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新质生产力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5-01-17彭萌萌

中国商论 2025年1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可视化

摘要: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692篇来自中国知网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的样本文献进行图谱绘制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学界关于新质生产力研究成果的数量,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逐渐增多,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而呈现井喷式增长;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党校)经济类院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但高产作者与低产作者之间的合作网络较多;高被引文章多发表在改革、经济类期刊和大学学报,多数作者均来自985等国内一流名校的专家教授;兼具高频次和高中介中心性的关键词揭示了研究的热点和转折点,早期主题集中在生态环境生产力、“五大发展理念”和科技自立自强,自2023年开始迅速扩散到数字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生产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等方面,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习近平;热点主题;可视化;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1(a)--05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产力理论作出了一系列批示和讲话,学界也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2023年7月至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等地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本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用“新质生产力”或“习近平”“生产力”作为检索词进行题名精确检索,范围限定为“核心期刊”和“CSSCI”,检索时间为2024年7月5日,初步得到868条数据,经软件和手工清洗,最终得到692条数据(以下简称样本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题录数据绘制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图表等,以探究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研究现状,进一步挖掘该研究的热点论域。

1新质生产力研究的外部特征

1.1发文量趋势分析

发文数量及其变化,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界对某一研究领域的关注程度,是判断该领域成熟度的重要参考指标。本文依据年份对样本文献进行分组,并将其呈现在二维坐标系中,绘制新质生产力研究年度发文量变化趋势图(见图1)。

龚万达、刘祖云2015年在《教学与研究》杂志上发表《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一文以来[1],学术界对习近平总书记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研究始终保持着关注,在最初的8年内共发文35篇,平均每年发文量4篇。尽管这一时期的发文量不大,但文章的被引次数和下载量均位居前列,在本领域有较大影响力,并充分反映了新质生产力理论形成的发展脉络,由最初的生态环境生产力到健康生产力[2]、教育生产力[3],再到农村生产力[4]、数字生产力[5],逐渐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理论。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和黑龙江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的角度,系统阐发了新质生产力的缘起、内涵、标志和特点、关键、本质等内容。2024年3月,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自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产业界的热点话题,学者们也迅速开展研究,仅在2023年就发表了44篇相关文章,超过前8年的总和。截至本文检索之日,发文量已飙升至613篇。这些文章,覆盖经济体制改革、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农业经济、金融、职业教育、哲学、工业经济、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企业经济等经济类或与之相关的学科,表明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正在迅猛成长的崭新研究领域。

1.2研究力量分布

通过对作者及其所在机构的知识图谱分析,有助于了解新质生产力相关成果作者群体的社群结构、组织形式等,从而厘清科学研究的知识互动关系。

本文对CiteSpace的相关参数进行调整,时间跨度为2015至2024年,将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选择author和institute节点,阈值设置为Top50,绘制新质生产力研究的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图略)。从后台导出相关数据,经合并处理二级机构等,制成样本文献作者和机构发文量表(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发文量排名前十的作者,绝大部分来自高校(党校)的经济类二级教研机构,排名第9的李桂花和第10周绍东虽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但均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背景。这既表明新质生产力研究需要一定的专业学科知识,也反映出本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不足。发文量排名前四名的徐政(12篇)、周文(11篇)、任保平(9篇)、张夏恒(7篇),其所在单位也位列机构发文量前十名,但这四位作者本领域的发文量均占其单位发文量的90%以上,显示出他们个人在研究上的突出能力,这也侧面说明没有形成优势作者群体。从核心作者群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依据赖普斯定律给出的公式,共计算得到36位高产作者。这些作者共发文166篇,约占总发文量的24%,低于50%,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图1节点的大小和文献产出数量成正比,节点连线表示主体间存在学术合作。图谱中网络密度值则表明合作的强度,其值越大,说明合作的趋势越明显。从图2可以看出,共有194个节点,连线119条,网络密度为0.0064,作者间合作较多。从后台数据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高产作者,都有与他人合作发表的研究成果,但大部分高产作者多限于与发文量少的低产作者合作,高产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总体上没有形成强强联合的态势。

1.3高被引文献及期刊

文献的被引频次和下载次数,反映其受学术影响力和关注度。某篇文章被引频次越高,说明其信息流动性强,将学术的影响力就越大。对来自中国知网的样本文献,对其被引频次降序排列。

从被引量和下载量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研究的高被引文章发表在《改革》《理论与改革》《政治经济学评论》《当代经济研究》《政治经济学评论》《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浙江社会科学》等期刊上,主要是改革、经济类期刊和几个大学学报,复合影响因子大多在1.5以上,其中《改革》杂志复合影响因子高达14.5。文章作者,大部分来自985等国内一流名校的专家教授,只有徐政来自江苏省委党校,还是与中国人民大学学者合作撰写的。同时,这些高被引文章,下载量基本上都在1.5万以上,具有较高的传播指数,充分说明它们在新质生产力研究成果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新质生产力理论,发端于绿色生产力理论。卢宁早在2016年的研究中指出[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规律理论的具体化和发展,与之渊源连绵、一脉相承的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实现了社会生产力总体发展方式的认识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后,周文等较早在《改革》杂志发文[7],从“新”和“质”两个角度阐释其内涵特征,剖析了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并指明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五个重要着力点,此文无论是被引次数还是下载量,均居首位。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蒲清平有三篇文章位居高被引文章前10名,其中两篇为第一作者,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内涵特征、理论创新和实现途径[8]等。

2新质生产力研究的主题透析

主题分析作为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分支,可以借之了解某一研究领域论文的特征及其所关注学科的发展状态。本文运用关键词共现和聚类的计量方法,分析新质生产力研究的热点主题。

2.1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作者依据研究论文的核心内容选择的,有效表征作者的研究内容。统计样本文献的关键词频次,分析其相互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相应研究的热点内容。

在CiteSpace的工程(project)界面,将分析项目设置为关键词“KeyWord”,时间尺度设置为2015—2024年,时间切片设定为1年,提取每个时区Top50的高频关键词,剪裁方式设置为Pathfinder和Pruningthemergednetwork,得到关于“新质生产力”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其包括203节点和354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73,如图2所示。

在共现图谱中,圆环为节点,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圆环半径越大,表示所对应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节点连线表示共现关系,其粗细表明共现的强度,越粗说明关联程度越高。图2的关键词共现网络显示出较强的相互关联性,这表明在过去近十年里,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积累了大量成果,并且相互联系紧密,已经发展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研究的重要领域。

图2样本文献关键词共现图

中介中心性(Centrality),是为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定义的,它测量网络中任意最短路径通过节点的可能性,中心性越大则表示该节点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越大。具有高中介中心性的节点显示为紫色环,紫色环的粗细体现了中介中心性值的大小。节点大小和节点中心性值,是判定热点的两个主要指标。

导出后台数据发现,除去检索词“新质生产力”外,高质量发展(151/0.63)、科技创新(116/0.98)、现代化产业体系(30/0.35)、生产力(25/0.99)、职业教育(22/0.15)、创新驱动(16/0.16)、生产关系(14/0.12)、数字技术(13/0.1),这几个关键词兼具高频次和高中心性,在新质生产力研究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关注度,与其他关键词形成了更多的连接通路,是新质生产力研究领域中重要的信息中枢,也是学者们研究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参照点。

2.2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频次分析能够帮助了解新质生产力的研究热点,聚类分析网络更能体现知识生产的结构化特征,明晰该研究领域的主题分布及关联。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基础上,选择对数似然算法(Log-LikelihoodRate,LLR)进行聚类,需要选取不同的阈值多次绘制,依据Q值和S值选取较理想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图略)。

图谱包括#0—#8共九组关键词聚类。调取后台数据,制成聚类参数信息表(见表2)。表2中,大小指其包含的关键词个数;轮廓值是衡量子网络同质性的指标,越接近1,说明其同质性越高,具有高信度;年份指关键词出现的平均年份。

这九组关键词聚类,仅二组的平均年份在2023年前,与年发文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一组的平均年份是2024年,说明2024年虽然本领域发表的文章数量多,但受关注度和影响力还需要时间的沉淀;六组的平均年份是2023年,代表了新质生产力研究的主体内容所在。

2.3研究热点主题透析

综合关键词共现图表和聚类图表,研读基于对应聚类号中的典型文献,梳理新质生产力研究领域的主题线索。考虑到后面几组聚类没有兼具高频次和高中介中心性的关键词,在此重点解读前六组聚类所体现的主题。

(1)最大的聚类(#0)共包含31个关键词,轮廓值为0.974,平均年份为2018,主要围绕习近平、生态生产力、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生产力等关键词展开。习近平总书记早在主政浙江期间,就提出了著名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后,又进一步强调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9]徐磊(2019)的研究表明,“绿水青山”是自然所提供的自然力,“金山银山”则是人对自然力加工后的社会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味着自然力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内在的关联,为两者的辩证统一提供了可能[10]。张永红(2016)的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环境生产力论”,强调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并举,这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纠偏;强调资源、环境、生态并重,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强调生态环境与民生相融,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与价值目标[11]。

(2)第二大聚类(#1)共包含25个关键词,轮廓值为0.977,平均年份为2023,主要围绕数字经济、数据要素、数字生产力、乘数效应、实体经济等关键词展开。此聚类的关键词,多与数字、数据、乘数相关,标志着传统生产力理论出现转向,即数据成为生产要素,“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12]焦勇(2024)等从理论逻辑、动力机制、表现形态、实现路径等方面阐发了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观点[13]。李弦(2024)运用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论述了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14]。牟晓明(2023)论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内容和思想特质[15],欧阳日辉(2024)提出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16]。夏杰长(2024)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通过产业融合和技术融合,形成了驱动数实融合的根本动力[17]。

(3)第三大聚类(#2)共包含24个关键词,轮廓值为0.961,平均年份为2019,主要围绕生产力、生产关系、唯物史观、矛盾运动、科技自立自强等关键词展开。本聚类有“生产力(25/0.99)”和“生产关系(14/0.12)”两个双高属性的关键词。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并没有停止。习近平总书记又先后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科技自立自强”等,这既是向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回归,又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白暴力(2017)等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在六个方面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18]。邬欣欣等(2021)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强的“四个面向”,是科学研判新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思想结晶[19]。张莎莎(2018)研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能够解决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克服急于利用资本发展生产力的负面效应[20]。

(4)第四大聚类(#3)共包含22个关键词,轮廓值为0.983,平均年份为2023,主要围绕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技术、智能生产力、人工智能等关键词展开。渠慎宁(2024)提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支撑载体在于产业,元宇宙、量子计算、人形机器人等有望成为未来产业爆发点[21]。沈坤荣等(2024)提出应扩大有效需求,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迅速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2]。王水兴(2024)提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生产力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新质态的生产力,建议从五个方面解放和发展智能生产力[23]。米加宁等(2024)阐述了算力成为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的理论逻辑,探讨了算力、新质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提出了立足新质生产力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24]。

(5)第五大聚类(#4)共包含20个关键词,轮廓值为0.975,平均年份为2023,主要围绕职业教育、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新型工业化等关键词展开。本聚类有“高质量发展(151/0.63)”“现代化产业体系(30/0.35)”和“职业教育(22/0.15)”三个双高属性的关键词,说明新质生产力向广义上拓展。何景师等(2024)提出职业教育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教育链的融合,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25]。张其仔(2024)研究认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从“三个逻辑”和经济发展规律出发,以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26]。戴翔(2023)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体现在“新”“质”“力”三个维度,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要求的“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27]。李思玲等(2024)研究认为,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具有理论耦合的合理性,但在现实中存在三个方面的耦合堵点,通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强化产学研用一体部署,构建“立地式”研发生态,破解两者耦合难题[28]。

(6)第六大聚类(#5)共包含20个关键词,轮廓值为0.915,平均年份为2023,主要围绕农业强国、数字技术、农业高质量发展、技术进步、粮食安全等关键词展开。习总书记在考察调研时多次指出,各个地方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是农业大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当然也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毛世平等(2024)阐释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和应用场景,提出从六个方面推进农业强国建设[29]。王琴梅等(2023)阐明数字技术会使传统农业生产力三要素发生改变,进而产生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并分析了数字技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30]。马晓河等(2024)分析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形成和发展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和面临的现实困境,建议从六个方面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条件[31]。王箫轲等(2024)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可有效对接粮食安全战略需求,需要从“六个方面”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更为强大的支撑[32]。

3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的692篇样本文献进行分析,得出新质生产力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学术界关于新质生产力研究成果的数量,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而不断累积增加,在近两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和全面阐发新质生产力理论而呈现井喷式增长,2023年达到44篇,2024仅半年时间就已经高达613篇;(2)样本文献作者主要来自高校(党校)经济管理类院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最多者发表12篇相关论文,尽管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但高产作者与低产作者之间的合作网络较多,展现了良好的合作态势;(3)高被引文章发表在《改革》《理论与改革》《政治经济学评论》《当代经济研究》《政治经济学评论》等改革和经济类的高复合影响因子期刊上,以及部分高校学报上,无论在下载量还是被引频次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为后期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4)兼具高频次和高中介中心性的关键词表明了研究的热点和转折点,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热点主题包括:①习近平、生态生产力、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生产力;②数字经济、数据要素、数字生产力、乘数效应;③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科技自立自强;④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生产力、人工智能;⑤职业教育、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⑥农业强国、数字技术、农业高质量发展、粮食安全。

总之,目前国内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产力特别是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相关研究成果丰硕,有力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形成和传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为相关学者、研究机构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前景。可以预见,新质生产力研究必将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参考文献

龚万达,刘祖云.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学习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J].教学与研究,2015(3):35-43.

胡鞍钢,王洪川.习近平健康思想与优先发展健康生产力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5-12.

吕小亮.习近平教育是未来生产力思想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8(4):27-31.

汪洪涛,宋朝阳.我国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社会化理论的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65-173.

蒋晓丽,刘肇坤.以数字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J].人民论坛,2022(16):82-84.

卢宁.从“两山理论”到绿色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成果[J].浙江社会科学,2016(1):22-24.

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蒲清平,黄媛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1-11.

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1-9(01).

徐磊.习近平“两山论”再探:生态生产力的新视界[J].广西社会科学,2019(6):18-22.

张永红.生态环境生产力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发展[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6-2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30.

焦勇,齐梅霞.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4(3):17-30.

李弦.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基于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24(5):25-36.

牟晓明.习近平关于数字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内容及思想特质[J].理论导刊,2023(6):12-18.

欧阳日辉.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发展新质生产力[J].人民论坛,2024(11):76-79.

夏杰长.以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实融合[J].社会科学家,2024(2):38-44.

白暴力,方凤玲.“五大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经济纵横,2017(7):1-8.

邬欣欣,常庆欣.科技自立自强的“四个面向”:习近平关于新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理论创新[J].广西社会科学,2021(8):39-48.

张莎莎.资本的生产力功能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现[J].学术交流,2018(5):47-53.

渠慎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代背景、主要特征、支撑载体与实现路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4(2):39-46.

沈坤荣,程果,赵倩.以新质生产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J].学术研究,2024(4):87-93.

王水兴,刘勇.智能生产力:一种新质生产力[J].当代经济研究,2024(1):36-45.

米加宁,李大宇,董昌其.算力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本质特征、基础逻辑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公共管理学报,2024(2):1-14.

何景师,徐兰,郭高萍.“四链”融合视角下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12):5-13.

张其仔.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J].企业经济,2024(6):5-12.

戴翔.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23(6):103-110.

李思玲,周紫玲.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逻辑基点、现实堵点和实践构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6):3-10.

毛世平,张琛.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24(4):36-46.

王琴梅,杨军鸽.数字新质生产力与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61-72.

马晓河,杨祥雪.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24(4):4-12.

王箫轲,陈杰.新质生产力赋能国家粮食安全: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践行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24(7):52-62.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可视化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