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用户认知与知识图谱可视化辽宁红色文化

2024-12-31冯学帅

三角洲 2024年17期
关键词:抗联辽宁图谱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研究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挖掘,有助于更好地传承民族精神与红色基因,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社会新风尚的重要途径。以辽宁红色文化为对象,对其进行内容梳理并以用户认知与知识图谱为视角,通过可视化分析辽宁红色文化资源及相关信息,探讨如何进行数据可视化的表征设计与交互设计,并以“抗联精神”为例给出了相关设计实例。

大数据背景下的辽宁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图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共产党科学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理论。“九一八”事变、辽沈战役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英勇抗战,以星星之火起燎原之势。辽宁红色文化是具有历史根源的,是我国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殊历史环境、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与特定历史时期中产生的,是历经革命战火千锤百炼而成的革命情怀与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深得人民认同与传承,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

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部,是我国抗日战争的起始地、解放战争的转折地、新中国国歌创作的素材地、抗美援朝战争的出征地、共和国工业的奠基地、雷锋精神的发祥地。1927年“八七会议”后,党中央在沈阳市组建了中共满洲省委,陈为人利用《满洲工人》《满洲红旗》等刊物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中共满洲省委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进行着艰苦卓绝的、百折不挠的革命战斗。从乡村到城市,辽宁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英勇革命斗争精神的杰出人物,包括党的优秀干部陈为人、坚定共产主义者陈镜湖、为国捐躯民族英雄邓铁梅、中国少年铁血军苗可秀、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赵尚志等。在此时期形成的抗联精神、解放战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英模精神代代相传,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红色记忆,成为我国人民的精神新坐标。

目前,辽宁省共有红色文化遗址1432处,其中重要会议、活动地遗址59处,抗日根据地、密营地遗址117处,劣势殉难地遗址51处,重要历史事件遗址395处,重要机构旧址144处,名人故居、旧址14处,纪念设施801处,抗日部队附属机构41处,学校及其他军事设施遗址69处。已经形成“六地”的红色教育文化资源,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对辽宁文化资源的梳理,深度挖掘辽宁红色文化资源,依托文献、图片等文化资源,利用数据可视化进行展示设计,为传承辽宁红色文化、传播辽宁先进文化、增强年轻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基于用户认知的模型

认知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思维过程或印象心理过程,即用户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要求,通过获取信息,并在内心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用户通过视觉感知获取某些事件,进而形成概念、知觉、判断及想象,通过不断的心理活动与分析,所获取的各类信息在用户大脑中产生各种反应,如感受、意象、扩散思维、记忆思维等形成对事件所产生的某类情感或精神内涵,最终形成人的整个认知过程。图1所示为他们之间的交互关系,这个模型描述了用户作为认知主体,对事件进行特征提取,形成海量数据,进而经过分析、编码、重构获取事件元素,通过交互设计、用户表征完成可视化表征产品设计的认知路径。

基于知识图谱构建研究模型

知识图谱通过信息可视化技术、数学、图形学等理论与知识图构建、管理、信息检索、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信息抽取等方法利用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地描述客观事件中的实体、属性、时间、事件等因素之间的联系。

用户在感知知识时也是从本体感知、应用行为及情感领悟转化三个方面进行的,在构架基于知识图谱的模型采用三层次理论:本体层、行为层与情感层。将用户对知识的认知、领悟再到情感融入这三个层次,进而形成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三种语义描述。第一层次是对事物本体的认识,即位置、形状、时间等;第二层次是对第一层次进行语义映射,建立语义空间,能够对事物中特征内容进行描述;第三层次是对实际事物进行场景语义、行为语义、情感语义等描述,建议高层次语义描述,形成抽象属性层即情感的建立。用户在本体层中感受事物的本来面目、属性;在行为层通过人机交互、功能操作等方式获取事物的语义映射;在情感层通过本体与行为的共同作用,产生对事物的情感认知与精神认知,进而提升情感价值、社会价值。

数据可视化的交互设计

目前,国内对于大数据可视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基于大数据本身的特点进行抽象和归纳。一方面,大数据可视化表征要有明确的场景定位,以特定的应用场景为依托来体现大数据可视化表征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大数据可视化表征还要与用户的使用场景相结合,使用户能够在特定场景下感知到可视化表征所呈现的价值。

以红色文化为例,其历史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既包含政治思想、经济发展、军事国防等政治方面内容,也包含经济制度的转型、社会文化生活品质提升等社会层面内容。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其的认知主要是基于器物层面,因此可视化表征设计需要对红色文化基因图谱做好整体布局。在设计大数据可视化表征时需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首先将红色文化基因图谱设计转化为可视化表征形式;其次将革命精神中蕴含的政治意义和经济价值进行抽象提炼,在可视化表征中进行表达;最后将大数据可视化表征与用户的使用场景相结合。

数据可视化的交互设计需要遵循上述图元关系和视觉编码的原则,针对辽宁红色文化的器物、叙事、主题和精神四类基因图谱,参考面向场景的时空叙事可视化方法体系,设计大数据可视化表征中的表现形式。

以辽宁省红色基因为例设计可视化表征实例

以辽宁红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抗联精神”为例,设计基于用户认知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表征。“东北抗联精神”的精神图谱,采用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数据来源于互联网上与“抗联精神”有关的各类学习文献,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在海量文献资料库中采集获取主题信息。“东北抗联精神”的标签云图谱,采用词云图的表现形式呈现。“东北抗联精神”的时间故事图谱,采用时间看板的表现形式呈现,数据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党史资料、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资料,对上述文献档案进行梳理,涉及复杂的事件数据。

“东北抗联精神”精神图谱的表征设计采用了思维导图的图元关系,利用笛卡尔坐标系的根茎图与分支图将各类主题间的隶属关系与层级关系有机表征出来,将每级主题通过层次结构构建,点击本级主题展开显示该主题的下一级子主题,“东北抗联精神”精神图谱的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

借助数据提取与文本分析工具,采用一系列的数据分析算法从“抗联精神”相关的各类资料、各类文献中提取关键词,通过标签云的表征形式构建“东北抗联精神”的标签云图谱。图中通过笛卡尔坐标系文本比例大小展示关键词在文献中的出现次数,“东北抗联精神”的标签云图谱如图3所示。

对于“东北抗联精神”中所包含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以一维时间轴故事板的形式进行设计。故事板中以时间为主线,贯彻抗联始末,通过文字、图像等信息进行交互设计,串联所有事件,显示相关信息,“东北抗联精神”的时间故事图谱如图4所示。

本文为基于数据可视化构建辽宁红色文化基因图谱的研究,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20211004。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党建系统设计方案,2022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2022GXDJ-QN048。作者单位: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抗联辽宁图谱
辽宁之光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绘一张成长图谱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重走抗联路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01海上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