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伤性骨折患者血清葡萄糖、凝血功能及血常规与骨折部位及创伤程度的关系研究

2025-01-02叶俊英黄丽清邹学云

大医生 2025年1期
关键词:创伤性骨折凝血功能血常规

【摘要】目的 探讨创伤性骨折患者血清葡萄糖(GLU)、凝血功能及血常规指标与骨折部位及创伤程度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收治的243例骨折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尺骨骨折组(35例)、肱骨骨折组(50例)、脊柱骨折组(33例)、股骨骨折组(30例)、胫腓骨骨折组(36例)、足骨骨折组(41例)、多发性骨折组(18例);根据损伤严重程度(ISS)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轻度骨折组(217例,ISS评分≤16分)与重度骨折组(26例,16分lt;ISS评分lt;25分)。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不同骨折部位和严重程度患者GLU、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并分析上述指标水平与创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研究对象GLU和P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PTT、PT、TT均短于对照组,HCT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lt;0.05)。不同骨折部位患者GLU、APTT、TT、PT、HCT及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重度骨折组患者GLU水平高于轻度骨折组(Plt;0.05);组间APTT、TT、PT、HCT、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LU水平与创伤程度呈正相关(Plt;0.05)。结论 创伤性骨折患者GLU、凝血功能及血常规指标存在异常变化,GLU水平与创伤程度呈正相关,监测GLU有利于评估创伤性骨折患者病情程度。

【关键词】创伤性骨折;血清葡萄糖;凝血功能;血常规;骨折部位;创伤程度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5.01.0100.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1.033

创伤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性损伤,其诊断较简单,但关于其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尚缺乏标准。相关研究显示,机体发生创伤性骨折后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实验室指标更有利于辅助病情程度的判断[1]。既往研究显示,创伤性骨折患者呈现高血清葡萄糖(GLU)状态,增加软组织感染的风险,影响骨折和软组织的修复能力,延迟骨折愈合时间,对疾病转归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2]。创伤性骨折患者伴有局部出血和组织损伤,易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进而增加并发血栓性疾病的风险[3-4]。此外,血小板计数(PLT)升高可启动黏附聚集,释放活性物质,从而改变凝血状态,增加血栓事件风险[5]。因此,在治疗创伤性骨折患者时,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GLU、凝血功能和血常规的变化,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创伤性骨折患者GLU、凝血功能及血常规指标与骨折部位及创伤程度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收治的243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研究对象中男性69例,女性31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2.13±7.42)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66例,女性77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3.03±6.58)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尺骨骨折组(35例)、肱骨骨折组(50例)、脊柱骨折组(33例)、股骨骨折组(30例)、胫腓骨骨折组(36例)、足骨骨折组(41例)、多发性骨折组(18例)。尺骨骨折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42.95±7.87)岁。肱骨骨折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3.45±6.09)岁。脊柱骨折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26~65岁,平均年龄(43.31±6.89)岁。股骨折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3.23±7.12)岁。胫腓骨骨折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26~60岁,平均年龄(43.21±6.90)岁。足骨骨折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1例;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2.80±6.57)岁。多发性骨折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2.57±6.06)岁。不同骨折部位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根据损伤严重程度(ISS)评分[6],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轻度骨折组(217例,ISS评分≤16分)和重度骨折组(26例,16分lt;ISS评分lt;25分)。轻度骨折组患者中男性150例,女性67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3.31±6.72)岁。重度骨折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2.76±6.5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⑴观察组患者符合创伤性骨折的诊断标准[6],均经影像学检查(X线、CT)确诊;⑵观察组患者均为创伤后24 h内入院;⑶观察组患者入院前均未进行过相关治疗处理。排除标准:⑴创伤前使用过激素、化疗药物、免疫制剂者;⑵进行过血管重建术或存在抗凝治疗史、血栓栓塞史者;⑶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者;⑷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⑸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入院1 d内采集其空腹静脉血3 mL,对照组研究对象在体检当天采集其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离心机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离心半径为8.5 cm),取上清液,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GLU。另采集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静脉血3 mL,抗凝后离心(操作同上),取血浆,采用凝血分析仪(DIAGNOSTICA STAGO,国械注进20162400821,型号:STA-R Evolution)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另采集两组研究对象静脉血3 mL,采用全自动模块式血液体液分析仪(希森美康株式会社,国械注进20162220775,型号:XN-10[B4])检测红细胞压积(HCT)、PLT水平。

1.3 观察指标 ⑴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GLU、APTT、TT、PT、HCT、PLT水平。⑵比较不同骨折部位观察组患者GLU、APTT、TT、PT、HCT、PLT水平。⑶比较不同创伤程度观察组患者GLU、APTT、TT、PT、HCT、PLT水平。⑷分析GLU、APTT、TT、PT、HCT、PLT水平与创伤程度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表示,两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其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GLU、APTT、TT、PT、HCT、PLT水平比较 观察组研究对象GLU和P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PTT、PT、TT均短于对照组,HC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1。

2.2 不同骨折部位患者GLU、APTT、TT、PT、HCT、PLT水平比较 不同骨折部位患者GLU、APTT、TT、PT、HCT及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见表2。

2.3 不同创伤程度患者GLU、APTT、TT、PT、HCT、PLT水平比较 重度骨折组患者GLU水平高于轻度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两组患者APTT、TT、PT、HCT、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见表3。

2.4 GLU、APTT、TT、PT、HCT、PLT水平与创伤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LU水平与创伤程度呈正相关(Plt;0.05),APTT、TT、PT、HCT、PLT与创伤程度无相关性(Pgt;0.05),见表4。

3 讨论

创伤性骨折发生后会导致局部疼痛和肿胀明显,引起机体功能改变,且可导致多种并发症[7]。创伤性骨折可破坏血管内膜,使内膜下组织暴露,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引起相关并发症,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不良影响[8]。对病情进行动态评估是指导临床干预、改善预后的关键。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研究对象GLU和P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PTT、PT、TT均短于对照组,HCT水平低于对照组,这提示创伤性骨折患者多存在凝血功能和血常规异常。分析原因为,创伤性骨折多伴有出血失血,进而出现凝血因子消耗和丢失,尤其是外源性凝血因子减少,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9]。因此,对于创伤性骨折患者来说,及时监测和干预凝血功能异常,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加强对创伤性骨折患者的凝血功能监测及干预,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和生存率。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骨折部位患者GLU、APTT、TT、PT、HCT及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不同骨折部位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常规无显著差异。分析原因为,不同骨折部位均为创伤性骨折,其对凝血功能和血常规的影响相近。本研究结果显示,重度骨折组患者GLU水平高于轻度骨折组,组间APTT、TT、PT、HCT、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LU水平与创伤程度呈正相关,这提示GLU水平与不同病情程度骨折有关,监测GLU水平有利于判断病情。分析原因为,创伤性骨折患者机体大量分泌儿茶酚胺,抑制胰岛素分泌,促进肝脏糖原分解,使GLU水平升高[10]。另外,有研究显示,高GLU状态下,机体的炎症水平会增加,造成细胞代谢的混乱,影响骨折愈合的速度和质量,加重患者病情,延缓愈合时间[11]。还有报道显示,高GLU状态下免疫细胞功能会受抑制,容易导致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加重创伤性骨折患者病情[12]。

综上所述,创伤性骨折患者GLU、凝血功能及血常规指标存在异常变化,GLU与创伤程度呈正相关,监测GLU有利于评估创伤性骨折患者病情程度。

参考文献

张峰,施翔,曹真虎.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凝血指标的改变与血栓形成的关系[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7, 27(6): 833-835.

郭琦,蔡贤华.急性创伤性骨折后Glu、GSP、EGF及TGF-β1变化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16, 22(11): 992-994, 1001.

钞润锁,王子平.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的改变及临床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 2021, 27(3): 469-470.

高二娥. 创伤性骨折术后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与影像学诊断意义[J]. 新疆医学, 2018, 48(9): 1005-1007.

李东阳,陈兴国,王勇,等.凝血功能指标与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 21(5): 789-792.

BRINKER M R.创伤骨科学精要[M]. 2版.章莹,夏虹,尹庆水,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 18-23.

PASSIAS P G, POORMAN G W, SEGRETO F A, et al. Traumatic fractures of the cervical spine: Analysis of changes in incidence, cause, concurrent injuries, and complications among 488, 262 patients from 2005 to 2013[J]. World Neurosurg, 2018, 110(1): 427-437.

高慧,何婷婷,高玲.凝血功能指标与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J].血栓与止血学, 2021, 27(1): 112-113.

杜耿,张晶,刘烈东,等.多发骨折创伤与单纯骨折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检测对预防血栓相关并发症的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 2017, 23(2): 231-233.

郑传斌.创伤骨折后多项血生化指标连续性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CD].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8, 7(1): 97-98.

林志勇,魏人前,邓睿,等.糖化血清蛋白在预测下肢创伤性骨折病人近期预后中的价值[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2): 219-222.

李晓楠,刘军权.创伤性骨折患者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检测价值比较[J].检验医学, 2015, 30(2): 152-155.

猜你喜欢

创伤性骨折凝血功能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中医药对于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小板囊泡分泌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护理干预预防创伤性骨折术后卧床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
创伤性骨折病人的心理干预护理研究
氯吡格雷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观察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
创伤性骨折患者行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探析
创伤性骨折患者行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