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变译理论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2024-12-31李莲花蔡雨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与话语权不断提高,外宣翻译在提高对外交流水平、树立国家良好形象、促进中华文化传播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外宣文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日益受到关注。如何生动准确地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向国际社会进行推广与传播,已成为新时代翻译工作者的目标与追求。外宣翻译具有严肃性、准确性和灵活性等特点,需要译者熟练掌握“外宣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为更好地提高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作出贡献。以黄忠廉教授的变译理论为基础,采取译述、改译和阐译三种变译方法,对《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韩译本中的俗语进行分析,探求变译理论应用于中国俗语韩译的一般性策略,以期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外宣翻译的发展有所裨益。
文化负载词中的俗语翻译
语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反映和折射出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为了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需要外宣译者能够有效翻译中国特色文本,其中就包括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活动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了大量富含中国文化底蕴的俗语,生动准确地翻译此类文化负载词对于译者翻译的能力与精准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文化负载词中俗语的翻译问题,有以下几个难点:一是是否符合译语受众的语言习惯;二是如何保留源语文本的核心内容;三是怎样调整译文翻译的句式与结构。为了适应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语境,在政治文献的对外翻译中,需要译者对受众有深层次认识,了解如何针对特定受众调整自己的话语以达到翻译目的,不可仅仅停留在语言转换或为其解决表层语言文化问题上。在俗语的韩译过程中,要使译语符合表达规范,在内容和形式的表达上,贴近译语读者。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拥有深厚的文化渊源。俗语作为反映两国社会思想和文化风俗的重要纽带,以凝练简洁的特点,表达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语言风格。《俗语词典》中关于俗语的定义是:俗语也叫俗话,是一种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民群众中的定型语句,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是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科学知识、生活感受的总结。从广义角度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和格言。俗语中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与经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作为经典名言不断地流传,带给人们启迪与帮助。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接地气的俗语,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以通俗的语言传递治国理政新思路。
译本介绍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辑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至2014年5月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该书包括“开篇”“形象比喻篇”“俗文俚语篇”“诗文引用篇”四个部分,通过70个理念关键词,生动形象地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念和重要讲话精神,是一本富有特色的通俗政治理论读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亲切自然、富含哲理的原因就在于善用古今中外的诗文典故,特别是俗语的运用,给人们增添了平易近人之感。对文化负载词中俗语的翻译研究,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中国道路的国际认同度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俗语的韩译策略选择方面,也为翻译工作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变译理论
变译理论是由我国著名学者黄忠廉教授提出的翻译理论,其中“变译”的实质是译者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变译和变译理论的核心就在于“变通”。
变译思想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于唐朝的佛经翻译。古代的翻译学家和佛学家鸠摩罗什曾提出“当增则增,当削则削,以达其要旨为归”的翻译思想。中国近代译学大师严复提出“信达雅”与“达旨术”的观念,为21世纪初变译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黄忠廉教授正是基于严复达旨术的启发,对变译思想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在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变译理论的七种变通手段:增、减、编、述、缩、并、改。通过变通手段,可以归纳出十二种变译方法: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译写、阐译、改译、参译和仿作。
在外宣翻译中,受众是多层面的,翻译目的是动态的,变译策略是必要的。在《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的中韩俗语翻译中,译者可以运用“变通”手段,重新改写与构造源语文本的内容、结构,以方便韩国读者理解,更好地达到中韩跨文化的交际目的。
俗语的变译策略
译述是译者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原作主要内容或部分内容的变译活动。根据社会文化语境,将自己对原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转述出来,不需要考虑原文的内容与句式结构。强调舍“形”取“意”,转述原文实质内容。
例1: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译文:사람이 못 오를 산은 없고 사람이 완주하지 못할 길은 없다.
这句话出自中国当代诗人汪国真的现代诗《山高路远》,寓意着无论山峰有多高,只要我们有勇气与信心去攀登,那么一定能翻越这座山;无论路途有多长,只要我们有毅力与信念去迈步,那么就一定能走完这条路。
译者在翻译中,没有按照字面意思将“人”与“山”、“脚”与“路”两组意象进行对比翻译。因为这种翻译方法只是在表层上对内容进行直接翻译,没有表达出句子中超越自我、攻坚克难、锲而不舍的核心精神内涵。译者选择将俗语的内容用自己的理解加以转述。将“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翻译为“没有人翻不过的山(사람이 못 오를 산은 없다)”,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翻译为“没有人走不完的路(사람이 완주하지 못할 길은 없다)”。
例2: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译文:초요사회 건설의 핵심은 농촌에 있다.
“小康”这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民劳》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表达了人们在劳累后希望达到一种安定、富足的生活状态。如今的“小康”是指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的“老乡”是关键,指的是在我国人口结构中占据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只有农村地区脱贫致富,中国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真正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小康”“老乡”这种典型的中国特色词语,加大了读者对原文的理解难度。译者将“小康”翻译为符合韩国语表达习惯的“초요사회”(稍饒社会),将“老乡”直接翻译为“农村”(농촌)。综合整体的含义,将俗语转述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在于农村”,方便读者感受到原文的实质内涵。
改译是为达到预期目的,在翻译时对原文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改变或在形式上作重大调整,以适应译语国家或读者的政治环境、文化背景或技术规范。“改”相当于“归化”,用本土的例子替换国外的例子,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作内容。
例3: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译文:천릿길도 한 걸음부터, 높은 누대도 흙 한 줌부터.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是指基层工作不扎实,就会动摇党和国家事业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引用此俗语,强调提升基层服务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性。
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句俗语直译,虽然能够使读者读懂原文的含义,但是不符合译语国家的文化语境。在韩国,这一俗语有着相似的表达形式。译者对原文采取“本土化”的翻译方法,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改译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台起于累土”,给人一种亲切自然、通俗易懂之感。
例4:有话要放到桌面上来讲。
译文:할 말이 있으면 공개적으로 하라.
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并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引用的俗语,旨在弘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古语有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党内生活中,党员同志要积极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把党内监督放在阳光下,同时也能使决策透明化、公正化,避免“暗箱操作”。
“把话放在桌面上讲”并非是“站在桌面上讲话”,而是把即将要讨论的问题进行公开说明、不要在背后乱讲。直译此俗语,容易让译语国家的读者产生误解。译者将“放到桌面上”改译为“公开”(공개적으로),译文则变为“有话要公开来讲”,意思清楚明了。
阐译是在译文中对原作内容直接加以阐释并与之浑然融合的变译活动,它在译的基础上,对原作的词、句乃至篇进行阐释,以便读者理解。“阐”,即对原文信息的补充性解释和说明,不包含译者的个人观点或主张,目的在于将原作中压缩的文化信息和文化价值释放出来,通过原文与注解的融合,为译语读者扫清阅读障碍。
例5:舌尖上的安全。
译文:’혀끝의 안전’을 지켜야 한다.
近年来,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席卷了海内外对于中国美食的关注热潮。“舌尖”指的是老百姓吃到嘴里的日用饮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引用此俗语,表达了国家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
译者采用阐译的方法,对于缺失的原文信息进行补充说明,在“舌尖上的安全”基础上,增加了谓语动词“지키다”(守护),译为“要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将原句中隐含的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与监管之意表现出来。
例6:作秀。
译文:쇼하지 말라.
“作秀”是指虚假的形式主义与面子工程,是典型的负面词汇。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领导干部座谈会上借此俗语,表达了对某些官员“作秀”行为的批判,强调对待群众不能虚情假意。
“作秀”只是陈述式的动词,如果直译为“쇼하다”,则会给读者带来误导。译者为了保证读者理解的准确性,增加了否定语尾“-지 말라”,译为“不要作秀”,对词语本身的含义加以阐释。通过阐译的方法,避免了歧义的产生,更好地体现出习总书记讲话的核心理念。
中韩两国之间的历史、经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推进,文化负载词的对外翻译在促进文化交流、提高国家软实力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根据黄忠廉教授的变译理论,阐述了译述、改译、阐译三种变译方法在《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韩译本)俗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首先,“译述”方法是译者对原文的创造性转述,即舍弃原文的内容与格式,将译者对原文的理解重新解释。其次,“改译”方法应用频率最高,是译者为适应译语国家的文化环境,所采取的“归化”策略。最后,“阐译”是将原文中缺失的信息进行补充说明,通过“译”+“释”的融合性翻译,提高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与感受。“变译”与中国文化负载词中俗语翻译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为变译理论与政治文本的外宣翻译实践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