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艺术下西安文化意识形态的保护

2024-12-31杜娟余若宁井春燕

三角洲 2024年17期
关键词:双语西安文化遗产

以数字媒体艺术逐步发展为基础,主要分析西安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外译问题。目前,西安文化遗产数量浩如烟海,但将其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情况寥若星辰。以“如何将数字媒体和西安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双语条漫这一结合方式,目的是以新颖、风趣的方式传承西安文化遗产。

在需要文化不断建设的背景下,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对文化强国、文化育人极其重要。全面文化繁荣离不开各个区域的齐心合力,以西安文化意识形态为例,研究数字媒体下的双语条漫对西安文化意识形态跨文化传播的发展保护。

研究的理论意义是通过挖掘数字媒体艺术下的双语条漫形式,利用语言表达和视觉传达的手段,将西安文化意识形态进行跨文化传播和保护,也为更多的城市文化传播繁荣提供新思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于纯文化内容接受度有限,国内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尚且不相同,要使国外处于不同文化的人们接受更为困难。从一个故事延展开的文化内容往往使人共情。以电影《雄狮少年》为例,它将中国广东岭南精妙绝伦的舞狮非遗文化与少年的成长故事结合起来,以其扣人心弦的内容打动人心,收获了众多好评和共情,同时也使舞狮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开来。以此类推,双语条漫可以通过描述西安的文化特色故事,以外译和生动有趣的方式传递区域文化意识形态,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为了促进社会人文传播和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和谐发展。双语条漫作为一个数字媒体艺术,也使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有了新活力,促进经济文化并行发展,达到积极良好的成效。

西安文化意识形态的现存问题

缺少文化意识的交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拥有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所形成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丰富多彩。可就目前而言,西安的城市文化形象相较国内外其他城市还有待提升。

以敦煌研究院和故宫博物院为例,他们分别设计了“云游敦煌”的微信小程序和“每日故宫”的App。从他们的UI交互设计来说新颖便捷,视听结合具有别出心裁的设计,视觉传达方面都紧紧围绕各自主题的古韵古色,使受众一打开便能不由自主的心神向往,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西安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缺少类似的文化创新发展和交流传播,导致城市文化的传播缺少感召力和认同感。所以国内外交流宣传和发扬地区的文化依旧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缺少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对于西安文化遗产的全面再创新与传承是局限的,文化创意人才是缺失的。从创新和传承上举例,在新领域,有人才围绕西安的唐文化在做元宇宙的文化展览,但问题在于受众面狭窄,影响力不足,本土文化产品产业链不够全面,这不能仅通过元宇宙其底层逻辑生成图像而变现,还需要通过跨行业联合带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对于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需要做到以小见大,即通过构建完善的唐文化社群意识形态,使其能够对整个西安文化意识形态做补充丰富作用,带领更多人了解,提升整体城市文化形象。

从文化创新人才来看,本土缺少资源吸引人才来往,缺少相应培养人才方案和制定有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使得人才大多聚集于文化蓬勃发展的大城市。西安本地不仅需要有官方带头的文化研究院,也需要有能制作“云游敦煌”“每日故宫”等相关文化创新的人才。

缺少整体群众文化认同感。进行文化的传播需要有群众的文化认同感,才能使城市文化形象具有感召力。不同年龄段对于文化遗产意识形态的接受方式与接受程度不同。其中,少年群体大多以学习的方式接受文化,青年和中年群体大多以网络的方式接受文化,老年群体大多以社区生活的方式接受文化。所以进行文化的创新传播时不仅需要考虑不同人群的接受方式,也需要考虑内容方式的创新制作,已达到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群体的接受方式不同,而文化传播的方式单一,导致整体群众生活中所接受到关于西安的文化意识形态各不相同,零碎片面。这需要人才深入研究西安文化全面创新的方法,用以点到面的实践方式发展推广西安的文化意识形态,使其能够以巧妙的方式融入大众生活,提升群众的文化认同感。

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双语条漫对西安

文化意识形态的优势

具有文化意识的交流。为将西安城市文化意识形态发展繁荣,结合“云游敦煌”和“每日故宫”的案例学习,我们从数字媒体艺术的角度出发,以双语条漫的形式对西安城市文化形象进行创新宣传。

从条漫本身出发,它以可爱的漫游者形象巧妙地围绕西安的物质文化和非遗传承进行介绍,形象生动易于大众接受。从条漫的双语角度出发,IP与外译结合,使清晰明了、生动有趣的漫画内容能够跨越语言障碍,实现不同地域的文化意识交流。

然而,要实现双语条漫在中国的推广及发展,仍需面对一些挑战。首先是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双语条漫需要翻译师和创作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意水准;其次是文化壁垒,双语条漫了解各国文化差异,从而避免给国际受众带来困惑或误解;最后是版权保护,创作者需要合法权益的保护,避免未经授权的侵权和盗版行为。

具有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可以更好地将西安城市形象树立起来,使西安文化意识形态具有感召力和群众认同感。作为双语条漫,它的创新点在于以面向世界的外译和IP形象,再以旅游的方式介绍西安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

外译使得文化能够更好地在交流中传播,IP形象作为新时代的超级传播符号可以依托条漫为载体传递个性特征,贴近大众生活。为挖掘西安地域文化的亮点,形成独具西安特色的文化意识形态,条漫的内容策划从五个主题介绍西安文化遗产,分别是: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皮影戏、民俗戏曲、历史人物与服饰、美食。

从故事内容制定到条漫绘制再到双语翻译,都有专业知识素养的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条漫内容包含精彩小故事和文化遗产的信息传达,使得国内外受众可以更好地接受西安文化内涵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风貌,形成区域文化意识形态,促进城市文化形象的繁荣发展。

具有整体群众文化认同感。目前的数字媒体需要在传播途径中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因此普遍形式的图文需要突破创新转型,以更广泛的手段使受众接受西安文化,提升群众的文化认同感。

双语条漫是具有创新性、视觉艺术性、大众性的传播手段。条漫的创新叙事形式是将IP人物与西安文化内容相结合,能够更加清晰形象地传递文化思想,双语性质也使其具有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众通过条漫了解并认识到独特的西安历史遗迹、文化故事和精神风貌,更容易从内心达到共鸣,使得文化润心。同时,漫画内容从地域文化意识的趣味性出发,将内容做得生动形象、新颖有趣,使各个年龄段都可以充分、全面地接受所传递的文化信息。群众可以感受到条漫所要传达的文化价值,达到对文化的认同感,使西安的城市文化形象更具感召力和凝聚力。

推广途径。新媒体是宣传西安文化最快速的手段。例如,李子柒以短视频的形式,在国内外视频网络平台以故事的方式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内容制作精致,使中国技艺、历史为大众所知,更使中国文化意识广泛传播开来。由此可见,利用新媒体媒介进行文化传播成效显著。

作为一种数字媒体艺术,且以新媒体——微信公众号为载体,双语条漫能随时进行分享,时效快,受众面广泛。在公众号进行双语条漫内容的双语排版发布,用户可以自由切换中英文条漫,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用户可以选择留言、点赞,这种双向互动能够使双语条漫更快速地传播推广,也可以让创作者了解到观众真正喜欢的内容,从而改进自己的创作。

通过新媒介渠道传播推广条漫,可以更好地塑造西安文化形象,双语使其推广至国际,这不仅提升了城市文化影响力,促进西安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也能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繁荣和发展贡献出力。

发展前景。双语条漫,作为一种兼顾创意、乐趣和表达力的文化宣传方式,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首先,随着“一带一路”不断推进,中国的国际化进程也在不断加深。同时,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文物多重价值的挖掘利用,需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媒体等新兴媒介实现创新性传播,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进一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多方政策支持下,双语条漫有望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代表之一。

其次,双语条漫在传播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它既可以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国内受众认识西安文化遗产和精神风貌,又可以向国际受众介绍西安的历史文化。通过中英文的双语呈现,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通过精心制作的双语条漫,可以生动地展现西安的文化内涵、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让世界更多地了解西安、认识西安。这将进一步提升西安的国际形象和文化影响力。

最后,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的普及,双语条漫具备了广泛传播的平台和渠道。在中国,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人们习惯于通过这些平台获取信息和娱乐。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条漫在突破媒介空间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叙事结构,这种先在的漫画审美经验与条漫新作品间的审美距离,造就了条漫独特的艺术特性。年轻一代对于网络媒体和新兴形式的接受程度较高,他们喜爱轻松幽默的内容,而双语条漫正好能够满足这一需求。当双语条漫成功吸引了他们的眼球后,往往还能引发更多的社交分享和话题讨论,进而扩大其影响范围。

双语条漫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广阔,它既具备传播文化、宣传价值观的功能,又适应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和用户习惯。未来,随着创作者们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双语条漫有望在西安文化宣传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并进一步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作出积极贡献。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其与文化遗产相结合对我国文化传承与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将其与新技术相结合,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型传播方式。总而言之,将新媒体艺术与文化遗产相结合已成为大势所趋。

作者简介:

杜娟,2002年出生,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化遗产翻译与传播。本文为西安工程大学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西安文化遗产IP形象设计与传播策略——以双语条漫为例》(项目编号:S202310709018)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猜你喜欢

双语西安文化遗产
西安2021
Oh 西安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