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日常生活看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2024-12-31吴俊春

三角洲 2024年17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日本

中国和日本由于地理位置的近邻,使双方无论在历史或现代的进程中都有着紧密关联,且先不论政治上的此起彼伏,就跨文化交际来说,同属东方的亚洲国家中国与日本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源近形的汉字,同为礼仪之邦的两国,使人们很容易将两国文化交际混为等同。诚然,中日双方确实在很多地方存在相似性,但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一方人也有着不同的性格与文化底蕴。以笔者亲身经历或听到的、看到的实际案例为依据,看两国在交际中的差异,从而探讨出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对汉语国际教育的一些借鉴意义。

胡文仲先生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一书中把“跨文化交际”定义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到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际碰撞,小到我们日常所看的外国电影、书籍等,都属于跨文化交际。且不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往,都需要我们顾虑对方的喜好、信仰、习惯的不同,对外汉语教育更需要考虑到对象国家的一些特质,减少交际交往的摩擦与误会,才能使得在跨文化交际基础之上的对外汉语教学取得长足发展。

从日常用语的角度看待中日交际的差异

案例1:一次,会议室里,同事A从另一个同事B身后经过,因为会议室不是很宽敞,同事A就小声说了句“すみません、ちょっと通ります”(不好意思,我过一下),同事B立马拉了椅子并说“すみません”(对不起),双方又一阵相互鞠躬道歉说着对不起。

一般看来,在中国这种事情远不需要说“对不起”,本来是给别人添麻烦,麻烦别人让一下,别人却反过来道歉。实际上,这是由于在日语中,“すみません”包含的意思太多,有“对不起、打扰了、谢谢”等诸多意思。比起“ありがどう(谢谢)”,日常中日本人更喜欢用“すみません”来表达感谢。

案例2:在一次吃饭时,服务员问是否要筷子,中国同事A回了一个“いいです”,之后筷子就一直没送来,同事A就问我,为什么筷子还没送来。我回答:你刚才不是拒绝了吗?心下了然。

在日语中“いいです”意思是“好的”,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说话人的语气可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同事毫无感情斩钉截铁的一句“いいです”,在日本人那里自然理解为“不用了”。这个时候一般日本人会回答“ええ、お願いします”。这类似于汉语中的“好”字,可以表示认可;也可表示足够了、拒绝的意思。

例如,“好”字。

A1:好的,谢谢。

A2:好好好,够了够了够了。

所以,综合案例1、案例2,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日语还是汉语,一个字一个词的意思,换个语境、换个语气意思可以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这些在日常交流中甚至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中应该是屡见不鲜,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在前期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有这个思想准备,同一个词可以有不同意思。

针对同一个词的不同用法,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例如,带学生聚餐,让学生自己向服务员索要某个物品,或者对服务员的建议接受或拒绝。记录学生的用词,在后期课堂进行讨论总结。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在班级进行场景会话练习,模拟具体的购物、就餐等生活场景,加强学生对不同语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聊聊在汉语学习生活过程中,自己不能理解、感觉困惑的地方,定期加以解决与训练,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障碍会有一定的解决促进作用。

从饮食文化的角度看待中日交际的差异

案例3:中日在饭桌上的习惯也是不一样的。一次在家里邀请日本同事时,按照中方的习惯我们准备了很多菜,日本同事吃得肚子撑得不行还不好意思剩下。我们忙解释,可以不用吃完。

在中国如果饭菜没有剩下说明主人不热情。在日本则是定人定量,吃完才是对主人菜品的最佳赞赏。同样,去日本同事家做客时,家里的菜一道一道地上,而且每人份只有一点点,但是种类繁多,分很多碟子,正常吃下来也能吃饱,只是总感觉没有中国待客的实在。

中日饭桌文化也存在很大差异,包括平时的烹饪方式。最常见的是我们平时在家里做中式饭菜,油烟味比较大,急火快炒,在日本做饭时有几次厨房天花板的火警报警器都响了。而且日式抽油烟机的动力对于日本料理来说很合适,然而做完中式饭菜后家里到处都是油烟味。

不同的饮食文化造就不同的美食。中日双方在饮食这方面的差异可见一斑。在宴请日方客人或同事,甚至是校园祭我们需要拿出中式饭菜时,也可以提前询问一下对方的忌口,如是否吃辣,是否吃大蒜等。另外中国的饺子在日本朋友圈里也很有人气。只是中国说到饺子时一般指水饺(水餃子),而日本一般指煎饺子(焼き餃子),所以一般会给他们讲解一下制作方式。并且日本的饺子是作为一道菜,与中国的饺子作为主食有很大不同。所以在日本请朋友吃饭时,我们入乡随俗,桌上除了各色中式料理,偶尔也会有几盘饺子作为菜品出现。

作为对外汉语的教学者,不光是教授汉语,自然也包括入乡随俗,融入当地的日常生活,并且在文化生活方面传递一些中式特色,这对于外国友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社会生活都有很大的裨益。例如,我在日本的聚餐或忘年会集体活动时,经常与日本的朋友讨论同一道菜的中日双方不同做法。例如日本人除了中国传统的炒饭(炒飯·チャーハン),还有自己传统的炒饭,里面会有虾仁、豌豆,最上面还会有一层芝士。教学于言,教学于食,出色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可以从融入当地生活,相互传递饮食文化特色为切入点。

同样也可以把这些带到课堂中,例如用一道菜的做法来学习“把”字句。例如,西红柿炒鸡蛋。一道菜我们可以练习很多把字句,“把油放入锅里,把鸡蛋放入锅里,把鸡蛋炒熟,把西红柿切碎”等。并且练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模拟炒菜场景;也可以把这些食材做成不同的卡片,每个学生分一张,学生自由组合看哪些食材可以做成一道菜,从而来组合成学习小组,并且用汉语向大家介绍自己小组的美食菜品等。

从日常行为来看待中日文化的差异

案例4:打招呼。从日本刚回来的那段时间,我跟国内同事说话时总是喜欢点头、鞠躬,并且随声附和「はい、はい」好的好的。被同事笑了好几次我才意识到并逐渐改正。

这是因为日本人在见面打招呼时一般是点头示意,即「会釈·えしゃく」,遇到上级领导前辈则是鞠躬,就像在国内我目前还不习惯跟人握手,办完事情还是会简单鞠躬示意感谢。在中国最常见的打招呼方式就是握手,关系再好一点久别重逢也会拥抱,中国的这些习俗在别的国家未必行得通,这就需要我们提前了解并注意。

再说随声附和「相槌·あいづち」,这也是日本人的一种说话习惯,看日本新闻采访时,一位受访者在一旁说,另外一位一定会时不时的「はい、はい、そうですね、なるほど、へえ…」“是的,是的,原来如此,诶……”等,中国则基本是看着别人,等人一句说完,思考一下然后接下一句。像日本这种在对方说话中途一直呼应的随声附和比较少。同样作为外语学习者、外语教学者,我们在跟日本的学生或生活中的人交流时也应当注意相应的礼节,并且跟学生示范规范的中国交际时该有的礼节。

案例5:赏花。中日双方日常生活中对于花的喜爱都是有目共睹的。中国喜欢以花喻人,以花明志,梅兰竹菊都是代表。日本则是偏爱樱花,「花は桜木人は武士」,花中当是樱花为最,人中当以武士为上。并且每年三月到五月风靡日本的樱花前线“桜前線”,每天播放天气预报时都会播放樱花开到哪里了,并且全民出动,赏樱花喝酒踏春不亦乐乎。

樱花短暂,转瞬即逝,武士道精神在我们看来也为偏激,但这些都体现了日本人本身思想中对于短暂灿烂的生命之美的追求。类似于国产剧多以大团圆结局,日剧多以悲剧收场。小国寡民的日本人有先天的悲天悯人思维。例如诺贝尔得主川端康成的成名之作《雪国》中,全书的感情基调就是徒劳(無駄·むだ),物哀(物哀れ·もののあわれ)。日常赏花小事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特质。

中国人喜欢双数,日本人则喜欢单数,日本人也不喜欢四(日语中四与死同音),不喜欢九(九与苦同音)。另外日本人在给别人送东西时喜欢提前了解人数,有几个人送几个,如果不清楚则可以多送一些。同理我们在日常回礼时也可以参考他们的习俗。

另外,在言行方面,日语中有一句谚语:“沈黙は金雄弁は銀”。日本人是沉默的内敛的谦逊的。片山博在《ことわざに反映された日本語の言語観》一书中,关于语言价值的谚语共分析了504句,他发现仅有124条(25%)谚语觉得语言是积极作用较多,与此相对,320条(63%)谚语包含了不认可的否定意义,另外59条(12%)持中立态度,结果显而易见,所以在跟日本人的交流过程中,比起高谈阔论侃侃而谈,他们更加看重沉稳持重含蓄内敛的特质。

教师的原则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挫折摩擦甚至冲突,我们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求同存异以积极的心态去处理维护师生双方的关系,为学生长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作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窗口,我们海外执教者所肩负的不光是一人的荣辱,更关系到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为此,我们需要坚定立场,不卑不亢,从容以对。

其一,相互尊重。尊重是相互的,在对外汉语教育中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尊重别国的文化风俗,同样对于本国的文法传统也需要维护,不能偏听偏信崇洋媚外。坚决维护作为自身国家的尊严,对外国对于本国的成见偏见,不能一味求和放低自身的姿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激烈地反驳,实事求是,相互尊重,认识到文化的差异性。

其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因材施教,同样在国外也是如此。不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根据当地的文化社会生活,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合适的教学方式。对人的跨文化交际也是如此。针对不同的文化习惯信仰等选取不同的交际策略。针对日本学生可以举办一些日本人熟悉的插花与花道,茶文化与茶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三,以礼服人,以礼待人。相对于其他国家学生而言,日本的学生更加含蓄内敛。所以在课堂之上,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要注意保持距离,日本人的内外观念很强,不要表示得很亲近,更不能询问一些隐私问题。

日本驰援武汉疫情物资上,贴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标语。这是当年日本王子馈赠大唐袈裟上的话,还有两句:“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据说当年鉴真见此偈语,决意东渡。优美至极的文字,是中日之间关系贴切的表达。

就自身的跨文化交际实例,浅显分析了一些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在具体的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灵活应对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作者单位:格外小语种教育培训机构)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日本
情景交际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黄金时代》日本版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