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2025-01-02赵丹朱震云夏宇
【摘要】目的 分析针刀疗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价值,并探究其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牵引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美洛昔康,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颈椎活动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更优(Plt;0.05)。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治疗7、14 d,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均Pl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均增大,且观察组均更大(均Pl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均Plt;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接受针刀治疗的效果较好,可缓解疼痛程度,改善其颈椎功能,调节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针刀;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功能;血液流变学
【中图分类号】R2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5.01.0075.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1.025
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间盘退变、椎间孔狭窄、骨刺形成等原因导致,神经根受压迫或刺激,引起颈部疼痛、僵硬、肢体疼痛、麻木和无力等症状[1]。目前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常采用牵引、康复训练配合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治疗,美洛昔康具有抗炎、镇痛的效果,但长期使用易引发消化系统不适、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2]。针刀治疗是一种中医针灸和西医微创手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利用特制的针刀,通过小切口对病变部位进行切割、松解等操作,以达到治疗目的,该疗法具有微创、康复较快等优点[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索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接受针刀治疗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9~64岁,平均年龄(51.67±8.54)岁;病程10~53个月,平均病程(30.73±6.42)个月;病情严重程度[4]:轻度13例,中度14例,重度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37~67岁,平均年龄(51.93±8.12)岁;病程11~56个月,平均病程(30.95±6.29)个月;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2例,中度16例,重度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⑴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4],且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⑵年龄≥18岁;⑶臂丛牵拉试验结果显示阳性。排除标准:⑴先天脊柱、颈椎生长畸形者;⑵合并颈椎骨折等颈部外伤史或颈部肿瘤者;⑶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⑷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牵引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美洛昔康片(江苏飞马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679,规格:7.5 mg/片),7.5 mg/次,1次/d,治疗14 d。观察组患者加用针刀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尽量前伸颈部,标记项韧带、椎枕肌及C4~C7后关节囊等为进针点,常规消毒、铺巾,皮下注射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广西南宁百会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5020569,规格:5 mL∶0.1 g)0.5 mL,进行常规局部麻醉,术者右手持刀,左手固定治疗点,采用针刀(北京华夏针刀医疗器械厂,京械注准20152200422,型号:HZⅢ型)沿病变部位的肌肉、韧带、神经及血管的走向缓慢进刀,当针刀尖端触及结节状或条索状的紧张组织时,即停止深入,随后在该位置进行3~4次的横向及纵向剥离动作,彻底松懈并解除粘连的组织结构,当感到明显松动感,且患者感受到强烈酸胀感及上肢放射感后,可拔刀进行常规止血操作,针刀治疗2次/周,持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颈椎可活动范围正常(前屈、后伸35°~45°,左右侧屈45°,左右旋转60°~80°),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消失;有效:颈椎可活动范围及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颈椎可活动范围及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等无改善甚至加重[4]。⑵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VAS[5]疼痛评分总分最高为10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于治疗前、治疗1、7及14 d评估。⑶比较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于治疗前后采用电子脊柱测量仪(艾德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进20172070111,型号:SH-105)检测两组患者左旋、右旋、左侧屈及右侧屈的颈椎活动度。⑷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抗凝后采用离心机离心15 min(转速为3 000 r/min,离心半径为10 cm),取血浆,采用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北京众驰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京械注准20162220177,型号:ZL9000)检测血浆黏度;另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检测全血黏度及红细胞压积(于治疗前后检测)。⑸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肢体不适、腹泻、头晕、呕吐)例数之和/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x)表示,行t检验,不同时间点结果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两两比较采用 LSD-t检验;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治疗7、14 d,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均增大,且观察组均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见表5。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由异常的颈椎结构压迫神经根导致,患者颈椎间盘退化、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孔狭窄,进而引发颈部疼痛、上肢麻木和无力等症状[6]。临床主要通过消炎、镇痛等药物及牵引治疗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长期用药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相关研究显示,针刀治疗能够对病变部位进行精确的切割和松解,达到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7],但较少研究将其与消炎药物联合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疗效更优,这提示观察组方案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分析原因为,针刀以其独特的微小创伤技术,能够精准地进入并作用于压迫点,有效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同时,疏通被阻塞的血管和淋巴管,促进局部循环的改善,调整颈椎周围肌肉的张力和韧带的紧张度,减轻神经根受压情况[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7、14 d,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这提示针刀治疗可有效镇痛。分析原因为,针刀对局部组织的刺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发挥调控作用,进而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达到镇痛的效果;另一方面,针刀治疗在解除压迫的同时,还能刺激局部组织产生轻微的炎症反应,进而缓解疼痛程度[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均增大,且观察组均更大,这提示观察组方案更有效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分析原因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痉挛和紧张,针刀治疗可以纠正椎体的微小错位,通过针刀的精准操作,改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减轻神经根压迫,从而改善颈椎的活动功能[10]。
有研究显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存在异常,导致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不足,加重神经根的缺血和炎症反应,加剧患者的临床症状[11]。血浆黏度增高可能导致血流速度减慢,影响椎动脉的供血。红细胞压积的增加会导致全血黏度的增加,使血流阻力增大,影响椎动脉的血流灌注,进而可能加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流变指标均改善,且观察组均更优,这提示针刀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状态。分析原因为,针刀通过切割和松解局部紧张的软组织,解除病变组织对血管的压迫,降低血液黏度,调节局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局部组织的供血和营养状态[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针刀治疗安全性良好。分析原因为,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清醒,能够及时反馈疼痛和不适感,临床可以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操作力度和深度,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3]。但本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偏差或误差,这些都可能对研究结论的准确性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为更深入地理解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并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更精准的策略,需扩大样本量、优化研究设计、提高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准确性,可以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防治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较好,可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其颈椎功能,调节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安全性良好。
参考文献
王宝剑,李俊海,黄沪,等.北京市某三甲医院2018年—2020年颈椎病门诊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病案, 2022, 23(12): 40-43.
孙钰.杨利学教授“三位一体”外治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证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 2021, 30(10): 1832-1834, 1862.
梁楚西,戴中,杨嘉颐,等.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肩周疾病的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7): 4166-4168.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J].中华外科杂志, 2018, 56(6): 401-402.
严广斌.视觉模拟评分法[J/CD].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 8(2): 34.
翁汭,何晓铭,宋雨珂,等.神经根型颈椎病全球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3, 31(15): 1392-1396.
王晓宇,王虎城,刘蕾蕾,等.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再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9, 19(8): 976-982.
苏焱超.小针刀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J].大医生, 2022, 7(13): 70-73.
王鹏,霍丽.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21(7): 164-167.
徐震球,杜国庆,张明才.活血行气止痛汤联合针刀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研究[J].陕西中医, 2022, 43(9): 1286-1288.
任海涛,齐凤军,张天民.针刀整体松解术思想指导下运用项十针治疗颈椎病的原理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22, 19(18): 132-135.
苏兴平,王海东,安维新,等.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椎病24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9, 27(3): 53-55.
宋子琪,李开平.针刀干预颈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23(3): 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