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理实一体化的农事学耕读思政育人改革与实践

2024-12-31韩敬敬薛建福崔福柱郭秀卿王月超武鹏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3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理实一体化课程思政

摘" 要:农事学是农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必修课。农事实践是农学专业学生掌握农事生产技能、理解优秀农耕文化内涵及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尽管涉农高校农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仍然与现代农业产业和农业强国建设的需求差距很大。山西农业大学农事学教学团队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以耕读教育实践育人为核心,深入挖掘农事学所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创新农事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完善多元化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探索构建基于理实一体化的农事学全过程思政育人模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耕读教育;农事学;理实一体化;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3-0157-04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a core required course for the major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agronomy students to maste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kills,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excellent farming culture, and deeply integrate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practice. Althoug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mphasizing theory and neglecting practice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agronomy students i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has been improved to some extent in recent years, 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capabilities and the need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agricultural country. The agricultural affairs teaching team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teaching reforms, focusing on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of farming-reading education, deeply exploring the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agricultural affairs, innovating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of agricultural practice activities, and improving diversifie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so as to explore and construct a full-proce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arming-reading education; agricultural affairs;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practical education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人才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兴农强农的新型人才是涉农高校的根本任务,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及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农学专业是我国涉农类高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农学专业培养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以农事劳动实践为主的实践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一懂两爱”新型农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1" 我国农学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是塑造农学专业本科生能力和素养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涉农高校农学专业建设的定位仍然停留在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或学科发展目标,对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复合型产业人才培养不足[1]。与此同时,农学专业的实践教育目标、内容、管理和评价等环节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造成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不足、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有限、人文素养普遍弱化,农事实践的育人功能未能充分体现,难以满足我国建设农业强国对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大需求。

自新农科建设启动以来,我国涉农高校对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关注程度大幅提升,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措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袁金展等[2]以华中农业大学“三田实习”为例,提出了以注重发挥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导作用、加强现代农业工具的使用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实践等一系列改革思路。王林林等[3]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分析一流农学本科专业建设中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基地与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学方式单一、考核方式不合理等,并提出应当优化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改革教学体系与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平台基地、建立全过程考核机制。赵书珍等[4]以塔里木大学农学专业为例,针对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农科背景下实践教学改革的10条具体措施。赵冬生[5]针对农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2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可以看出,国内涉农高校的众多教育工作者针对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已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与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涉农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然而,当前涉农高校农学专业大学生的农事操作基础过于薄弱,农学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紧密、与课程思政融合不够紧密、与劳动教育融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同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教学队伍建设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均需进一步完善。

1.1" 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在农事相关的理论课程教学中,过于依赖传统的、基础性的农业知识,而未能结合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新趋势和新要求,而及时更新和扩展教学内容。这就导致学生难以接触到最新的农业知识和技术,限制了其视野和创新能力。同时,农事实践课程的内容也往往局限于传统的农事操作,缺乏与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结合,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难以满足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对新型农业人才的新需求。

1.2" 教学方式创新不足

在教学方法上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参与感和体验感。同时,农事实践教学环节也缺乏创新,缺乏有效地引导和组织,使得学生难以真正掌握实践技能。此外,大多农学专业实践内容较为陈旧、形式化严重、缺乏灵活性,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有效参与度不高,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农业人才的需求。

1.3"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导致学生过分关注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对实际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难以得到准确评估,无法为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应当摒弃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使评价体系变得更为多元化、综合性。这样的转变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能力的提升,进而实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的深度融合。

1.4" 教学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大多涉农高校农学专业农事实践课程的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涉农高校新入职教师大多为博士研究生,更加注重于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对于农业生产的问题及操作管理了解较少。同时,在入职后通常承担部分行政工作、较多的理论课程的教学以及繁重的科学研究,导致难以抽出时间参与农业生产实践。这些工作占据了新入职老师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无法保障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农业生产实践。因此,教师本身就难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这就导致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机会,使得年长的教师难以持续更新知识和技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1.5" 保障措施不够完善

大多涉农高校在农事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基地、设备和资金。这就造成了农事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开展,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高校与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之间的合作也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来推动农事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

因此,把农事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相结合,把劳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助力农学专业改造升级,增加学生农事实践经验,强化农事操作水平,培养具有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新农人才,是涉农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2" 加强农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劳动教育是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立志农业、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复合型农林人才的重要途径。农事实践活动是涉农高校农学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熟练掌握农事技能、培育劳动精神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挖掘农事实践过程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对于引导学生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农村籍大学生占总大学生的比重越来越低,在涉农高校也有如此现象,具备农事劳动经验的农村籍大学生也越来越少,甚至大多学生对农事操作的认知几乎为零。与此同时,当前涉农高校农学专业的部分学生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对农业兴趣不高、感情不深,存在“躺平”“混日子”等问题[6]。此外,涉农高校农学专业的部分学生对农业的认知仍不够深入,对专业发展和职业定位迷茫;对农业仍然抱有偏见和误解,就业涉农意愿普遍较低;对专业发展前景认知稍显消极,且存在着学习倦怠的现象。努力解决好以上诸多问题对于涉农高校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实践思政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充分激活思政育人元素,引导学生情景理解、过程体验、理性反思,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行动意志、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当前我国大多数涉农高校在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已有很多思考和探索研究,在已发表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体系改革方面,也探索出了很多有效的实践育人体系,然而涉及农学专业农事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研究很少。总体上看,农事实践课程的思政建设关注程度仍旧薄弱、力度仍然不足,亟需各级领导与专业教师重视起来,加快梳理当前农事实践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建设农业强国背景下,在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亟需深化劳动实践教育,强化农事操作技能水平,强化农事实践中思政育人,厚植“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知农、爱农、事农、兴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3" 农事学教学改革路径

农事学是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开设的以实践为核心、理实结合的必修课,授课对象包括农学专业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自2004年开设以来,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具有丰富农事实践经验的学生,其中有很多学生走到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家中,深入农村基层一线与农业企业,投身到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然而仍有大量的学生在毕业后“逃离”农学,“远离”乡村。2012年,郭秀卿等[7]详细地介绍了山西农业大学农事学课程的改革发展、教学体系、考核体系等内容。加快新农科建设是新时代对高等农林教育提出的重要使命,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人才支撑是涉农高校的时代重任。

新时代,新征途,新要求。涉农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知农爱农兴农强农人才的新需求。近年来,山西农业大学农事学教学团队立足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需求,进一步对农事学课程进行深度改革,把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入农事学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农事学所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创新农事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农耕生产技术和农耕文化厚植于学生心中,形成多元化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了基于理实一体化的农事学全过程思政育人模式,引导农学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有更清晰的定位,提升对所学专业的认可度、满意度,增强获得感、自豪感,培养造就一支知农爱农新型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3.1" 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农事学理实全过程,提升农事技能与劳动精神

针对当前农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农事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这一问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农事学课程体系包括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重点是系统学习农事理论知识,实践课程重点是学习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理论课部分,主要讲授内容包括:①二十四节气内容与农事活动;②主要农作物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及贮存技术;③主要农作物测产与考种;④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实践报告的撰写。实践课部分,主要内容包括:①分组制定实践方案;②开展田间农事实践与过程记录;③开展田间创新实践活动与暑期调研;④完成实践总结报告。为了农事实践能够顺利开展,在每年寒假期间,提前对开设该课程年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人,并以运营农场为假设,通过查找文献资料、交流讨论等制定小组作物种植、管理及加工销售的实践方案,其中需要设计简单的试验处理,开展一定的科研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各组需记录好每日天气情况、作物关键生育时期形态特征、田间管理情况、科研内容记录、各项投入与收益情况等,并结合理论部分知识,总结编制农事月历,感悟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此外,组织学生在田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事实践创新活动,安排学生利用暑假时间通过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调研自己家乡或学校各实践基地周边的农业生产情况,并形成调研报告。

3.2" 以创新实践活动深挖思政育人元素,厚植大国“三农”情怀

针对当前专业实践课与课程思政融合度不高的问题,多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农事实践创新活动,深度挖掘农事学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一是组织开展播种、除草、掰玉米等农事操作技能比赛,选出一批“农耕能手”;二是开设以讲授传统农耕文化、农业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田间课堂,选出一批“田间讲师”;三是开办以“三农”为主题的农业展览会,如农具模型展览会、农事书画展、手工艺品展览会等,选出一批“妙手农民”;四是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田间休闲活动,如田间象棋比赛、田间音乐会、田间摄影比赛等,选出一批“田园艺术家”;五是策划以耕读文化为主题的微视频宣传活动,选出一批“农耕文明大使”;最后通过年度综合表现,选出一批“最美农民”。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农事学所蕴含的丰富思政内涵,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特色深度融合,通过思政引领强化学生知农、爱农、事农、兴农情怀,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3.3" 加大课程过程性考核评价力度,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针对当前大多课程偏重于结果性目标考核而无法完全体现素质教育这一问题,该课程加大过程考核力度,从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等方面系统评价学生的成绩,把综合考评贯穿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过程。

关于理论课程部分,最终成绩构成包括:①出勤情况,占5%,主要是学生听课的出勤次数;②课堂表现,占20%,主要是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情况;③平时作业,占25%,主要是课后完成作业的情况及农事实践方案;④课程论文,占50%,主要是学生在制定农事实践方案过程中查找资料、针对小组讨论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之策、学习收获与建议等。

关于实践课程部分,最终成绩构成包括:①田间出勤,占5%,主要包括教师记录的学生田间实践次数、各小组内成员对田间实践的表现互评成绩;②农事实践手册记录,占25%,包括各组记录天气情况、作物关键生育时期形态特征、田间管理情况、科研内容记录、各项投入与收益情况等方面的成绩;③农事实践创新活动,占20%,主要包括各组成员参与农事操作技能比赛、田间课堂、农业展览会、田间休闲活动和微视频宣传活动等方面的成绩;④暑期生产调研,占10%,主要是学生在暑假期间调研家乡的气候条件、土壤资源、主要农作物及其主要栽培管理措施、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等;⑤实践总结报告,占40%,主要包括学生参与农事实践活动的经历与收获、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课程建议等。

4" 结束语

加强涉农高校农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农人才,是新时代满足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支撑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农事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把耕读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挖掘农事学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创新农事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完善多元化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了基于理实一体化的农事学耕读思政育人模式,为培养“一懂两爱”新农人才蹚出了一条实践育人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文静,黄正来,宋贺,等.面向新农科建设的农学专业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3,29(2):64-67.

[2] 袁金展,朱龙付,罗朝喜,等.新形势下农业高校农学专业“三田实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52):202-203.

[3] 王林林,李玲玲,谢军红.一流农学本科专业建设中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1(11):10-13.

[4] 赵书珍,文卿琳,罗新宁,等.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机制的探讨——以塔里木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30):82-85.

[5] 赵冬生.高等院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41):159-160.

[6] 李明娟,侯文华,吕夏毅,等.涉农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7(3):221-222.

[7] 郭秀卿,崔福柱,郝建平,等.农学专业农事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5):469-473.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理实一体化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中职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胶囊剂的制备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汽车营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电子商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