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狐妖形象创作之异趣

2024-12-31刘洋

三角洲 2024年17期
关键词:纪昀聊斋蒲松龄

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神秘的动物,一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狐妖小说创作的双璧,但其中描绘的狐妖形象给人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并呈现了品性与道德、法力变幻、狐的秩序世界观的差异。对《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中狐的形象分析和比较,探讨这些形象差异塑成的因素在于两部作品的体裁限制、作者个人人生遭遇与身份地位、理性思辨与感性抒发的不同创作重点,从而更好地揭示狐妖形象背后的文学文化因素。

《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阅微》)是清代学者纪昀所著小说,整部作品恬淡古雅,质朴简洁,但极有章法,颇见情致。《聊斋志异》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所写的鬼怪小说集(以下简称为《聊斋》),涉及神话、神鬼、仙侠、传说等。尽管创作时间差异较大,但两部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将笔触集中伸向了神秘而有趣的狐妖形象创作之中。

狐妖在中国文学中一直是一个重要题材,两部作品所处的清代为狐文学的巅峰期,据不完全统计,其中约有56种笔记小说收录狐仙故事600余篇。其中《阅微》和《聊斋》中的创作为最多,狐传说故事分别为184篇和84篇。作为中国古代记载狐妖故事最多的双璧,《聊斋》与《阅微》的狐妖形象有许多相异之处。

狐妖形象在《聊斋》与《阅微》中的差异

品性与道德差异。在《聊斋》的狐妖形象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美丽温柔的狐女。蒲松龄笔下的狐精“多具人情,和易可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这些狐妖形象大多是美艳动人的。《聊斋》中有许多故事直接塑造了狐女形象。例如《阿绣》《青凤》《娇娜》《婴宁》《莲香》《红玉》《鸦头》《小翠》《凤仙》《小梅》等,她们亦狐亦人,同时具备鲜明的个性和思想品性。

在《阅微》的世界里,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影响了狐妖形象的创作,出现更多的是遵循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狐妖。《如是我闻(四)》中刘师退和学究介绍的狐友以问答形式,让“狐”自己回答了人对狐世界的种种疑问。根据“狐”的回答,狐世界也有“禁令赏罚”,提倡儒家之道的种种道德伦理要求。《如是我闻》卷一有故事评论狐的道德修行“狐不读书识字,不能明理,将来何事不可为?至上干天律时,尔悔迟矣”。这种道德尤其表现在人狐关系中。《阅微》儒家道德的凸显远超于《聊斋》。

除此之外,《阅微》中的狐妖大多秉性并不良善,不如《聊斋》中的狐妖那般痴情。有些狐鬼或狐人相恋,看似浪漫的邂逅其实是骗局,如《槐西杂志(三)》讲述的游某之妾故事:“书信,自称本是狐女,因有夙因,相伴半载。因缘分已尽,不得不忍痛离开。某得书悲感,示朋旧,咸相慨叹。”可是,接下来却是情节急转直下,不过是其母重鬻于人,伪狐女自脱也。故事末,纪昀作结语进行评论:“是真狐女,何伪之云?吾恐《志异》诸书,所载始遇仙姬,久而舍,其中或不无此类也乎!”由此看来《阅微》中的狐妖形象并不像《聊斋》中的狐妖如此痴情。这也是为什么《聊斋》中书生遇见的狐妖,往往和书生产生令人艳羡的爱情,纪昀却一再告诫人们艳遇的狐妖也可能是另一番情况。

《聊斋》中的狐妖大多包含少女的浪漫情怀,秉性纯良。《青凤》篇讲述了耿生一次不小心闯入狐妖聚会,和刚遇到的青凤陷入爱河的故事。郎情妾意的二人遭到青凤叔叔的坚决反对,而后耿生一次外出意外救下了被猎犬追咬的狐狸,结果发现竟然正是青凤,几经曲折,最终耿生与青凤赢得团圆。其中的女主角青凤跟《阅微》中的狐妖不同,是充满女性温情的狐妖。她渴求与耿生的爱情,即使被叔父阻挠也坚守始终,还巧妙设计了一出英雄救美之戏,青凤的狐妖形象被塑造得充满温情而又活泼伶俐。

法力变幻之异

在《阅微》中,狐的形象大多数被描绘成一种神秘却又道行法力高深的角色。狐妖的变幻之术常常用以报仇和捉弄人。通常情况下,狐会被形容成一个妖怪,迷惑人心,甚至能够控制人类行为。例如在《滦阳消夏录二》中,宁波一个姓吴的书生,喜欢与妓女厮混,后来和一个狐女好上了,时常幽会。但吴生仍旧经常出入青楼妓院,狐妖便化身成一个美艳的女人,欺骗了书生,最后才被发现。从此类故事中可以看到,《阅微》中的狐妖,被描绘成法力高深、神秘莫测的形象。对于狐仙如何炼形变幻的,在《滦阳消夏录一》中也有描述:“此视道力之浅深矣。道力浅者能化形幻形耳,故醉则变,睡则变,仓皇惊怖则变。道力深者能脱形,犹仙家之尸解,已归人道,人其本形矣,何变之有?”其中法力高深的狐妖拥有脱形的本领,还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变幻。所以纪昀在塑造狐妖形象时往往会引入脱形变幻的情节对狐妖进行塑造,而显得《阅微》中的狐妖更具道行以及神性。

相比之下,《聊斋》中的狐形象更具有人性化特点。在《聊斋》中,狐不仅是一个妖怪,还是一个有感情、能够思考和行动的生物,但是他们的法力道行被刻意淡化了。《搜神记》中也记载狐妖有预知能力,能预知祸事。但是这样拥有高深本领的狐妖在《聊斋》中并未体现,一些拥有小变幻的狐妖却被提及,如卷一中的《捉狐》,孙老翁在捉狐时乃执带之两端,笑曰:“闻汝善化,今注目在此,看作如何化法。言次,物忽缩其腹,细如管,几脱去。”这样的小变幻是常常提及的,在《聊斋》中被塑造得更为成功。而具脱形变幻的大神通狐妖则在《阅微》中塑造得更为明显。

狐的秩序世界观差异

《阅微》和《聊斋》的又一个明显不同点在于《阅微》的作者纪昀在书中着意建构了一个秩序规范的狐世界,在这个特别的狐世界中又存在具体明确、类于俗世的规则。作者对狐妖世界的建构使作品中不同狐形象的塑造和诞生显得更为具体可信。《如是我闻(四)》中归纳了狐的世界观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狐辈如人类,有名称亦有善恶好丑之分;二是,狐分未成道之狐和成道之狐;三是,狐的修道方式是服气炼形和媚惑人类吸取精气。

但是《聊斋》中蒲松龄对于狐狸的来源、产地、住所没有系统的看法。纪昀与蒲松龄皆是北方人,所以《聊斋》和《阅微》中狐妖形象的创作亦多结合北方之传闻和北方之民俗故事。但纪昀深入学问,故于狐历史、修炼、习性多有阐说或记述。《如是我闻(四)》中有一篇大论狐妖的形象源流:人物异类,狐则在人物之间;幽明异路,狐则在幽明之间;仙妖异途……故就纪昀所论,可知狐妖的不同形象创作,《聊斋》对狐妖世界的构造描写却着笔不多。

笔下狐妖形象差异原因

两部作品的体裁限制。《阅微》和《聊斋》中两者之间的体裁差异,造成了狐妖形象来源的不同。纪昀曾讥讽《聊斋》为“一书而兼二体”,尽管这种评价带有评论者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但是也恰好体现了《聊斋》除笔记体小说体裁还具备更注重文学性和艺术性的传奇小说体裁,其中的情节和人物设计塑造的狐妖更加温婉类人。

纪昀的创作观念决定了《阅微草堂笔记》的笔记体体裁忽略人物的描画而更加注重议论和说理。纪昀崇尚质实的笔记体裁,力求增大笔端狐妖故事的实用价值,努力追求笔记中的议论和教育成分,而忽略小说的文学与艺术价值。《阅微》中的狐妖形象大多是缺乏语言、外貌、着装等手法塑造,讲述的狐妖故事最后都会抱着严谨的学术探究态度,探究故事真假有无和蕴含的道理启示。

作者个人人生遭遇与身份地位

《阅微》和《聊斋》中狐妖形象的差异还体现在作者个人人生遭遇与身份地位上。

蒲松龄少年成名却困于科场,科名不显,家境贫寒。据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描述:蒲松龄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可后来“一落孙山之外,则文章之处处皆疵”。当他在科举应试中备受打击时,狐妖小说的创作带给他崭新的文学与艺术道路。其中狐妖的塑造掺杂了蒲松龄的愿望与幻想,对于蒲松龄来说,《聊斋志异》的狐妖形象创作目的也必然是用来抒情言志的。蒲松龄的生活寂寞孤冷,古代士子寻求佳人相伴的共同愿望凝集于狐妖故事的笔触中。

纪昀作为封建社会的大儒,帝王将相的笔杆子,自然而然不需要像蒲松龄一样在狐妖故事中实现理想、证明自己的才学,他创作的态度和过程都更为迎合统治者的思想教育需求和自己的正统身份。所以狐妖的形象创作自然也不如蒲松龄般活泼生动,轻松畅快,其笔下的狐妖也更具有封建道德观念。

理性思辨与感性抒发的不同创作重点

《阅微》和《聊斋》中狐妖形象的差异还表现在其创作风格上。《聊斋》中的狐妖形象更加偏向于感性抒发和情感表达,如《狐女传》中狐妖主人公莺儿的悲情命运,以及《青凤》中青凤与耿生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等。而在《阅微》中,狐妖形象在创作上更强调理性思辨,对于人性、伦理等道德伦理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聊斋》带有蒲松龄个人强烈的主观色彩,不少故事中都有他自己的影子,如《叶生》中“文章辞赋,冠绝当时”。之前的小说创作大都把小说看作茶余饭后的消遣娱乐,不屑于在小说和其中的人物塑造中流露主观情感,但蒲松龄不同,作品中的狐妖寄寓了蒲松龄自己对现实世俗的个人感悟。所以他精心塑造和构思其中的角色,灵活运用生活情理塑造文章的狐妖形象。在叙事中避免平铺直叙,而是运用了多样的笔法,将精妙的描写用于生动多样的狐妖角色塑造之中。

《阅微》的创作更注重理性思辨。鲁迅先生曾指出其“过偏于议论”“且于不情之论,世间习而不察者,亦每设疑难,揭其拘迂”。《阅微》的评论确实有过人之处,可是理想思辨下的狐妖形象更有封建道统的影子,纪昀在收集和著书时也可能对狐妖故事人物塑造倾向于他自身的立场与创作观念。

虽然两部作品的狐妖形象在表现手法和创作风格上有所差异,但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为我们展示了蒲松龄和纪昀两位作家对创作狐妖形象的独特思考和丰富表达。通过对《阅微》和《聊斋》中狐形象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狐形象在两本书中的流变和异同,以及纪昀和蒲松龄在清代大的文治环境下有意识秉承圣意与无意识真情抒发的不同小说创作,也阐明了二人处于不同仕途环境中的心理差异对小说的影响,这对于我们深入探究中国文学的内涵和特点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纪昀聊斋蒲松龄
《左传》里有穮和蓘
聊斋书介
聊斋书介
聊斋书介
来时雾散尽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蒲松龄
吟雪
读破聊斋
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