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不同对象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模式的研究
2024-12-31邹彩娟贾潇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数据素养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图书馆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和科研数据仓储的重要基地,应该利用自身的数据资源优势,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数据素养教育模式,从而提高数据素养教育效果。同时,结合新环境、新理论,面对不同对象,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还应寻求外部支持与合作,进而开展有效的数据素养教育工作,推动高校大学生数据素养教育,支持高校科研和教学,旨在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模式
一、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对象的特点
大数据环境下,人人生活在数据之中,数据素养能力也将成为我们越来越需要具备的能力。武汉大学黄如花教授认为根据数据生命周期流程图,数据素养最核心的就是数据发现、收集、分析、共享和保存,数据素养教育需要培养这 5 个方面的能力[1]。高校图书馆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着网络作为载体,作为数据文献中心承担着数据素养教育的职责,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科研人员,还应该包括普通大众。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社会普通大众因为具有受众群体地域分布广泛、职业多样化、年龄跨度大、学习动力较弱等特点,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较一般;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具有年龄适中、精力旺盛、学习动力强等特点,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高;而科研人员具有爱钻研的特点,学习主动性、目的性强,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高。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在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时,教学模式也应该有所区别,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二、面向不同对象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模式的研究
(一)面对不同对象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内容的层次化
1. 面向社会大众的启蒙式数据素养教育。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应该更加倾向于数据发现来教育。数据发现需要借助一些工具,例如搜索引擎、商业数据库、国家公共开放资源等,如何利用合适的检索工具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数据资源,是社会大众可以从高校图书馆的数据素养课程里学到的知识。
2. 面向本科生的通识数据素养教育。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应该更加倾向于数据发现和数据收集来教育。对在校本科生来说,他们具有基本的大学生素养,拥有一定的数据发现能力,高校图书馆应该致力于提升他们的数据发现能力,让学生能够对检索工具做到从了解到精通,能够挖掘出每一个检索工具的深度与广度,做到真正的融会贯通,精通数据发现这项技能。面向本科生,另一个需要普及的知识点就是数据收集,数据不仅仅是需要发现,还需要收集,需要从多种途径获取有用数据,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为我所用的可以留下,偏离课题的可以选择摒弃,如此循环,最终把收集到的足够多的数据进行整合,甚至可以把这些数据进行转换,变成自己所需要的数据。这个过程周而复始,复杂而繁复,需要足够的耐心与细心,这是本科生走向科研的第一步。从数据发现到数据收集需要强大的数据检索能力、数据筛选能力、数据整合能力以及数据转换能力。
3. 面向研究生的专业化数据素养教育。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研究生应该具备数据发现、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共享和数据保存5个能力,同时还应该具备数据伦理道德知识。数据分析能力是研究生应该具备的能力,拥有数据分析能力就可以利用收集、整理的数据做出各种数据分析报告,为科研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研究生应该具备此技能,甚至是精通此技能。例如VOSviewer是一个免费的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可以根据提供的数据生成各种关系图谱,例如作者、期刊的共引关系图,关键词共现关系图等,利用VOSviewer,研究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相关课题研究热点,再切入相关研究热点进行后续研究跟进。数据价值的实现需要共享,没有共享数据也将失去意义。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开展的“机构竞争力分析”是数据分析、数据共享的典型案例,高校图书馆借助数据分析工具,通过自身的数据素养能力做出分析报告,把握本校学科发展动态、确定学校发展水平,共享数据给学校相关部门,为学校决策提供支撑服务。研究生还需要具备数据保存能力,网络时代,数据保存可以通过更多、更方便、更便捷的方式达到更好的保存效果,小到日常写论文,大到各种数据共享平台,都需要我们进行学习。例如,写论文可以通过云端共享,甚至是云同步从而实现在家里、学习场所、办公场所等无缝连接,而不需要用U盘这样一个中转工具。当然数据伦理与道德也是研究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例如如何合理合法的获取数据、利用数据与发布数据。
4. 面向科研人员的定制化数据素养教育。科研人员对数据的需求一般具有目的性强、专业性强的特点。例如科研人员在做课题时缺少一组统计数据,当自己的数据素养能力不足以检索出自己想要的结果时,就会寻求专业人士也就是图书馆馆员的帮助,时间上会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面对科研人员做数据素养教育内容,应该更加倾向于定制化数据素养教育,不同的院系科研老师需求的数据资源是不一样的,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院系科研人员的专业不同定制合适的专业数据素养内容,解决科研人员的数据需求。数据素养的内容应该主要放在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2个能力上,同时还应该着重强调数据伦理和道德知识。科研人员不缺乏数据发现能力,缺乏的是如何去收集数据信息,如何去分析这些数据信息来为我所用。同时,科研人员也应该更加注重数据伦理和道德,注意数据的合法获取途径、合法的使用途径。例如网络很多数据其实都有知识产权保护,科研人员不能随意把这些数据使用在自己的课题、作品上。
(二)面对不同对象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1. 面向社会大众的在线数据素养教育方式。从教学方式上来看,主要通过在线课程、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方式向社会大众授课,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慕课和微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在线课程也发展迅速,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平台有MOOC、智慧树、学堂在线、网易公开课、爱课程等在线学习平台。在线课程很好地实施“网络化自主学习”“虚拟实训平台操作”“社交化沟通交流”三个环节“三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2]。在线课程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普通大众可以在家里任何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其次,它对学习工具的要求很低,学生只需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课程学习。最后,它打破了学校的壁垒,不需要你考上特定的大学就可以完成该学校知名教师的课程,它让普通大众也可以受到良好教育。(1)在慕课方面,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建设自己的慕课课程,为提高全民数据素养做努力。但是国内数据素养教育内容还没有完整的体系,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在网络上开展的课程依然是以信息素养为主,这里推荐慕课课程武汉大学图书馆龚芙蓉老师的《信息素养与实践——给你一双学术慧眼》,以及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高级顾问罗昭锋老师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2门国家精品课程来进行学习。(2)微课是指在极短的视频里通过授课教师精炼讲解相关知识,它具有短小精悍、生动性、趣味性等特点,这与普通大众生活的快节奏相符合,让普通大众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到一些数据检索技能,效果显著。湖北经济学院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里就有专门的“精彩微课”栏目,不受IP限制,校内校外用户都可以观看学习,主要内容就是数据检索教学,读者可以通过这些精彩的微课来学习相关知识。
2. 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的多样化数据素养教育方式。从教学方式上来看,在在线课程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讲座培训、定制讲座培训、公选课、必修课和参与实践比赛等方式进行教学。当然,网络在线课程和微课也可以同时使用,并不存在冲突,很多高校图书馆目前是把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使用,解决场地与时间的局限性,从而达到更广的教学覆盖面和更优的教学效果。(1)高校图书馆的讲座培训已经有很多年历史,几乎每所高校图书馆网页上都可以查找到讲座培训这个栏目,例如武汉大学图书馆的“90分钟讲座”就是实行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它的讲座分为“毕业指导”“学习助手”“实用技巧”“云顶课堂”和“阅微课堂”5个部分。其中“实用技巧”栏目下就有题名为“微数据处理”的专题讲座,主要内容是利用Excel,OpenRefine,Tableau三种数据处理工具,对结构化数据进行检查、清洗分析与展示,整理出一个清晰的数据处理脉络,最终形成一个图表并茂的报告[3]。(2)定制讲座培训是针对特定需求的读者群提供的特定主题的讲座需求,北京大学图书馆把定制讲座培训分成学科专场、课程辅助和常用工具书及其利用三个部分,武汉大学图书馆也设定了“图书馆文科资源汇总”“总有一款适合你——‘叙述型、计量型、系统型’文献综述撰写”“发表论文的那些事儿”“如何利用数据库精准查找学术信息”四个主题,读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组织人员预约主题讲座。(3)在公选课和必修课上来看,武汉大学图书馆在公选课上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开展了四门公选课程分别为《人文社科文献检索与数据化分析》《数据素养与数据利用》《信息素养与实践》《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武汉大学图书馆在数据素养教育领域的重视,不仅对数据素养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研究,而且用于实践教学。(4)实践比赛是检测学习效果的实践活动,实践操作能力是数据素养的重要组成。在备赛及比赛过程中对参赛主题的研究、探讨往往需建立在对数据的获取、存储、处理、分析和利用的基础上。湖北经济学院图书馆老师带领学生参与的全国财经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大赛,初赛答题与制作检索报告PPT阶段,反映出参赛学生较扎实的数据素养功底,理论联系实际,强烈的数据需求意识;复赛阶段,参赛选手撰写文献综述与PPT展示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数据搜集、整理、分析与表达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数据意识与伦理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最后的决赛现场为线上录制阶段,更是让学生对数据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实践锻炼。实践比赛、合理的教学方式将提升学生数据素养的培养。
3. 面向科研人员的定制化数据素养教育方式。面向科研人员,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方式更多的是提供定制化教育方式,主要包括定制化讲座和嵌入式教学2个部分。(1)面向科研人员的定制化讲座培训和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的定制讲座培训最大的区别就是讲座主题内容的制定人不同以及讲座地点的不同。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定制讲座培训是图书馆规划好讲座主题范围,让学生来预约讲座并最终到图书馆来听讲座的过程;而面向科研人员的定制讲座培训是图书馆征询院系意见,根据院系科研人员的需求确定讲座主题,最终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到院系去讲座的过程,两者之间的区别很大。湖北经济学院图书馆每年都会举办院系定制培训讲座培训服务,今年5月份在经贸学院举办的《中经数据库如何支撑高校师生实证分析》讲座,就是前期通过不断与院系老师沟通,最终确定了这个选题,然后选择周四老师都在校的时间去院系为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培训,院系老师表示很喜欢这种培训方式。(2)嵌入式教学是与校内各个院系、职能部门以及附属机构密切合作,在教学与科研项目中嵌入个性化的数据素养能力培训内容。在学院的课程或者老师的专业课程中嵌入数据素养内容的讲座培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据素养能力,进而提升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科研课题里嵌入数据素养能力的讲座培训,可以快速地提升科研人员在该课题领域的数据发现能力、数据收集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分析,为更好地做好科研提供助力。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都有开展这项服务,例如武汉大学图书馆网站上,就公布了5门嵌入式教学案例,有嵌入专业课程的,如新闻学院的《新闻传播研究方法》、法学院的《国际税法》、经管院的《工商管理》和信息管理学院陈传夫老师的《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有嵌入院系课程的,如生命科学学院的《专业文献检索》。
三、面对不同对象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应该寻求外部支持与校内合作
(一)国家科研基金对数据素养教育研究的支持
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专辑里选择“主题”输入“数据素养教育”进行精确检索,基金项目结果如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56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篇,总计87篇,余下所有基金合计64篇。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国家对数据素养教育研究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高校图书馆应该顺应时势,加大对数据素养教育研究的投入,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外发展到国内现状等全方位进行研究,把数据素养教育作为一个重点、难点去研究和实践,大力发挥自己的人才优势与资源优势,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数据素养能力的优秀毕业生。
(二)与校内其他部门合作
高校图书馆与校内其他部门进行合作,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合作可以更好地开展数据素养教育,更大范围的扩大影响力,进而提升全校师生的数据素养能力。
1. 与院系合作。与院系沟通协商设置专业的数据素养课程,或者在专业课程里嵌入数据素养课程,还可以开展线上线下培训讲座等方式进行数据素养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数据素养能力。
2. 与科研部门合作。可以根据科研人员所进行的课题项目,针对性地开展合适的数据素养教育,提高科研人员对在研课题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能力,有利于提升科研人员做研究的效率与质量。
3. 与相关技术部门合作。可以邀请数据专家对图书馆员工进行培训,有利于提升图书馆馆员的数据素养的业务能力,培训主题可以为技术主题,这是目前国内图书馆馆员比较缺乏的技能,如数据可视化分析软件VOSviewer,数据统计工具SAS,人工智能爬虫import.io,思维导图百度脑图等。
4. 与教务部门合作。主要是通过构建教育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学校学习平台自主学习数据素养课程,有利于图书馆扩大数据素养教育的范围。目前高校网络课程建设已上了一个台阶,我校利用学习通基本可以实现教师网络教学,学生通过学习通可以自主学习课程。
(三)与数据库商合作[4]
主要是邀请数据库商来校对图书馆馆员、在校师生进行特定数据库的讲座培训。目前国内大部分数据库界面做得都非常简洁,容易入手,例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通过检索框输入检索词即可获得所需要的数据信息。但是也有部分数据库使用起来比较有难度,特别是利用数据库做深度数据分析报告时,还是需要专门的数据库商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才可以做到。目前国内很多例高校都在做科研影响力分析报告,这些基于Web of Science、InCites、Scopus、CSSCI等数据库做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报告,为学校决策发展提供了服务,这些报告对馆员的要求比较高,一方面需要有扎实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需要精通这些外文数据库的各种使用技巧,没有专业数据库商的培训,完成此项报告是很有难度的。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在大数据环境下,应该利用自身的数据资源优势,对不同的对象采用匹配的数据素养教育模式,以提高全民数据素养教育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数据素养能力。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提升数据发现能力可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吃喝住行都离不开数据,有了发现数据的能力,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对于本科生来说,提升数据发现和数据收集能力,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无论是走向社会还是继续读研究生都拥有不错的技能在身,可以走得更远;对于研究生来说,具备数据发现、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共享和数据保存5个能力,在任何领域都可以通过自身强大的数据素养能力而脱颖而出;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具备了自己所需要的数据素养能力,在学习和科研上将是一大助力。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需要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面对不同教育对象创新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模式,为学校、社会输送大批优秀的具有数据素养的人才,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如花.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数据素养教育[J].图书馆建设,2020(6):26-29.
[2] 雷春蓉,陈梦.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比较研究[J].图书馆,2021(4):47-51.
[3] 武汉大学图书馆.90分钟讲座[EB/OL].[2023-11-20]http://www.lib.whu.edu.cn/webfile/category/byzd/905.html.
[4] 赵芳.国内数据素养教育研究脉络与展望[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3(4):30-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