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腹膜外疝修补术与腹膜前疝修补术用于腹股沟疝的疗效对比及对术后复发的影响
2025-01-02欧阳峰贺正兵
【摘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腹膜外疝修补术、前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并观察患者术后复发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西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行腹腔镜下腹膜前疝修补术,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下腹膜外疝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但手术时间更长(均Plt;0.05)。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两组患者术后48 h的VAS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术后12、24 h,术后24 h的VAS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术后12 h,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lt;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SOD、GSH-Ps水平均降低,MDA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均更优(均Plt;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结论 腹腔镜下腹膜外疝修补术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且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氧化应激反应更轻,安全性理想。
【关键词】腹腔镜;腹膜外疝修补术;腹膜前疝修补术;腹股沟疝;氧化应激
【中图分类号】R6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5.01.0062.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1.021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腹外疝,其发生与腹壁强度减弱和腹内压力增高相关,患者站立时出现肿块、膨胀感等症状,甚至出现腹痛、腹胀等情况。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腹股沟疝,其中,腹腔镜下腹膜前疝修补术、腹膜外疝修补术因其微创等优势被临床广泛应用,但这两种手术方法术中进入患者腹膜前间隙的路径上存在差异,治疗腹股沟疝各有其优势和不足[1]。腹腔镜下腹膜前疝修补术具有视野清晰、修补范围广的优势,腹膜外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感染风险较低等特点。基于此,本研究比较上述两种术式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及术后复发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 年9月西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45.12±6.39)岁;BMI 21~26 kg/m2,平均BMI(22.92±2.21)kg/m2;疝部位:左侧34例,右侧26例;疝类型[2]:斜疝35例,股疝9例,直疝16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34~67岁,平均年龄(44.95±6.71)岁;BMI 20~27 kg/m2,平均BMI(22.72±2.43)kg/m2;疝部位:左侧32例,右侧28例;疝类型:斜疝36例,股疝10例,直疝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西乡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⑴符合腹股沟疝的诊断标准[3];⑵均为单侧发病;⑶符合腹膜外疝修补术或腹膜前疝修补术手术指征[4],行腹腔镜手术。排除标准:⑴合并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⑵存在精神病史者;⑶合并凝血、免疫功能异常者;⑷合并腹腔感染者;⑸腹股沟疝复发者;⑹存在恶性肿瘤者;⑺合并嵌顿疝、巨大阴囊疝、滑动疝者。
1.2 手术方法 术前均常规消毒、铺巾。两组患者均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15°头低脚高位,麻醉方法:咪达唑仑注射液(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027,规格:1 mL∶5 mg)0.03 mg/kg、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4172,规格:2 mL∶100 µg)4~5 µg/kg、丙泊酚乳状注射液(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843,规格:10 mL∶100 mg)1.5 mg/mL,静脉注射。随后给予丙泊酚5~6 mg/(kg·h)、1 mg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315,规格:2 mg)+5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患者行腹腔镜下腹膜前疝修补术:于脐上1.5 cm处作一切口,建立人工气腹[13~15 mmHg(1 mmHg=0.133 kPa)],置入10 mm套管针(Trocar)(山东贝诺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鲁械注准20212040830,型号:01060035),并以30°放置三维电子腹腔镜(山东显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鲁械注准20242060964,型号:PRO FQJ-4230)为观察孔,患侧腹直肌外侧平脐、对侧腹直肌外侧脐1cm处下各作一切口,各放置5 mm Trocar为操作孔。切开腹膜并游离腹膜瓣,分离腹膜前间隙,剥离疝囊,向内侧进入耻骨膀胱间隙,解剖、暴露耻骨联合及耻骨梳韧带,先向外分离耻骨后间隙,再分离腹膜前间隙,使精索或子宫圆韧带腹壁化。将聚丙烯和聚乳酸复合补片(索弗拉狄姆产品公司,国械注进20153130477,型号:PP1509G)裁剪蜷曲,通过10 mm Trocar置入并铺平。使用适量医用胶(湖南巴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湘械注准20232140143,型号:0.5 mL/支)固定补片边缘,将气腹压力降低至8 mmHg。使用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山东博达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73020800,型号:3-0)缝合腹膜。在腹腔镜引导下,观察腹腔无副损伤、出血后,排空气腹,将脐部切口缝合,手术完毕。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下腹膜外疝修补术:于脐下1 cm处作弧形切口,向下钝性分离至腹白线,将两侧腹直肌暴露并牵拉,使其后间隙分离、腹膜前间隙扩大,放入10 mm Trocar,30°放置腹腔镜(观察孔),脐、髂前上棘连线正中连线上、下1/3处各作一切口置入5 mm Trocar(操作孔)。在腹腔镜引导下,于腹膜外间隙置入分离钳将耻骨膀胱间隙分离,显露耻骨联合、耻骨梳韧带,再将耻骨后间隙分离,充分暴露腹壁下血管、耻骨结节等,腹股沟区域重要结构根据疝囊大小采取横断疝囊或完整剥离,精索或子宫圆韧带腹壁化;再将自固定补片平铺并覆盖耻骨孔,将气腹压力降低至8 mmHg,圆头钳按压住补片,靠腹膜自然复位将切口关闭。使用可吸收缝线缝合腹膜,在腹腔镜引导下,确认腹腔无损伤、出血后,排空气腹,将脐部切口缝合,手术完毕。两组患者均术后门诊随访1年。
1.3 观察指标 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纱布称重法)、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患者疼痛缓解,能自行下床活动)、住院时间(出院标准:术后无出血、感染或严重疼痛;无严重的术后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能自行站立、行走;术后患者消化系统无明显障碍,能正常排尿且无尿潴留或尿失禁即可出院)。⑵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采取VAS疼痛评分[5]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24、48 h的疼痛程度,总分最高为10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⑶比较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离心机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离心半径为10 min),取上清液,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羟胺法)、丙二醛(MDA)(硫代巴比妥酸法)、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改良Hafeman(DTNB)法]水平。检测时间为术前及术后24 h。⑷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血清肿+切口感染+阴囊肿胀)例数/总例数]×100%。复发标准:站立时,腹股沟处再现肿块,经超声、 X 线等检查确诊,复发率=术后1年复发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表示,行t检验,不同时间点结果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但手术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两组患者术后48 h的VAS疼痛评分低于术前、术后12、24 h,术后24 h的VAS疼痛评分低于术前、术后12 h,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SOD、GSH-Ps水平均降低,MDA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均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总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见表4。
3 讨论
腹股沟疝症状多表现为站立时肿块明显、按压咳嗽和有膨胀感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病情进展甚至可能出现腹痛、腹胀、绞窄性疝等情况,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腹股沟疝,包括传统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下腹膜外疝修补术、前疝修补术等。相比传统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下腹膜外疝修补术、前疝修补术具有微创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6]。但目前临床应用中,哪种治疗方式更优仍存在争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但手术时间更长,这提示与腹腔镜下腹膜前疝修补术比较,腹腔镜下腹膜外疝修补术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分析原因为,腹腔镜下腹膜前疝修补术需进入腹腔并切开腹膜,对患者腹腔内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导致术中出血量较多,且患者术后疼痛较显著,不利于其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而腹腔镜下腹膜外疝修补术采用腹腔镜探查患者腹腔,具有解剖清晰等优势,且术中无需解剖腹股沟管,可减少患者神经损伤,有利于其术后恢复。同时,该术式直接在腹膜前进行操作,无需缝合腹膜,手术创伤更小,术中出血量更少,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有效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7]。腹腔镜下腹膜外疝修补术不进入患者腹腔,仅在其腹膜外操作,对手术医师操作能力考验更高,手术时间较长[8]。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VAS疼痛评分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两组患者术后48 h的VAS疼痛评分低于术前、术后12、24 h,术后24 h的VAS疼痛评分低于术前、术后12 h,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提示腹腔镜下腹膜外疝修补术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分析原因为,腹腔镜下腹膜外疝修补术不经腹腔,不切开腹膜,可维持腹膜完整性,不仅对患者腹腔内环境影响较小,还有利于术后疼痛的减轻[9]。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SOD、GSH-Ps水平均降低,MDA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均更优,这提示观察组治疗方案可减轻患者术后氧化应激反应。分析原因为,腹腔镜下腹膜外疝修补术在腹膜前间隙进行游离、手术操作,无需剖开腹膜进入腹腔,可避免对患者腹内脏器正常生理功能造成干扰,降低血管、神经损伤风险,因此,术后氧化应激反应较轻[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总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腹腔镜下腹膜外疝修补术安全性理想,且两种手术方案远期疗效均较好。分析原因为,两种术式均在腹腔镜的辅助下进行,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切口均较小,可减轻对患者身体的创伤,减少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此外,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其技术越来越成熟,手术操作更规范、标准。同时,由于修补材料的选择和放置位置合理,均可减少术后复发的风险[11]。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腹膜外疝修补术与腹膜前疝修补术比较,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且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氧化应激反应更轻,且具备一定安全性。
参考文献
张敏剑,吴永友,钟丰云,等.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与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成人单侧初发腹股沟疝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 2023, 20(10): 84-87, 99.
上海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术后加速康复上海专家共识[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7, 32(12): 1083-1084.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8, 21(7): 721-724.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外科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9, 39(1): 39-45.
孙兵,车晓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 28(6): 645.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青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0, 40(7): 754-757.
胡宗云.腹腔镜经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与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 2023, 31(3): 264-266.
苟宇峰,张岳,李恒.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与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观察[J].贵州医药, 2021, 45(1): 69-70.
范中宝,沈建芬,柳青峰,等. TEP和TAPP在疝修补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1, 24(11): 903-904, 921.
何苗,曾心雨,刘杰锋.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优劣比较[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0, 24(1): 71-75.
唐建坡,李岩,张洪铭,等. TAPP与TE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及对预后恢复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2, 22(18): 3587-3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