证了中欧班列开通对内陆地区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具体而言,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中欧班列的开通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促进了该地区企业的TFP提升。东部地区则凭借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快速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在中欧班列开通后受益明显。相比之下,东北部地区企业对中欧班列开通的响应效果较为有限,可能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综上所述,中欧班列的开通对不同区域企业的TFP提升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更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发现为进一步优化中欧班列的区域布局提供了实证依据,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在推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时提供了重要参考。

5结论与启示

中国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设施互联互通的标志性项目,不仅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更是在推动中国经济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方面扮演着重要作用。这一跨国物流通道的建设,不仅加速了商品、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还深化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注入新的活力。在此背景下,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核心驱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通过收集2010—2022年中国企业发明专利数据与上市公司数据,深入探讨了中欧班列开通对企业TFP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中欧班列的开通不仅显著促进了企业TFP的增长,还显示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首先,中欧班列的开通显著提升了企业的TFP。在创新层面,中欧班列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国际市场接入渠道,还增强了与国际企业的学习交流,拓宽了企业的知识视野,深化了专业知识,从而有效促进了企业TFP的增长。在竞争层面,中欧班列提高了国际市场的通达性,要求国内企业在面对欧洲发达国家市场时,必须提升产品竞争力以满足更高的国际标准。同时,中欧班列返程常态化的运行也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态势,促使企业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进而推动企业TFP的进一步提升。

区域异质性分析进一步显示,中欧班列的开通对西部和东部地区企业的TFP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受益更为显著;而东部地区则凭借其已有的制造业优势,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市场,实现了TFP的稳步增长。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启示:

(1)持续推进贸易自由化,全面提升贸易开放水平。应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完善对外开放格局,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中欧班列的开通在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西部地区,中欧班列的开通显著促进了产业就业结构的优化,为当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特别是中美贸易份额的下降和中欧贸易份额的上升,坚定推进贸易自由化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应对多边贸易格局变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优化中欧班列站点布局,向西部地区倾斜。中欧班列的稳定运行不仅为沿线国家的供应链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还充分展示了陆路运输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为进一步发挥中欧班列的作用,应持续优化站点布局,适当向西部地区倾斜,以增强西部地区的国际贸易通达性,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3)改善企业贸易环境,激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政府应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降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初始成本,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动力。同时,应出台更加有力的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生产效率,突破“短视”行为,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还能带动中欧班列沿线国家与企业的共同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

依绍华.中欧班列对“一带一路”欧亚国家的影响及发展建议[J].商业经济研究,2023(16):116-118.

裴长洪,刘斌.中国对外贸易的动能转换与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形成[J].经济研究,2019,54(5):4-15.

张祥建,李永盛,赵晓雷.中欧班列对内陆地区贸易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J].财经研究,2019,45(11):97-111.

李佳,闵悦,王晓.中欧班列开通能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来自中国285个地级市的准自然实验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21(3):69-83.

陈玲玲,翟会颖,张媛媛,等.中欧班列对中欧贸易的影响:基于贸易引力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J].商业经济研究,2020(19):139-142.

钱雪松,康瑾,唐英伦,等.产业政策、资本配置效率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2009年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自然实验的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8):42-59.

毛其淋.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是否影响了中国企业进口?[J].经济研究,2020,55(2):148-164.

李光芹.贸易便利化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贸易潜力分析:基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的实证[J].商业经济研究,2021(5):155-158.

鲁晓东,连玉君.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99—2007[J].经济学(季刊),2012,11(2):541-558.

黄先海,高亚兴.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企业专利信息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3(11):118-136

王雄元,卜落凡.国际出口贸易与企业创新:基于“中欧班列”开通的准自然实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9(10):80-98.

江艇.因果推断经验研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22(5):100-120.

余淼杰.中国的贸易自由化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0,45(12):97-110.

陈志斌,王诗雨.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现金流风险影响研究:基于行业竞争程度和企业竞争地位的双重考量[J].中国工业经济,2015(3):96-108.

邢立全,陈汉文.产品市场竞争、竞争地位与审计收费:基于代理成本与经营风险的双重考量[J].审计研究,2013(3):50-58.

猜你喜欢

中欧班列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有效性研究
建立与技术创新同步发展的管理创新体系 打造企业软实力
基于SWOT的中欧班列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湖北省十二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中国人口红利的国际比较与测算
基于价值网的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协同的策略探讨
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
能源效率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
以国家战略提升中欧班列货物联运竞争力
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