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今谈
2024-12-31侯懿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元的价值系统中,儒家学说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早在数千年前,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便提出“君子”一词,该词是他理想化人格的代表,被赋予了极高的社会地位,成为士人的精神价值典范与道德行为规范。直到数千年后,“君子”一词仍然激起了巨大的现代回响,受到了众人的推崇。
何为君子?就志向理想这方面而言,古代与现代是融会贯通的。
古之君子,笃志而善行,往往在拥有明确的终极理想、远大的抱负后,不畏艰险,不辞辛劳。“笃志而体,君子也”,孙康、车胤都是坚定理想信念之人,不顾出身贫寒发奋苦读,留下“囊萤映雪”的千古佳话。譬如,范仲淹,家境贫寒,却有着非凡的理想,为此勤奋苦读,从不懈怠,他读书时带去的米太少,遂留下“断齑画粥”的动人故事。又如,文坛领袖欧阳修,幼时家里没钱买纸笔,他母亲便拿着芦苇秆在沙地上教他写字,为他的君子人格搭建起了基本的行为框架,留下“画荻教子”的感人典故。可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现代之君子,也必须心存理想,并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中国现代妇产科学开拓者林巧稚,立志推进中国产科技术,学成归国,将六十载年华奉献给祖国医学事业,为我国妇女儿童生命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讷于言,而敏于行”,以高远的志向不断激励自己,始终如一地践行理想,实现抱负,不亦君子乎?
何为君子?就道德修养这方面而言,古代与现代亦有一脉相承之势。
回首过去,古之君子,事事不顾自己利益,全心全意为民众忧虑,为国君着想。“君子喻于义”,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当遇到问题或者面临选择时,君子会首先以道义的标准去衡量。
放眼今朝,这种为国立命、为民请命的君子精神,理应继续发扬。黄纬禄院士为国之重器奉献一生,秉持“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的誓言,为我国固体战略导弹作出重要贡献;致力于脱贫工作的黄文秀,远离繁华都市,毅然回乡,带领全村全部脱贫,成为乡亲们口中的“文秀书记”;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老师,将青春献给祖国教育事业,为大山中的女孩提供更多发展的机会。一位位心系国家、心怀人民的前辈,他们诚可称为“君子”。
在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中,我们仍离不开“君子”一词带来的精神力量。“最美教师”“最美工人”等一系列模范的评选,都是在肯定君子的理想追求、道德力量,引导人们致敬楷模,向善向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辈青年更应葆有君子精神,将其古为今用,不断吸纳君子的人格文化内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作者简介:
侯懿桐,男,作者单位:天津市新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