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中医硕士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与实践
2024-12-31王爽
[摘 要]高等教育的核心是人才的培养质量,研究生综合素质是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现。目前,中医硕士的考核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在实施过程中,考核虽覆盖了全过程,但在过程性考核中缺少客观性、量化性指标,终结性指标又不能充分体现中医硕士作为医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经调研,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考核以胜任力考核为主,我们基于胜任力和医生的职能特性,探索建立了“研究生素质档案”,从“德、能、学、术”四方面,通过全过程、多维度、各环节来综合评价中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改变以单一考试成绩来评价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中医硕士;综合素质档案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21.05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21-0190-04
0" " "引 言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意见》(教研〔2014〕2号)、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中医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2014〕45号),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2015〕9号),这三个文件的出台说明,从2015年开始,新招收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现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的模式,并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这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以培养合格临床医生为目标,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如何评价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特别是对于以应用型为主要特点的人才评价备受关注。
1" " "岗位胜任力研究现状
胜任力一词于1973年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David MC Clelland教授首先提出[1],他认为胜任力直接影响到工作成绩,对员工的工作表现有预测作用。Spencer教授认为,胜任力是由工作动机、特质、态度、价值观和该工作领域知识、技能等部分组成[2]。胜任力一词被提出后,在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学科中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研究也为人才的选拔、培养与考核提供了全新的观念。
在医学教育方面,美国医学研究生教育认证委员会提出了医师胜任力模型,包括对医学知识、学习能力、护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道德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3]。有学者认为,医学生应具备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处理、个性特质、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关知识、成就导向、行动力7项胜任力要求[4]。Ellaway等[5]建立了从外到内三层次式的医师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在英国、瑞士、西班牙等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国内对于胜任力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类医疗机构管理者的领导胜任力模型构建方面,针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人才的较少。李燕南[6]所做的医院护理人员胜任素质研究提出了一般护理人员和护理管理人员的胜任素质模型;曲海英、张惠云[7]等人对保健护士胜任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了区分优秀保健护士与普通保健护士的5项胜任特征,保健护士共有的胜任特征9项;董海瑛[8]所做的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研究将“胜任特征”与医学教育研究相结合,建立了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
2" " "中医硕士研究生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
目前,中医硕士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学术能力评价。主要评估中医硕士的学术水平,包括中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医学研究能力、学术论文的撰写能力等。二是中医临床能力、临床思维评价。主要评估中医硕士在临床工作中的表现,包括中医的接诊、四诊合参、中医诊断技能、中医治疗技能、病历分析、中医辨证论治、中药辨识与运用等方面的能力。
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学术能力方面,过程性考核包括课程学习情况、学分情况、学术论文发表情况、中期考核情况等;终结性考核包括毕业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情况等。
临床能力考核方面,过程性评价包括周考核、月度考核、年度考核等,以临床轮转科室评价、基地管理部门评价为主;终结性考核主要为结业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终结性考核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理论考核采用人机对话形式,技能考核采用分站式考核形式。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中的各项考核内容均合格即为考核合格。
3" " "中医硕士评价存在的问题
3.1" "评价指标较单一
评价主要依靠学术成绩和论文质量等指标,实践技能、沟通能力、综合素质等重要指标的评估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这种评价方法无法全面反映中医硕士的综合能力和岗位胜任力。
3.2" "评价标准不明确
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准则,导致评价结果主观性较大,评分不具备可比性和客观性,不同省份在评价标准的掌握和实施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评价者的主观偏好和个人喜好可能会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
3.3" "实践能力评价不充分
目前的评价方法更注重理论学习和考试,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全面评估,特别是对于真实场景下的医患沟通能力和诊疗能力的评价。中医硕士必须具备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应对临床问题和病例处理的能力,但传统评价方法难以很好地评估这方面的素质。
4" " "中医硕士评价的思考和策略
岗位胜任力评价是评估中医硕士在特定岗位上能够有效履行任务和达到期望的能力和素质。针对中医硕士的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发展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在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上均可以进行完善和补充。
4.1" "多维度评价
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包括学术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以中医硕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线,将课程表现、学业成绩、各种活动或竞赛表现、社会实践表现、医患沟通能力、临床接诊、病历书写等综合能力,作为全面评估中医硕士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胜任力。主要内容如下。
4.1.1" "临床沟通能力
主要评估中医硕士与患者、团队成员以及其他医疗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能力,包括倾听能力、表达能力、有效沟通的能力等。沟通能力与其岗位胜任力密切相关,对于其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4.1.2" "问题解决能力
主要评估中医硕士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包括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临床疑难病例的解决能力、医学检验结果的解读能力等。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的不断发展,在临床工作中将面临诸多问题,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有效应对各种临床挑战和医学问题。
4.1.3" "职业道德和伦理意识
主要评估中医硕士在职业道德和伦理方面的素养和意识,包括尊重患者隐私权、遵守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等。职业道德和伦理素养既是评价其岗位胜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有效沟通、建立良好信任的基础,对于减少医疗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制定明确评价标准
建立明确的评价标准和评分细则,确保评价结果具备可比性和公正性。标准和细则应明确描述每个指标的评估要点和级别划分,评价者在评估过程中可以更客观地进行打分。
4.3" "引入实践环节
增加实践环节的评估,包括病例分析、医学操作技能、临床技能表现等。可以组织模拟实践和真实实践,观察中医硕士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和表现,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其岗位胜任力。
4.4" "引入同行评价
借鉴同行评价的方法,邀请业界专家和医生对中医硕士进行评价和指导。通过同行评价,可以客观地评估中医硕士在实践中的能力和绩效,并提供实用性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4.5" "定期评估与反馈
建立定期评估和反馈机制,持续监测中医硕士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胜任力的发展。评估结果可以为中医教育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改进方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4.6" "引入360度评价
除了传统的评委评价,还可以引入多方参与的360度评价方法。包括学生自评、同行评价、患者评价等,综合多个角度的反馈信息,以获得更全面、多维度的评估结果。这样的评价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中医硕士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和效果。
4.7" "建立评价档案和跟踪系统
建立中医硕士的评价档案和跟踪系统,记录和追踪个体的评价结果和发展情况。通过分析跟踪数据,可以及时发现评价体系的问题,并进行精细化的调整和优化,从而不断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5" " "中医硕士综合能力评价的探索
基于目前教学和评价中遇到的问题,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学院实施“中医硕士研究生素质档案”,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德、能、学、术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自我认识、规划人生、激发潜能、主动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水平,扭转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使人才选拔更全面、更科学。
中医硕士研究生素质档案记录了一名中医硕士从入学到毕业离校的整个成长过程,记录了从专业学习到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其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多方面素质的历史证明。导师可通过档案内容及考查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学习态度、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因势利导进行素质教育。此外,档案中包含了课程学习、生产实习、实验记录、学位论文以及每学期教学质量的检查结果、反馈信息等。它们不仅凝结了导师和学生的劳动成果,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教学和科研的结合程度,是教学和科研的总结,也是研究生基础性素质教育的重要经验来源和参考素材。
作为研究生教育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中医硕士研究生素质档案是研究生教育活动的产物和智慧的结晶,是衡量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中医硕士研究生素质档案反映了一所高校乃至一个国家研究生教育水平,是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档案的主体、核心和重点。
中医硕士研究生素质档案主要从德、能、学、术四方面进行考查,其权重相同。包括自我评价、导师评价、轮转科室评价和管理部门评价四个维度。
“德”,即为思想道德、医德医风等,并不单指思想道德建设,而是将“德行”放在一起,以社会实践的形式体现。在考核内容中,包括但不限于好人好事、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社会活动、医患沟通等方面。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根据以“德”为主的社会实践进行记录、评价。
“能”主要指“能力、素质”等,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不仅要有学习能力,更要有工作、组织、管理、协调等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学习能力、学生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通过此项评定,我们鼓励研究生参加学生工作及社团组织,进而培养研究生在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
“学”即为学习或学业等情况,不仅限于学习成绩,也包括研究生在科室实习过程中的考核成绩,在研究课题进入中期考核阶段的考核结果,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的学术积分,进行组会讨论学习的情况和对于各种教学培养活动的出勤情况等。在此过程中,我们设置了出科考试、外语学习、全国统考的各类考试、学术活动、教学实践、组会记录及教学培养等多种实践机会,为研究生提供“学”的平台。
“术”即技术、学术、方法、策略等,代表各种学术与实践的总和,以成果的形式进行评定。如实践技能、比赛、获奖、科学研究、发表论文著作、毕业论文。学术成果的输出是研究生质量的一个评定标准,也是完成学业的标志之一。所以,我们将学术成果划分为多项,意在激励每个研究生发挥自己的长处,从而实现更多成果转化。
素质档案的建立分为信息采集、信息审核、信息录入和综合评定等环节,主要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组织实施,人力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全程参与,评价结果对于人才招聘和评估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MC CLELLAND D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2]SPENCER L M,SPENCER S M. 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 New York:John Wileyamp;amp;Sons Inc,1993:222-226.
[3]SWING S R. The ACGME outcome project: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J]. Med Teach,2007,29(7):648-654.
[4]EPSTEIN R M,HUNDERT E M. Defining and assessing professional compete[J]. JAMA,2002,287(2):226-235.
[5]ELLAWAY R,EVANS P,MCKILLOP J,et al. Cross-referencing the Scottish Doctor and Tomorrow’s Doctors learning outcome frameworks[J]. Med Teach,2007,29(7):630-635.
[6]李燕南. 医院护理人员胜任素质模型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08.
[7]曲海英,张惠云,丁国锋,等.对保健护士胜任特征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8,8(7):1-3.
[8]董海瑛. 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