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青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2025-01-02彭文科简林养
【摘要】目的 分析竹叶青蛇咬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85例竹叶青蛇咬伤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体检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轻度组(70例,蛇伤严重度评分量表评分为0~3分)、中度组(8例,蛇伤严重度评分量表评分为4~7分)、重度组(7例,蛇伤严重度评分量表评分为8~20分)。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计数(PLT),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PLT,分析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PLT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研究对象D-二聚体(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长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lt;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重度组患者D-D水平高于中度组、轻度组,APTT长于中度组、轻度组,FIB水平低于中度组、轻度组,中度组D-D水平高于轻度组,APTT长于轻度组,FIB水平低于轻度组(均Plt;0.05);3组患者的PT、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D-D、APTT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FIB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均Plt;0.05),患者的PT、PLT与病情严重程度不存在相关性(均Pgt;0.05)。结论 竹叶青蛇咬伤后,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凝血功能异常,且D-D、APTT、FIB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可指导患者的病情评估。
【关键词】竹叶青蛇;蛇咬伤;凝血功能;严重程度
【中图分类号】R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5.01.0125.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1.041
竹叶青蛇是我国十大毒蛇之一,其毒液的主要成分为血循毒,包含血毒素、膜活性肽、凝血毒素和心脏毒素等,被咬伤后患者可出现局部和全身出血,伤口出现局部疼痛、肿胀。虽然该类咬伤致死率较低,但其自然消肿速度缓慢,如不及时治疗,部分患者的肿胀可持续半年甚至数年,因此,仍需引起高度重视[1-2]。有研究显示,竹叶青蛇咬伤能引发纤溶系统功能过度活跃及凝血机制紊乱,造成皮下出血现象,而在病情危重的患者中,甚至可能引发脑出血。因此,精确评估患者的实际病情并迅速采取治疗措施,对于改善患者的康复情况至关重要,而探究相关参考指标用于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现实意义[3-4]。目前,虽有研究对患者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但少有报道探讨凝血指标对病情评估的价值。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竹叶青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与病情程度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85例竹叶青蛇咬伤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体检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研究对象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38.22±9.69)岁;BMI 18~27 kg/m2,平均BMI(23.06±2.43)kg/m2。观察组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37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38.37±9.15);BMI 18~27 kg/m2,平均BMI(23.23±2.35)kg/m2。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根据病情严重程度[5]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轻度组(70例,蛇伤严重度评分量表评分为0~3分)、中度组(8例,蛇伤严重度评分量表评分为4~7分)、重度组(7例,蛇伤严重度评分量表评分为8~20分)。轻度组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37.81±10.35)岁;BMI 18~27 kg/m2,平均BMI(23.41±2.17)kg/m2。中度组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38.36±8.26)岁;BMI 18~27 kg/m2,平均BMI(23.36±2.55)kg/m2。重度组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38.94±8.85)岁;BMI 18~27 kg/m2,平均BMI(22.94±2.32)kg/m2。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⑴年龄≥18岁;⑵观察组研究对象为竹叶青蛇咬伤患者,蛇体经专业人员鉴别为竹叶青蛇,或描述的毒蛇外形与竹叶青蛇特征相符,具有毒牙痕、患肢及周围肿胀疼痛、全身中毒等临床症状;⑶无凝血相关性疾病史者,均能采集血样、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计数(PLT)。排除标准:⑴入组前已接受相关治疗者;⑵合并肝病、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⑶近期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者。
1.2 研究方法 采集所有研究对象晨起空腹静脉血4 mL,抗凝后采用离心机离心15 min(转速为3 000 r/min,离心半径为10 cm),分离血浆,检测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仪器为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思塔高诊断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进20172222293,型号:STA R Max)。另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入组后晨起空腹静脉血3 mL,检测PLT,采用全自动模块式血液体液分析仪(希森美康株式会社,国械注进20162220775,型号:XN-10[B4])。依据《2018年中国蛇伤救治专家共识》[5]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从肺部症状、胃肠道症状、局部创伤、心血管症状、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6个方面进行评分,总分范围为0~20分,0~3分为轻度,4~7分为中度,8~20分为重度,分数越高表示病情越严重。
1.3 观察指标 ⑴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功能指标及PLT水平。⑵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及PLT。⑶分析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PLT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表示,行t检验,多组间比较行F检验,其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凝血功能指标及PLT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D-D水平均更高,APTT更长,FIB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组间PT、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见表1。
2.2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PLT水平比较 重度组患者D-D水平高于中度组、轻度组,APTT长于中度组、轻度组,FIB水平低于中度组、轻度组,中度组D-D水平高于轻度组,APTT长于轻度组,FIB水平低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3组患者的PT、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见表2。
2.3 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PLT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D-D、APTT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FIB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均Plt;0.05),患者的PT、PLT与病情严重程度不存在相关性(均Pgt;0.05),见表3。
3 讨论
竹叶青蛇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其毒液成分复杂,对血液循环和心血管的影响较明显[6]。被咬伤患者除局部肿胀疼痛等表现外,还可出现全身的凝血功能紊乱,通常表现为自发性出血和出血倾向等,部分病情严重者甚至可发生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另外,蛇毒中的凝血素会影响肝、肾的供血情况导致缺血,病情加重后,炎症反应加重,可进一步影响肝、肾功能,进一步增加治疗难度,因此,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极为重要[7-8]。竹叶青蛇咬伤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出凝血功能的异常,这些凝血参数的异常变化,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为临床病情评估提供重要依据。因此,本研究观察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凝血指标的差异,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研究对象D-D水平更高,APTT更长,FIB水平更低;观察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的PT、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竹叶青蛇咬伤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分析原因为,竹叶青蛇为常见毒蛇之一,其毒液中具有溶血毒素、出血毒素和蛋白水解酶等多种因子,能引起凝血功能异常。青叶竹蛇毒的类凝血酶含量最多,类凝血毒素与人类凝血因子Xa具有类似作用,能够将凝血酶原转换为凝血酶。毒素进入人体后,凝血途径被激活,导致类凝血系统障碍,增加血小板、FIB、凝血因子的消耗,诱导或抑制血小板聚集,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表现为D-D水平升高、APTT延长、FIB水平降低等[9-10]。随着竹叶青蛇咬伤患者病情的加重,其凝血功能异常也愈发明显。D-D水平的升高,往往反映体内纤维蛋白原的过度消耗和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这在严重咬伤患者中尤为显著。同时,APTT的延长则提示凝血因子活性的降低或缺乏,进一步证实凝血过程的受阻。此外,FIB水平的降低,作为凝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降低程度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凝血物质的大量消耗和凝血储备的不足。
凝血功能异常是竹叶青蛇咬伤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之一。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凝血功能的紊乱也更显著。D-D作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水平在蛇咬伤后升高,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双重激活。APTT的延长则揭示凝血因子活性的降低或缺乏,进一步证实凝血过程的受阻。同时,FIB作为凝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在咬伤后明显降低,提示凝血物质的大量消耗和凝血储备的不足。本研究结果显示,重度组患者D-D水平高于中度组、轻度组,APTT长于中度组、轻度组,中度组D-D水平高于轻度组,APTT长于轻度组,重度组FIB水平低于中度组、轻度组,中度组低于轻度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D-D、APTT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FIB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患者的PT、PLT与病情严重程度不存在相关性,这提示随着竹叶青蛇咬伤患者病情加重,凝血功能紊乱情况也在加重,凝血功能指标对于评估患者的病情或有一定参考价值。分析原因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途径是人体血液凝固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其中,内源性凝血途径可在血液接触异物或血管内皮损伤后启动,蛇咬伤患者并有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导致患者的内源性凝血途径启动,蛇毒导致促凝系统活跃,表现为内源性凝血因子水平升高;另外,竹叶青蛇毒液中的纤溶酶原激活物可直接激活生成纤溶酶,通过以上两种途径产生的纤溶酶,可使纤维蛋白降解为D-D,竹叶青蛇毒液中的纤溶酶也能够直接水解FIB,最终使D-D水平升高[11-12]。而FIB受类凝血酶的影响,水解为纤维蛋白,导致FIB水平降低[13];APTT可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功能,患者被竹叶青蛇咬伤后,随着病情的发展,与APTT相关的凝血因子在病理过程中逐渐被消耗,导致APTT延长[14-15]。因此,以上指标不仅对于竹叶青蛇咬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对于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也有一定参考价值。竹叶青蛇咬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特别是D-D、APTT和FIB等指标的异常变化,不仅反映凝血系统的受损程度,也为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提供重要参考。通过密切监测这些凝血参数的变化,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但本研究作为单中心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样本的选择存在一定偏倚,后续仍需进行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巩固该结论,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竹叶青蛇咬伤后,患者体内凝血机制会出现紊乱,且病情的加剧与凝血功能异常的程度呈正相关,可指导患者的病情评估。
参考文献
黄培颖,曾仲意,刘强,等.竹叶青蛇咬伤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院前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 2020, 21(5): 393-396, 401.
苌海华,李其斌,廖园莉,等. 146例竹叶青蛇咬伤中毒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2(2): 279-280.
姚为学,李志文,陈粤明,等.竹叶青蛇伤患者C反应蛋白和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CD].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6, 2(4): 242-244.
徐瑾,庞晓娜,朱立毅.心肌酶谱与凝血指标监测对蛇咬伤预后的预测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 2018, 24(2): 187-190.
中国蛇伤救治专家共识专家组. 2018年中国蛇伤救治专家共识[J].中国急救医学, 2018, 38(12): 1026-1034.
陈晓春,黄秋燕,莫小莹,等.毒蛇咬伤的中毒机制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23, 30(2): 237-240.
梁剑宁,唐荣德,张跃,等.凝血功能在毒蛇咬伤治疗前后变化规律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 36(12): 1653-1655.
卓振权,李奕鑫,张晓萍,等.竹叶青咬伤患者综合治疗下凝血因子动态变化的真实世界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3, 44(11): 1340-1342, 1347.
刘勋,汪洋,安远华.蛇咬伤患者血清CRP、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18(3): 59-62.
刘培路.青竹蛇咬伤对患者凝血系统影响的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5, 43(10): 55-57.
何东元,张文婷,朱宪强,等.血栓弹力图在毒蛇咬伤患者凝血检测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 15(17): 2595-2596, 2599.
王紫琳,齐艳,闫涛. 647例毒蛇咬伤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及微生物检测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2, 32(4): 385-388.
刘艳坡,孔毅,李谦.蛇毒类凝血酶的研究进展[J].药物生物技术, 2017, 24(4): 353-358.
梁昌强.热毒宁注射液对竹叶青蛇咬伤患者INR、PT以及APTT等凝血指标水平变化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5, 44(1): 55-56, 59.
张聪聪,曾仲意,黄培颖.新鲜冷冻血浆治疗竹叶青蛇咬伤致PT或APTT延长的临床疗效评价[J].临床急诊杂志, 2021, 22(6): 395-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