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背景下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2024-12-31张丹丹
摘要:财务共享是国有企业实现财务管理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国有企业要切实推进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构建科学高效的财务共享中心,需要从内部控制入手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财务共享与内部控制这两项工作始终处于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的关系之中,一方面,财务共享概念的引入为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创造了利好条件并提供了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想要达成财务共享模式,在内部控制的体系建设与工作开展上也需要不断的优化与完善。本文就财务共享背景下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共享;内部控制
DOI:10.12433/zgkjtz.20242637
随着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提出,财务共享作为支撑现代企业内部管理转型与革新的新财务管理模式,近年来备受大型国有企业经营者、决策者以及相关领域研究学者的关注与热议。财务共享模式的推行,能够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推动相关业务的流程优化与再造,进一步实现财务集中管理,提升其经营管理的整体成效,为财务管理赋能。然而,新的管理模式的应用也必然会对已有的管理秩序以及管理结构造成冲击与影响,而财务共享概念的提出以及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在帮助企业有效避免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存在的各类财务风险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与隐患。为了切实降低新隐患的发生概率、发挥财务共享模式对企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企业经营者与决策者应围绕财务共享这一大背景,积极着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一、财务共享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积极影响
财务共享概念的引入以及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对现行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提出了新挑战与新需求。同时财务共享模式的出现,也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支持与帮助。
(一)有助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化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强化自身管理、提升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的最重要的手段。而内部控制想要发挥自身的控制作用,就必须依赖内部控制的标准化,即各部门管理的标准化、数据信息规格标准化、制度执行标准化等,只有在统一的标准下,才能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与统筹协调。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内部往往存在多套管理标准,各部门相对独立,标准不统一、系统无衔接,导致管理繁复、交叉、混乱。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能够以一套统一的财务管理标准取代固有的、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在避免重复管理、权限交叉以及管理死角的同时,以财务数据、管理流程高度的标准化为加强财务内部控制提供可能,从而加强企业在资金资产管理上的安全等级,有效避免财务风险以及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有助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高度信息化
内部控制的职能履行及作用发挥有赖于对企业内部各项数据信息的有效采集、分析和应用,同时,也需要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以提升内部控制各项管理要求的执行效率与质量。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由于信息化建设普遍处于初级水平,加之财务与业务长期存在各自独立和缺乏有效的信息交互的情况,无法满足内部控制在信息采集及分析应用方面的具体要求。财务共享平台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能够及时、快速实现内部各管理部门之间、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互,有效规避传统管理模式下存在的业务与财务孤立的情况,从而加强内部控制的信息化程度,夯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职能履行与作用发挥的基础。
(三)有助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化
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以及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都需要基于内部运作规范化之上,只有管理达到规范、有序,才能不断提升管理的效率与质量。这就要求企业在着手构建财务共享模式之前,对财务管理组织结构、财务管理体系框架以及涉及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进行规范化基础建设,如规范操作步骤、业务流程、执行细则等。而上述规范化建设内容也能够为企业内部控制实现控制规范化与高效化提供助力[1]。
(四)有助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降本增效
管理工作必然涉及管理成本及其他费用,管理难度越大、管理周期越长,管理涉及的环节越多,管理成本也会相应增加。财务共享能够从多方面帮助国有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管理效能。例如,财务共享可通过及时的财务信息及业务信息获取,发现企业经营运作中的风险及问题,通过应用预防手段,将风险扼杀在摇篮状态,从而避免遭受损失、降低管理成本。又如,财务共享中心通过财务集中化管理模式,不仅有效减少了各管理部门及业务部门的财务工作负担,而且大大提升了财务管理效能,剔除了繁复流程及多余环节,进而大幅降低内部控制的相关成本,实现内部控制的降本增效。
二、财务共享背景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与优化建议
(一)优化内控环境
内控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企业内控体系的运作质量,财务共享背景下内部控制环境的打造与优化,也应突出财务共享的具体特征:
第一,以“共享”“互通”为核心积极打造内控文化。国有企业管理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依靠严密的制度、严格的执行,更需要将“人”摆在管理工作的核心位置,要将硬性制度融入精神文化,让员工从被动接受管理、执行要求转为主动参与管理,并发挥主观能动性,上下齐心共同推进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因此,以“共享”“互通”为核心的企业内控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第二,以“业务”为核心重塑内控工作意识。在传统的管理意识影响下,内部控制更多是被视为对企业管理及业务运作的监督约束手段,起到规范管理运作与防范企业风险的作用。而财务共享概念的提出,则是为了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对业务发展的监督与服务双职能的履行。因此,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应在做好监督与控制的同时,进一步突出业务需求在内控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引导作用,避免传统内控思维中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而需要将业务需求摆在内控工作的突出位置,从业务需求出发进行内部控制内容及方法的调整,将内部控制对业务发展的促进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第三,坚持国有企业社会角色与定位不动摇。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国有企业也面临着愈发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以及企业自身更严峻的生存考验。将财务共享概念引入国有企业并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旨在帮助国有企业更好地协调自身发展与履行社会职能、实现国有资产安全管理与保值增值的关系、提升社会声誉与形象,发挥国有企业的行业发展带动作用。为此,财务共享背景下的内部控制,不仅需要将内控工作目标定为提升企业经营效益与核心竞争力,同时更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对国有企业社会职能履行效率与质量的关注,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
第四,以财务共享人才需求为导向,调整内部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目标。随着财务共享概念的引入以及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财务人员在工作上日渐趋于精细化与简单化,为了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财务人员团队内部分工日益精细。然而,长期进行重复、单一的工作,必然会降低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工作陷于机械与被动。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出现、进一步激发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内部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目标也应进行适当调整,如通过轮岗制、内部竞争机制等手段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帮助财务人员全面了解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内容[2]。
(二)落实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找准风险才能更有的放矢地进行风险应对措施的研究。为此,完善财务共享背景下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在风险评估方面也应突出财务共享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具体要求。
第一,风险分级并突出重点。财务共享背景下的内部控制需要尽量避免低价值风控工作,以最小的消耗、最短的耗时达到最佳风控效果。因此,内控风险评估应先立足企业自身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对企业经营管理及业务发展的影响大小进行风险分级。同时,应重视内控关键环节的风险筛查与风险评估,如采购业务、合同管理、预算管理、成本控制、资金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而后,再依照不同风险等级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研究与施行,实现风险评估环节的降本增效。
第二,以财务共享为依托,建立与完善风险预警机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能够有效汇集企业内部各类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这无疑为内部控制风险预警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基础数据来源。为此,内部控制风险预警工作也应依托财务共享数据库进行更为广泛与及时的风险信息筛查,并针对每个风险点设置风险阈值,对内部管理及业务运作实现全天候、动态化的风险数据监控与预警,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隐患演变对企业的危害。
第三,突出对信息风险、系统风险的关注与评估。财务共享建立在广泛的财务信息技术应用、各类财务及业务信息数据交互传播的基础上。因此,信息风险及系统风险对企业整体运作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内部控制应提高对信息风险、系统风险的关注,并加大对信息真实性、有效性以及信息系统兼容性、稳定性的重视与风险预警,保证企业的有序运转。
(三)加强控制活动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侧重于保证企业的合法合规经营并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防控。财务共享模式的引入,则是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社会职能的履行质量,并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核心竞争力以及财富创造能力。为此,财务共享背景下的内部控制也应将提升效益摆在控制活动的突出位置,并将促进业财融合作为控制活动的重点工作来抓。此外,为了保证内部各项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促进财务共享模式的有效应用,在内部控制工作中也应充分加强对每一项业务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的控制,避免信息失真[3]。
(四)提升沟通效率
良好的信息沟通是内部控制各项制度有效执行的基础,也是财务共享模式得以运行的重要保障。为此,提升沟通效率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一环。首先,企业要重视内部沟通用语的统一,尽量避免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在不同部门的沟通中出现,影响沟通效率与理解。其次,可采用系统自动回复等方式,尽量减少在重复性、基础性咨询沟通工作中的人工占比,降低沟通成本并提升沟通效率。再次,内控人员应与业务部门,尤其是基层执行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积极听取基层建议、确保内部控制始终符合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避免管理与实际脱节。
(五)构建监督体系
在财务共享背景下国有企业做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仅需要关注从外向内的监督与约束制度建设,更要构建起一个包括财务内部监督、内控自我监督、系统内部审计在内的完整的监督体系闭环。在财务内部监督方面,要侧重于原始凭证与会计档案的管理监督,同时加强对财务人员言行规范的审查与监督。在内控自我监督方面,要特别重视管理者与执行者的自评与自省,并定期开展自评、他评活动,时刻关注管理层与执行层人员的思想动态与意识。在系统的内部审计方面,应有计划地对财务共享系统进行合规性、安全性与效益性审计,保证企业内部系统的稳定性与高效性。
三、结语
内部控制作为现代国有企业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经营质量以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备受经营者与决策者的关注与重视。在国有企业引入财务共享概念并积极打造财务共享中心的背景下,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与要求。因此,要想切实顺应财务共享的发展背景、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就必须从优化内控环境、落实风险评估、加强控制活动、提升沟通效率、构建监督体系等方面入手,为实现财务共享背景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形成积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沈芬芬.国有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J].品牌研究,2024(4)88-90.
[2]陆怡雯.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协同研究[J].财会学习,2024(16):13-15.
[3]刘璐.谈财务共享背景下的内部控制问题[J].财会学习,2022(4):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