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提升路径

2024-12-31谭小月黄良陶妍

三角洲 2024年17期
关键词:隐性法治院校

法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开设正式的法治教育课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国家大项立法正逐步完善,培养公民的法律素质迫在眉睫。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中有不少来自中职、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法治素养参差不齐,法律意识淡薄,心智不成熟、自律自控能力不强,导致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法律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法治教育,但目前高校显性法治教育效果并不明显,通过各种隐性法治教育的方式向大学生传递法治意识和法治价值理念,不仅可以洗涤大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观与人生观,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同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年—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全民普法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公民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推进,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坚持“八个相统一”的教育原则,其中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不仅要挖掘思政课程中本身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还要挖掘其他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注重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是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下,通过各种隐性载体实现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法治意识的培养与法治素养的提升。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主要有以下特点。其一,追求个人个性显现。作为新生代的本科生,他们的思维灵活,追逐时髦,致力于追求个人个性显现。其二,自律性不足,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从目前来看,职业本科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纪律性和组织性,遇到学习和生活的困难时,很难有效进行自我疏导,比较容易意气用事,法律意识淡薄,在面对诱惑时往往无法抵制而容易随波逐流。其三,个人价值观尚未形成。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很多学生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会随波逐流,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不仅是维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价值理念,让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培养德法兼修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探讨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提升的路径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现状

隐性法治教育现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年—2023年)》要求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快车道,这就要求职业本科的培养是德技并修、育训结合内涵式发展,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教育。随着法治中国的不断深化,高校的法治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明显增强,运用法律解决问题和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也明显提高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校园贷、电信诈骗、演唱会门票诈骗等诸多案件在大学生群体中层出不穷,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依然紧迫。根据调查发现,目前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大学生主动接受隐性法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中有不少来自中职、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法治素养参差不齐,思维方式活跃,自控能力和自律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薄,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和训练,除了被动接受辅导员、班主任召开的各种安全教育、法律相关的主题班会、全国青少年普法网2023年“宪法卫士”行动计划在线学习,以及辅导员日常安全教育工作,基本上很少会主动接受关于法治方面的教育。

隐性法治教育的载体与形式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除了法学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的学生几乎很少参与课堂以外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对学校组织的法治教育活动的了解程度不高。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去了解更多更深入的,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认为学校组织的法治相关实践活动自己不太适合参加,或者没有参加的意识。

隐性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效果不明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会依靠各种媒介和载体,各高校在法治教育上通常会重视法治宣传教育,例如通过模拟法庭、法治知识竞赛、法治主题征文、演讲等主题活动加强大学生的隐性法治教育,但是在开展过程中发现,很多实践活动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划,也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校园内缺乏法治的相关标语和宣传栏,文明法治的校园氛围不够浓厚,很多学生依然存在打架斗殴、违法违纪及被电信诈骗等现象。

存在的问题:高校对大学生的隐性法治教育重视度不够。目前,高校的隐性法治教育载体不少,但这些载体的教育效果不佳,很多都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在吸收时缺乏主动性,法治教育内容未能够真正入脑入心。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对隐性法治教育不够重视,未能将此工作提高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上来看待。这种角色定位导致很多法治活动和实践流于形式,难以形成比较浓厚的法治校园氛围,法治教育效果不显著。

对大学生的隐性法治教育缺乏系统性规划和创新性。法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得人们形成对法治的认同、尊崇和信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目前,职业本科院校中隐性法治教育的方式和载体虽多,但都缺乏创新性和系统性,法治教育缺乏学生从进入学校到走出学校所需的系统性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育计划。此外,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所需要掌握的行业法治知识也应该有些差别。在进行法治教育时创新性和针对性不足,导致隐性法治教育的效果不好。

各部门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教育过程中未起到良好的法治观念示范引领作用。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对接学生的工作处置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隐性法治思维和观念引导的意识,法律制度和校纪校规不够严明,老师们在办理学生事务过程中有的时候因为害怕造成紧张的家校关系而导致很多事情都以服务和教育引导为主,对于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没有予以恰当处置或及时进行扩大教育,长此以往,学生形成一种“犯错也不会被惩罚”的错觉,自然对法律也没有敬畏之心。

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提升路径

加强重视,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一样重要,均属于社会价值教育的范畴,是实现社会控制的手段,二者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和补充。职业本科院校既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发挥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作用,更要发挥法治教育对行为的规范作用,使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结合,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培育新时代优秀大学生。

强化法治教育宣传的力度。大学生规范行为意识的影响因素很多,如良好的社会风气、严明的法制法规校园环境、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良好的校园榜样示范等。应该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突出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治安管理和刑事法律法规等方面内容的宣传教育和引导。通过橱窗、校园广播、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学校官方网站等载体,大力突出法治方面内容宣传引导,在全校形成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

构建系统性的校园法治教育培育体系。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规律和文化需求,开展不同形式的隐性法治教育品牌活动,将法治教育建设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贴切实际的方法开展各类形式丰富多样的法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如组建学生法治教育宣讲团,召开法治文化主题班会、学生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名师大讲堂,定期邀请知名律师到校进行针对性案例教育和防范提醒,建立法律咨询一站式服务窗等。通过一系列的法治教育培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储备进校至毕业乃至走上社会的法律基础知识,培育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法制观念,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法治教育,帮助大学生远离犯罪,健康成长成才。

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法治知识和法治观念。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体是教师,他们必须以身作则,认真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具备良好的法治素养法制观念,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积极向学生传达法治知识和法治观念。将法治教育和培训纳入考核体系。目前虽然大部分院校均已经将此项工作纳入考核体系,但是很多都流于形式,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在法治教育学习过程中,大多使用考试神器应付了事,未能真正学习形成内化知识提升自身的法治知识。要想使教师的普法学习真正有效果,就不应该流于线上自行学习的形式,而应该将此项考核工作严格抓牢,抓落实,让全体教师均认真对待,切实学好法律,并用于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践。

隐性法制教育与显性法治教育相结合。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我国教育实践的传统要求,教育应该是以显性教育为主,显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显性法治教育通常是通过最直接的“灌输式”教育将法治知识传授给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则是要以诸多“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大学生法治信仰和法治情感、法制观念。无论是显性的法治教育还是隐性的法治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应该将其结合起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有计划地加以培养和引导,突出显性与隐性相统一,互相补充,协同并进,积极回应法治校园、法治社会的需求和呼声。

本文为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YZS2233)。作者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隐性法治院校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