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问题探析
2024-12-31吴艳乐
[摘 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显然表明县域经济也开始从低水平的粗放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党的二十大更是将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的高度,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会宁县作为甘肃陇中地区人口、农业大县,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事关会宁自身,更关系到传统革命老区整体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会宁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21.048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21-0167-04
1" " "会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隶属白银市,全县总面积6 439平方公里,下辖28个乡镇、284个行政村和33个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人口大县[1],因此,本文根据会宁县统计局2023年6月发布的《2022年会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通过分析2022年全县十大生态产业发展,总结会宁县经济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优化产业链
通过采取扶持壮大、引进培育、引导转化、招商引资“四个一批”的措施,培育了一批竞争力强、牵引作用大的链主企业,形成了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结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配套的链主企业群体,打通堵点、连接断点,推动优势特色产业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截至2022年底,会宁县链主企业达到66家,其中县级13家、乡镇53家;带动合作社达到1 866家,其中国家级22家、省级111家、市级111家。创建“甘味”企业商标品牌2个,肉牛饲养量达到20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247万只,种植瓜菜17万亩(1亩≈666.67平方米)、苹果6万亩、马铃薯89万亩、中药材4万亩、小杂粮22万亩。
1.2" "生态治理
通过实施三北、退耕还林、储备林、造林补助等生态工程,持续开展祖厉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依托祖厉河被列入全国第二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机遇,推进祖厉河生态综合治理,截至2022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 270.4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69.13%,水保防护体系综合拦蓄和拦泥效率分别达到38%和45%,水土保持率达到65.15%以上,建成一批以沙家湾林带为代表的防护林工程,沿串子梁、铁木山林缘区等已成林成带,形成了历史底蕴深厚、现实意义深远、内涵独特丰富的森林文化资源。
1.3" "优化营商环境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大力促进企业开办便利化,在注册登记窗口实行“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一审一核制”“审核合一制”“AB岗配角制”等制度和“五办机制”,全面落实线下“一窗通办”、线上“一网通办”,推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取消各种场地证明,实现登记事项“最多跑一次”和个体工商户“秒批”登记,营业执照从受理、审核到发照,均由一人完成,缩短了企业开办时间,实现企业开办0.5个工作日拿到执照营业。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市场主体32 560户,本年度新增2 122户,其中企业579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6户、个体工商户1 517户,登记“自转个”1 517户、“个转企”59户;全力推行企业注销便利化,共简易注销市场主体171户。现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3 787户、外卖平台2家、药品批发企业3家、连锁企业2家、零售药店124家。
1.4" "增进民生保障
全面落实稳企稳岗扩就业政策,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公共招聘活动,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4 000人,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0万人以上,推动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开展“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 000万元以上。全面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确保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95%以上。对特殊困难群体继续实施医疗救助兜底政策,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稳步推进“一老一小”工作,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供给。开展“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做好退役军人抚恤优待,解决现役军人“三后”问题。
1.5"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
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一体共建”,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着力打好“三农”政策组合拳,加快补齐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弱项,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现代文明向乡村传播,切实推动形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格局。2023年全县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14.05亿元、增长6.1%,加工转化率达到58.6%、增长6.1%。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通硬化路达到93.5%,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着力打通城乡“微循环”,获评“省级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示范县”。
2" " "会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会宁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2.1" "人口规模显著减少
在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会宁县域内人才流失、劳动力外流现象较为严重。从“六普”到“七普”,会宁县县域常住人口从54万下降到40万人,年平均负增长2.94%,在全省人口占比从2.12%下降到1.6%,十年间人口流失14万人,远远高于“五普”至“六普”十年间流出的2.9万人,会宁县域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相比较而言,流出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在2010—2020年,会宁县域内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0.31个百分点,但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8.88个百分点,严重削弱会宁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并加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负担。
2.2" "产业升级明显不足
从经济总量来看,会宁县经济总量偏小、人均靠后。2022年会宁县地区生产总值84 7247万元,较2021年增加12.25亿元,居全省各县(市)第42位,全市第4位。从产业结构来看,2022年会宁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3.7∶9.2∶47.1,而2022年甘肃三次产业结构为13.5∶35.2∶51.3,按照产业结构发展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一般规律来看,目前会宁县仍处于“传统农业、初级工业”发展阶段。从主导产业来看,一方面种植业、养殖业比重相对较大,另一方面规模经济效益不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不快,2022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2%,增速比上年回落21.8个百分点。截至2022年底,会宁县链主企业达到6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相对较低,特别是龙头型大企业、规模性大项目较少,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力弱。
2.3" "科技创新短板突出
从现阶段发展实际来看,会宁县作为农业人口占95%的农业大县,发展重点在农村,科技人才不足、素质不高。截至目前,会宁县域内未布局农业领域的普通高校、科研机构,且县域内科研技术人员数量占职工总数比例不足2%,如会宁县金鑫杏产品有限公司从业人员60人,管理人员5人、技术人员6人、工程师1人、经济师2人、会计师1人,大专以上学历10人,远不能满足二、三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此外,县域内科技人员学历层次水平较低,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少,致使一些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县域内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不健全,大多数乡镇农技站推广手段未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条件较差,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大部分的农业企业至今还是零专利,因而使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失去人才引领和企业支撑[2]。
2.4" "资源环境压力较大
会宁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基础恶劣,资源约束明显,且平均海拔2 025米,降水较少,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群众环境意识淡薄,对林带的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对荒坡地的开垦尤为突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上环保投入财力有限、环境监督管理人手有限、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粗放式的国土开发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依然存在,使得环境承载压力较大,因而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此外,会宁县域经济发展依赖自然资源、土地、劳动力资源粗放发展模式还比较常见,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各类初级生产要素日益稀缺且价格逐步上涨,初级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导致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传统动能不断弱化、县域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不充分、新动能供给不足,难以弥补传统动能下降的缺口,进而导致县域资源难以被有效利用。综合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的便利来看,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会宁县发展规模化、大型化、现代化的农业。
3" " "推进会宁县域经济新发展的路径探析
3.1" "注重人才引进培养
一是按照“12346”人才培训模式,采取“集中轮训+现场实训+网络学习+分类调训”的方式,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科级干部、村干部、驻村队员、高素质农民,全面提升各级各类人才队伍质量[3];二是按照“双轮驱动”原则,推进“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立足“招商引资”,坚持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建立“会宁县在外优秀人才智库”,组建会宁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畅通人才发展渠道。有效调优人才结构,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三是按照“保障先行”原则,健全完善各类人才保障机制,明确工资、住房、户籍、职称等保障政策,落实引进人才补助资金,建立县委常委、县级领导联系专家人才机制,落实“陇原人才服务卡”和“铜城人才服务卡”相关政策,实现人才“效应指数”带动县域高质量发展。
3.2" "做强做大主导产业
立足自然资源禀赋,使得旅游产业、农业产业、文化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一是打造“会师之城”。围绕“弘扬长征精神,讲好会宁故事”,充分彰显会宁历史悠久、红色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的独特优势,全力打造“红色旅游+”发展模式、设计红色旅游线路、丰富红色元素,让会宁成为全国各地党员干部群众向往的“红色圣地”。二是打造康养之城。围绕“医养游体药食”六大康养产业体系,大力开发春季品茶赏花、夏季避暑纳凉、秋季品果养生、冬季赏雪避霾等康养产品,发展研学经济、民宿经济、露营经济、亲子经济、网红经济等康养经济,形成全季节、全循环、全生命周期的康养产业链条[4]。三是打响“中国小杂粮之乡”。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合作共赢的原则,做强做大“甘味”特色农产品,成立跨县域全产业链的特色产业联盟,如会宁杏仁露、中药材、小杂粮、全域旅游等产业联盟,统一生产标准、产品品牌、销售平台的举措,打造一批区域优势品牌,推动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3.3" "攻坚克难抓科技创新
立足县域农业产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强科技”“强县域”行动,为会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一是围绕动物疫病防控、新品种培育、农机装备研发、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组织省市科研院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业领域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培育畜牧养殖新品种、产业发展新特色[5]。二是持续推进会宁与天津和平区科技协作,设立会宁与天津和平区协作专题以及农业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会宁县津甘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三是以科技人才为依托,强化县域科技服务能力。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开展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同时选派各乡镇技术人员围绕农业生产、数字化建设、监控管理开展科技服务、技术培训等。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瑞梅.中国农业保险反贫困效率的统计测度[J].管理现代化,2022(1):1-7.
[2]贾琼.欠发达地区县域创新创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甘肃政协,2020(4):24-29.
[3]孙湘湘,张浩昀,施婷婷.“十四五”时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以闽侯县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3(1):35-37.
[4]张亚飞.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西部皮革,2021(16):78-79.
[5]高艳美,刘永彪.新时代郑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1(8):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