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季平影视音乐中的“文化自信”

2024-12-31王双杰

三角洲 2024年17期
关键词:季平影视音乐赵先生

谈到影视音乐,人们常常会想起久石让、莫里康内、约翰·威廉姆斯等一批世界级作曲家,这些作曲家作为本国文化的优秀代表,对树立本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成就国民对本国文化的自信起到了巨大作用。当今中国最具世界级影响力的影视作曲家,应属赵季平先生。作为这个领域的优秀代表,他的作品体现了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现象。

历史的车轮虽已进入21世纪,但我们不应忘记近代鸦片战争带来的屈辱。然而更应让我们警醒的是,国人的心态从鸦片战争前的极度自信,常常以“天朝上国,万邦来朝”自居,到鸦片战争后的极度自卑,“以洋为尊,以洋为大”,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扭曲心理直到现在还有影响,反映在许多领域,文化领域也不例外。那么,如何在该领域重建自信,就成为文化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为何赵先生有如此强烈的“文化自信”

深厚的家学渊源。赵先生的父亲是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发展、创新,他的创作对象既有表现祖国壮丽河山的宏大题材,也有描写田间地头普通人生活细节的微观题材。他的画风既师古法,又不拘泥于已有的绘画原则,自创一派。在学养上,老先生兴趣广泛,对民间音乐在内的民间艺术有着深厚感情,是一位十足的民间音乐发烧友。赵季平先生自幼长时间伴随父亲左右,深受影响,虽未从事绘画事业,但对中国绘画的笔法线条、文化意蕴、审美取向都有深刻了解,加之父亲对包括民间音乐在内民间艺术的热爱,使他从小就能发现民间艺术的美妙,感知到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从而对这片土地上产生的各种艺术有着超乎寻常的认识与喜爱,这成为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承担文化责任、产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原因。

上学期间的大量积累。赵季平先生的上学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遇到很多阻力,差点与中央音乐学院失之交臂,丧失学习机会,幸亏有贵人相助。他系统的音乐学习经历大致可以分为西安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两个时期,这段时期,他两耳少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大量记忆我国各地方民间音乐。也只有这样,他才可能对其加以比较分析,观察到民间音乐中的优质文化基因,这是他产生“文化自信”的又一原因。

赵季平先生曾经有21年的时间都扎根于陕西戏曲研究院,这样的工作经历使他有时间、有机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民间艺术瑰宝。由于长时间浸润于民间音乐的沃土,他对许多民间音乐的来源、特点、使用,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并掌握多种民间音乐的发展脉络,以及许多民间音乐之间的渊源。所以,正是由于他对民间音乐有一个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认识,才可能使他对民族民间音乐有一个全局性的战略性认识,了解中国音乐的优势、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信。

赵先生如何在影视音乐中实现“文化自信”

赵季平先生的影视音乐创作包括电视剧插曲:《好男好女》《大秦腔》《燕子李三》《绍兴师爷》《水浒传》等;电影插曲《黄土地》《他,我们见过》《月月》《你的微笑》等。这些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使用过民族乐器或民间音乐元素。

直接选用原生态的民族民间音乐。在影视音乐创作中,赵先生为了实现影片的创作意图,有时会找一些当地知名的艺人,展现他们在田间地头、婚丧嫁娶中经常表演的经典艺术。这些作品或高亢嘹亮,或忧郁凄凉,或风趣逗乐,那种自然吐露、毫无忸怩作态的直抒胸臆,是赵先生屡获好评的根本所在。像电影《黄土地》中,就是请当地有名的民歌手贺玉堂本人演唱地方民歌,还有就是充满童趣的《尿炕歌》,这些地域特色明显、风格演绎独特的原生态音乐,都成为影片成功的必要条件。

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改编。我国的民间音乐极为丰富,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只要你肯下功夫,就可以有所发现。赵先生深知,要为《水浒传》这样一部影视作品创作音乐,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所以他并不急于动手,而是深入当地,在现实中感悟,向民间学习。在认真研究原著后,他认为《水浒传》讲的是起义精神,是除暴安良,是揭竿而起的反抗强权精神,如果把音乐写得太工整、太平稳,就与原著主旨相违背,对于这样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文学名著,必须用音乐的方式写出火辣辣的野性与梁山好汉的侠义精神。于是他从当地方言以及山东的地方曲调《锯大缸》也称《王大娘补缸》的音乐出发,加以改编,创作出《好汉歌》。这首歌一经问世就火得一塌糊涂,成为这部电视连续剧的点睛之笔,是典型的对民间音乐的创造性转化。

通过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提取其中的要素,创作具有民族民间风味的音乐作品。最典型的要数电视剧《乔家大院》的配乐。这部电视剧主要以乔致庸的爱情与事业为主线,为我们展现了晋商这一群体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身上所蕴含的儒家精神——诚信,同时这部作品的价值并不仅在于对封建伦常的再现,还是对现今社会的一种启示,这也许才是作品的精髓。赵先生几次到山西,到百姓当中,看他们的生活起居,听他们的方言俚语,采集当地的民间音乐,尤其是在看地方戏演出时,被晋胡深深打动,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灵感。

有了灵感,他的创作就水到渠成,主要选取晋胡和二股弦,以及锣鼓点“咚呛里格咙咚呛”为原型的男声合唱,把打击乐的声音转化为唱词。其中二股弦主要用于打造喜庆场面,板胡则作为主奏乐器描绘风俗情景和主人公在危难中勇挑家族重任的壮志豪情,以及曲折爱情。同时用女声主唱和男声伴唱的形式表现人生的脚步。作品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导演制片的充分肯定,成为电视剧不可或缺的部分。作品中的很多片段都是神来之笔,将民间音乐要素巧妙运用于再创造中,而且你可以听出其中的韵味,但不是对民间音乐的直接引用或摘抄,而是一种对民间音乐要素恰到好处的创新性发展。所以说,他才是在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机与活力基础上、“文化自信”的践行者。

赵先生在创作中,通过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但他的传承与坚守不是故步自封、闭门造车、简单复古,而是以一种开放、与时俱进的姿态对待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即在保持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成果,为我所用,通过有选择地结合两种优秀人类文化,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传播中国形象的文化产品。借以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让中国文化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不断被国际社会接纳,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赵先生在影视音乐中

实现“文化自信”的意义

可以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由于电影电视这类传媒手段诞生于具有工业文明的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利用自身具有的技术优势,通过影视产业不断以娱乐为幌子向外输出文化、理念、世界观、价值观,所以很隐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受众,影视音乐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文化输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国人听觉审美习惯的逐渐改变,体现为不仅是一般的音乐受众,即便是有多年表演民间音乐经历的艺人,也开始怀疑这些民间音乐。国民的听觉审美习惯是在长期文化生活、地理、心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特殊的文化印记,以有别于他国的听觉审美习惯,比如说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性思维与西方音乐的立体思维。所以,一旦该国的听觉审美习惯被改变,则意味着国民对他国文化的认同,以及对本国文化的排斥。换句话说,听觉审美习惯的改变意味着本国文化可能被消灭。

那么,在全球化语境中,如何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需要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在一定的文化领域扩大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增强该民族文化的存在感,以及国民对该文化的认同感。赵先生通过影视音乐的创作这一重要文化载体,将这些“土言、土语、土腔调”饱含民族文化烙印的文化符号,以巧妙的方式应用于众多影视音乐作品中,他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一方面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使国人在缤纷的影视音乐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并从中感受到了自身文化的特殊性,培养了国人与自身文化的亲近感。这些优秀的音乐文化作品,以天然的亲和力影响着中国人的自信,意义深远。

增加中国文化的话语权。话语权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存在的基本权利,丧失话语权就意味着消亡,一种文化的话语权在很多时候都标志着这种文化的生存状态。我们今天之所以特别强调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古人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化是国家与民族存在的基本标志物,所以应该把提升中国文化的话语权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完成。

赵先生在创作的影视音乐作品中,不止一次大量使用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实践,他说电影《红高粱》中的《妹妹曲》曲调运用了打夯歌素材进行创作,在行腔上加了秦腔花脸的唱法,《颠轿曲》是从河南民歌《抬花轿》中来的。这部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获得了第38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熊奖,第八届金鸡奖最佳音乐奖。可以说赵先生的音乐对于这部影片的成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他在这部影片中实现了用中国化的音乐讲述中国的故事。这一点在今天尤为重要,细数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真正得到广泛认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产电影配乐,有多少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有多少有中国韵味,又有多少中国作曲家的影视音乐作品受到国际音乐界的重视?这是值得反思的重要问题!缺乏有说服力的作品,任何文化都很难拥有话语权,中国文化也不例外。所以说,赵季平先生的影视音乐创作,不仅是他个人艺术创作的成功,从更深层的角度看,是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让国际社会感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为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舞台取得了必要的话语权。

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众所周知,文化的交流应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所谓平等的文化交流,应具有两方面内容:其一,这种交流应该是双向的,即双方的文化都应进入彼此的相关领域;其二,双方的文化对彼此都应产生重要影响。赵季平先生的影视音乐创作,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我国音乐界对西方作曲技法的接受、掌握、学习、运用,如西方管弦乐在创作中的出现。更可以看到中国音乐元素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出现在国际舞台,被西方接受,像《红高粱》中几十支唢呐的齐奏,就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国外对唢呐这件中国化乐器所奏出的中国化作品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为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以及综合国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强化国人的文化基因。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类基因,即生物基因与文化基因。生物基因决定人的生理属性;文化基因则影响人的族群认同。并且只有人们同时具有上述两种基因,才能最终确定人们的族群归属。赵先生的影视音乐作品,可以通过影视这一有力媒体,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度,不仅使国内的民众,还可以使许多旅居海外的中华儿女,拥有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季平影视音乐赵先生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传播学视域下的影视音乐艺术研究
——评《影视音乐艺术》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保证高品质声音的还原 影视音乐制作公司的自家审片室
风从千年来
影视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故土情
赵先生
赵先生的“人间烟火”
经师人师风范 道德文章楷模——敬读赵先生心著《政治学与和谐社会》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