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诗的清新之美:以自然与情感为纽带
2024-12-31康欣
白朴(1226年—约1306年),字太素,号兰谷,本名恒,字仁甫,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一带),后迁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与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齐名。白朴出身官宦之家,父亲白华,字文举,号寓斋,金贞祐三年(1215)中进士,最初任应奉翰林文字。七年后,被任命为枢密院判官,因善辞辩和谋略而受到皇上的信任。金朝灭亡后,他随着移刺瑷入宋,担任均州提督。白朴的叔父白贲是金章宗泰和年间的进士,曾任一方县令,他的叔父早逝,但留下了传世的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交情匪浅,两家的子弟经常以诗文相往来,情谊深厚。
白朴自幼聪颖,深受家庭教育影响。然在少年时,遭遇家族变故,父逝,家道中落。尽管如此,白朴不忘初心,继承家风,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和学问。白朴时年7岁,母亲遭难,幸得与白家交好的元氏子弟元好问救助,才与姐姐逃过一劫。成长过程中,两家彼此以诗文相往来,情谊深厚。在艰难岁月里,元好问如明灯指引,书籍如良药解愁。白朴得到了教授级别的指点,不论是诗词技艺还是为人处世之道。元好问的爱国之心和自然崇真的文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白朴的一生。这段经历塑造了白朴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瘟疫、劫掠、暴行、鲜血,这一段幼时的经历想必给白朴留下了需要终其一生疗愈的伤痕。亡国之恨,丧母之痛,也使得白朴终身没有入仕。
白朴之诗,清新自然,朴素著称。其所提倡之“天籁”诗,主张诗行宜如大自然中之天籁,清纯自然,不加雕饰。其诗作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之热爱和对人生之深刻思考。诗风简约清新,语言朴实自然,颇受读者喜爱。《天籁集》为白朴之代表作,辑录其创作之诸多诗作。此集以“天籁”为题材,表现出白朴对自然之赞美及对人生之感悟。《天籁集》以其清新朴素之风格与深刻内涵,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之经典之作,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之影响。
寄情山水而又怀古消愁
白朴在幼年时遭受国破家亡的灾难,立志终生不仕,他归隐山林、寄情山水。后来,他因妻子去世返乡,有人劝他出仕朝廷,但遭到拒绝。不久,他便回到了金陵,此后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旅居。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这是一首名为《沉醉东风·渔父》的小令,黄芦岸和白蘋渡口勾勒出一片宁静的河岸景致,绿柳堤和红蓼滩头则展现出一片生机盎然。诗中提到的忘机友和点秋江白鹭沙鸥,似乎在描述着一种闲适、自在的友谊和自然景观。“傲杀人间万户侯”则是在表达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而“不识字烟波钓叟”是在形容一位遁世隐者的渔翁。整幅画面透露出一种恬静、淡泊、自由的江南水乡风情。白朴不与朝廷合作,寻一二知己,逍遥于山水间的乐趣,是元曲题材的主干枝,他在曲中描绘逍遥自在的渔夫生活,表达了他对归隐遁世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中功名利禄的否定。这首曲子开始两句意象清新秀丽,色彩鲜明,写景如画;尔后意境渐阔,兴象狂豪,感情明快。整首曲子语言凝练而简洁,清新而又通俗易懂,时时流露出高洁与凛然的风骨,兼具婉约豪隽之长。作为白朴散曲中的名篇,这首曲子颇能代表作者的人生思想和艺术风格。此曲历来为曲家所赞赏:《中原音韵》从音律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大加赞赏;明代文学大家王世贞称此曲前两句为“意中爽语”,对其评价也甚高。此曲不愧为元曲中难得的上乘佳作。芦苇铺岸,浮萍飘荡,杨柳碧绿,野草红艳;虽无生死之交,却能同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倾心相谈,影铺河面上,花落钓人头,黄芦白蘋绿杨红蓼,四种颜色四种景物,色彩鲜明,相映成趣,意象艳丽,境界阔大,对仗工丽,写景如画,我们从中也能感知白朴驾驭文字的功力,更能体味他甘心淡泊宁静的生活的情怀。
晚年他写有一首歌咏金陵的长调《沁园春》:“我望山形,虎踞龙盘,壮哉建康。忆黄旗紫盖,中兴东晋;雕栏玉砌,下逮南唐。步步金莲,朝朝琼树,宫殿吴时花草香。今何日,尚寺留萧姓,人做梅妆。长江不管兴亡,漫流尽英雄泪万行。问乌衣旧宅,谁家作主?白头老子,今日还乡。吊古愁浓,题诗人去,寂寞高楼无凤凰。斜阳外,正渔舟唱晚,一片鸣榔。”
金陵怀古是一个很古旧的题材了,无一不是情深歌咏之作;与他们不同的是,白朴在字句上更加通透直白,大概与他长于小令有一定的关系。这首词的起篇雄浑,通过对六朝古都旧物的吟咏,感“山川满目之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时光荏苒,山河依旧,吴宫花草不在,香径荒芜凄凉,实堪伤。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与历史同现实的对比,寂寥之情油然而生,夕阳西下,渔舟唱晚,在看似潇洒中,却饱含着作者吊古感今、无奈避世的落寞之情。
白朴游荡在山水之间,并非真正隐居遁世,对现实视而不见。他的足迹所至之处,正是曾经繁荣一时,如今却被战火摧毁成荒凉之地。这种前后对比激起了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愤怒,他用诗词来表达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依旧的两般儿点缀上阳宫,他管一灵儿潇洒长安道。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红牙箸手中敲。他笑整缕金衣,舞按霓裳乐。到如今,翠盘中荒草满,芳树下暗香消。空对井梧阴,不见倾城貌。”随着时间的推移,美景、荒芜,美好的时光已然消逝,作者对此感到深深的伤感和失落。整首词充满了对美好过去的追忆及现实的无奈,展现了白朴对逝去时光的深切眷恋和对岁月流逝的无奈感叹。白朴深受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所伤,心灵创伤难以愈合,对统治者充满厌恶。因此,他决定放弃在官场上争名夺利,转而以诗文为业,用歌声来释放内心的积郁和不满。
归隐田园,借景抒情
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相比,这四曲《天净沙》的名气稍稍逊色,但读来却更有韵味,写的就是白朴漫游期间对各地风景的领略,对四季更替的观察,也是对情感和人生,从欢快而明净到寥落孤寂之间的发展与体味。
白朴的《天净沙》以其真挚的情感、深远的意境、巧妙的用典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艺术魅力。 《天净沙·春夏秋冬》从时序上,分别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它们各有特色,并极具画面感。《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论以名词并列组合形式的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秋的缤纷色彩终究是赏心悦目、韵味无穷的。而“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就是他的心中之景、归隐之地。他用笔精深,作品风格独具,婉约清丽,意境新颖。
《天净沙·春夏秋冬》写于1261年金末元初,于他36岁时。是白朴对四季更替的观察,共四首,分咏“春、夏、秋、冬”四季,构成了其内心情感起伏的有机整体。
《天净沙·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这首词描绘了春日暖阳下的美丽画面。通过春山、暖日、和风、杨柳、秋千、小桥、流水等元素,展现了春日美景,让人们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日子里,春山温暖,微风拂面,楼阁的栏杆上挂着各色帘子,院子里的杨柳上挂着秋千。一只啼莺在歌唱,舞燕在空中飞舞,小桥上的流水泛起了红色的涟漪。将杨柳形容为秋千,将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增加了诗意和生动性。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活力。
《天净沙·夏》:“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云散去,雨停了,波浪渐渐平静下来。高楼耸立在冷冽的水面上,瓜果甜美,绿树垂下阴影,画檐下摇曳着纱帐和藤簟。一位美丽的女子手持轻盈的罗扇,轻轻拂动,仿佛是一幅动人的画卷,整个画面充满了宁静和优美的意境。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江南景色,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的描绘,展现出淡雅、清新的情感。在艺术手法上,词中运用了对比,如“云收雨过”与“波添”、楼高与水冷、瓜甜与绿树阴垂等,通过对比突出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生动。此外,词中还运用了对景物的拟人化描写,如“绿树阴垂画檐”,使景物更具生动感和情感色彩。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恬静、清新的情感,以及对江南风光的热爱和赞美。
《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通过撷取十二种景物,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这首词描绘了孤村的景象,夕阳西下,残霞映照着孤村,轻烟袅袅升起,老树苍劲,寒鸦在树上飞舞。安静的村落中,一只飞鸿的影子划过天际,给人一种恬静、宁静的感觉。诗中还描绘了青山、绿水、白草、红叶和黄花,这些元素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乡村画卷。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乡村自然风光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诗中的孤村、落日、残霞、老树、寒鸦等元素,给人一种深沉、静谧的感觉,同时又透露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词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乡村画面,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天净沙·冬》:“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富有诗意的山水田园景象。通过“一声画角谯门”和“半庭新月黄昏”展现出宁静与孤寂,增强了词中意境的张力,以一声画角引出了谯门的风光。词中运用了意象描绘的手法,通过“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等词语,生动描绘了冬日山水间的景象,使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词中的场景。黄昏时分的新月和雪中的山水相映成趣,展现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而词中的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则表现了一种清幽的田园生活,给人以宁静、深远的感受。整首词以简洁、清新的笔触勾勒出了山水田园的美好景象,词中还运用了音韵的手法,通过谐音和对仗等手法,使整首词在语言上更具韵律感,增强了词的音乐美感,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生活的淡泊。
白朴,出生于乱世之中,他的诗词与戏曲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表达着对逝去岁月的深切怀念和对乱世沉沦的无尽悲悯。他的童年曾目睹昔日的繁华,然而当他再次踏上故土时,却只见凋零和冷寂。这位经历沧桑的文人,唯有借助经典戏曲,将心中的悲愤传颂千古。他的词作既有对世态人情的感慨,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同时也融入了对社会现实和历史命运的关注和反思。既有婉约的柔情,也有豪放的豪情,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他的作品中流淌着对人生命运无常的感慨,对逝去岁月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乱世沉沦的无尽悲悯。总的来说,白朴的词作以其优美的音韵、精妙的表达和深刻的思想感情,成为中国古典词作中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康欣,2002年生,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20级本科生。