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与发展政策研究

2025-01-17赖国伟郭亲涛金欢琛马莲镁

中国商论 2025年1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企业转型专精特新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专精特新”企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推动力。促进“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政策的扶持作用。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国家、福建省及市级三个层面的“专精特新”支持政策,并进行多维度对比,针对性地提出福建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与发展的政策对策及建议,旨在促进其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福建省需要通过强化资金支持、引进与培育人才、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深化服务与市场拓展、推进数智化转型、加快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等方式,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政策支持,以供参考。

关键词:专精特新;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福建省;企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F27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1(a)--04

新时代,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和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1]。“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重要分类,具备技术创新和专业化优势,是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关键力量[2]。“专精特新”企业在特定细分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专注于主业,精益求精,产品或服务具有特色和创新性,对提升产业链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3]。

“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4]。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支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5]。随着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政府政策需要发挥更有力的作用,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推动数字化转型,以更好地促进“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6]。

1概述

“专精特新”企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7-8]。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多措并举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激发其创新活力和竞争优势,促进其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和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9-10]。具体而言,“专精特新”政策支持体系主要包括金融服务、引才育才、创新能力、服务体系、产业发展等方面。本文通过收集国家和地方层面的“专精特新”支持政策,进行政策执行情况的纵向与横向对比,探究福建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政策分析

2022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各地方《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相继出台,探索本地针对化、特色化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现转型升级。

2.1国家政策纵向执行情况分析

金融服务方面,国家推动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名单共享机制,鼓励银行定制金融服务,增加信用贷款。福建省为此设立了专项资金贷款,对新发放贷款提供贴息补助。厦门市的信贷支持政策较为完善,不仅补贴力度大,还提供了合作银行的风险补偿政策。此外,国家积极推进设立“专精特新”专板,优化再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福建省积极响应,提供了全面的融资支持,厦门市在上市流程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扶持,对完成股改的企业给予50万元的奖励。

人才引进和培育方面,国家支持政府保障“专精特新”企业用工,提供用工指导服务,实施青年就业见习领航行动。福建省落实国家政策,提供人才招聘专区,深化劳务协作机制,厦门市和福州市对高层次人才提供较高的补贴,如个人所得税50%~100%的补贴。在人才培育上,国家推进人才培训,提供专家辅导服务,支持企业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组织企业家交流活动。福建省提供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厦门市和福州市设有专门的人才培训项目,合作高校如厦门大学和浙江大学提供支持。

创新支持方面,国家加大创新投入,支持技术成果产业化,推动企业与行业龙头协同创新。福建省降低门槛、扩大支持范围,厦门市和福州市通过设立技改基金、提供补贴等方式落实。在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上,国家利用绿色通道支持企业获取知识产权保护,建设专利导航服务平台。福建省提供一站式服务,鼓励高校院所向中小企业开放专利许可,加大保护力度,对中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相关维权费用给予补助。

服务体系方面,国家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举办论坛,实施“专精特新万企行”活动,确保企业获得个性化服务。福建省提出创新措施,如设立专项基金、提供人才绿色通道、优先考虑用地需求等。市场开拓方面,国家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国际化展示机会,支持跨境合作。福建省提升企业质量标准和品牌价值,支持参与标准制定,提供供需对接平台,帮助中小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

产业发展方面,国家为激发企业数字技术创新,选择关键环节的中小企业作为重点改造对象,提供财政支持。福建省支持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厦门市和福州市提供具体资金补贴,如对制造业企业购买数字化转型诊断咨询服务提供最高6万元的补贴。绿色经济方面,国家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绿色企业创新。福建省鼓励企业申报绿色工厂,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优化监管,保障用能空间。厦门市和福州市支持企业绿色化发展,提供资金补助和技术支持,如对年节能达到300吨标准煤以上的节能项目提供最高150万元的资金补助。

2.2各省“专精特新”政策横向对比分析

财政资金支持方面,山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表现尤为突出,相比之下,福建省的支持力度稍显不足。浙江、江苏、山东分别对新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国家级企业提供了不同额度的一次性奖励,如浙江对新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10~5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50~300万元一次性奖励。此外,浙江省还设立了“专精特新”基金,通过专业的投资团队和风险控制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支持这些企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在企业培育目标的设定上,各省份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制定了不同的目标。广东省计划到2027年累计培育超过2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2万家左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力争推动150家“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江苏省则设定了更为具体的数量目标,到2025年,全省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300家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5万家以上。福建省可以结合本省情况,适当加大培育力度,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金融服务方面,各省的信贷支持政策大同小异,主要集中在产品开发、服务保障、信贷优惠等方面,旨在满足“专精特新”企业的多元化融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例如,山东省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奖励政策,该政策对符合条件的IPO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对重组上市企业给予最高一次性补助1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按上市进程分阶段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这些措施有助于吸引更多优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人才引进方面,各省的政策导向大体一致,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侧重。浙江省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实施了一系列引才计划,如海外引才计划、万人计划、领军型团队计划等。江苏省则对“专精特新”人才引进的具体指标进行了明确规定,如每年举办不少于100场“专精特新”企业招聘会,发布不少于1万个岗位信息,到2025年全省“专精特新”企业吸纳就业参保10万人以上,其中高校毕业生、高技能人才、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达15%、10%、5%以上。福建省可以借鉴这些做法,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更好地引导人才留在“专精特新”企业。

人才培育方面,浙江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可供福建省参考。浙江选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学技术人才等出国培训,加强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国际化建设,围绕全面参与“一带一路”、RCEP和自贸区建设需要,调整完善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加大国际化通识教育力度,加强跨文化、国际政法、国际贸易和金融、国际工程建设、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市场开拓方面,各省的政策都致力于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相关措施集中于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展会、推动品牌建设、提供质量管理和资质认证、鼓励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和区域合作等方面。例如,浙江省通过“浙江制造”全球推广活动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加大外贸出口支持力度和出口退税支持,推动企业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广东省通过质量技术帮扶和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级质量奖项,并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同时优化中博会等展会模式,支持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山东省利用自贸试验区等平台,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加国际性展会,提升质量管理和资质认证水平,拓展国际市场;江苏省实施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推广先进管理方法,提升企业内部管理和质量管控水平,支持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等荣誉,并通过“江苏精品”等活动提升品牌形象。

总而言之,各省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政策服务保障方面,都致力于通过梯度培育、服务专员机制、政策服务、用地保障、用电用能保障、税收服务、公共服务平台等多方面措施,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这些政策不仅注重企业的成长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强调政策的精准推送、解读宣贯、企业帮扶、公益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确保企业能够充分利用政策资源,促进其健康发展。

3福建省“专精特新”政策短板补足建议

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与发展,需要采取全面而细致的政策措施,涵盖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精准服务、市场拓展、数字化转型及绿色发展等方面,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企业创新与发展的良好生态。

3.1强化资金支持与第三方服务

为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需根据企业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市场影响力等多维度因素,制定差异化的奖励标准,适时调整奖励金额,确保奖励措施既具有针对性也具备前瞻性。福建省应加快建立“专精特新”基金,由政府和社会资本按比例出资,形成有力的资金池,支持企业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等环节。同时,政府应加大对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补贴等方式,鼓励这些机构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并建立健全监管和评估机制,确保服务质量和效果达到预期。

3.2培养与引进高端人才

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通过市场需求导向确定高端紧缺岗位清单,对“专精特新”企业聘用清单内的人才给予补贴。强化“双招双引”的联动效应,确保人才政策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优化海外人才寻聘机制,通过“以赛引才”“以会引才”“以才引才”多种方式,拓宽人才寻聘渠道。完善人才配套补贴政策,组织校企对接活动,降低企业和人才的沟通成本,提高人才引进效率,解决青年人才的生活难题,增强其归属感和幸福感。同时,利用“一带一路”、RCEP等国际合作项目,促进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拓展国际视野。

3.3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提供便捷的专利导航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专员培训,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支持企业通过技术转移转化,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通过设立补助和奖励机制,激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政府应持续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包括专利检索、评估、代理、法律咨询等全方位服务,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3.4深化精准服务与市场拓展

深化服务专员制度,确保“一企一策”,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服务,解决企业面临的具体问题。扩展“专精特新”“万企行”活动的范围和深度,确保所有“专精特新”企业都能受益。完善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功能,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如技术支持、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政府还应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开展公益服务行动,改善企业营商环境。例如,强化对中小企业账款拖欠问题的治理,建立快速处理通道,组建法律服务团队,及时解决企业财务问题。

3.5支持国际展会展出

政府应进一步扩大对参加国际展会的“专精特新”企业的财政支持,提高场租费用补助额度,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国际展览,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强化供需对接平台的功能,增加在线洽谈、项目匹配等功能,吸引更多大型企业加入,优先采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政府采购等途径支持这些产品的应用和发展。

3.6推动绿色发展与数字化转型

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与专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合作,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从咨询到实施的全方位数字化转型服务,帮助企业制定适合自身的转型策略,加快转型步伐。同时,推广绿色设计理念和施工方法,借鉴厦门等地的成功经验,促进信息技术与建筑业的深度融合,建立覆盖全省工程项目的绿色设计、施工和运营标准体系。鼓励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模式,对达到标准的企业给予额外奖励,支持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

4“专精特新”政策重点突破方向

4.1数智化发展

为促进“专精特新”企业的数智化转型,应采取政策支持与资金补助相结合的方式,激发企业的转型动力。借鉴厦门市作为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制定全省“专精特新”企业数智化转型服务方案,设定明确的转型目标和时间表。该方案应涵盖数字化转型诊断咨询、“链式”数字化转型、上云上平台等领域,并提供资金补助,减轻企业转型初期的成本负担。同时,推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一系列措施,通过实质性的经济激励,鼓励企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变。

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供需对接会,连接政府、企业、服务商和金融机构等多方资源,帮助“专精特新”企业找到合适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解决订单管理、生产计划等实际问题。这不仅能增强企业转型的信心,也为数字化服务商创造了更多市场机遇。以促进不同行业内的“专精特新”企业之间直接交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此外,推动“链式”数字化转型,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探索新的数字应用。例如,开发物料管理系统,提高物料管理的精准性和效率。这种方式有助于企业间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转型需求,利用各自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经验和技能,相互赋能。通过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升级,实现资源有效共享,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4.2共建“一带一路”支持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提供政策优惠信息指导,加强对经贸信息的调研,及时发布并更新权威展会信息,帮助“专精特新”企业更好地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信息,打破信息不对称。同时,商业服务机构依托自身信息网络为企业提供指导,构建和完善共建“一带一路”信息咨询网络,在扩大自身服务范围的同时,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提高平台服务质量。

引导“专精特新”企业积极收集发布各类信息,经常性参与国内外商业展览展销活动,充分展现自己的品牌。同时引导会展行业踊跃创新“专精特新”企业国际博览会办展机制,如设立共建“一带一路”专题展览,为“专精特新”企业搭建展示、交易、合作、交流的平台,调动沿线国家企业参展积极性,推进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改革。

引导“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参与各国政府和(或)非政府组织构建的多类专业化或综合性平台,以平台的形式实现信息共享、技术共享,人才共享,提高交流效率,促进与他国企业在技术、资金、人才方面的合作。尤其是根据“专精特新”企业特点,引导参与相应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或探索特色化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如共同建立资源能源交易平台、物流共享平台等。

政府可以帮助“专精特新”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通过及时了解和利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重视国内产业标准国际化,并做好风险防范,注重全球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吸纳国际化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与国外教育、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利用好国际各类技术服务平台所提供的创新资源。

4.3中基层高技能人才库建设与发展培育

完善中基层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产业界和企业为核心、大学和职业院校为支撑、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技能人才培育生态系统。各行业主管部门需制定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定期发布岗位需求预测,并鼓励企业将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发展规划。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发布急需紧缺技能人才职业目录,引导培训资源针对性地培养技能人才。加强制造业高新技术、数字技能等领域的政府补贴培训,建立省市级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实施全省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强化新技术技能培训,创建具有数字技能培养优势的人才培育基地。

创新中基层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特色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采用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等模式。政府层面应设定中高级技能人才年培养目标,并对完成目标的企业提供培训补贴。完善项目制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技能人才实施差异化培养项目。成立“政企校”技能人才培养和技工教育联盟,利用优秀高技能人才的作用,通过多种开放式培训方式促进人才成长。

5结语

“专精特新”是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被评定为“专精特新”企业后,还保留着中小企业的特质,同时面临着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标国内领先省市的“专精特新”企业支持政策、措施和做法,从“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与发展服务生态的综合框架出发,梳理国家级、福建省及其市级的“专精特新”支持政策,挖掘福建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发展服务生态体系的特色、优点与不足,完善其政策体系和服务生态,以促进福建省“专精特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整合与分析各层级的“专精特新”企业相关扶持政策,从金融服务、引才育才、创新能力、服务体系、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发现福建省在“专精特新”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上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基于此,提出福建省“专精特新”政策发展的措施和与对策,支持其营商环境的改善和提升,完善其政策体系和服务生态。

参考文献

王伊文.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4,14(9):28-30.

何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24(26):89-92.

王鹤.新经济发展格局背景下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探析[J].商展经济,2024(17):149-152.

贾冀南,谢翔,赵炳乾.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4(10):82-84.

颜亨莎,张靖.济南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高质量发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4(14):51-53.

李国红.“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创新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4,14(6):215-218.

董一歌,杨丽华.数字化转型对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探究[J].科技与经济,2024,37(4):6-10.

过文俊,程远飞.“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发展对增强我国关键产业链韧性的效应[J].河南社会科学,2024,32(8):80-92.

朱小艳.“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现实意义、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J].企业经济,2023(1):53-59.

王艳.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商论,2023(10):133-136.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企业转型专精特新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实践及建议
新常态下鲤城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突围发展探析
试论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影响
实体书店多元经营的创新尝试及思悟
浅谈现代企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旧模式与新模式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