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毛泽东文艺思想来看红色作品典型性人物塑造

2024-12-31刘琳

三角洲 2024年17期
关键词:批斗文艺思想文艺作品

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产物,指导着我国文艺工作建设的重要方向与目标。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简称《讲话》)中,毛泽东将文艺与党和政治进行结合,清晰全面地诠释了文艺的形成与发展问题,其中包括“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从哪里来”“文艺是为谁服务的”等问题。毛泽东文艺思想提出后,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红色舞蹈作品,这些作品的编创方式与表现方法对当下文艺工作者仍有巨大的启发和引领作用。

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指导着我国文艺工作建设的重要方向与目标。1942年《讲话》是其理论基点,给知识分子,也就是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使命与目标引导。

当前,国内外舞蹈迅速发展,外国现代舞、街舞在国内兴起,国内舞蹈作品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图景。但伴随着经济市场转型、国际交流增多,部分文艺工作者也出现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过度重视自我表达、漠视作品社会效益等倾向。

基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人物典型化

全民性国家存亡的战争。毛泽东文艺思想诞生于国家危亡的战争时期,受战时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影响,以取得战争胜利为目的,为获得群众支持、在精神上获得绝对优势,形成了意识层面的绝对正确与严格控制。此时绝对正确的现实代表即政党、政权和军队。在对绝对正确的无限崇拜与拥护下,战争思维扩展到了文艺思维,建立了“势不两立”“敌我不两存”的文艺逻辑,文艺作品中的人物角色被大致分为“敌”与“我”两个部分。“敌人”,是侵略者、反动派、地主阶级等;“我”,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政党、军队等。

解放战争后,文艺逻辑继续深入,代表党组织的意志与党的思想统一。文艺作品尽管风格粗糙,但“我”的一方更加高明,突出表现胜利者的强势位置和权威。此时形成新的话语形式,是解放后胜利者的话语权威,是文艺的政治立场,体现文艺的阶级性和党性原则,集中体现工农阶级利益。

与过去表现士大夫追求、文人墨客的情趣、民间生活的乐趣等旧形式作品不同,解放后的文艺是全新的文艺,即人民文艺。全新的美学原则和创造原则出现,毛泽东文艺思想对创作什么文艺作品、创作什么形式的文艺作品、怎样创作文艺作品进行了指导。人民至上成为文艺传统,在新原则的指导下,文艺作品呈现直白、易懂、简洁的特点,同时开始由个体趋向群体,不断向群体同化,在思想、整体、心理、情感上发挥了巨大的凝聚作用。

《东方红》之《八月桂花遍地开》

的典型性人物塑造

《东方红》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表现了稳定的政权时代和历史时代,主体鲜明,情节简单直接,不断反复构建典型化、夸饰化的各色人物形象,与观者产生心灵上的交汇,既体现了政治性,又体现了群众性。

党的形象在舞段中大多由红军形象表现,手持武器、高举红旗等道具展现了党英勇无畏的形象。高昂挺胸,沿直线调度从右至左单向追击,表现了一路高歌、乘胜追击的胜利者形象。不论是追击时还是被批斗时,红军一直位于整个队伍的前区或整个舞台的中区,突出了领导形象,表现了政权的绝对地位。

工农兵政府的牌匾也明确具有政权、政府的意味,其上场后一直位于舞台的中轴线,表现了胜利者的地位和群众对党组织的拥护崇敬。

地主阶级大多身着黑色服饰,头戴礼帽,身穿材质更好更贵的缎面上衣,从服饰上便交代了人物身份与阶级差异。而后的批斗场景,地主阶级带上高帽,游街示众,从狼狈的逃跑者彻底变为了战斗的失败者。

开场部分,地主阶级以狼狈猥琐的动态,在舞台大对角线上进行一段来回的拉扯,最终从舞台右前区向左后区单线的调度,落荒而逃,表现彻底的落败。批斗现场,地主阶级被工、农、兵三方阵营围在中间,低眉顺眼、懦弱不堪。此处的队形划分了阶级阵营,区分“敌”“我”。随后的批斗过程,不断用圆形调度进行游街。此处的调度是阶级对垒的象征,并不断强调着阶级矛盾。

苦难的劳动人民身着缝缝补补粗布衣,以一位老人和一位小孩为重点形象登场于批斗现场。此处的形象选择引人遐想,或许因家中青壮年皆被迫害,只剩下老人与小孩,突出了农民阶层的不幸。老人以顿挫的步伐逼近地主阶级,目光的紧盯与跟随,表现了其怒不可遏的心情。

此处的道具血衣以一种非常直接、不加掩饰的方式出现在台上,并且配合老人上身的不断俯仰,以及手部颤抖的动作和圆形调度持续呈现在观众眼前,突出强调了农民阶级遭受的极致苦难,表现了其内心的悲痛,反映了作为“敌人”的地主阶级的残忍。另一个道具卖身契是阶级矛盾的代表。以老人为首的农民阶级愤怒地撕毁卖身契,象征着革命的胜利与阶级压迫党的消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阶级平等。

小孩的动态主要在批斗部分和庆祝部分。批斗部分,小孩抢过大刀向地主阶级砍去,表现了其内心的愤怒与对地主阶级的憎恨,再次强化了阶级矛盾之深与地主阶级之恶。庆祝部分,小孩加入红军队伍表现了人民对党的热爱与拥护,有“革命接班人”的意味。

拥护党的工农形象最先出现在追击部分,调度跟随在代表党形象的红军身后,表现了工农对党的拥护和追随。紧接着的批斗部分,由群众的形象先引入,以敲锣的人为焦点,背景逐渐进入围观的群众和军队,最终形成群众在两侧、党在中间的队形,作为讨伐地主阶级的支持力量存在。

粮食作为“分粮”舞段的重要道具具有双重意味:既是人民的劳动成果,也是从地主阶级中重新获取的劳动成果,两层含义在矛盾中对立,在阶级上统一。同时选用民间小戏的形式进行风格舞段的展示,采取双人对舞的形式和圆形的民族传统调度,增强了舞段特色,推进了欢乐的情绪。

庆祝部分继续沿用民族风格舞段,在队形上继续保持圆满的风格特点,表现了群众对新政权的拥护与热爱,将舞段情绪推向高潮。少女们手拿绶带花,引出后续新兵入伍的情节,过渡自然。从舞台中区向舞台后区延伸的动作造型也突出表现了群众对政权的拥护之情。

基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象

一元化理论观点。毛泽东文艺思想始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展开,坚持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核心观点,坚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理论。以“创作什么”“怎么创作”“如何更好地为革命服务”“从文艺如何展开”为理论基点,坚定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和党、党性、党的政策的立场。根据《讲话》的内容,时刻围绕战时工作背景和党的立场具体展开、持续深入文艺创作。

在《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舞段中,所有形象都是经过选择和剔除之后形成的有意识的呈现。例如政党的形象始终位于舞台的前区、中区,占据着中轴线上的焦点位,表现了未来胜利者的自信与优越,展现了强势地位。

“二为”方向解决的是“文艺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列宁对此的回答是“为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服务”。在列宁的基础上,我国将其发展为“为工农兵服务”,建国后变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界定了文艺工作服务的对象与方向,受阶级、政治经济制度等影响,“二为”方向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虽然舞段中党的形象最为光辉,但重点的人物形象依然围绕着人民群众展开。从舞段的故事选材上,无论是党追击地主阶级,还是批斗的游行与分粮,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人民平等,解放人民于苦难之中。作品紧密围绕党“为人民服务”的政策发展开来,是“二为”方向的成功体现。

艺术与生活。关于服务方法的问题,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出,要以工农兵为对象,以他们熟悉的内容与形式,在具体情节、阶级上呈现无产阶级前进的方向。不仅要根据一个对象展开,同时要针对当下与未来如何普及提高的理论把握。由此,文艺家在经过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工农兵生活后,以其生活斗争形式作为文艺原始材料创作的文艺作品中的生活呈现,相对于实际生活会更加强烈与理想化,具有集中性、典型性、普遍性的特征。

舞段采用了特殊时期的表演风格,在涉及阶级矛盾时表现得十分夸张,塑造的人物形象十分正统,没有自我的个性和特别,完全为角色形象服务,具有明显的典型化特征。

政治标准与文艺标准。“二为”方向基础下的文艺批判标准更多的是集中在某个问题上:围绕“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歌颂斗争,暴露过往黑暗;歌颂先进,批判落后。坚持政治标准第一性,将战时的团结延续到建国后,发展为普及提高的效果;坚持文艺的标准第二性,将文艺工作与生活融合,保证作品的艺术性。

舞段以阶级矛盾为主题,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将人物形象明确分为“敌”“我”两大阵营:“敌”是地主阶级,“我”是党、受压迫的农民阶层和拥护党的群众。批判了落后封建的地主阶级,歌颂党和新政权的光辉伟大,展现了战时工农兵团结对抗敌人的形象,同时融入民族生活元素,将民间小戏等作为风格舞段呈现,增强了舞段的艺术性。

内容与形式。随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提出,主旋律题材作品开始以内容为核心,围绕服务对象展开,内容对于形式起主导作用。而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对内容也起到反作用。

作品展现了工农革命时期在红色根据地发生的事件,结构上可分为四个部分:驱赶万恶的地主阶级、帮助困难的农民群众找回幸福生活、进一步分发粮食、政权的进一步确认。为了使情节简单易懂,在各个情节的链接处做了删减,如追击地主阶级之后直接转到了批斗现场,没有完整详细地交代抓捕地主阶级的情节,有利于内容更清晰简单的展现。同时树立了万恶的地主阶级、苦难的劳动农民阶级、光辉的党、拥护党的群众四个典型形象,与其表现阶级矛盾、拥护新政权的内容相符合,相互呼应。

对当代红色作品创作的启示

中国步入发展的新时期,如何发挥文艺在新时代的精神引领作用,创作质量更好、内容更好的文艺作品,是文艺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对当代中国文艺工作指导、当代文艺工作开展的重要理论指南。经典红色作品是当代文艺作品创作的优秀范例。

当代红色作品创作要时刻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展开,坚定社会主义立场。坚持政治第一性与艺术第二性,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结合中国实际运用展开,表现先进社会形态中的现实美与艺术美,做到社会主义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牢记“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人们熟悉的方式开展创作,将人民生活融入艺术作品,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发挥艺术普及与提高人民素质的作用,展现未来发展方向。

要坚持以历史为据,深入实地考察真实的历史情况,从我国、我党的百年历史中挖掘精华故事与精华人物,展现我国独特的民族气节,塑造经典人物形象,赋予历史新时代的意义。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批斗文艺思想文艺作品
大地情深
——河北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
文艺作品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习近平文艺思想浅析
替老师挨斗很光荣
我曾经被批斗
现实主义对左拉文艺思想的影响
会通与专精:杨义学术研究与文艺思想述略
越界先锋:从文艺规训到文化批判——论周宪文艺思想与治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