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2024-12-31郭旭冉
摘" 要:农业作为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最基本活动,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通过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农业问题的研究,得出农业基础论、合理农业、农业与工业相结合等农业思想。当前,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思想对现在我们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仍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土地;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091.9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3-0049-05
Abstract: As the most basic activity in the production of material materials in human society, agri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ociety. Through his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issues in European capitalist countries, Marx came up with agricultural thoughts such as the basics of agriculture, ra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At present, the Marxist thought 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till has profound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us to further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Keywords: Marxism;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l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我们要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新时代的改革实践,正源源不断为农业现代化释放新活力、注入新动能。学习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思想并且客观进行经验总结,对我国接下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关键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业思想
土地可以说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资源,土地资源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农民是土地资源最直接的使用者,在进行农业活动时应该注重绿色生态发展。马克思在研究中强调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马克思主要有以下3个关于农业基础地位的基本观点:一是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二是农业是社会分工的基础,三是农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第一,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其《费尔巴哈》一书中,就曾论述过食物生产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在1953年面对欧洲紧缺粮食的现状,马克思又写文章对食物生产的重要性作出肯定,无论是在发达的民族还是不发达的民族,食物供给是第一位的,要满足这个首要的需求,只有保证了食物这个最基本的供给,才能有精力去做其他事情,食物的生产是一切生产首要的条件。第二,在社会分工中,农业的地位是最基本的。马克思认为,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就需要依靠群体合作的力量。当农业劳动力获得一定提高时,也就是能够为其他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提供一定的生活和生存资料时,从事农业和工业的人群才有明确的分工。恩格斯在1894年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三卷时也表达了同样的主张,他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去阐述农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为高于劳动者个体需求的劳动率则是一切社会的基础。第三,农业在社会部门中具有决定性的地位。马克思曾肯定地指出农业的决定性地位,随后,恩格斯也同样认可马克思的观点,提出一切工业劳动者都要靠农业提供一定的产品,才能维持生活,虽然那时还没有明确提出农业对工业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样的说法,但此时也已经意识到农业在工业中的作用。后来,1882年,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清楚地表明,农业是具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即农业是一切社会部门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决定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农业的生产发展是人类得以生存的首要前提,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前提以后,才可以从事其他社会活动。
针对资本主义的农业发展模式,马克思曾对其进行过深刻的批判,在批判的同时也对未来社会的农业发展进行描绘,总体而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深入地研究与剖析了资本主义农业,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之中。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农业是由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决定的,而地租就体现了地主和农业资本家一同对农民进行剥削的事实。从深层次进行分析,这种剥削关系其实就包含了资本主义农业发展中的一些因素的不合理性。其次,资本主义农业的生产力不断发展,其生产力发展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对自然的征服、大机器的采用等,使社会中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次,工业的发展能引起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大工业加速小农经济解体的过程,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更多的农产品,推动了现代大农业在西方的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农业进步都带有掠夺性质。一个国家,如果以大工业作为自己的发展基础,那么这个破坏的过程只会被加速。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农业发展也提出了初步构想,他认为在未来社会里,要彻底清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并建立起公有制社会,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也必须实行土地公有制,但是具体的实现形式可以不同。
列宁在吸收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俄国的现实情况,他的农业思想不断成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空想成为现实,但就俄国当时的状况而言,仍是自然经济为主的小生产的农业国家,列宁领导俄国开始探索农业发展道路,同时也指出小农生产被社会主义大生产所取代是历史趋势。列宁在吸收马克思农业思想的同时,对农业发展也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列宁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并指出粮食生产的重要性。首先,列宁指出:“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2]。认为足够充足的粮食才能够保障工业的发展,充足的粮食保障了工人的温饱,有助于工业的恢复与发展。其次,列宁农业思想中的合作社思想。列宁从俄国特殊的国情出发,找到了通过合作来实现对俄国小农的改造道路,他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并激发农民自发自愿地参与到农业合作社中,同时注重对农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第三,列宁重视发展农业科技。认为发展农业科技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率。
除此之外,从时间上看列宁的农业思想发展,列宁的农业思想大概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月革命前后,主要是打破封建的农奴制,发展现代大农业的思想。第二阶段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主要是废除旧土地经济关系,建立土地国有制,这个非常时期采取的农业措施是为了实现革命胜利,具有一定的直接性和强制性,加速了原来的小农生产这种经济结构的解体。第三阶段是新经济政策时期,主要是倡导大力发展农业商品经济与农业合作社经济。这一阶段推进了俄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马克思和恩格斯等农业发展思想中,例如关于农业基础性地位的观点,对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2" 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思想的科学内涵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农业发展更是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十四五”时期,农业发展的条件和机遇都发生了变化,在推进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的绿色发展至关重要。进一步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更要以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这样一个科学思想作为理论指导,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针对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情况,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做出了不同的决策。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的方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认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农业机械化和农业集体化,从中国农业现实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积极发展各种合作社从而走向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式,但毛泽东认为,把土地分给农民所有仍然没有改变分散的农业个体生产状态,生产力仍一定程度上受到束缚。“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3]”毛泽东认为农业发展中应该大力推广合作社,从根本上来说,合作社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进方向。毛泽东在农业合作化上的实践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探索,毛泽东同志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不管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毛泽东对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都作了充分的肯定。食品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最基本问题,毛泽东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加强农业战线是全党长期的首要任务”[4]。1960年时毛泽东提出:“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这个关于国民经济发展构想,为我国接下来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重视农业基础地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科学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指明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积极地在农村中进行农业改革,使我国农业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邓小平指出,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农村的生产关系,邓小平在农业发展中,提出了取消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业发展的重大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研判与实施与当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发展情况相适应,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得到了根本性的变革,仍然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性质。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肯定农村建立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农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对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是十分有益的。此外,邓小平还提倡通过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发展。随着当时农业的发展,邓小平又提出可以发展适度的规模化经营与集体经济,这是从我国当时农业发展水平和具体状况出发,指明了下一步农业发展的方向。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当时的农业发展状况做了科学研究,同样强调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有的基础性地位,明确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作出了农村产业化经营及发展小城镇的决策。江泽民指出:“要把国内的工作搞好,保持稳定的发展,首先要抓好农业这个基础产业。[6]”江泽民在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可以大幅度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胡锦涛同样把农业发展问题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问题同等重要,并进一步突出农业现代化在我国发展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胡锦涛同样强调要抓牢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不能动摇,并强调要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改变发展思维,改变从前粗放式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要积极发展生态环保和高效优质的现代农业。在农业政策的制定上,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和解决当前农民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使农民真正受益,取消了农业税,给予“三农”发展大量的补助。并要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强调实现好、维护好、保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关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内容,从大局出发,深刻把握我国的国情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了许多新的农业发展思想和新的农业发展举措。以农民为本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思想出发点,例如要积极促进农民增收等。在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上,习近平提出要走大农业、适度经营规模、生态发展和技术先进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所谓大农业不单单指的是第一产业的发展,而是通过农业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进行规模化经营,追求农业的整体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7],粮食安全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注重生态农业的发展,强调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不能破坏生态环境。“高效生态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性。[8]”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农业发展现状,我国“三农”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做好“三农”工作要重视深化改革增强改革活力和注重科技的创新。此外,要重视激发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持续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使农民真正获益。
党中央领导人面对我国农业发展各个时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形势,不断提出的新思想与新论断。针对不同时期我国农业发展情况,具体分析,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与总结,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强有力的实践经验,作出农业发展方向及发展方式的科学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思想的丰富。
3" 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思想的现实启示
新中国从成立开始就在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总结并借鉴学习优秀农业发展的优秀经验。在综合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行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在历代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之下,探索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在关于农业的不断探索与完善过程中,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从业人员素质及农业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客观地对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在我国发展进程中进行经验总结,对我国接下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关键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3.1"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取得了巨大进步,体现了党对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涵与目标的把握更具有时代性和创造性,实事求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从时代背景出发,不断调整与完善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方向与目标。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情况决定了我们不能盲目借鉴他国经验,而必须从我国自身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自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断探索,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也一步步深入,实现了农业发展从机械化向科技化的转变,最后向信息化转变。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要求我们要从国内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出发,有计划有阶段地推进各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注重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及先进的技术去改造我国的传统农业,逐步转变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调整与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对农业绿色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与优化,加快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3.2" 加强科学技术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科教兴农战略,这一战略逐步改善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的技术指导与技术支持,为农业生产过程中提供现代化的检测平台与信息平台。我国农业不断朝着机械化与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科技对农业的支持与引领作用,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现代农业机械设备的引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提升了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科技的发展能够有效提升土地的资源利用率,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科技对于农业发展的注入有诸多优点,最明显的就是能够保持土壤肥力,为农业生产过程提供便利及提升农业生产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9],要大力支持与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不断地研究和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并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一定的专项扶持资金,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农业科技人才,真正使得农业科技发展落到实处。
3.3" 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与相关制度体系
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制度的保障。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这个最活跃的因素,政府应该积极维护农民的权益和利益,从政策上去支持农民,例如给农民各项政策补助资金,注重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维护,同时,要加快完善农业发展的相关制度体系建设,例如农田生态保护制度、农田生态责任制度等。同时要加强农业市场交易主体的行为规范,规范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等,维护农民权益。制定了这些制度,要想真正发挥其作用,就要实实在在地贯彻执行,真正推进制度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运行,发挥农业的各项效能,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期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的生产投入对农民来说是一笔极大的开销,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先进的科研成果便落不到实处,资金的制约是农业科技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的各项补贴。
3.4"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
回顾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不同阶段制定不同政策,都是在政府的领导下进行,政府起着总的调控作用,如发展战略的制定、政策的落实、相关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和农业发展相关配套服务的落实等。这些都为农业现代化的稳步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要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的功能,政府要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建立科学的农产品产销推广平台,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积极领导农业发展。我国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注重农业组织的建立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农业组织对于农业政策的落实、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业市场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要积极扶植与引导农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注入活力。
4"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业现代化思想是研究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理论结晶,对其思想进行归纳和研究,对于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孕育了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我国只是农业大国并非农业强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站在历史征程上,我们必须学习领悟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思想的科学内涵,把其真正融入到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2] 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60.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31.
[4]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发展中心.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15.
[6] 江泽民在农村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11亿人民吃饭是个头等大事 保持稳定发展首先要抓好农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0(4):10.
[7] 习近平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97.
[8] 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9]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