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中国电影强国的高质量发展
2024-12-31韩璐
前几年全球电影事业被迫按下暂停键,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逐渐复苏,社会保持安定,直接带动了国内电影业的恢复,2021年国家电影局发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指出“2035年我国将建成电影强国”的目标,中国电影强国的未来指日可待,应从三部分来打造中国电影强国:第一部分建立新时代高质量电影保障,推动电影产业内核稳健发展;第二部分建立完善学术理论体系,建立电影人才培养工程;第三部分建立国内市场繁荣发展,国外市场多元并进。
中国电影——百年沧桑巨变,渲染历史发展长河。当中国电影跃居世界第二,奋力前行时,因特殊原因,全球电影事业突然停滞,近年来中国经济逐渐复苏,社会保持安定,直接带动电影业的恢复,中国电影成为电影强国的转机真正显现。
中国电影披荆斩棘的历史进程回顾
纵观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从1905年《定军山》的横空出世,中国人尝试拍摄电影的大幕就此拉开,然而中国电影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30年代政治与经济动荡不安,盈利成了电影拍摄的第一目的,1931年《歌女红牡丹》实现了从无声到有声的转变,1948年《生死恨》实现了从黑白到彩色的转变,20世纪40年代中国电影在战后高产与艰难中前进。1978年以前,中国电影处于尝试摸索期,有过丰收,也有过禁锢,电影也曾沦为政治的工具,但这都是中国人民对电影不断探索的努力。
中国电影的转机要从1978年12月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说起。1979年《人民日报》开展了“怎样把电影工作搞上去”的讨论,《电影艺术》发起了关于“电影理论现代化”的专题探讨,随着理论争鸣纷繁艳丽,理论思潮争相斗艳,出现了写意电影、纪实电影、第五代导演的影像美学风潮创作等。自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后,中国社会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推广市场经济的新历史阶段。1993年正式启动中国电影机制现代改革步伐,变革重心从80年代的美学现代化转移到90年代的体制现代化上。大刀阔斧的改革效果显著,但这也使1992年后中国电影受国外电影的冲击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艺术的启蒙性和电影精神发展确实存在大幅度回落的事实,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也呈现开放、多元共存的局面。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电影有了新格局。2000年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对今后电影市场的改革思路作了说明,提出组建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2001年广电总局与文化部提出电影发放行放映机制改革。2003年底,“电影强国”这个概念首次在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把中国打造成世界电影强国”。2004年广电总局提出新形势下电影产业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把中国电影产业做强做大,使我国真正成为世界电影强国”。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2014年《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提出“提高中国电影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中国电影关键时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跨越”。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为电影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中国电影票房由2009年的62.06亿到2019年的641.61亿,新映影片数2019年477部是2009年新映影片数的2倍以上,中国电影行业实现了大跨步前进。
乘风破浪的中国电影强国构想
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首次提出“要把中国打造成世界电影强国”的概念,随后国家又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有效改革措施,直到2021年11月9日,国家电影局在《“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中提出2035年我国将建成电影强国的发展目标,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电影艺术家,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大幅提升等重大举措,提出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聚焦重点任务设计项目抓手,通过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共设置7个专栏25个工程项目。中国电影在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路上定将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建立新时代高质量电影保障。中国电影历经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作品,承载了重要的文化符号,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核,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感情,它是传承优秀文化的纽带。电影的传播具有文化意义、民族审美情趣、国家形象建构的意义,因此电影作为一种载体,更能够将中国的价值观传向世界。
建立高标准内容质量,打造中国特色国产电影。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三个主要方面的特点,第一体现在继承性、民族性上,第二体现在原创性、时代性上,第三体现在系统性、专业性上。目前中国电影市场最受欢迎的影片类型归纳为:历史的记忆、温情的催泪、硬核的科幻。历史的记忆如2021年获得57.75亿票房的《长津湖》,2020年获得31.02亿票房的《八佰》;温情的催泪如2021年获得54.13亿票房的《你好,李焕英》,2019年获得31.76亿票房的《我和我的祖国》;硬核的科幻如2019年获得46.86亿票房的《流浪地球》。这三大类型电影可谓是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典型。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更重视精神文化方面的表达。《长津湖》中的小人物在历史长河中坚强壮大;《你好,李焕英》中讲述小人物的温情故事;《流浪地球》以拯救地球为主题的硬核科幻时代,这都能引起受众的共情。新时代的主流电影将外形转型与内核重构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如《长津湖》宏大叙事、微观叙事、他者叙事、全景叙事多方面结合呈现战争历史,可谓是新主流电影叙事策略的新尝试;《哪吒之魔童降世》将传统故事重塑,将人物性格重新塑造,具有现代的体现。
发展现代化技术手段,打造硬核式中国电影。21世纪,中国正处于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电影从模糊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随着人工智能、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都为生机勃勃的电影行业提供了可靠保证与挑战。
就电影当前形势,中国电影要强化科技与电影相融合,不断提高电影拍摄制作科技水平,不断尝试,不断创新。目前,中国电影是大国而并非强国,面对世界第一的美国电影市场,拥有好莱坞的领军技术和经验,大笔资金做后盾,中国硬核科幻电影才是初生牛犊,《流浪地球》异军突起,是中国科幻电影第一批尝试寻找中国式流程体系的项目之一,它的成功是中国实力的体现。以《流浪地球》为例,它是中国第一部硬核科幻电影,中国第一次与新西兰维塔工作室合作,第一次启动UI(User Interface)部门等,具有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意义。
同时,要扶持各大院线硬件设施的配备,使用巨幕等高水平放映效果,5G高效传输技术,采用8K、VR等技术提高观影效果,全面提升内容制作水平,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电影将迎来难忘的转折点,电影强国指日可待。
建立完善的学术理论体系,建立电影人才培养工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中国电影的发展始终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背景不可分割,高校培养优秀电影人才,学术理论界为中国电影建立沟通渠道,为电影发展指明方向,学术理论界是保证电影发展的有力保障。
构建电影理论体系,是中国电影前行的学术保障。1986年8月1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在上海徐园放映,称为“西洋影戏”,作为“舶来品”的“影戏”便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尝试创新,但是在中国大背景下中国电影也走过弯路,电影教化功能在不同时期得打强化。随着电影行业的不断发展,对电影与戏剧的探讨不断激烈,甚至喊出“丢掉戏剧的拐杖”的口号,随之而来的又有“电影就是文学”口号,电影人在不断摸索中前行,这都是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电影理论体系进行及时纠错和引导。如今北京电影学院正积极构建中国电影学派,力图在理论与实践上推进中国电影的全面发展,各地方例如拥有高等教育体系的高校更应该以“凝聚共识,共谋发展”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推动我国电影理论体系和话语权的建立。
培养高素质电影人才,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有力保障。新时代高素质的电影人才是指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跨学科、精专型、复合型电影人才。电影人才是保证电影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保障。近年来,中国电影行业飞速腾飞,现代技术不断更新,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更加要求以人才为核心,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但是我国高素质复合型电影人才依旧缺失严重,这就要求,首先电影专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精尖专业型人才聚集地,要综合培养人才,即专业技术本领的培养和综合人文素养的培育;要利用自身雄厚的理论知识与现代前沿科技相结合,即艺术与技术相结合,要利用自身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成为未来中国市场发展的中流砥柱力量,全方位、多元化学习电影理论和技术,全方位培养电影人才。其次,将中国电影百年文化与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相结合,吸收国际优秀观念和技术,可以联合办学,或者开展国际会议等方式进行信息融合,共同发展电影行业。最后,随着时代的变化,技术的不断更新,要始终不忘初心,紧跟时代潮流,接纳多元化跨界电影人,兼容并蓄,鼓励对电影有创意、有热情的电影人投身电影事业,引进在国外从事先进电影事业的人才投身到中国电影事业中,将国际优秀电影产业模式和先进技术引进国内,最终形成符合中国发展的电影模式。
建立国内市场繁荣发展,国外市场多元并进。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国内市场多渠道繁荣发展。2021年“中国电影市场”明显好转,累计票房472.58亿,较2020年增长131.5%,诞生了三部45亿+票房国产影片,分别为《长津湖》《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缔造了史无前例的奇迹,这都得益于电影人的诚意创作、观众的热情支持、影院方面的积极排片,三者合一共同促成了2021年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派繁荣。但是,除三部票房45亿+影片外,年度排名3名开外影片票房均在15亿以下,票房断层明显,放映端层面,单荧幕产出较之前缩水超三成,迫于营收压力,影院票价持续抬升,平均票价首次突破40元。虽然面对中国市场的繁荣与隐忧并存,但是中国电影的发展依旧有很大空间去发掘,这就要求从业者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复杂的变化,例如由原定院线电影改到网络发行,促使电影发行环节发生了巨大变化,院线与流媒体之间产生了竞争关系,第一部尝试的电影当属《囧妈》选择与线上平台今日头条合作,签订了不低于6.3亿的版权授权协议,不仅如此甄子丹新片《肥龙过江》也选择了爱奇艺和腾讯视频,以“付费超前点映”的模式播出,一系列的操作可谓是众说纷纭,但确实减少了损失,然而如何平衡线上与线下的协同机制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另外,目前中国电影依旧主要以单一票房为主要收益,这更要求中国电影除自身发展外,更要推出电影本身以外的多元化延伸品。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