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虚构写作的文学性与现实性

2024-12-31赵红艳

三角洲 2024年17期
关键词:现实性二本文学性

非虚构写作是指以真实事件或经历为素材,运用文学手法与技巧进行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也叫做“第四类写作”。《我的二本学生》中作者黄灯对80、90、00三个代际二本学生的就业历程做了细致描述,以客观真实为背景,运用多样的叙事方式,以及大量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极具张力和表现力。作者作为一个湖南人来到南方,近二十年的广州生活让她感受到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变化之快。聚焦到中国一群最普通的年轻人——二本学生,通过与他们对话,逐渐走进这些普通院校的学生。在作者眼里,他们是中国最基本的底色,是最能倾听祖国大地声音的群体。

近年来,非虚构作品逐渐引人注意,它能够挖掘和记录真实的历史事件,展现出社会中各种人物的生动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人性特点。此外,还可以向读者传递一种真实而深刻的情感体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生活与人性。非虚构写作的创作者有独特的生活经验或人文视角,他们以自己为中心,将自己的经历与体验写成非虚构文章甚至连载,吸引大量读者。这种形式的创意既不限于文字形式,也可借助新媒体平台、评论、视频、图文混合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丰富的阅读体验。2020年出版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便是其中之一,该书关注的是最普通的年轻人,探讨了二本学生生存的现状。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早已不再只是记录历史与人文的工具,也为当代作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学想象与空间。

非虚构文学发展背景

国外非虚构文学的兴起。非虚构写作的概念,最初起源于西方,指的是使用文学手法描述真实事件的写作方式。刘栋在《“非虚构”写作研究(2010—2019)》中有阐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期,社会现状十分混乱。肯尼迪遇刺、黑人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古巴导弹危机等重大事件频繁发生,而嬉皮士、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在当时成为社会的风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离奇的现实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现实变得比虚构更加迷乱,让人难以琢磨。”人们开始质疑传统权威和价值观,出现了新的思维方式,它挑战了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等古典概念。美国作家卡波特基于一起发生的真实凶杀案,创作了小说作品《冷血》,被公认为“非虚构小说”的代表作。

国内非虚构文学的发展。“非虚构”这一写作命名虽源于西方,但在中国文学界逐渐崛起成了一个热词。与虚构文学相比,“非虚构”写作更加注重对真实事件和真实经历的还原、描绘和反映,强化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然而,“非虚构”写作不仅仅是一种记录的过程,还要借鉴虚构文学的创作技法和工具,如情节构建和人物塑造等手段,以深挖现实事件和经历背后的人物情感世界,为读者带来更加细腻、生动、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非虚构”写作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类型,如新闻主义、回忆录、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旅行文学等。这些类型在处理主题、表达方式、故事结构和情感描写等方面有所差异,但都体现了非虚构写作对真实性、客观性和文学性的追求,为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思路。

《我的二本学生》的文学性

通过对现实的再现,《我的二本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文学性,它运用画面感极强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不仅真实刻画了普通大学生的生活和生命状态,还凸显了社会的冷漠与无奈,反映了不同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与冲突。作品通过真实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传递出深邃的思想意蕴和文学价值。

作为非虚构写作文本,文章中不乏具有文学意蕴的描写,如在“39路公交”中对龙洞的描写:“从华南快速干线支起的高架桥往下看,龙洞就如一块温婉的碧玉,终日萦绕着清新的薄雾,隐匿在喧嚣城市的一角,让人对这座南方的古城,多了更多温润的想象。当然,如果换一个视角,从空中贴向地面俯视,则会发现,群山褪去,隐藏在角角落落、弯弯旮旯的龙洞,更多的是混乱、喧嚣,是蓬勃年轻人带来的活力、人气,是身处城乡接合部的城中村所致的无序、粗粝。”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一个诗意的开头,将龙洞的绿化写成一块温婉的碧玉。用碧玉来对绿化进行描绘和渲染,使龙洞的环境具体可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由此,读者对龙洞这个地方也有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当时地处广州偏远地区,从这个角度欣赏,却也让人陶醉。作者对伟福的房间做了细致刻画,他的房间充满着温馨、精致、拙朴、整洁、美和秩序的氛围,与城中村的黯淡巷子形成了惊人的对比。即使这个房间没有宽敞的窗户或阳台,它的整体空间仍然显得舒适而整洁,这都是由于伟福将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收拾得井井有条,使它成为了一个美丽而有用的空间。

在这样粗粝、无序的环境下,他们有着咬紧牙关、顽强前行的勇气和决心。他们深知自己的处境,并且清楚自己所需要做的努力和奋斗,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通过对当代中国青年在城中村的生存状况进行描述,反映了在中国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因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这部分年轻人长时间处于职业困境和租房难题之中。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尽管当时只是在广州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尽管他们的出身与学历在广州这座手握魔杖的城市面前显得如此渺小。但正是这样一群有着信念、怀揣梦想的年轻人,给普普通通的龙洞添了一分彩,使它充满了美好与向往。

《我的二本学生》的现实性

书中虽然不乏文学性的创作手法,但作为非虚构文学,它的文学性并不是很强,反而主要体现的是对现实的密切关注。陆陆续续读完之后,书中有很多故事和我们密切相关,因为我们也是这庞大群体中的一员,也在被同样的问题困扰着。因此,它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启发我们对现实现状的思考。

书中提到的芳坤考研就是一个扎心的例子。“名校考研对第一学历的看重,成为学生中隐秘流传的魔咒,在孤注一掷的勇气和明知失败的结果中,芳坤理智地选择了暨南大学作为目标。她第一次意识到,高考没有进入一本院校,没有进入985、211等高校,早已给她未来的选择,设置了重重的障碍。这些事实在高考的时候没有人告诉她,一些孩子放弃内地偏远处排名靠前的大学,进入广州这所以金融专业为主的院校。如果他们想以此为起点,进一步考研深造,南方的这座都市事实上并没有给他们提供额外的方便。”这里,我不禁会想到,高考时,有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在选学校和专业时到底哪一个更加重要?这个问题往往是由那些高考成绩不算特别优秀但又没达到专科分数线的人提出的,因为高分的人可以同时得到优质的学校和专业,而专科毕业生则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他们也往往无法确定一个准确的答案,面对有限的选择条件,到底应该优先考虑学校还是专业?有趣的是,听闻学姐学长们现在从事的职业和大学所学的专业没有关系,尤其是文科生。然而,每当大家谈起自己所在的毕业院校时,那些985、211高校依然是备受尊敬的,尽管你所学的专业可能不是太受欢迎。

《我的二本学生》呈现了一系列逼真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二本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和探讨,书中为现代社会的教育问题指明了一条新的方向,也引发了我们普通高校学生的一系列深思。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二本学生,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什么样的改变才能改善本不乐观的现状。家庭情况、成长背景固然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条件,但并非是决定性条件。我始终相信: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教育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理解能力和更全面的知识技能,从而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明亮的未来。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展并创造更多的机会。我们在面对就业和人生规划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具体的现实性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中积累经验,拼搏奋斗,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的二本学生》中文学性与现实性的关系

通过小说化的手法和中文的语言打造,让作者的现实问题研究论述更加精准地探索现实性问题,更为贴近读者的阅读体验。作者主要从两个维度来探讨现实性问题:学生的文化性和现象性。首先,从文化性的角度来看,书中涉及了许多中文的元素和人文背景。这些元素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作品的博学性,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些元素来传达对文化传承和研究的重视,强调教育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同时,这些元素在书中作为对现实性问题的观照形式,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传递对时代的认识和对当代学生价值观变化的思考。其次,从现象性问题的角度来看,本书涉及的内容也很明显地反映了现实的问题。作者主要讲述了中国大陆普通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就业情况,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当前教育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比如,作者探讨了学生面临的选择问题、教育质量不均的现象、就业压力和人类情感体验等,梳理和反映出学生今天所面临的一系列离散化和流动性问题,这无疑使此书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应用性。《我的二本学生》在文学性和现实性方面的结合,是这本书成功的关键之一。

《我的二本学生》揭示了中国大陆普通高校学生所面临的各种生活和求职压力,探讨了中国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作者把现实中的生活故事、社会问题和历史背景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以此唤醒人们对现实的关注,激发人们对教育、生活、人性等方面的深度思考。此外,《我的二本学生》还通过深度的人物刻画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塑造出不同个体的形象和人生轨迹,不同人物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使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人物性和情感性,这也使得作品读起来更加贴近生活,更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认可和赞誉。

非虚构文学是一种以现实为基础,通过记述事实、探讨问题、思考社会等手段来反映生活,揭示真相,探讨思考的文学形式,主要特点是真实性和生动性,这也是非虚构文学能够重新激活现实的独特方式。

(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现实性二本文学性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二本:扬长避短,优化志愿方案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二本: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同分数段的志愿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