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及MRI诊断纵隔型肺癌的价值观察
2025-01-02梁家浩周园园杨东李土娇吴明彪
【摘要】目的 分析CT及MRI诊断纵隔型肺癌的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在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进行检查的86例疑似纵隔型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CT及MRI检查,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发病位置纵隔型肺癌的检出结果,采用Kappa检验分析CT、MRI诊断纵隔型肺癌的一致性。结果 手术病理检查发现,阳性74例(86.05%),阴性12例(13.95%)。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病理类型纵隔型肺癌的检出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发病位置纵隔型肺癌的检出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MRI诊断纵隔型肺癌的准确率为91.86%,敏感度为91.89%,特异度为91.67%,阳性预测值为98.55%,阴性预测值为64.71%,Kappa值=0.711;CT诊断纵隔型肺癌的准确率为94.19%,敏感度为94.59%,特异度为91.67%,阳性预测值为98.59%,阴性预测值为73.33%,Kappa值=0.781。结论 CT及MRI诊断纵隔型肺癌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临床诊断时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订检查方案。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纵隔型肺癌;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5.01.0122.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1.040
纵隔型肺癌是一种起源于肺部中央区域的恶性肿瘤,其生长位置靠近纵隔,即心脏和大血管周围的组织,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纵隔型肺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导致大部分患者确诊时疾病已进展至中晚期[1]。随着肿瘤逐渐增大,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胸痛和呼吸困难等一系列非特异性症状,但由于上述症状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症状相似,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因此,尽早确诊并采取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影像学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纵隔型肺癌的重要手段,其中,CT和MRI是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扫描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横断面图像,较好地反映肿瘤的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此外,CT增强扫描还可评估肿瘤的血供情况,有利于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3]。而MRI则具有较强的软组织对比度和多平面成像能力,在纵隔型肺癌的诊断中也具有重要价值,MR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纵隔内结构的相互关系[4]。但对于靠近心脏、大血管或神经结构的肿瘤,哪种检查方式应用价值更高仍为国内外学者争议重点。基于此,本研究分析CT及MRI诊断纵隔型肺癌的价值及影像学表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在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进行检查的86例疑似纵隔型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1例,女性35例;年龄40~81岁,平均年龄(61.12±8.64)岁;临床症状:明显胸痛39例,高热21例,痰中伴有血丝19例,无明显症状患者7例。本研究经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⑴符合检查指征[5];⑵均接受CT及MRI检查;⑶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⑴合并心、肝、肾等其他器官严重病变者;⑵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⑶合并肺结核、肺炎等其他肺部疾病者;⑷合并视听力障碍无法配合检查患者。
1.2 检查方法 患者均先进行CT检查再进行MRI检查,间隔时间gt;4 h。⑴CT检查方法:采用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佳能医疗系统株式会社,国械注进20173061346,型号:Aquilion PRIME TSX-303A),设置管电流200 mA、电压150 kV、层厚5 mm、螺距1,于肺尖开始扫描至肺底部,随后静脉注入碘普罗胺注射液(Bayer Vital GmbH,国药准字HJ20171333,规格:100 mL∶76.89 g)100 mL,注射速度为2 mL/s,1 min后开始增强扫描。⑵MRI检查方法:采用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飞利浦医疗系统荷兰有限公司,国械注进20153062758,型号:Ingenia 1.5T)对肺部进行常规扫描,冠状位、矢状位各项参数:重复时间(TR)500~600 ms、回波时间(TE)14~16 ms、层厚10 mm、矩阵256×256,轴位各项参数:TR 3 000 ms、TE 135 ms、视野(FOV) 230 mm×230 mm、b值0 s/mm2、层厚3 mm、矩阵512×512,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各项参数:TR 3 500 ms、TE 110 ms,常规平扫完成后静脉注入钆特酸葡胺注射液(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3167,规格:15 mL∶5.654 g)0.2 mL/kg,注射速度为2 mL/s,1 min后开始增强扫描。⑶病理检查: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进行根治术治疗,术中收集病理切片,送至病理检验科进行诊断。
1.3 观察指标 ⑴分析手术病理结果。以确诊纵隔型肺癌为阳性,反之为阴性。⑵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病理类型纵膈型肺癌的检出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5],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病理类型纵隔型肺癌检出结果。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发病位置纵隔型肺癌的检出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发病位置检出结果。⑷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CT诊断纵隔型肺癌的一致性。敏感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准确率=[(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病理结果分析 手术病理检查发现,阳性74例(86.05%),阴性12例(13.95%),50例(67.57%)为中央型肺癌,24例(32.43%)为周围型肺癌;病理类型中,小细胞癌29例(39.19%),鳞癌41例(55.41%),腺癌4例(5.41%)。发病位置中,右肺上叶35例(47.30%),右肺下叶26例(35.14%),左肺上叶8例(10.81%),左肺下叶5例(6.76%)。
2.2 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病理类型纵隔型肺癌的检出结果比较 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病理类型纵隔型肺癌的检出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见表1。
2.3 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发病位置纵隔型肺癌的检出结果比较 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发病位置纵隔型肺癌的检出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见表2。
2.4 MRI诊断纵隔型肺癌的一致性分析 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MRI诊断纵隔型肺癌的准确率为91.86%,敏感度为91.89%,特异度为91.67%,阳性预测值为98.55%,阴性预测值为64.71%,Kappa值=0.711,见表3。
2.5 CT诊断纵隔型肺癌的一致性分析 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CT诊断纵隔型肺癌的准确率为94.19%,敏感度为94.59%,特异度为91.67%,阳性预测值为98.59%,阴性预测值为73.33%,Kappa值=0.781,见表4。
3 讨论
纵膈型肺癌通常表现为中央型肺癌,其肿瘤生长在较大的支气管内,容易引起气道梗阻,其临床症状包括持续性的咳嗽、咳痰、胸痛和呼吸困难等,此外,由于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或浸润,患者还可能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特异性症状[6]。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纵隔型肺癌的主要方法,CT、MRI等检查可以帮助临床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7]。
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病理检查发现,阳性74例(86.05%),阴性12例(13.95%),而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病理类型纵隔型肺癌的检出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CT及MRI均可有效鉴别纵隔型肺癌。分析原因为,CT和MRI各有其独特的成像原理和优势,CT,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较快的扫描速度,适用于观察肺部结构和发现微小病灶[8];而MRI,对软组织的对比度更高,尤其在评估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方面具有优势。纵膈型肺癌的病理类型多样,包括鳞癌、腺癌、小细胞肺癌和大细胞肺癌等,尽管病理类型不同,但这些肿瘤在早期阶段往往表现出类似的影像学特征,如肺门或纵膈淋巴结肿大、肺部结节或肿块等,因此,CT和MRI在检测这些早期征象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无显著差异[9]。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发病位置纵隔型肺癌的检出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CT及MRI均可有效判断纵隔型肺癌发生部位。分析原因为,CT和MRI检查主要依赖于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和密度变化来判断病变性质,由于纵膈型肺癌在不同位置的生长方式和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相似,因此,影像学特征也较一致,在CT和MRI图像上通常表现为边界不清、密度不均的肿块影,且可能伴有邻近结构的侵犯或压迫[10-11]。本研究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MRI诊断纵隔型肺癌的准确率为91.86%,敏感度为91.89%,特异度为91.67%,阳性预测值为98.55%,阴性预测值为64.71%,Kappa值=0.711,而CT诊断纵隔型肺癌的准确率为94.19%,敏感度为94.59%,特异度为91.67%,阳性预测值为98.59%,阴性预测值为73.33%,Kappa值=0.781,提示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纵隔型肺癌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相当。分析原因为,CT和MRI均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横断面图像,能清晰地观察到纵隔内结构的细节,其次,CT和MRI扫描能够提供多平面的图像,包括冠状面和矢状面,这有利于从不同角度观察肿瘤的形态和大小,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浸润范围和邻近结构的受累情况,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12]。CT和MRI结合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时能够增强血管和肿瘤的对比度,使肿瘤的边界和血供情况更清晰,有利于临床进一步区分良性和恶性肿瘤、评估肿瘤的血管生成情况并制订治疗方案[13]。
综上所述,CT及MRI诊断纵隔型肺癌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临床诊断时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检查方案。
参考文献
张禹,朱友志,骆祥伟.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 20(12): 60-62.
张忠亮,肖越勇,张肖,等. 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纵隔型肺癌和/或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2, 19(12): 756-760.
唐现策,田庆丰. 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 3(22): 225-226.
李妍,刘奔.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准确率分析[J].贵州医药, 2023, 47(3): 445-446.
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癌工作委员会.肺癌筛查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国际呼吸杂志, 2019, 39(21): 1604-1615.
姜海峰,李笑,赵雪梅,等.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评估中央型肺癌与肺门及纵隔大血管关系的研究[J].磁共振成像, 2020, 11(1): 29-34.
侯敏捷. MSCT对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 2021, 23(9): 1419-1421.
王总飞,杨慧远,刘先本,等.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在诊断肺癌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 17(1): 84-86.
何建春,李煜华.纵隔型肺癌MRI、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对比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 2020, 49(10): 1232-1236.
郭彩霞,周静,于洪涛,等.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的一致性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 17(6): 49-51, 68.
田岳华.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 3(19): 154-156.
李新胜,贾红卫.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 18(1): 65-68.
王松松,刘业成,马勇,等.纵隔型肺癌CT及MRI表现的诊断效果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2, 33(1): 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