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维译

2024-12-31顾兵兵

三角洲 2024年17期
关键词:译者民族文化

在语言系统中,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负载词蕴含了某一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能够准确直观反映出某一民族风俗与文化的词。由于汉维两个民族的语言及文化存在差异,在文化负载词的使用与表达上也存在异同。小说《活着》有大量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文化负载词,内涵丰富。通过举例分析对小说《活着》及其维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并探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技巧。

《活着》由著名作家余华所著,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原本富贵家境很好,地位很高,却因他与龙二赌博败光了所有家产。父亲离世后,母亲身患重病,富贵去城里找郎中,阴差阳错之间被抓去做了苦力。历经波折回到家后,母亲病逝,女儿生病发烧后变成了聋哑人,妻子得了软骨病,儿子在献血时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又因大出血去世,后来他的妻子、女婿、外孙先后离开人世。《活着》中的语言简洁朴实,深受大众喜爱,其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众多,能够反应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更是时代的烙印,承载了独有的民族特色。

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有别于其他民族、独特的活动方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负载词更是民族历史长河中时代的烙印,具有凝固性和传承性,不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出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

小说《活着》中文化负载词出现的频率较高,种类丰富。奈达将文化负载词划分为五类: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

生态文化负载词是指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物质,如动物、植物、地名等。

与动物相关。

长官向我们两个挥挥手说:“两头蠢驴,打架都不会,给我去拉大炮。”

—muʃtliʃiʃnimu bilmɛjdiʁan kalwa eʃɛklɛr,—dedi heliqi komandir qolini ʃiltip turup,—berip zɛmbirɛk sørɛʃ.

例句中的“蠢驴”通常形容人愚蠢。驴在中国的意象有很多,形容人蠢时用蠢驴、笨驴,形容人懒时用懒驴等一般都为贬义。汉维两个民族对驴这个动物都不陌生,所以译者利用了直译法将其翻译为“kalwa eʃɛklɛr”意思为愚蠢的驴。

与植物有关。

二喜带来了二十多个人,全穿着中山服,要不是二喜胸口戴了朵大红花,那样子像是什么大干部下来了呢。

ɛrʃi ʤuŋsɛn ʧapan kijgɛn,jigirmɛ nɛʧʧɛ adɛmni baʃlap keliwatatti.u mɛjdisigɛ joʁan qizil gyl taqiwalmiʁan bolsa,birɛr ʧoŋ kadir keliwatqan oχʃajdu,dɛp qalattiŋiz.

例句中的“大红花”在中国一般是指在中国传统婚礼或其他喜庆的场景下使用,大多佩戴在胸口,也反映出一种红红火火、喜庆、欢乐的氛围。译者将其直译为“qizil gyl”意思为红花,也同样能反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

物质文化负载词是指人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程中,所创造出的客观事物,如饮食、服饰、工具等。

与饮食相关。

(1)我丈人当时的脸就和松花蛋一样,我呢,嘻嘻笑着过去了。

qejinatamniŋ ʧiraji ʃu haman hakta piʃurʁan tuχumdɛk bolup ketɛtti.mɛn piχildap kylginimʧɛ øtyp ketɛttim.

(2)二喜提着一瓶黄酒,咧着嘴笑个不停。

ɛrʃi qolida bir botulka seriq haraq,aʁzini kalʧajtip kylyp keliwatatti.

例(1)中的“松花蛋”是中国传统美食,也被称作为“皮蛋”,大多由鸭蛋制作而成。在明朝时期最早出现,外表有独特的花纹,可直接食用。译者将其翻译为“piʃuiʁan tuχum”,由于维吾尔族对松花蛋了解较少,使用意译的翻译方法翻译为煮熟的鸡蛋,这里利用松花蛋外表的花纹隐喻富贵丈人的脸色难看。例(2)中的“黄酒”是我国的特产,历史悠久,由谷物酿造而成,味道鲜美。译者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使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将黄酒译为“seriq haraq”,体现出黄酒是黄色的酒,黄酒的颜色还包括棕色、褐色等。

与服饰相关。

(1)那晚上家珍让我把她过去的水红旗袍拿出来,给凤霞做了件衣服。

ʃu kyni kɛʧtɛ ʤjaʤen feŋʃjaʁa bir qur kijim qilip beriʃ yʧyn maŋa burunqi kijimlirini aldurdi.

(2)一天下来,我的绸衣磨破了,肩上的皮肉渗出了血。

muʃu bir kyndɛ tawar kijimim syrkilip jirtildi,myrɛ terilirim titilip qan tɛpʧirɛp turuptu.

例(1)中的“旗袍”是中国妇女的传统服饰,具有独特魅力,能够反映中国的服饰文化,现在也出现在国际社交等各种礼仪场合。译者将其意译为“kijim”,意思为衣服,失去了旗袍所蕴含的文化,读者也不能准确体会到“家珍”对婚礼的重视程度。例(2)中的“绸衣”是用丝织而成,在中国古代象征着富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服饰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译者将其翻译为“tawar kijim”使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

与物品相关。

(1)那人指着三担铜钱,对我爹说:“都在这里了,你数数吧。”

—hɛmmisi muʃu,saniweliŋ,—dedi heliqi kiʃi yʧ ɛpkɛʃ mis tɛŋgini kørsitip.

(2)你看看,这是花轿,这是锣鼓,比你当初娶亲时只多不少。

qarlp qoj,mawu tɛχtirawan,mawu dumbaq,sɛn toj qilʁan ʧaʁdikidin køp bolsa køpkin,hɛrgiz az ɛmɛs.

例(1)中的“铜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货币,大多由铜制作而成,铜钱外圆内方。“外圆”象征着财富,“内方”象征着内心的品德,译者将其翻译为“mis tɛŋgɛ”使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例(2)中的“花轿”又被称作“喜轿”,是中国民间传统婚礼习俗中娶亲时所用的轿子,一般用红色装饰,显得隆重且气派,象征着热闹喜庆的氛围。译者使用减译的翻译技巧翻译为“tɛχtirawan”意思为轿子,失去了原文本中“花轿”的华丽和喜庆。“锣鼓”是汉族民俗中的传统打击乐器,其节奏感较强,在表演、戏剧、婚嫁、传统节日时使用,敲锣打鼓也寓意着喜庆与吉祥,译者将锣省略,直接使用减译的翻译技巧将“锣鼓”翻译为“dumbaq”意思为鼓。

社会文化负载词是指各类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称,如社会历史、称谓、传统习俗等。

与社会历史相关。

(1)我和苦根在一起过了半年,村里包产到户了,日子过起来也就更难。

kugen ikkimiz jerim jil billɛ turduq.kɛnttɛ mɛhsulat aililɛrgɛ køtyrɛgɛ berildi,kynlirimiz teχimu qijinlaʃti.

(2)到了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了。

1958-jiliʁa kɛlgɛndɛ χɛlq kommunasi quruldi.

例(1)中的“包产到户”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初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大大提升了农村生产力,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改革政策。译者将其直译为“mɛhsulat aililɛrgɛ køtyrɛgɛ beriʃ”,意思是将生产品包工到家庭,在语义上保持一致。例(2)中的“人民公社”是我国农村建立的人民同生产、同消费的基层组织,后来逐步解体。译者将人民公社翻译为“χɛlq kommunasi”意思为人民公社,在语义上对等,译者使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

与称谓相关。

(1)鞋匠说:“是陈记米行的千金。”

—gyryʧ dukini bar ʧen ʁoʤajinniŋ qizi,—dɛp ʤawap bɛrdi mozduz.

(2)家珍把我拉到一旁,说:“你去城里请个郎中来。”

—berip tewip ʧaqirip kɛlsiŋiz,—dedi ʤjaʤen meni bir ʧɛtkɛ tartip.

例(1)中的“千金”是中国古代富贵人家的女儿,有尊敬之意,也可形容家中钱财很多。译者将“千金”翻译为“qiz”,意思是女孩,译者使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缺少了原文本中“千金”隐喻家中富贵的联想。例(2)中的“郎中”是自宋朝开始中国古代南方对医生的统称,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职,有护卫、陪从等职责。译者使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tewip”,意思是郎中或旧医,即古代的医生与原文本在语义上相同。

与传统习俗相关。

二喜点点头走到了屋外,我问他:“聘礼不带走了?”

ɛrʃi beʃini liŋʃitip qojup sirtqa ʧiqti.—sowʁatni elip kɛtmɛmsiz?—soridim uniŋdin.

例句中的“聘礼”是中国传统婚礼中男方上门提亲的重要环节,往往女方收了聘礼也就代表着对男方满意,是中国传统婚礼上的一种习俗,也是中国古代诸侯之间互相聘问之礼。译者使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将其翻译为“sowʁa”,意思是礼物、赠礼,词义比聘礼更广。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不同的语言系统其词汇特征也各有不同,它与文化密不可分,如俗语、成语、歇后语等。

俗语是通俗定型的语句,广泛流行在人民群众中间。

(1)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想我的后半截该会越来越好了。

ølymdin qutulup qalʁan adɛmgɛ amɛt kelidu,dɛjdiʁan gɛp barʁu,maŋa kejinki hajatim teχimu jaχʃi øtidiʁandɛk bilindi.

(2)私塾先生说我说朽木不可雕也。

χususij mɛktɛp muɛllimi meni por jaʁaʧtɛk heʧ nɛrsigɛ jarimajdu,dɛjtti.

例(1)中“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出自《后汉书·左雄传》,意思是遭受了巨大灾难,没有死去将来会有福气,常用来安慰自己或他人。译者使用直译法翻译为ølymdin qutulup qalʁan adɛmgɛ amɛt keliʃ意思是死里逃生的人有福气。例(2)中“朽木不可雕也”意为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通常用来描述人始终无法改变,到了无法拯救的地步。译者将其直译为“por jaʁaʧtɛk heʧ nɛrsigɛ jarimajdu”意思是朽木不值得任何东西,也隐喻人无法拯救。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是现代汉语词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形式简单,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常常被人们用于文学作品或交际交往中。

(1)俗话说是笨鸟先飞,我还得笨鸟多飞。

《qaʃaŋ ørdɛk baldur uʧar》dɛp tɛmsil bar idi,mɛndɛk qaʃaŋ ørdɛk teχi køprɛk uʧmisa bolmajtti.

(2)我爹常常唉声叹气,训斥我没有光耀祖宗。

dadam tola uh tartip,meni ɛʤdadlirimizniŋ jyzini jɛr qildi,dɛp ɛjiblɛjtti.

例(1)中的“笨鸟先飞”出自关汉卿《陈母教子》,意思是笨的鸟要先飞行,比喻能力差害怕落后,要比别人早着手某事,大多用作谦辞,感情色彩为中性。译者将其翻译为“qaʃaŋ ørdɛk baldur uʧar”意思为笨鸭先飞,译者使用了借译的翻译技巧将汉语中的“鸟”翻译为了维吾尔族习惯使用的“ørdɛk”。例(2)中的“唉声叹气”出自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意思是因烦恼发出叹息的声音,带有贬义色彩。成语前后两部分表达出的意义相近,译者使用减译法将其翻译为“uh tartiʃ”意思为叹息。

歇后语是指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前后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固定短语。

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立了什么大功。

qandaq ʧoŋ tøhpɛ kørsɛtkinimizni heʧ ʧyʃinip bolalmaj qaldim.

例句中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意思是弄不明白怎么回事,是中华民族惯用的歇后语之一,能够反映民族的传统和风俗文化,句中使用歇后语增强了“富贵”的疑惑。维吾尔语中译者选择不译,减少了富贵这一人物描写,缺少了强调的语气。

通过对《活着》维译本中的生态、物质、社会、语言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发现,译者大多使用直译、意译的翻译方法,在技巧方面译者大多使用借译法、减译法、省略法等。文化负载词既是民族风俗的体现,又承载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由于文化负载词的特性,在翻译过程中要准确掌握和了解原语的历史背景及语言文化,在翻译中使用正确的方法,有效表达文化负载词的具体内涵,加深汉维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感。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猜你喜欢

译者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