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逻辑与进路
2025-01-01雷前虎 龙庆 崔莉萍
摘 要 人口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耦合关系,职业教育在推动人口高质量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老龄化、少子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未来人口变化趋势,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亟须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发展适老化职业教育、释放职业教育人才红利。应对未来人口变化,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我国职业教育需要充分践行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遵循整体逻辑、协同逻辑、个体逻辑,开拓创新发展的实践进路,锚定人口高质量发展目标,构建适应人口变化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格局;夯实人口高质量发展基础,完善涵盖不同年龄结构的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深化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实施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活动。
关键词 人口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人口红利;教育强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1-0013-07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1]。人口高质量发展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在人口政策和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转变,人口发展问题不再局限于人口学、经济学等特定领域,更是延伸到教育领域,建设教育强国成为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当前,学界对于教育如何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进行着热烈讨论,有学者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适应人口形势变化[2];强化教育弹性设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3]。上述研究,从教育的视角对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探讨,但对职业教育如何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尚存在模糊之处,亟须厘清人口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内在耦合关系,梳理未来人口变化形势下职业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进而提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进路,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人口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教育耦合关系
加强教育与人口问题研究,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更是关系民族未来的千秋大计[4]。在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前瞻性提出“人口高质量发展”概念之前,学界多从“人口少子化”“人口老龄化”“人口负增长”“人口失衡”等概念视角出发,关注我国将面临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放缓、人力成本增高、老龄化加剧等问题,描绘未来职业教育面临的可能前景。这些概念的使用、视角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人口变化对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人口高质量发展概念的提出,为科学认识人口发展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一)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当前,学界对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已有相关研究,研究者从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对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进行诠释。有学者指出,深刻理解“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需要坚持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和分布合理的根本遵循[5],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民高品质生活为内核、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归宿、服务于民族复兴战略[6],其核心内涵体现在人口总量充裕、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结构优化、现代化人力资源分布合理、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等方面[7]。人口高质量发展常常需要观照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多个层面,有学者认为,人口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人口总量、人口整体素质、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
立足职业教育视角,以人的发展为观测点,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这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阐释。一是从纵向发展维度来看,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整体人口的高质量发展。整体人口高质量发展即国家教育机构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职业教育资源建设,提高总体人口受教育水平与受教育年限,让不同职业教育类型、不同职业教育层次的学生接受“适用的职业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二是从横向发展维度来看,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个体人口的高质量发展。个体人口高质量发展即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结构、不同资质禀赋的人口都能接受“适合的职业教育”,并在教育过程中提升自身文化素质、职业素养、技能水平等,进而以个体高质量成长发展促进人口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整体人口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教育耦合关系
从纵向发展维度来看,人口高质量发展体现在整体人口的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其一,整体人口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已初步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为职业教育持续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中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应对经济、社会、人口等方面挑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产业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为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24年)》进一步指出,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职业学校每年培养毕业生超过1000万名、开展职业培训约1300万人次。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职业学校。其二,就职业教育而言,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职业教育如何推动整体人口高质量发展,提高人口整体素质[8]。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人口结构虽然影响着人口质量,但并不是决定性力量。推动整体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并将人才红利视为衡量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这需要职业教育时刻关注未来人口变化形势,紧密对接国家、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建立与之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资源分配机制,通过持续创造人才红利推动高技能人才输出和实现技术创新,从而提升人口整体质量。总体来说,职业教育在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目标驱动下,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承担起高技能人才培养重任,助力国家经济产业发展。
(三)个体人口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教育耦合关系
从横向发展维度来看,人口高质量发展体现在个体人口的高质量发展。这一内涵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功能的延伸拓展,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向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结构、不同资质禀赋的人口,职业教育如何作为至关重要。在个体人口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其“面向人人、为了人人、服务人人”的内在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职业教育定位、功能与方向。其一,面向不同区域人口分布格局,职业教育应采取差异化办学的思路,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推动不同区域人口高质量发展。例如,我国人口分布差异显著,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职业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学校布局密集;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口稀少,职业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学校布局分散。这种人口分布差异造成了职业教育资源在不同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这需要职业教育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促使不同区域人口都能接受到优质的职业教育,进而促进教育公平、提升人口质量。其二,面向不同年龄结构人口,职业教育应采取开放办学的思路,满足不同年龄结构人口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推动不同年龄结构人口高质量发展。例如,当前我国对老年人口的教育安排一般由老年大学、社区机构来承担其教育服务功能,对其关注度还不够深入,尚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开发潜力巨大。这需要职业教育重新进行时代定位,包括办学定位、发展定位、功能定位的重新生成。在服务适龄学生的基础上,延伸拓展职业教育办学面向,以满足规模不断增加、技能需求旺盛的老年群体接受“再教育”的需求,帮助老年人口群体掌握现代生活、后职业岗位技能,释放老年人口“长寿红利”[9]。其三,面向不同资质禀赋人口,职业教育应采取因材施教的办学思路,着力探索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路径,推动人人分类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这需要职业教育加大数字技术应用,开展规模化因材施教,推动不同资质禀赋人口高质量发展。
二、人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我国总体上已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人口发展呈现区域人口增减分化、老龄化、少子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10]。截至2023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为140967万人,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没有改变,但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呈现出“一老一小”“东多西少”等趋势。在此背景下,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考虑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等问题,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发展适老化职业教育,释放职业教育人才红利。
(一)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亟须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区域人口增减分化是指在国家不同地域间人口数量增长和减少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现象[11],而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加剧容易导致地区人口流失和人口结构失衡的现象。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区域人口变化是影响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而教育资源配置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人口受教育机会、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地理位置优势、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我国区域人口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区域人口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和东北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学校和县城学校出现“空心化”和学位紧张现象[13]。区域人口增减分化容易加剧“人口净流入地区挤、人口净流出地区空”的趋势,人口流入地区对教育的资源配置提出挑战,增加教育资源配置压力。而对于地理位置偏远和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流入人口的减少则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设施设备的空置。在未来人口变化趋势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在全国面临“负增长、低生育、老龄化、高流动”的人口发展新形势下,部分省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生源危机、资源配置、城乡均衡发展、继续教育供需失衡等挑战[14]。因此,依据人口变化情况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前瞻性布局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需要充分考虑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负增长对职业教育资源供需的重要影响,增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老龄化亟须发展适老化职业教育
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15.4%。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 2022》预测数据显示,到2035年我国人口总量还将维持在14亿的水平,到2050年逐步降至13.1亿,到本世纪末为7.7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2023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从9.7%快速上升为15.4%,年均增长率远超同期世界主要老龄化国家和地区[15]。因此,发展适老化职业教育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策略。“教育适老化是社会整体适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更需要适老化。”[16]适老化职业教育指的是职业教育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对教育的内容、方法等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提升其职业能力,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对于适老化职业教育具有更为迫切的需求,促使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之需进行适老化调整。其次,重视老年人口自身的职业教育需求。“老年美好生活”不再局限于“老有所养”,更多的是“老有所为”,寻求“后职业发展”和社会认同。高龄劳动者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成熟的工作素养,不应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负担,而应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重要的人力资源。
(三)少子化亟须释放职业教育人才红利
我国人口规模快速攀升时期已成为历史,少子化问题是我国人口新发展阶段的突出特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略有下降,新出生人口持续减少。2022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67%,死亡人口为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进入人口负增长时期[17];而2023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比2022年减少54万人,继续呈现新出生人口减少趋势。2023年的出生人口数比2016年减少了884万人,人口出生数自2017年开始连续7年下降[18]。对于人口少子化趋势,鲁彬之等预测,中国高等教育将在2038年左右迎来历史性“生源拐点”,生源供需关系从供大于求转变为供小于求;2038—2050年间,人口供需缺口将不断扩大,未来职业教育将面临严重的生源危机[19]。从长期来看,少子化将从劳动力供给、消费、投资等方面冲击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的低生育水平也将影响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持续有效供给,成为影响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关键性挑战。少子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带来相关影响,例如由于劳动力的减少增加劳动成本,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税收财政收入减少、影响经济体创新活跃度等一系列问题。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和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人才的主要阵地,具有释放“人才红利”的优势,能够为社会发展培育高素质、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需要充分释放技能型人才红利,以“人才红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应对少子化问题,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三、我国职业教育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
面对未来人口变化趋势,职业教育必须审视面临的现实问题,遵循整体逻辑、协同逻辑和个体逻辑,形成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整体逻辑:以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整体是经过创造性进化而形成的大于部分之和的实在,关注这种整体的倾向就是整体论[20]。部分在整体中首先要遵守整体的运行原则,在遵守整体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整体对部分也将起到巨大的制约作用,规定着部分的发展方向和程度[21]。因此,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将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发展整体来看待,职业教育的主要社会功能是通过教育与培训为社会发展供给各种类型的技能人才,进而达到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高度匹配。面对未来人口变化形势,我国人口总量呈现递减迹象以及人口红利、劳动力红利双减趋势,职业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和效益,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从新人力资本理论来看,人口数量规模和人才红利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以职业教育高质量的整体发展,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水平,释放人才红利,也能带来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和创新能力增强,引致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和质量提升[22]。因此,构建持续提升劳动生产率、不断改善劳动力教育层次并支撑劳动力全就业周期的职业教育体系尤为重要。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逻辑,便是以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为支撑,针对人口高质量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为不同年龄结构人口提供高质量职业教育和培训,整体提升国民的受教育年限,促进规模型人口红利向职业教育人才红利转型,以国民整体的技术技能积累,持续培育出促进经济增长的直接生产力以及推动技术创新的间接生产力[23]。
(二)协同逻辑:以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协同学认为,通过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整个系统将形成一个整体效应或者一种新型结构(自组织),这个整体效应具有某种全新的性质而在子系统层次上可能不具备这种性质[24]。从协同学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复杂性综合系统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释放,这主要体现在纵向上职业教育学历体系的不完整。虽然我国已经构建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的职业教育体系层级结构,但中—高—本—研究生层次的教育链条尚未形成成熟的贯通路径。并且,横向上涵盖不同年龄阶段的终身化培训体系尚未形成制度化运行机制。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对独立的发展现象,也无法发挥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协同功能,致使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现代职教体系,旨在通过职业教育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构建完善的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通过协同各子体系之间的关系,提高职业教育个体价值、加速形成“人才红利”。当我国职业教育子系统间相互关联而引起的“协同作用”占主导地位时,意味着职业教育已经自发地组织起来,其功能效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面向未来,我国职业教育需要以协同发展的逻辑理路,开展全民化职业教育,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更好地满足人口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更新技能”的时代需求。
(三)个体逻辑:以职业教育的个体发展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人的发展是在个体、群体和类等许多层次上同时进行着的。个体的人,其存在方式兼具二重性,即作为社会存在物的存在,同时又作为个体的存在。马克思曾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个体发展作出过“三阶段论”的判断,并根据人的需要及其层次,将其划分为人对人的依赖阶段(基本需要)—人对物的依赖阶段(享受需要)—人的全面发展阶段(发展需要)等三个阶段[25]。由此可见,人口高质量发展应以人的个体高质量发展为核心,需要以个体发展推动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个体发展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各界对于人口红利的认识,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以传统人口红利开发为主,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人才红利开发为主的转变[26]。人口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的数量型人口机会弱化,导致传统人口红利式微、开发难度加大。无论是以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还是提供多元教育选择、更多学习机会促进人的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职业教育的个体发展。因此,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需要提升职业教育的个体价值[27],推动职业教育迈向服务“人人”、为了“人人”的发展新格局。
四、我国职业教育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
面对未来人口变化趋势,职业教育需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探索前瞻性实践进路,构建适应人口变化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格局,完善涵盖不同年龄结构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实施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活动,肩负起助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
(一)锚定人口高质量发展目标,构建适应人口变化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格局
未来人口变化对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一般遵循“人口变化—人口结构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优化”这一发展的内在传递机制。面对未来“区域人口增减分化、老龄化、少子化”等趋势,职业教育需要采取整体化发展思路,运用年龄移算预测模型等方法,遵循供需匹配原则,开展及时、全面的人口预测与技能需求分析,促使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适应未来人口高质量发展需求。其一,依据学龄人口规模配置职业教育资源。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共有职业学校11133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9553所,高等职业学校1547所,职业本科学校33所。2024年职业学校数量稍有增加。高级配置这些职业教育资源对于应对未来人口变化趋势显得尤为重要,亟须采用科学的预测手段,应对未来可能的生源变化,提前布局资源配置方案,避免生源过少造成职业教育资源低效使用等问题。同时,加强教育的弹性设计,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增强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28]。其二,依据再培训人口规模协调职业教育资源。职业教育要积极应对人口变化,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向流动人口、乡村居民、在职职工、下岗职工、退伍军人、残疾人口等“职业再培训”对象倾斜,以职业教育人力资源供需有效匹配为目标,着力解决我国面临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这一突出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量,促进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对接,以保障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同时,鼓励支持优质中、高职院校举办面向社会产业需求的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全面提升技能培训质量;加强教育培训组织建设,积极吸纳社会资源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给予相关政策支持,突破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的限制。其三,依据老龄人口规模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对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理解需要摒弃思维惯性,在着眼于维持年轻劳动力数量的同时,亦需关注潜力庞大的老年人力资源。“教育—就业—退休”的三段式生命周期发展理念遮蔽了规模庞大的老年人口作为生产者的人力资源可能空间[29]。根据本区域、本地区老年人口需求,可以推动学历教育生源规模小、辐射影响力弱的中、高职学校积极统筹教育资源,加快转型发展,开展老年职业教育。
(二)夯实人口高质量发展基础,完善涵盖不同年龄结构的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教育强国的大教育建设,旨在以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衔接融合的方式,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0]。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也需要构建涵盖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老年职业教育等多维度的大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不同年龄结构人口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终身教育、社会教育等需求,进一步建立健全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其一,发展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启蒙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构筑涵盖幼、小、中各学龄段相互衔接、实施主体多维联动的一体化模式,满足个体终身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通过一系列的职业体验使得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在此基础上主体通过合理的职业匹配并进行职业探索,不仅能够满足个体对于职业规划的诉求,而且还能够满足未来产业升级的需要[31]。其二,完善职业学历教育。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需以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突破口、以构建中—高—本—研究生等不同阶段的现代职业学历教育体系为途径。同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普通高校整合资源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纵向衔接,构建贯通、协同的中高本研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不同层级间课程衔接,提高人才培养的协同性,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质量合力,支撑“人才红利”释放。其三,深化职业培训。劳动年龄人口的职业培训被视为“人力资源的二次开发”,通过职业教育持续的专项技能培训将有效提升学习者未来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这就需要建立起从劳动预备到创业就业转岗升职全过程的终身培训体系,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保障机制[32],为个体的知识技能更新提供更便捷的路径,促进个体通过终身职业培训实现终身发展。其四,拓展职业老年教育。对老龄人口而言,未来产业对劳动者的智力和经验提出更多要求,而对体力要求的相对降低。这为老龄健康人群再就业打开了广阔空间,对释放老龄人口的聪明才智、有力增加高素质劳动者供给意义明显[33]。我国老年职业教育不再是单纯的休闲、娱乐、养老教育,而应朝着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促进老年社会参与的重要保障、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重要载体的全新定位实现转向。职业老年教育将着力突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关键性作用,打通老龄人口二次进入就业市场的渠道,重新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支持老龄人口在“老有所学”的同时实现“学有所用”。
(三)深化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实施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个体的环境因素和引导个体进行借以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学习活动来实现的[34]。这主要传递出两层信息:一是个体发展需要环境,这包括个体发展所需的物质环境和制度环境;二是引导个体学习。职业教育应当以未来人口变化为契机,观照不同个体对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实施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成效。其一,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新基建,调控学生个体发展的职业教育物质环境。不再强调以传统基建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资源建设,转而发展以新技术应用建设为核心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新技术赋能的人的现代化,教育数字化新基建将有效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资源供给模式,极大满足不同年龄人口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时间和空间需求[35]。以数字化教育教学情景的搭建,给学生个体带来新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个体学习效率。其二,转变“就业导向”发展目标,调控学生个体发展的职业教育制度政策环境。党的二十大以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针不再局限于“以就业为导向”,转而面向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需要为学生个体提供多样化的制度和政策支持。例如,针对学历教育,建立职普融通的衔接制度、职教高考制度;针对职业培训,建立国家资格证书框架体系;针对老年职业教育,建立相应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与此同时,为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实现学生个体充分就业,还需要科学运用产业逻辑、资源共享逻辑,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专业调整机制,加强各专业资源的积聚优化,避免盲目开设变化快的“短线专业”带来的人才发展受限和资源浪费问题[36]。其三,实施大规模化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个体学习。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肯定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价值。无论是青年学生,还是中年、老年学生,其作为学生的位置处境都是一致的,职业教育需要根据不同年龄结构人口禀赋特征提供“适合的职业教育”,进一步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目标。例如,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在学生正式接受职业教育前,为每个学生个体建立画像,制订个性化培育方案,满足学生个体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个体的自身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提高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多元化挑战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7][10]习近平.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J].求是,2024(22):4-8.
[2]贺丹.适应人口形势变化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J].人口与健康,2023(2):6-7.
[3][13][28]朱永新.强化教育弹性设计 支撑人口高质量发展[J].教育研究,2024(9):8-13.
[4][33]李永智.以教育强国建设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24(10):1.
[5][12]陈景华,毛开元,孟凡诚,等.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水平及区域差异[J].中国人口科学,2024(2):3-18.
[6]王晓峰,刘华伟.理解人口高质量发展:理论意蕴、支撑要素与实践路径[J].人口研究,2023(5):46-58.
[8]于潇,王琪汇.人口高质量发展、新人力资本与高质量就业[J].人口研究,2023(5):59-73.
[9]杨菊华.人口高质量发展与积极老龄化关系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3-16.
[11]田天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解析、困境辨识与优化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186-195.
[14]岳金凤,盛煜,王斯迪.地方人口变化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关于吉林省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24(27):15-25.
[15]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4.
[16]陈明建,屠明将.职业教育适老化的缘起、样态与路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5):114-119.
[17]王萍萍.2022年人口总量略有下降 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N].中国信息报,2023-01-20(3).
[18]易信.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现实要求和政策建议[J].经济纵横,2024(9):48-56.
[19]鲁彬之.基于人口变化的高职院校发展研究[EB/OL].(2024-11-20)[2024-12-14].https://mp.weixin.qq.com/s/bq5dUAzA0YQ7ggn5QCFI0Q.
[20]高新民,张钰.整体论及其在哲学中的发展[J].世界哲学,2014(3):32-40.
[21]麻海山.一国发展与人类整体发展的关系探究[J].理论视野,2016(2):79-81.
[22]黄少安.理性认识中国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J].江海学刊,2024(3):69-78.
[23]米靖,薛利晨.论人口红利转变期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23(22):58-61.
[24]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及其理论依据与实施途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4):51-55.
[25]王丛霞.个体发展的“三阶段论”与生态危机[J].宁夏社会科学,2005(6):6-9.
[26]金牛.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人才红利之源[J].人口与健康,2024(6):10-12.
[27][36]林克松,华意菊.人口变动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与应对[J].贵州社会科学,2024(7):101-107.
[29]杜鹏,罗叶圣.以人口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内在逻辑与治理进路[J].行政管理改革,2024(6):22-31.
[30]侯怀银,宋美霞.论新时代教育强国的大教育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24(9):3-12.
[31]胡斌武,张婷婷,黄梦婷.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为何与何为?[J].职业技术教育,2024(1):6-10.
[3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许伟,雷潇雨,等.推动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J].发展研究,2024(2):24-29.
[34]丁念金.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机制试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3-7.
[35]张传娜,张晓晖.人口变动对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供给的影响及对策——基于对2020-2030年吉林省人口分布预测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1(1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