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美术“四大领域”的教学方法
2024-12-31裴莹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通过对传统美术教育形式及方法的反思和总结,教育部颁发了2022艺术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对美术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等也有了最新的方向和建议。根据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学生的学习模式已经有了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倾向,那么相应地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要随之进行转变。过去因为课时、应试等因素导致的“一言堂”式讲授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的教学需求,总体来看,情境式、问题导向式和创新式的教学方法更加能够适应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美术学科的延伸性发展。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美术
现状分析。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生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完善的人格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础。面对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学生一定要具备自我构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拥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传统灌输式教育所带来的影响,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自我构建能力的基本途径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实践研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再次是要重视家庭教育和学生的社会参与。第一,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具备独立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研究问题能力,我们要转变以往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诱导,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学习方式上要主张探究式学习,可以根据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三个指标来加以判断。第二,重视家庭教育。孩子自我构建能力的培养绝非仅仅存在于课堂中,家庭环境的熏陶和父母的教育行为也对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将来会成为怎么样的人,会是哪一块“料”,他是否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跟他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父母应当多鼓励和肯定孩子。第三,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仍然深受学科本位、灌输为主传统工业时代的教育方式影响,但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普及,出现了“非学校化”教育趋势,社会教育的地位更加凸显。学生在社会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和思考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解读。课程标准是教师开展教学和进行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2022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是国家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做出来的重大教育部署和调整,首先从课程目标来看,艺术课程围绕着“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明确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要求在艺术学科的学习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将核心素养贯穿到教学始终;从课程内容上看,美术学科包含“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类艺术实践,每个学段均设置了五项学习任务,给予了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学习活动建议,课程内容的丰富多样要求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地运用方式方法开展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从课程实施意见来看,设置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建议。
美术学科四大领域教学方法的探析
“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方法。鉴赏教学在美术课程内容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但因为受到课时、传统应试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鉴赏课中教师多以“一言堂”的讲授法来展开,但这样不利于学生自主鉴赏能力的发展,会导致学生产生“被动式欣赏”的情况,降低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开展鉴赏课程时,应该以讲授法为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以此来形成课程的节奏变化,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力。主要的教学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第一,音乐感染法。音乐和美术同属于艺术领域的学科课程,将音乐元素添加到美术鉴赏课程当中不仅会活跃整体的课堂氛围,还能够辅助学生更加生动和深入地理解鉴赏内容。第二,录像观察法。在鉴赏课的教学当中可以适当运用直观的视频辅助教学,例如学习毕加索的作品时,可以播放《毕加索的秘密》;了解雕塑作品时,可以播放1980年美国影片《米开朗琪罗》,但在运用录像观察法时,教师要注意提前为学生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第三,作品对比法。鉴赏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感受、体验、分析、判断美术作品,首先可以针对鉴赏作品的文化背景、艺术种类、风格流派、代表作者等进行横向比较,其次也可以针对艺术种类的不同发展阶段、艺术流派的不同发展时期、艺术家的不同成长阶段、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各阶段进行纵向比较。第四,表现再创作法,鉴赏教学中如果在单纯的口头表述阶段上加上实践表现,会加深学生对鉴赏作品的理解,对于艺术大师作品的再创作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和艺术理解力。第五,实地参观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美术鉴赏课堂延伸至博物馆、美术馆或民间文化中去,为学生塑造真实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社会参与感,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方法。如今在美术课程中的“造型·表现”领域属于外化行为的教学内容,所强调的技能练习与掌握是美术学习的基础。相对于鉴赏课程,美术表现活动在中小学的课堂中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因为“造型·表现”领域多以绘画、雕塑等实践课程为主,课程性质具有发散性和自由性等特征,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教师可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示范与演示法。美术技法的学习属于程序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复杂的技法拆分成小步骤进行示范与演示,以便于引导学生慢慢掌握,同时在运用此方法进行教学时,教师还需要辅以讲述法来进行授课,形象的语言加上直观且有逻辑的示范,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美术的技能技法。第二,合作学习指导法。2022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要引导学生养成合作性的学习模式,因为人类教育历来对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视,在“造型·表现”领域进行小组合作式创造,例如在校庆等校园活动中带领所有学生共同绘制一幅长卷作品,或者以小型的任务驱动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和反馈,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对于学生社会性能力的培养也极有益处。第三,练习和实践指导法。教师在讲台上的示范和演示固然重要,但是美术技法具有“熟能生巧”学习特征,教师要为学生存留和打开自主探索的空间,以便于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技能基础之上进行自主创造。
“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方法。以设计、工艺为典型课堂内容的“设计·应用”模块相比于内化的“欣赏·评述”领域属于外化的美术课程,其活动方式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功能性的目的。根据2022艺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提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兴趣定位与展示法。“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内容多趋向于现实性和实用性,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在针对某些主题的课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材料等加以展示,比如在进行“书籍装帧设计”的教学时,仅仅利用图片来展示不同的装帧效果是绝对不够的,教师需要针对“简册装”“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等不同的书籍装帧方式提供实物书籍供学生学习,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引入相关人员参与教学法。在各个学段美术学习任务中对于传统工艺的学习占据了一定比例,加之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传播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当下重点关注的问题,邀请民间艺人、美术家进入美术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思想认识,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构建学校和社会良好沟通的桥梁。
“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专章,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面对“唯分数”和“唯升学”的功利性教育环境,国家颁布了“双减”政策,要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双减”工作为核心推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结合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和个人自身的成长经历进行反思得出:人的生命旅程中一定会经历各种的坎坷,但正是这些一次次的跌倒才折射出拥有自我建构能力的重要性以及价值。
由此可见,综合探索模式是顺应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从当今社会所呈现出来的综合交叉型人才需求的增长来看,该课程模式是非常有价值的课程理念。“综合·探索”指的是学科内四大领域的融合、美术与其他各类学科的融合,以及倡导探究式为主,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该领域所适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问题发现和探究指导法。2022艺术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要围绕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美术学习活动及综合化的学习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基于问题导向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组织形式比较多样,实施模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创设问题情境阶段、问题探究阶段和总结交流阶段。第二,头脑风暴法。鉴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灵活性等学习特征,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头脑风暴的创造性方法,不仅可以开放学生的思维,而且该方法自带的竞赛性质属性也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但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使用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当中灵活地进行使用,从而形成一定的课程节奏变化,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方法的分析可以给我们高位的精确指导,但是方法与模式一旦构建完成,容易使教师产生思维惰性,不再主动地去考虑因材施教,从而会造成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和固化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切不可形成僵化局面,需要不断根据新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去加以灵活调整,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与丰富多变的教学情境相适应。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关注国家教育动态、技术革新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因素,与时俱进地去创新美术教学方法,以此促进美术教学动态性、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