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诉与倾听
2024-12-31顾笑宸
从狭义上来讲,倾诉是人把自己的想法、思考说出来以宣泄情感或是追求他人认同感。宏观下的倾诉,可以有很多种形式来表达:良渚玉琮诉古人信仰,诉中国绵延五千年的礼制文明;《楚辞》诉屈原幽思,诉理想破灭后中国文人的风骨;《黄河大合唱》诉黄河精神,诉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英雄气概……
相较而言,倾听的内容就比较贫乏且难以被记录。在时间的长河里,像琵琶女和江州司马那般堪称完美的倾诉与倾听很少。在大部分时候,优秀的倾诉者常会产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李清照,一位乱世中的奇女子。在历经千帆后,她想要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下一代有才气的女孩子,使其继承衣钵代代相传。可惜,时人却不能理解,亦无法回应,一句“才藻非女子之事也”让李清照失望而归。梵·高,一位疯癫的艺术家,现在的人们膜拜他。可他的画在他的那个时代,没有被人们所认识,他通过画笔投影到纸面上的倾诉无人听见。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他的离别愁绪和人生感慨到明代才有人意识到其价值,后来民国的闻一多先生更是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此诗的倾诉在将近千年后才为人所知所感。
当倾诉者得不到回应,当倾听者不解其意,就只能使倾诉在现实的困境下委顿不起。由此可见倾听之于倾诉就像是俞伯牙之于钟子期般的不可或缺。没有被倾听的声音不完整,其价值得不到重视且无法体现。
但因为倾听难得,我们就不再倾诉了吗?当然不是。一定要相信,那些隐藏在喧嚣之下冷静的思考,潜伏在杂音之下喑哑的呼喊,终有一天会穿透时空,被更久远的未来所倾听,所共鸣。
鲁迅在发表《呐喊》之前也曾质疑这种不被倾听的倾诉:“话说得太多了,再谈罢。”但在长久的沉默之后,在长久以逃避对抗惨淡的现实之后,鲁迅最终还是决定遁身黑暗窥看黎明。孔乙己、阿Q、头顶的辫子和手中的人血馒头,一声声力透纸背的呐喊终于成为了“梦想将来的黄金世界”的希望之桥。时至今日,《呐喊》已出版100年,小说中的人物和话题仍被当下反复提及和讨论。
当然,倾听的力量也不可忽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倾听者,学习和践行倾听是人生的必修课。
尼采说过:“我们无可避免和自己保持陌生。”倾听来自古哲的倾诉是一个很好的认识自我的方式。无论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必修课“自省”,还是西方古典哲学中所认为的人一开始就有内在本质,抑或是法国存在主义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质”……诸如此类,都是伟人们以思考碰撞出的火花为基础倾诉给我们听的,而我们,要倾听他们的语言,这样来拉近自己与他们之间的距离。
在认识自我方面是这样,同理,在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以至于改造世界方面更是如此。当下处在继往开来的关键环节,作为青年人,既要承担继承先辈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又要履行发扬、创新、提升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职责。因此,我们要善于倾听历史深处的声音,利用好先辈的思想源泉,步入其中,用心感悟;我们也要善于倾听时代发展的召唤,正确认识和理解“新时代”的概念,坚定信念,奋力拼搏!
认真倾诉,即使倾听者寥寥无几;学会倾听,不要让倾诉颠沛流离。
作者简介:
顾笑宸,女,作者单位: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