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效果分析

2024-12-31李欣霖

中国科技投资 2024年26期
关键词:预算编制内部控制事业单位

摘要:自财政改革不断深入以来,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已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及财政政策持续调整,如何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编制,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编制原则着手,对其预算执行优势及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相关性展开探寻,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提升整体的预算管理水平,为事业单位稳步发展及财政资金高效利用提供保证。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内部控制

DOI:10.12433/zgkjtz.20242625

事业单位的支出预算编制与执行效果与其运行及资金的有效利用有本质关联。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及财政改革深入推进情况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对预算编制及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对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效果分析加以重视,从而提高其预算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

一、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编制原则

(一)政策性

在政策的指导下,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需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及政策制度执行,使预算内容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方向相适应,以满足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要求。预算编制还需与事业单位的具体运行情况及战略发展方向相符,除使单位业务的特点得到展现外,还可体现长远发展规划。事业单位支出预算方案不仅要凸显政策导向,还应结合实际情况,使预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得到保证。在编制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资金使用效益,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避免浪费或重复建设。预算方案的制定还应积极听取各方意见,采纳群众建议,保证公正性及合理性,并将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向公众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评判[1]。

(二)公开性

在支出预算编制过程中,公开性要求事业单位对预算编制依据、方法及流程进行披露,使公众对预算形成有所了解,尽可能详细、明确地展现预算方案内容,对预算资金来源、用途及分配情况进行了解。同时,事业单位应定期公布预算执行情况,如预算执行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及现存问题,以便公众了解预算的实际执行效果,从而提高公众对事业单位的信任感。

(三)合理性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事业单位需以自身的业务特点及财务状况为切入点,准确预测未来收支情况,使预算收入及支出保持平衡。预算编制应按照实际情况,对资金支出进行合理规划,防止资源浪费。此外,事业单位还应按照项目执行的急缓程度科学安排,使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有足够资金作为支撑。在资金分配上,应始终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各部门、各项目资金分配比例达到均衡。

(四)年度性

年度性原则主要是指预算编制应与当下政策导向、市场环境等吻合,制定与实际发展情况一致的预算方案,以呈现以年度为单位的整体发展规划。自预算方案确定后,需在当年内严格执行,使预算资金得到合理利用,促使预算目标顺利实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如出现特殊情况或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需在执行年限内进行,以保证预算年度完整性及准确性[2]。

二、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的执行优势

(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执行阶段,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预算计划合理支配资金,还需对资金支出进行记录,及时调整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及问题,以便顺利达成预算目标。同时,需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精细化管理,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案,为决策提供支持。事业单位还应对资金使用流程进行规范,防止发生内部风险,对于潜在外部风险,也需提前进行识别预警,保证资金安全。

(二)识别评估潜在风险

事业单位应对外部环境充分考虑,对市场动态及政策走向情况实时掌握,对影响预算执行的潜在风险准确识别。对于内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也应进行全面梳理及排查,维护预算执行安全。事业单位还需对识别出的潜在风险进行量化和定性分析,评估其可能带来的损失和影响程度。通过风险评估,事业单位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风险的本质和特征,为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提供有力支持。在对风险识别评估时,事业单位还应对信息共享及沟通加以重视,各部门应加强协作配合,对风险信息进行妥善处理,以更好地应对风险,还应与上级部门及审计机构等外部机构保持友好互通关系,以便及时获取外部支持。

(三)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对预算进行合理分配,事业单位可将有限资源投向最重要、最紧迫的领域。通过预算的准确执行,防止资源浪费的情况发生,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益,为事业单位的有序运行奠定基础。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事业单位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可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其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能平稳运行。

(四)保证预算的执行效果

预算方案应与事业单位实际发展情况及战略发展方向相一致,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充分了解,使预算合理性及可行性不受影响。预算方案还应结合目标合理制定,以便在执行过程中进行监控评估。事业单位还应依照预算方案对资金进行调度,使预算结果权威性得到保证。对于预算外支出及超出预算范围项目,应经过严格审批程序,在通过检验后方可执行,避免浪费情况发生。事业单位还应加强预算执行信息化管理,实现预算数据实时更新及共享,使预算执行透明度及准确性得到提高。内部各部门之间还应建立良好沟通机制,使预算执行有序开展,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协调解决[3]。

三、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相关性

(一)预算方案是执行的基石

预算编制作为预算管理的首要工作,主要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收支情况进行预测和规划。预算方案具备科学合理性,可为事业单位提供明确的财务目标及发展方向,也可为执行过程提供支撑。通过预算编制,事业单位可充分考虑自身的业务特点及发展需求,对资金使用进行合理安排,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预算执行作为预算编制的延续,要求事业单位严格按照预算方案对资金进行合理调度。预算方案还可为执行提供明确的目标,使执行过程更具可操作性。此外,预算方案也为执行过程的监督及评估提供数据支撑,促使事业单位对现存问题妥善治理。

(二)预算编制夯实执行基础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事业单位需充分考虑其业务特点、财务状况、发展需求、市场环境等因素,结合具体的运行状况,制定与其发展需求统一的预算方案。预算编制除涉及收入预算及支出预算平衡外,还可对各项预算项目进行量化处理,使预算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保证。而且,预算编制的精细程度与预算执行效果也有直接关联,详尽的预算方案可为预算执行提供清晰的指导,使执行过程更加有序。预算编制中的各项预算指标及预算目标,也可为预算执行提供明确的衡量标准,以便对执行情况予以及时的监管与评估。事业单位还需对内部各项资源进行梳理,以便及时弥补管理漏洞,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此外,预算编制还可通过对潜在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制定出相应的治理措施,降低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风险。

(三)预算编制引领执行方向

预算编制是对事业单位当前运营状况的深入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预判,它不仅需要关注单位的核心业务及重点项目,还要充分考虑日常运营及应急管理需求。精准的预算编制使得执行过程中每一项工作皆可围绕预算计划有序展开。同时,预算计划中量化的指标及任务,也可为执行者提供准确的工作目标及考核要求,并形成约束力,在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及创造力的同时,严格遵守预算规定,确保规范执行。

四、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编制与执行的优化对策

(一)构建预算执行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应设立专项预算监督机构,如内部审计部门或组建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各业务部门也应承担相应的预算执行责任,为预算目标的有效达成提供便利。

预算执行监督机制应包含预算执行全过程,从预算编制初始阶段开始,监督机构应对预算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进行详细核验与评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监督机构应密切关注预算的执行情况,以便资金完全依照预算方案进行调度。对支出预算执行中出现的偏差,监督机构应及时反馈与调整,从而保证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此外,事业单位还应构建完善的法规制度,加大对预算执行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保证预算执行的权威性。

(二)增强预算风险预警应对能力

事业单位需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其中包括支出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通过设定合理的风险阈值及预警指标,对预算风险实时监控。同时,风险预警体系还应具备可扩展性,以便可以按照发展情况及需求进行动态调整。此外,事业单位还应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深入分析,采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将潜在的风险点划分等级,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在应对预算风险方面,事业单位应通过建立风险应对预案、明确各类风险的应对方法、加强内部沟通协调等,保证风险应对工作的顺利开展[4]。

(三)加强预算编制信息化建设

事业单位需构建科学、完善的预算编制信息系统,这一系统应包含预算数据录入、处理、分析、输出等环节。通过系统化管理,可实现预算数据的实时更新与共享,提高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及准确性。同时,系统还应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及预测功能,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和发展趋势,为预算编制提供科学的依据。在支出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涉及大量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及市场数据,借助信息化手段,可将相关数据有效整合,形成较为完善的数据资源库。

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还应借助数据挖掘方法,对预算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及时解决潜在风险,为预算编制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此外,应积极引进与培养具备信息化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预算编制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并定期为人才提供培训,提高其信息化素养,稳步推进预算编制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事业单位应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规制度,合理构建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技术防范措施,防止数据泄露、非法访问等安全事件发生,确保预算数据的安全性及保密性。

(四)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事业单位应对内部控制责任主体予以明确,设立专项内部控制部门或指定专人负责内部控制工作,使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及权限得到有效落实。同时,事业单位应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优化与完善,相关制度应涵盖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各项经济活动都在制度的约束下有序进行。

事业单位还应建立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实现内部控制流程信息化及智能化,通过系统化管理,可实现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实时监控,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及准确性。此外,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及评价机制,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培养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也很重要,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内部控制制度,从而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

五、结语

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编制与执行效果分析,对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尤为重要。通过对预算编制深入剖析,可提升预算工作的整体效率。未来,事业单位应对预算编制精准性加以重视,使预算与其发展战略及实际需求相适应,以便提高预算工作的质量及效益,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婧.建筑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开展策略[A]2023年财经与管理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五)[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3.

[2]徐伟晟.建筑企业的现金流管理研究[A]中国建设会计学会第十五次(2022年度)论文集[C].中国建设会计学会,中国建设会计学会,2022:4.

[3]刘玉华.运用财务战略思维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效力[A]全国科研理论学术研究成果汇编[C].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5.

[4]蔡卉妮.关于如何提高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A]学术视域下的2015全国两会热点解读——决策论坛论文集(上)[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科技与企业》编辑部,2015:1.

猜你喜欢

预算编制内部控制事业单位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